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从“六个转变”看绿色发展的四川“辩证法”

  • 2016年07月29日 07时3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满足全省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担当,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使命。

      如何推进绿色发展?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推动实现“六个转变”,与会代表认为,“六个转变”体现了省委立足四川实际,对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实践的辩证思考。

      知行合一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落地生根

      推动发展观念向生态优先转变,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推动治理方式向依法治理转变,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推进绿色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从过度重视GDP的传统发展观念中跳脱。”不少与会代表都提出类似观点。“知”是“行”的前提。全会提出,要推动发展观念向生态优先转变,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集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甘孜州州长益西达瓦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当地启动全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全面限制矿产、水电开发,经济发展并未因此放缓。“去年,稻城没有挖一粒金,也没新建电站,但生态好了、游客多了,全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首破亿元,是2010年的10倍。”

      “四川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树多一棵,进入长江的泥沙就能少一点。”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给出数据:四川的森林、湿地两大生态系统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1亿吨。

      观念转变了,“行”如何快速有力?全会提出,要推动治理方式向依法治理转变,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内江市市长任晓春建议,要提高破坏环境者的违法成本,尤其是经济上的处罚要有“痛感”,“如果违法成本远远高于技改投入、环境保护等成本,那么就可以引导企业选择后者,而忌惮破坏环境。”“机制体制的完善,让我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时有本明白账。”广元市委书记王菲说,广元曾遭遇水危机,去年甘肃陇南锑污染事件,就造成当地直接经济损失不菲,但只能自己买单。6月1日起,我省在岷江、沱江、嘉陵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规定,污染者将向下游赔付水环境赔偿金,受益者将向上游支付水环境改善金,“奖罚有依据,大家心服口服。”

      责任机制的建立也很重要。全会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推进绿色发展负总责,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有加有减

      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

      推动产品供给向优质环保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推动生产方式向节约高效转变,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全会提出,要推动产品供给向优质环保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同时,要推动生产方式向节约高效转变,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如何从产品供给和生产方式等供给端着手,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

      “既要做好加法,也要做好减法。”攀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治杰带来一个案例,公司投入4亿元左右的高炉渣提钛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技术可从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渣中提取二氧化钛。“减少了工业废弃物排放的同时,又增加了二氧化钛这一产品,增加了企业收益。”

      “加减法”的逻辑适用于整个工业的提质增效发展。“我们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做‘加法’,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一方面着力培育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上下功夫,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如是说。在他看来,“加法”还要做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上。目前,我省初步形成以成都、自贡为重点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服务业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同样要“加减”并举。对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来说,当地要先做好服务业发展“加法”。“上半年凉山旅游收入增速超过30%,是唯一两位数高速增长的行业。不过供给依然不足,游客人均消费仅600元。”他说,今年将抓好安宁河谷休闲度假走廊建设和邛海旅游区提升改造,增加有效供给。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业,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有与会代表解读,“优先”二字表明,服务业的“减法”应该做在传统服务业上,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必须提高。

      “加减法”还做到了稻田里。在崇州,30年前为了“捡个盐巴钱”的稻田养鱼焕发了新生机——不仅减少近一半化肥农药的使用,还让米质更好、售价更高,增加了单位面积稻田的收益。“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正是全省现代农业着力重点。”省农业厅厅长祝春秀指出。

      形神兼备

      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推动城乡建设向和谐相融转变,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家园

      推动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全会提出要推动城乡建设向和谐相融转变,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家园。

      城与乡和谐相融的表述,让资阳市市长陈吉明眼睛一亮,“乡镇夹在城市和农村中间,过去在城乡建设中常常是‘被遗忘环节’。”他说,因人口集聚,乡镇成为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生态“短板”。之所以如此,源于“形”和“神”的缺失——一方面城乡建设失衡,撑不起绿色发展的“形”;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绿色生活方式没有形成,聚不拢绿色发展的“神”。

      如何才能“形神兼备”?就“形”而言,全会提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加快建设美丽城镇,让城镇生活更加贴近自然生态。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

      遂宁市委书记、市长赵世勇介绍,近年来当地为保障生态功能区建设,婉拒逾60个环境不友好项目。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倒逼遂宁率先转型发展,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

      就“神”而言,全会提出,要推动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全社会都要动员起来,大力开展绿色健康生活行动,把绿色低碳理念渗透进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才能让绿色发展可持续。”与会代表有这样的共识。

      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认为,政府不仅要“管”,更要“引”,引导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和知识,引导企业在环保产品上攻关。成都市委书记、市长唐良智表示,将通过提供绿色公共服务助推转变。到2020年,成都市民出行的70%将靠环境友好的公共交通承担。四川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汪明义认为,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推广垃圾分类等绿色发展理念。广元市利州区嘉陵街道上河街社区党委书记黄巧则表示,将通过搭建举报浪费行为的公共监督平台、设置垃圾分类装置等,让绿色发展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记者 董世梅 王成栋 熊筱伟 李淼 王眉灵)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从“六个转变”看绿色发展的四川“辩证法”

