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把权力关进法律的笼子里

  • 2014年10月20日 09时5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依法治国方略的四川实践

     

      汉源事件、什邡钼铜事件……各类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如何顺应老百姓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如何让中央依法治国方略落地生根?

      经过去年一年的探寻,从今年初开始,一场“推进依法治省、加快法治四川建设”的宏大部署,在天府之国紧锣密鼓展开。“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等,法治氛围正如春风化雨般在全川逐渐形成……

      顶层谋划,更要脚沾地气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今年1月9日,四川省依法治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省委书记王东明作动员报告,拉开了四川省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大幕。

      起步早在一年前。一部依法治省的“大纲”在走村串寨的脚步中酝酿。四川省委认为,依法治省,重在顶层谋划,高端统筹,而只有脚沾泥,心贴民,顶层设计才能成体系,才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才管用。

      四川省委组织机关干部、法律专家组成8个专题调研组,兵分8路,实现地市州调研工作全覆盖。

      到偏远艰苦的地方去,到矛盾最集中、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去,不打招呼一竿子插到底,与群众一条板凳拉家常。他们东奔西走,为依法治省顶层设计寻思路、找点子、谋方略。

      去年3月,大小凉山还是春寒料峭,四川省委调研组来到这里,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走进村寨,对彝族地区的改革、发展、民生、稳定各项工作推进和落实情况进行了细致调研。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乐山和位于川西高原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调研考察。

      历时一月,足之所至,实情在握。调研组在对民族地区、寺庙管理的依法治理工作进行摸底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彝区社会治理要大力推行网格化社会管理,建好民生服务、困难群众、维护稳定三本台账;在与甘孜州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有关寺管会成员、僧尼代表深入交流时,提出两点期望:除了要爱国爱教、同心同向,还要持戒守法、共创和谐。法律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规范行为的基本准则,不论什么民族、什么宗教、什么职业,都必须遵守。

      2013年5月,四川省委作出制定《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的决定,成立专门班子起草,历经7个多月,汇聚成33项条文、1.2万余字。2013年12月25日,《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正式颁布,九大方面33项条文,成为四川省充分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指导依法治省工作的行动纲领。

      系统推进,才能落地生根

      初秋走基层,法制进村的新风扑面而来。

      在四川广安华蓥市双河街道果子村村委会门口,20条《村规民约》告示牌大气醒目。村支部副书记洪德文感受深刻:“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村规民约,是推进农村基层自治的好办法。全体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全程参与制定《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自我管理的‘法宝’。”

      走进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四方村,村支部书记余文祥也有同样的认识:“要发展,不依法不行。”他认为,要抓住村民自治这个“牛鼻子”,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依法治村,把法治思维和理念嵌入“四个民主”,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良性发展。

      村规民约古已有之,但四川的“村规民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据四川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委副秘书长杨天宗介绍,四川通过一波接一波地统筹召开片区推进会,来推动依法治省工作在蜀山川水落地生根,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

      5月28日,全省依法治省工作川东北片区现场推进会在达州市召开;6月18日,三州片区推进会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召开;7月8日,川南片区推进会在泸州市召开;7月24日,成都片区推进会在德阳召开。

      截至3月底,四川省各级党政已自觉把依法治省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作为重要工作来推动,列入重要目标来考核,做到了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办公场地落实、运转经费有保障、工作推进有制度,形成了党委统筹揽总、系统垂直推进、部门各司其职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依法治省工作格局。

      解老大难,懂法依法就不难

      近几年,“城管”似乎成了负面形象。去年3月,在四川依法治省工作强力推进中,彭述武走马上任当了大英县城管执法局长。

      彭述武走进大英大街小巷,与城市一线的清洁工人、商贩等各行业老百姓交流。由此,他有针对性地组织制定《规范办案实施细则》《城管执法自由裁量权实施细则》,着手编写《城管执法工作手册》《城管执法人员“十不准”》,还自创了歌曲《城管就为这个家》。“法治城管”成为他上任的第一个抓手。

