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破“怪圈”先改土 四川欲五年治理2.35万平方公里

  • 2016年09月06日 07时2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水土流失严重区与重点扶贫区域高度重合

      重点

      王修平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大坝村——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区。

      4月上旬,经过中央媒体报道后,这里成为省内外水土流失治理专家和政府官员们考察的“明星村”。无论来者是谁,王修平,这位宜宾市屏山县鸭池乡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总是重复一句话:恢复生态,一定要抓住脱贫致富这个“牛鼻子”。

      在省水土保持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大坝村已经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板。“脱贫致富与恢复生态并重”,将是今后五年四川水土流失治理的最佳注脚。

      四川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超全省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指标之一,便是减少长江及支流的泥沙含量,控制水土流失。

      A

      恶性循环水土流失造成穷山恶水人贫

      大坝村所处的金沙江流域,是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过去18年里,这里进行了两轮退耕还林,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披上了绿装。但退耕区之外的缓坡耕地(低于25度),却没能留地表土。“复种次数多哦。玉米、油菜轮着种,一年四季没闲过。”村民们说,无论多辛劳,土地的肥力始终上不来。“下一场雨,掉一层泥;种一茬庄稼,蜕一层皮”。

      “被雨水冲走的都是适合耕作的熟土,也就是肥力,剩下的就是红壤和岩层,那庄稼能长好?”省水土保持局生态建设部门负责人表示,红壤不仅酸性高而且易板结。

      大坝村的坡耕地,按照“玉米—油菜”的播种模式,每亩年产值不超过1200元。人均耕地不超过1.5亩,即人均每年从田里获得收入不过1800元。“坡度太大,只能种玉米和油菜,都是点播的,挖坑撒种就不管了,一下雨就流‘泥汤汤’。”大坝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收成不好,老百姓就爱开荒;越开荒,收成越不好。“有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区已经成为辨识贫困区的参照物。”省水利厅副厅长李勇蔺坦言:四川现有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与全省脱贫攻坚任务集中的“四大片区”高度重合。

      “不少贫困地区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不解决,脱贫就根基不牢;反过来说,生态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不解决,生态问题也很难根治。”李勇蔺认为,无论从综合治理还是发挥治理的长期效益,“促农增收”是绕不开的坎。

      B

      改土治水工程治理阻断水土流失,农户增收

      8月31日下午,站在大坝村外的山坡上,治理后的坡耕地已经变成梯田,金黄色的稻浪随风摆动。村民们告诉记者,两年前工程完工后,这里陆续种上了核桃、水果、蔬菜和水稻,每亩产值较过去翻番。

      是靠什么治愈了“顽疾”?答案是“挡、排、蓄”,水土流失治理三字诀——挡住土壤,不使其流失;用沟渠排水,减少流水侵蚀;用水池、沉沙凼等拦蓄泥水,排水留沙。同时,逐步将坡耕地改成梯田,减少坡度并在不适宜耕作区域种上水保林,以彻底斩断水土流失的可能性。整个治理周期一般为一至两年。

      大坝村2013年开工治理,却意外受到不少农户的反对。这是因为,按照治理时间表,从当年大春开始,全村1300亩耕地全部休耕。“不种地,农民靠啥吃饭?”王修平回忆,有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1250万元,“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说服老百姓。”

      鸭池乡政府决定引入一家农业企业打造集田园观光、林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最终,大坝村以村民大会表决的形式,将全村土地(含林地)整体流转,农民变成工人,可以同时拿土地流转费和工资。流转第一年,每人可获得2500元流转费,比种地还合算。于是,阻力消解了。

      农户投工投劳,将坡耕地的坡度降到了10度以下,并配齐了15公里排水沟和20余个沉沙凼。不适宜耕作的600亩土地,种上了水保林(以核桃、桃子、李子为主),也全部栽植成活。

      现在,全村已经发展经济林果1500亩。原有的1300亩耕地全部改成水田,玉米、油菜点播种植模式被彻底抛弃。有了水泥坎、沉沙凼,泥沙基本下不了山。监测显示,全村2015年水土流失量比2013年减少了70%以上。

      成果也显示在农民的账本上:去年,全村收入40%来自土地流转费、合作社务工和经果林及水稻。人均纯收入增加2400元。

      C

      生态扶贫今后五年治理2.35万平方公里土地

      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区,多数皆实现“生态与经济同步好转”。省水土保持局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投入中央及省各级财政专项资金138.38亿元,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3947.66平方公里,与宜宾市面积相当。根据监测,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比治理前减少70%,土壤侵蚀量减少77%。土地肥力也在不断提高,全省各治理区的林草覆盖率增加20%,粮食单产提高30%,人均纯收入增长40%。

      “这也坚定了我们在贫困地区进一步治理的信心和底气。”省水土保持局局长陈扬刚介绍,根据规划,今后五年,我省将以“四大片区”为重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万平方公里。2020年前,要实施60个重点项目区坡耕地和200条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我省将建立水土流失治理目标考核体系,将年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和实施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水土保持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作为考核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进一步推动政府落实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同时,推动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纳入动态监控和监管,并探索民间资本参与水保建设管理模式,改变工程建设政府“单打一”的现状。