  • 2016年07月29日 07时3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满足全省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担当,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使命。

      如何推进绿色发展?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推动实现“六个转变”,与会代表认为,“六个转变”体现了省委立足四川实际,对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实践的辩证思考。

      知行合一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落地生根

      推动发展观念向生态优先转变,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推动治理方式向依法治理转变,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推进绿色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从过度重视GDP的传统发展观念中跳脱。”不少与会代表都提出类似观点。“知”是“行”的前提。全会提出,要推动发展观念向生态优先转变,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集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甘孜州州长益西达瓦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当地启动全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全面限制矿产、水电开发,经济发展并未因此放缓。“去年,稻城没有挖一粒金,也没新建电站,但生态好了、游客多了,全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首破亿元,是2010年的10倍。”

      “四川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树多一棵,进入长江的泥沙就能少一点。”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给出数据:四川的森林、湿地两大生态系统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1亿吨。

      观念转变了,“行”如何快速有力?全会提出,要推动治理方式向依法治理转变,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内江市市长任晓春建议,要提高破坏环境者的违法成本,尤其是经济上的处罚要有“痛感”,“如果违法成本远远高于技改投入、环境保护等成本,那么就可以引导企业选择后者,而忌惮破坏环境。”“机制体制的完善,让我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时有本明白账。”广元市委书记王菲说,广元曾遭遇水危机,去年甘肃陇南锑污染事件,就造成当地直接经济损失不菲,但只能自己买单。6月1日起,我省在岷江、沱江、嘉陵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规定,污染者将向下游赔付水环境赔偿金,受益者将向上游支付水环境改善金,“奖罚有依据,大家心服口服。”

      责任机制的建立也很重要。全会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推进绿色发展负总责,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有加有减

      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

      推动产品供给向优质环保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推动生产方式向节约高效转变,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全会提出,要推动产品供给向优质环保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同时,要推动生产方式向节约高效转变,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如何从产品供给和生产方式等供给端着手,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

      “既要做好加法,也要做好减法。”攀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治杰带来一个案例,公司投入4亿元左右的高炉渣提钛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技术可从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渣中提取二氧化钛。“减少了工业废弃物排放的同时,又增加了二氧化钛这一产品,增加了企业收益。”

      “加减法”的逻辑适用于整个工业的提质增效发展。“我们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做‘加法’,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一方面着力培育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上下功夫,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如是说。在他看来,“加法”还要做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上。目前,我省初步形成以成都、自贡为重点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服务业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同样要“加减”并举。对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来说,当地要先做好服务业发展“加法”。“上半年凉山旅游收入增速超过30%,是唯一两位数高速增长的行业。不过供给依然不足,游客人均消费仅600元。”他说,今年将抓好安宁河谷休闲度假走廊建设和邛海旅游区提升改造,增加有效供给。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业,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有与会代表解读,“优先”二字表明,服务业的“减法”应该做在传统服务业上,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必须提高。

      “加减法”还做到了稻田里。在崇州,30年前为了“捡个盐巴钱”的稻田养鱼焕发了新生机——不仅减少近一半化肥农药的使用,还让米质更好、售价更高,增加了单位面积稻田的收益。“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正是全省现代农业着力重点。”省农业厅厅长祝春秀指出。

      形神兼备

      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推动城乡建设向和谐相融转变,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家园

      推动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全会提出要推动城乡建设向和谐相融转变,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家园。

      城与乡和谐相融的表述,让资阳市市长陈吉明眼睛一亮,“乡镇夹在城市和农村中间,过去在城乡建设中常常是‘被遗忘环节’。”他说,因人口集聚,乡镇成为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生态“短板”。之所以如此,源于“形”和“神”的缺失——一方面城乡建设失衡,撑不起绿色发展的“形”;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绿色生活方式没有形成,聚不拢绿色发展的“神”。

      如何才能“形神兼备”?就“形”而言,全会提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加快建设美丽城镇,让城镇生活更加贴近自然生态。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

      遂宁市委书记、市长赵世勇介绍,近年来当地为保障生态功能区建设,婉拒逾60个环境不友好项目。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倒逼遂宁率先转型发展,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

      就“神”而言,全会提出,要推动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全社会都要动员起来,大力开展绿色健康生活行动,把绿色低碳理念渗透进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才能让绿色发展可持续。”与会代表有这样的共识。

      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认为,政府不仅要“管”,更要“引”,引导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和知识,引导企业在环保产品上攻关。成都市委书记、市长唐良智表示,将通过提供绿色公共服务助推转变。到2020年,成都市民出行的70%将靠环境友好的公共交通承担。四川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汪明义认为,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推广垃圾分类等绿色发展理念。广元市利州区嘉陵街道上河街社区党委书记黄巧则表示,将通过搭建举报浪费行为的公共监督平台、设置垃圾分类装置等,让绿色发展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记者 董世梅 王成栋 熊筱伟 李淼 王眉灵)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