2020-07-14

四川省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 2017年03月14日 17时17分
  • 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 【字体:
  • 播报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推动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创新发展。”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军、排头兵、领头雁,书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故事。”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介绍,现在有统计的146家国家高新区发展劲头十分强劲,“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保持了年均17%的增长速度,而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也发挥了巨大辐射带动作用。最近,国务院又新批准10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今日,从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传来消息,为加快推进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区对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6—2025年)》(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到2020年,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建成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实现总产值10000亿元,聚集科技企业10000家,形成发展强劲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价值高端的产业体系,形成面向全球开放合作新格局,形成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到2025年,实现总产值15000亿元,形成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西部地区创业发展最为活跃、创新生态最为优越、产业发展最具活力、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的创新高地,全面建成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意见》指出,抓好示范区建设,一要明确建设目标,高标准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二要聚焦创新产业,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三要突出新兴产业,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区;四要推动全域协作,建成开放创新示范区;五要全面深化改革,建成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六要强化工作保障,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未来十年,四川省将主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开展对外开放合作等5个方面持续推进示范区建设相关工作,着力把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瞄准“三区一极”担当国家“创新使命”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江苏苏南、天津、湖南长株潭之后批复的中国西部首个、全国第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批复中,国务院同意成都高新区享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在推进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新型创新组织培育、产城融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同意将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统筹指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批复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四川省政府要结合各自职能,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共同开创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新局面。

      批复要求,成都高新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成都的产业优势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简称“三区一极”)。

      “《意见》的出台为成都高新区建设‘三区一极’明确了方向,将为成都高新区发展注入新活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意见》明确,将实施创业天府引领、创新蓉城示范工程、创智高新先导、创新主体培育四大工程,聚焦创新创业,努力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新经济生态,努力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区;推进“一区多园”发展、联动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努力建成开放创新示范区。

      做强创新引擎向改革中要发展动能

      “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意见》共有6个大点,包含18条小点,瞄准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人才方面,《意见》明确,把培养和引进人才资源作为突破口,努力使示范区成为引才聚才、优才留才的“洼地”。示范区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建立众创空间等形式,加强高端人才及团队引进,重点推动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等各类人才到示范区创业。建立健全在川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建立科技人员的利益激励、权益分配机制。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支持建立有利于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绿卡制度,为人才创新创业免除后顾之忧。

      金融方面,《意见》明确,支持示范区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建立科技金融众筹平台,落实国家支持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国资创投管理机制,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科技保险产品创新。大力汇聚创业金融资源,支持示范区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发展创业投资,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

      产学研方面,《意见》明确,支持示范区内企业与在川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支持示范区和高校院所建立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园区,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成果转化基地。汇聚整合在蓉高校院所科研设备,健全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科技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体制改革方面,《意见》明确,支持示范区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激励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干部创新创业活力。改革政府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方式,采取前资助、后补助、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示范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创新型经济加快成长。积极推动土地、动能等生产要素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倾斜,促进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力引全球资源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回顾成都高新区29年发展历程,产业增加值从3000万元左右增加到目前超过1400亿元,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规模效应;南部园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金融总部区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态势;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未来10至20年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聚集区;空港新城规划建设将为区域发展赢来巨大机遇。”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成都高新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面对新使命、新担当,做好“新旧动能”迭代更替,培育发展新引擎成了成都高新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为此,《意见》明确,成都高新区要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新经济生态。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加快落实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性服务业产业规划,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将高端装备、生物、金融业等培育成千亿元产业集群。

      《意见》同时指出,加强商业模式创新,着力培育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机制和新模式,加快文化创意、研发外包、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发展,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培育发展3D打印、开源硬件等社会化生产,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可穿戴设备等云制造业态。培育发展独立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生物分析测试服务、基因检测技术转化和应用、第三方集成电路设计、电子通信测试和移动互联网检测等服务业态。

      “《意见》的出台释放了政策动力,将进一步激发成都高新区内生潜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成都高新区将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资源,以创新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向改革要动力,打造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当好主支撑。