      《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已经编制完成,将于近期正式公布。(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破“怪圈”先改土 四川欲五年治理2.35万平方公里

  • 2016年09月06日 07时2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水土流失严重区与重点扶贫区域高度重合

      重点

      王修平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大坝村——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区。

      4月上旬,经过中央媒体报道后,这里成为省内外水土流失治理专家和政府官员们考察的“明星村”。无论来者是谁,王修平,这位宜宾市屏山县鸭池乡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总是重复一句话:恢复生态,一定要抓住脱贫致富这个“牛鼻子”。

      在省水土保持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大坝村已经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板。“脱贫致富与恢复生态并重”,将是今后五年四川水土流失治理的最佳注脚。

      四川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超全省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指标之一,便是减少长江及支流的泥沙含量,控制水土流失。

      A

      恶性循环水土流失造成穷山恶水人贫

      大坝村所处的金沙江流域,是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过去18年里,这里进行了两轮退耕还林,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披上了绿装。但退耕区之外的缓坡耕地(低于25度),却没能留地表土。“复种次数多哦。玉米、油菜轮着种,一年四季没闲过。”村民们说,无论多辛劳,土地的肥力始终上不来。“下一场雨,掉一层泥;种一茬庄稼,蜕一层皮”。

      “被雨水冲走的都是适合耕作的熟土,也就是肥力,剩下的就是红壤和岩层,那庄稼能长好?”省水土保持局生态建设部门负责人表示,红壤不仅酸性高而且易板结。

      大坝村的坡耕地,按照“玉米—油菜”的播种模式,每亩年产值不超过1200元。人均耕地不超过1.5亩,即人均每年从田里获得收入不过1800元。“坡度太大,只能种玉米和油菜,都是点播的,挖坑撒种就不管了,一下雨就流‘泥汤汤’。”大坝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收成不好,老百姓就爱开荒;越开荒,收成越不好。“有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区已经成为辨识贫困区的参照物。”省水利厅副厅长李勇蔺坦言:四川现有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与全省脱贫攻坚任务集中的“四大片区”高度重合。

      “不少贫困地区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不解决,脱贫就根基不牢;反过来说,生态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不解决,生态问题也很难根治。”李勇蔺认为,无论从综合治理还是发挥治理的长期效益,“促农增收”是绕不开的坎。

      B

      改土治水工程治理阻断水土流失,农户增收

      8月31日下午,站在大坝村外的山坡上,治理后的坡耕地已经变成梯田,金黄色的稻浪随风摆动。村民们告诉记者,两年前工程完工后,这里陆续种上了核桃、水果、蔬菜和水稻,每亩产值较过去翻番。

      是靠什么治愈了“顽疾”?答案是“挡、排、蓄”,水土流失治理三字诀——挡住土壤,不使其流失;用沟渠排水,减少流水侵蚀;用水池、沉沙凼等拦蓄泥水,排水留沙。同时,逐步将坡耕地改成梯田,减少坡度并在不适宜耕作区域种上水保林,以彻底斩断水土流失的可能性。整个治理周期一般为一至两年。

      大坝村2013年开工治理,却意外受到不少农户的反对。这是因为,按照治理时间表,从当年大春开始,全村1300亩耕地全部休耕。“不种地,农民靠啥吃饭?”王修平回忆,有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1250万元,“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说服老百姓。”

      鸭池乡政府决定引入一家农业企业打造集田园观光、林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最终,大坝村以村民大会表决的形式,将全村土地(含林地)整体流转,农民变成工人,可以同时拿土地流转费和工资。流转第一年,每人可获得2500元流转费,比种地还合算。于是,阻力消解了。

      农户投工投劳,将坡耕地的坡度降到了10度以下,并配齐了15公里排水沟和20余个沉沙凼。不适宜耕作的600亩土地,种上了水保林(以核桃、桃子、李子为主),也全部栽植成活。

      现在,全村已经发展经济林果1500亩。原有的1300亩耕地全部改成水田,玉米、油菜点播种植模式被彻底抛弃。有了水泥坎、沉沙凼,泥沙基本下不了山。监测显示,全村2015年水土流失量比2013年减少了70%以上。

      成果也显示在农民的账本上:去年,全村收入40%来自土地流转费、合作社务工和经果林及水稻。人均纯收入增加2400元。

      C

      生态扶贫今后五年治理2.35万平方公里土地

      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区,多数皆实现“生态与经济同步好转”。省水土保持局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投入中央及省各级财政专项资金138.38亿元,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3947.66平方公里,与宜宾市面积相当。根据监测,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比治理前减少70%,土壤侵蚀量减少77%。土地肥力也在不断提高,全省各治理区的林草覆盖率增加20%,粮食单产提高30%,人均纯收入增长40%。

      “这也坚定了我们在贫困地区进一步治理的信心和底气。”省水土保持局局长陈扬刚介绍,根据规划,今后五年,我省将以“四大片区”为重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万平方公里。2020年前,要实施60个重点项目区坡耕地和200条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我省将建立水土流失治理目标考核体系,将年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和实施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水土保持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作为考核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进一步推动政府落实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同时,推动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纳入动态监控和监管,并探索民间资本参与水保建设管理模式,改变工程建设政府“单打一”的现状。

      《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已经编制完成,将于近期正式公布。(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