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您始终在我们心间——各界人士汇聚广安缅怀小平

  • 2014年08月22日 09时4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8月21日,广安市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在市区的市民广场举行,引来众多市民参观。观众们顶着烈日观赏作品,表达对邓小平的深切缅怀。 胡佐斌 摄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

      1920年,邓小平从广安渠江码头登船,为救国、强国而出发,并为之奋斗一生。

      2014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前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广安,来到小平故里,缅怀这位世纪伟人。

      早上8点半,邓小平故里旅游景区一开门,等候多时的大量参观者就陆续走进景区,神情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激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怀着怎样的情怀而来?在他们心中,邓小平究竟是怎样的形象?他们的生命里,又有哪些经历和感怀与这位世纪老人“难舍难分”?

      当天,记者往返于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缅怀馆、邓小平铜像广场以及与景区一街之隔的小平老家——协兴镇牌坊村,采访了不同职业、不同年代的人,倾听他们讲述心中的邓小平。

      恢复高考之年的监考老师:

      “看着考生的眼睛,就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受访者:罗平胜,四川雅安市

      牵着外孙女逛小平故里景区,是罗平胜退休定居广安后最喜欢做的一件事。8月21日,趁着外孙女开学前最后的几天假期,爷孙俩又来到这里。

      罗平胜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1960年,他在雅安汉源县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数学老师。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同很多人一样,感到压抑而迷茫。

      转折和改变终于在1977年那个冬天来临。关闭了10年之久的中国高考大门再次面向莘莘学子敞开。罗平胜回忆说,那一年,全川有61.2万学子走进高考考场。他被选中成为当年高考的监考老师。让罗平胜难以入眠,并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考生们意气风发的姿态和眼神中透露出的希望。“个个考生都是腰杆挺得笔直,脸上都是从容的笑容,看不到任何紧张。”罗平胜说,“看到那些年轻娃娃的样子,就好像看到了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这些,都是小平同志带给我们的,没得他,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在罗平胜看来,小平的一生坎坷,却从未放弃,那种崇高的品格和风范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和推崇。“他把所有的智慧和精力都用于为后来人铺设平坦、宽敞的大路,所以我们及我们的后人永远都不能忘了他的恩情。”

      从广东来川出差的销售员:

      “邓小平向世界推广的是我们的大国形象和民族智慧”

      受访者:刘子健,广东省

      从广州到成都出差,利用工作间隙,广东一家建材公司的销售人员刘子健专程来到广安缅怀邓小平。

      第一次走进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刘子健沿着展区一路缓行,低声念出展台上的文字。“以前对邓小平的了解基本来自电影、课本和长辈的描述,这次来看展览,是想解开心中的疑惑——邓小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刘子健说,他来这里仔细参观,就是想了解更加真实的邓小平。

      刘子健告诉记者,作为“80后”,他觉得自己这代人生活很幸福。“我们应该算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一出生就有比父辈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事业上的机会也比父辈更多。在长辈的心目中,邓小平是恩人。在我们心目中,他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年轻时艰苦朴素、勤劳坚韧,年长后还能审时度势、能屈能伸,这对我很有启发。在销售工作中,这些品质都很重要。”刘子健话锋一转,突然笑着说,“我觉得,邓小平才是最厉害的销售人员,他向世界推广的是我们的大国形象和民族智慧。”

      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工程承包商:

      “没有邓小平,我连打工的机会都没有”

      受访者:李仁平,四川达州市

      李仁平今年53岁,这还是他第一次来到小平故里。他说此次前来,就是为了了却一个心愿,“向老爷子感恩来的。”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展示改革开放历史的展柜前,李仁平双手环抱在胸前,久久伫立。

      出生在秦巴山区深处的农村,原本就贫困的李仁平一家还因为“成分不好”导致生活雪上加霜。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7岁的李仁平没等到来年的春节到来就毅然背井离乡,朝着城市走去。

      “我这一辈子都要感谢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因为他老人家的大智慧,整个国家都变得有生气了。那个时候城市里头到处搞建设,工地多、活多,我从小工做起,并在工地上学习工程该怎么做,直到后来逐渐有了自己的队伍。”

      从小工变身现在的老板,李仁平一直对邓小平充满感激:“要是没有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我怕是连打工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创业了。现在我50多岁了,吃穿不愁,事业也做得很好,娃娃还上了大学,这种生活小时候根本不敢想。”

      李仁平还告诉记者,他们这一辈人,经历过的风雨起落数不胜数,但就像邓小平三落三起仍处之泰然一样,他也相信只要敢闯敢干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都是邓小平同志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烙下的印记。”

      这次来广安,李仁平并非一个人。他自掏腰包,带了30多个工人一起来到广安,“让大家都来看看,缅怀老人吧。”

      经营快餐店的小伙:

      “要把缅怀之旅发到网上,让更多人了解小平的一生”

      受访者:朱文军、李岳,内蒙古包头市

      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李岳拿着相机给朱文军拍照,记录他们在邓小平故里景区的缅怀之旅。