      拆除大英县城区违规搭建的彩钢棚,过去一说拆,就有人以跳楼、报复相威胁,而彭述武却旗开得胜,靠的是挨家挨户的疏导、入心入脑的法制解读。一年多来,305户、2.3万多平方米的违法搭建物,全部由老百姓自行动手拆除。“老大难,老大难,依法办事就不难。”彭述武对记者说得风趣。“没有法律素养的干部,将来在四川无法立足。”四川省委组织部一位领导这样对记者说。

      今年,四川各级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年终考核述职将增加一项新内容:述法,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和司法公职人员法治档案。

      9月22日,见到成都市处级干部王峰,他对今年5月份参加的一次任职资格考试记忆犹新。那虽然是一张囊括万象的综合试卷,但里面有关法律法规的试题却几乎占到了一半,“特别是那些分值较重的法律应用题,如果平时不注意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去考虑和处理问题,这些题目还真的只有抓瞎。”王峰坦言,一年多来,法律知识成为他业余学习的重要内容,心得记了厚厚一大本。

      9月24日晚7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西充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冯国文还在办公室加班学习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学不行啊!不学就不懂,不懂就容易犯决策性失误。”冯国文说。

      田边地角,也是法律上的事

      土桥村是雅安姚桥新区最大的行政村,11个村民小组共有1358户3961人,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全村3.1平方公里土地全部被划入了搬迁范围。涉及到搬迁,土地、家庭财产、集体资产等矛盾纠纷难以回避。

      “田边地角的事,也都是法律上的事。”姚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海霞说,“我们在村里开展人民调解网格化和专项化试点,让调解跟着项目走、跟着民生走、跟着民情走。”

      在日常工作中,村两委以小区和居民组长为大网格,楼栋为小网格,设立网格长、楼栋长、信息采集员、纠纷调解员等“两长六员”,开展社情民意收集、法律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等“七包服务”,实现了小事不出门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区。截至目前,土桥村成功调解各类纠纷300余人次,促成150户村民签订搬迁协议。

      在四川,没有法外之域、法外之事、法外之人。四川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都纳入了法制化轨道。9月18日,《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正式制发,按业内人士的说法:这将成为推动依法治省工作的“指挥棒”、检验依法治省工作成效的“度量衡”。

      近日,记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采访时,该县县委书记杨宏寿说:“如果不是坚持法治思维,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处理问题,今天的阿坝县不会有这样稳定和谐的局面。”

      阿坝县有42座大大小小的藏传佛教寺庙,以前寺庙场所的建设、管理基本上由寺庙做主,随意扩建、乱搭乱建等现象层出不穷,寺庙账目也混乱不清。如今,寺庙管理全部纳入了法制化轨道。遵循法律,遵照法治,藏区的管理者们觉得,坚持依法治理,工作更加理直气壮,处理问题底气更足。

      这样的体会,阿坝县其他一些基层干部也是感同身受:以往一说到依法办事就提“不准干什么”,现在面对群众的诉求,回复的是“能干什么,你有什么权利”。从“不准”到“维权”,法律的“冷冰冰”变为维权的暖人心,这既是法治意识的养成,又是司法工作群众路线的体现。

      “要让任何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遇到任何矛盾纠纷,首先想到的是法律而不是别的什么手段。”四川依法治省领导小组负责人,憧憬着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理想状态。

      为此,四川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推进,正在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省新格局。(记者 刘裕国)

      (原载201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暴雨将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把权力关进法律的笼子里

  • 2014年10月20日 09时5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依法治国方略的四川实践

     

      汉源事件、什邡钼铜事件……各类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如何顺应老百姓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如何让中央依法治国方略落地生根?