      据悉,2017年伊始,成都高新区就抛出了两大创新创业“推进器”——《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规划》和《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分别设立50亿元协同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大企业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领军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内双创人才、企业和载体进一步壮大发展。

      做实创新基础助力区域发展腾飞

      从1988年筹建,到如今成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诞生地”,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服务企业发展,构建起载体孵化、投融资、人才支撑、科技创新、政务服务等五大全链条培育体系,为企业腾飞“保驾护航”。

      2016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每平方公里GDP达11亿元,用占全省万分之2.7的面积,贡献了占四川省的4.4%的产业增加值,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近3880.2亿元;新登记各类型企业28650户,各类企业数量破8万大关;新增各类科技型初创企业5200家,在孵科技型企业累计达12700家。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持续位居前列。

      去年,成都高新区制定出台创新创业发展规划,实施“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不少企业因此受益而发展壮大,全年为企业兑现政策资金30亿元,为企业减负30亿元。成都高新区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引进4位诺贝尔奖得主,引入院士及世界500强高管5人进区创新创业;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2人,省“千人计划”专家281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265人、产业急需紧缺人才10171人。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成都高新区积极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对内壮大集群,对外招大引强,更好地利用国际创新创业资源驱动经济发展,国际化发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去年7月,有法国“硅谷”之称的索菲亚科技园正式落户成都,与成都高新区结为姊妹园区;新川创新科技园、中韩创新创业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也在加速落地,都将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趋势,成都高新区进行超前布局,区内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产业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去年,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达2483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087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46.1件,位居全国国家高新区前列;新增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31项,增长137%;新增国外专利申请量超过200件,约占去年成都市国外专利申请量一半。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初步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务环境、接轨国际标准的法治环境和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环境,对人才、资本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创业的首选之地。

      “成都高新区肩负创新驱动的发展使命,肩负推动区域发展、当好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主支撑的责任担当。”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域,成都高新区先行先试,依托多个领域的改革举措,努力提升政策和服务供给能力,增强对全球优质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区域创业创新潜能得到有效释放。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成都高新区将乘势而上,奏响打造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主旋律,奋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王波)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 2017年03月14日 17时17分
  • 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推动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创新发展。”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军、排头兵、领头雁,书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故事。”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介绍,现在有统计的146家国家高新区发展劲头十分强劲,“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保持了年均17%的增长速度,而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也发挥了巨大辐射带动作用。最近,国务院又新批准10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今日,从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传来消息,为加快推进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区对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6—2025年)》(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到2020年,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建成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实现总产值10000亿元,聚集科技企业10000家,形成发展强劲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价值高端的产业体系,形成面向全球开放合作新格局,形成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到2025年,实现总产值15000亿元,形成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西部地区创业发展最为活跃、创新生态最为优越、产业发展最具活力、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的创新高地,全面建成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意见》指出,抓好示范区建设,一要明确建设目标,高标准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二要聚焦创新产业,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三要突出新兴产业,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区;四要推动全域协作,建成开放创新示范区;五要全面深化改革,建成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六要强化工作保障,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未来十年,四川省将主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开展对外开放合作等5个方面持续推进示范区建设相关工作,着力把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瞄准“三区一极”担当国家“创新使命”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江苏苏南、天津、湖南长株潭之后批复的中国西部首个、全国第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批复中,国务院同意成都高新区享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在推进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新型创新组织培育、产城融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同意将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统筹指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批复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四川省政府要结合各自职能,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共同开创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新局面。

      批复要求,成都高新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成都的产业优势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简称“三区一极”)。

      “《意见》的出台为成都高新区建设‘三区一极’明确了方向,将为成都高新区发展注入新活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意见》明确,将实施创业天府引领、创新蓉城示范工程、创智高新先导、创新主体培育四大工程,聚焦创新创业,努力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新经济生态,努力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区;推进“一区多园”发展、联动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努力建成开放创新示范区。