      “我是替爷爷来缅怀邓小平的。”朱文军说话时眼睛有些红润,他爷爷是一名农村教师,生前最崇敬邓小平。“爷爷生前一直想到邓小平家乡来看一看,但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未能到广安。两年前,爷爷因病去世。这次我来到广安,就是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

      “邓小平的一生坎坷曲折,光彩照人,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也是我最崇敬的一位伟人。”李岳接过话说,现在一些“80后”、“90后”对红色文化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不知道邓小平是广安人。“我们回去之后,将会把这次缅怀之旅拍摄的照片、文字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发到网上,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邓小平同志光辉的一生。”

      从未得到小平额外照顾的表弟:

      “当好农民,不给‘老表’抹黑”

      受访者:淡文全,四川广安市

      淡文全和小平素未谋面,但他还是习惯称小平“老表”。和记者聊起“老表”,76岁的淡文全显得精神矍铄。

      淡文全的父亲淡以兴是小平的舅舅,小平赴巴黎求学,淡以兴全力资助。而当淡以兴生活困难时,小平也每月寄去生活补贴,两人的关系亲密无间。然而,淡家人从没有因为这层特殊关系而享受到任何额外的照顾。1962年,淡文全从部队转业,有人劝他去找“老表”,他拒绝了,“全中国有几亿农民,他们当得,我也当得,我还要把农民当好,坚决不给‘老表’抹黑。”

      “‘老表’教育我们要自力更生,我们都做到了。”如今,淡文全一家在牌坊村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儿孙有的在农家乐帮忙,有的在外工作,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聊天中,淡文全告诉记者,他去过广州、到过深圳,他也知道“老表”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南巡讲话,“他为国家操劳,为老百姓致富的事情忙得很,我们不能讨扰他噻。”

      不过小平同志却没有忘记过这家人。从1958年开始,淡以兴每月都收到小平寄来的生活补助,从最初的10块钱到后来的20块钱,直到淡以兴去世。1977年,淡家条件艰苦,小平还特意寄来大衣。“‘老表’省吃俭用,帮我们渡过了难关哦。”淡文全说到这里,拉着记者的手说,“‘老表’是个特别孝顺的人,尊老爱幼,有情有义!”

      “明天一早,我们还要去给‘老表’献花篮。”淡文全告诉记者,每年的8月22日,他们一家都会到小平铜像广场,给“老表”献上花篮,寄托哀思。(记者 陈君 程文雯)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始终在我们心间——各界人士汇聚广安缅怀小平

  • 2014年08月22日 09时4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8月21日,广安市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在市区的市民广场举行,引来众多市民参观。观众们顶着烈日观赏作品,表达对邓小平的深切缅怀。 胡佐斌 摄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

      1920年,邓小平从广安渠江码头登船,为救国、强国而出发,并为之奋斗一生。

      2014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前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广安,来到小平故里,缅怀这位世纪伟人。

      早上8点半,邓小平故里旅游景区一开门,等候多时的大量参观者就陆续走进景区,神情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激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怀着怎样的情怀而来?在他们心中,邓小平究竟是怎样的形象?他们的生命里,又有哪些经历和感怀与这位世纪老人“难舍难分”?

      当天,记者往返于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缅怀馆、邓小平铜像广场以及与景区一街之隔的小平老家——协兴镇牌坊村,采访了不同职业、不同年代的人,倾听他们讲述心中的邓小平。

      恢复高考之年的监考老师:

      “看着考生的眼睛,就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受访者:罗平胜,四川雅安市

      牵着外孙女逛小平故里景区,是罗平胜退休定居广安后最喜欢做的一件事。8月21日,趁着外孙女开学前最后的几天假期,爷孙俩又来到这里。

      罗平胜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1960年,他在雅安汉源县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数学老师。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同很多人一样,感到压抑而迷茫。

      转折和改变终于在1977年那个冬天来临。关闭了10年之久的中国高考大门再次面向莘莘学子敞开。罗平胜回忆说,那一年,全川有61.2万学子走进高考考场。他被选中成为当年高考的监考老师。让罗平胜难以入眠,并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考生们意气风发的姿态和眼神中透露出的希望。“个个考生都是腰杆挺得笔直,脸上都是从容的笑容,看不到任何紧张。”罗平胜说,“看到那些年轻娃娃的样子,就好像看到了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这些,都是小平同志带给我们的,没得他,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在罗平胜看来,小平的一生坎坷,却从未放弃,那种崇高的品格和风范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和推崇。“他把所有的智慧和精力都用于为后来人铺设平坦、宽敞的大路,所以我们及我们的后人永远都不能忘了他的恩情。”

      从广东来川出差的销售员:

      “邓小平向世界推广的是我们的大国形象和民族智慧”

      受访者:刘子健,广东省

      从广州到成都出差,利用工作间隙,广东一家建材公司的销售人员刘子健专程来到广安缅怀邓小平。

      第一次走进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刘子健沿着展区一路缓行,低声念出展台上的文字。“以前对邓小平的了解基本来自电影、课本和长辈的描述,这次来看展览,是想解开心中的疑惑——邓小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刘子健说,他来这里仔细参观,就是想了解更加真实的邓小平。

      刘子健告诉记者,作为“80后”,他觉得自己这代人生活很幸福。“我们应该算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一出生就有比父辈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事业上的机会也比父辈更多。在长辈的心目中,邓小平是恩人。在我们心目中,他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年轻时艰苦朴素、勤劳坚韧,年长后还能审时度势、能屈能伸,这对我很有启发。在销售工作中,这些品质都很重要。”刘子健话锋一转,突然笑着说,“我觉得,邓小平才是最厉害的销售人员,他向世界推广的是我们的大国形象和民族智慧。”

      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工程承包商:

      “没有邓小平,我连打工的机会都没有”

      受访者:李仁平,四川达州市

      李仁平今年53岁,这还是他第一次来到小平故里。他说此次前来,就是为了了却一个心愿,“向老爷子感恩来的。”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展示改革开放历史的展柜前,李仁平双手环抱在胸前,久久伫立。

      出生在秦巴山区深处的农村,原本就贫困的李仁平一家还因为“成分不好”导致生活雪上加霜。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7岁的李仁平没等到来年的春节到来就毅然背井离乡,朝着城市走去。

      “我这一辈子都要感谢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因为他老人家的大智慧,整个国家都变得有生气了。那个时候城市里头到处搞建设,工地多、活多,我从小工做起,并在工地上学习工程该怎么做,直到后来逐渐有了自己的队伍。”

      从小工变身现在的老板,李仁平一直对邓小平充满感激:“要是没有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我怕是连打工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创业了。现在我50多岁了,吃穿不愁,事业也做得很好,娃娃还上了大学,这种生活小时候根本不敢想。”

      李仁平还告诉记者,他们这一辈人,经历过的风雨起落数不胜数,但就像邓小平三落三起仍处之泰然一样,他也相信只要敢闯敢干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都是邓小平同志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烙下的印记。”

      这次来广安,李仁平并非一个人。他自掏腰包,带了30多个工人一起来到广安,“让大家都来看看,缅怀老人吧。”

      经营快餐店的小伙:

      “要把缅怀之旅发到网上,让更多人了解小平的一生”

      受访者:朱文军、李岳,内蒙古包头市

      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李岳拿着相机给朱文军拍照,记录他们在邓小平故里景区的缅怀之旅。

      “我是替爷爷来缅怀邓小平的。”朱文军说话时眼睛有些红润,他爷爷是一名农村教师,生前最崇敬邓小平。“爷爷生前一直想到邓小平家乡来看一看,但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未能到广安。两年前,爷爷因病去世。这次我来到广安,就是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

      “邓小平的一生坎坷曲折,光彩照人,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也是我最崇敬的一位伟人。”李岳接过话说,现在一些“80后”、“90后”对红色文化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不知道邓小平是广安人。“我们回去之后,将会把这次缅怀之旅拍摄的照片、文字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发到网上,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邓小平同志光辉的一生。”

      从未得到小平额外照顾的表弟:

      “当好农民,不给‘老表’抹黑”

      受访者:淡文全,四川广安市

      淡文全和小平素未谋面,但他还是习惯称小平“老表”。和记者聊起“老表”,76岁的淡文全显得精神矍铄。

      淡文全的父亲淡以兴是小平的舅舅,小平赴巴黎求学,淡以兴全力资助。而当淡以兴生活困难时,小平也每月寄去生活补贴,两人的关系亲密无间。然而,淡家人从没有因为这层特殊关系而享受到任何额外的照顾。1962年,淡文全从部队转业,有人劝他去找“老表”,他拒绝了,“全中国有几亿农民,他们当得,我也当得,我还要把农民当好,坚决不给‘老表’抹黑。”

      “‘老表’教育我们要自力更生,我们都做到了。”如今,淡文全一家在牌坊村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儿孙有的在农家乐帮忙,有的在外工作,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聊天中,淡文全告诉记者,他去过广州、到过深圳,他也知道“老表”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南巡讲话,“他为国家操劳,为老百姓致富的事情忙得很,我们不能讨扰他噻。”

      不过小平同志却没有忘记过这家人。从1958年开始,淡以兴每月都收到小平寄来的生活补助,从最初的10块钱到后来的20块钱,直到淡以兴去世。1977年,淡家条件艰苦,小平还特意寄来大衣。“‘老表’省吃俭用,帮我们渡过了难关哦。”淡文全说到这里,拉着记者的手说,“‘老表’是个特别孝顺的人,尊老爱幼,有情有义!”

      “明天一早,我们还要去给‘老表’献花篮。”淡文全告诉记者,每年的8月22日,他们一家都会到小平铜像广场,给“老表”献上花篮,寄托哀思。(记者 陈君 程文雯)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