      做强创新引擎向改革中要发展动能

      “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意见》共有6个大点,包含18条小点,瞄准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人才方面,《意见》明确,把培养和引进人才资源作为突破口,努力使示范区成为引才聚才、优才留才的“洼地”。示范区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建立众创空间等形式,加强高端人才及团队引进,重点推动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等各类人才到示范区创业。建立健全在川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建立科技人员的利益激励、权益分配机制。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支持建立有利于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绿卡制度,为人才创新创业免除后顾之忧。

      金融方面,《意见》明确,支持示范区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建立科技金融众筹平台,落实国家支持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国资创投管理机制,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科技保险产品创新。大力汇聚创业金融资源,支持示范区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发展创业投资,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

      产学研方面,《意见》明确,支持示范区内企业与在川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支持示范区和高校院所建立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园区,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成果转化基地。汇聚整合在蓉高校院所科研设备,健全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科技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体制改革方面,《意见》明确,支持示范区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激励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干部创新创业活力。改革政府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方式,采取前资助、后补助、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示范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创新型经济加快成长。积极推动土地、动能等生产要素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倾斜,促进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力引全球资源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回顾成都高新区29年发展历程,产业增加值从3000万元左右增加到目前超过1400亿元,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规模效应;南部园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金融总部区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态势;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未来10至20年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聚集区;空港新城规划建设将为区域发展赢来巨大机遇。”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成都高新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面对新使命、新担当,做好“新旧动能”迭代更替,培育发展新引擎成了成都高新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为此,《意见》明确,成都高新区要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新经济生态。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加快落实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性服务业产业规划,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将高端装备、生物、金融业等培育成千亿元产业集群。

      《意见》同时指出,加强商业模式创新,着力培育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机制和新模式,加快文化创意、研发外包、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发展,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培育发展3D打印、开源硬件等社会化生产,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可穿戴设备等云制造业态。培育发展独立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生物分析测试服务、基因检测技术转化和应用、第三方集成电路设计、电子通信测试和移动互联网检测等服务业态。

      “《意见》的出台释放了政策动力,将进一步激发成都高新区内生潜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成都高新区将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资源,以创新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向改革要动力,打造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当好主支撑。

      据悉,2017年伊始,成都高新区就抛出了两大创新创业“推进器”——《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规划》和《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分别设立50亿元协同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大企业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领军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内双创人才、企业和载体进一步壮大发展。

      做实创新基础助力区域发展腾飞

      从1988年筹建,到如今成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诞生地”,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服务企业发展,构建起载体孵化、投融资、人才支撑、科技创新、政务服务等五大全链条培育体系,为企业腾飞“保驾护航”。

      2016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每平方公里GDP达11亿元,用占全省万分之2.7的面积,贡献了占四川省的4.4%的产业增加值,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近3880.2亿元;新登记各类型企业28650户,各类企业数量破8万大关;新增各类科技型初创企业5200家,在孵科技型企业累计达12700家。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持续位居前列。

      去年,成都高新区制定出台创新创业发展规划,实施“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不少企业因此受益而发展壮大,全年为企业兑现政策资金30亿元,为企业减负30亿元。成都高新区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引进4位诺贝尔奖得主,引入院士及世界500强高管5人进区创新创业;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2人,省“千人计划”专家281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265人、产业急需紧缺人才10171人。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成都高新区积极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对内壮大集群,对外招大引强,更好地利用国际创新创业资源驱动经济发展,国际化发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去年7月,有法国“硅谷”之称的索菲亚科技园正式落户成都,与成都高新区结为姊妹园区;新川创新科技园、中韩创新创业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也在加速落地,都将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趋势,成都高新区进行超前布局,区内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产业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去年,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达2483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087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46.1件,位居全国国家高新区前列;新增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31项,增长137%;新增国外专利申请量超过200件,约占去年成都市国外专利申请量一半。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初步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务环境、接轨国际标准的法治环境和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环境,对人才、资本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创业的首选之地。

      “成都高新区肩负创新驱动的发展使命,肩负推动区域发展、当好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主支撑的责任担当。”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域,成都高新区先行先试,依托多个领域的改革举措,努力提升政策和服务供给能力,增强对全球优质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区域创业创新潜能得到有效释放。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成都高新区将乘势而上,奏响打造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主旋律,奋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王波)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