      经过去年一年的探寻,从今年初开始,一场“推进依法治省、加快法治四川建设”的宏大部署,在天府之国紧锣密鼓展开。“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等,法治氛围正如春风化雨般在全川逐渐形成……

      顶层谋划,更要脚沾地气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今年1月9日,四川省依法治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省委书记王东明作动员报告,拉开了四川省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大幕。

      起步早在一年前。一部依法治省的“大纲”在走村串寨的脚步中酝酿。四川省委认为,依法治省,重在顶层谋划,高端统筹,而只有脚沾泥,心贴民,顶层设计才能成体系,才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才管用。

      四川省委组织机关干部、法律专家组成8个专题调研组,兵分8路,实现地市州调研工作全覆盖。

      到偏远艰苦的地方去,到矛盾最集中、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去,不打招呼一竿子插到底,与群众一条板凳拉家常。他们东奔西走,为依法治省顶层设计寻思路、找点子、谋方略。

      去年3月,大小凉山还是春寒料峭,四川省委调研组来到这里,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走进村寨,对彝族地区的改革、发展、民生、稳定各项工作推进和落实情况进行了细致调研。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乐山和位于川西高原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调研考察。

      历时一月,足之所至,实情在握。调研组在对民族地区、寺庙管理的依法治理工作进行摸底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彝区社会治理要大力推行网格化社会管理,建好民生服务、困难群众、维护稳定三本台账;在与甘孜州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有关寺管会成员、僧尼代表深入交流时,提出两点期望:除了要爱国爱教、同心同向,还要持戒守法、共创和谐。法律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规范行为的基本准则,不论什么民族、什么宗教、什么职业,都必须遵守。

      2013年5月,四川省委作出制定《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的决定,成立专门班子起草,历经7个多月,汇聚成33项条文、1.2万余字。2013年12月25日,《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正式颁布,九大方面33项条文,成为四川省充分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指导依法治省工作的行动纲领。

      系统推进,才能落地生根

      初秋走基层,法制进村的新风扑面而来。

      在四川广安华蓥市双河街道果子村村委会门口,20条《村规民约》告示牌大气醒目。村支部副书记洪德文感受深刻:“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村规民约,是推进农村基层自治的好办法。全体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全程参与制定《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自我管理的‘法宝’。”

      走进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四方村,村支部书记余文祥也有同样的认识:“要发展,不依法不行。”他认为,要抓住村民自治这个“牛鼻子”,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依法治村,把法治思维和理念嵌入“四个民主”,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良性发展。

      村规民约古已有之,但四川的“村规民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据四川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委副秘书长杨天宗介绍,四川通过一波接一波地统筹召开片区推进会,来推动依法治省工作在蜀山川水落地生根,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

      5月28日,全省依法治省工作川东北片区现场推进会在达州市召开;6月18日,三州片区推进会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召开;7月8日,川南片区推进会在泸州市召开;7月24日,成都片区推进会在德阳召开。

      截至3月底,四川省各级党政已自觉把依法治省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作为重要工作来推动,列入重要目标来考核,做到了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办公场地落实、运转经费有保障、工作推进有制度,形成了党委统筹揽总、系统垂直推进、部门各司其职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依法治省工作格局。

      解老大难,懂法依法就不难

      近几年,“城管”似乎成了负面形象。去年3月,在四川依法治省工作强力推进中,彭述武走马上任当了大英县城管执法局长。

      彭述武走进大英大街小巷,与城市一线的清洁工人、商贩等各行业老百姓交流。由此,他有针对性地组织制定《规范办案实施细则》《城管执法自由裁量权实施细则》,着手编写《城管执法工作手册》《城管执法人员“十不准”》,还自创了歌曲《城管就为这个家》。“法治城管”成为他上任的第一个抓手。

      拆除大英县城区违规搭建的彩钢棚,过去一说拆,就有人以跳楼、报复相威胁,而彭述武却旗开得胜,靠的是挨家挨户的疏导、入心入脑的法制解读。一年多来,305户、2.3万多平方米的违法搭建物,全部由老百姓自行动手拆除。“老大难,老大难,依法办事就不难。”彭述武对记者说得风趣。“没有法律素养的干部,将来在四川无法立足。”四川省委组织部一位领导这样对记者说。

      今年,四川各级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年终考核述职将增加一项新内容:述法,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和司法公职人员法治档案。

      9月22日,见到成都市处级干部王峰,他对今年5月份参加的一次任职资格考试记忆犹新。那虽然是一张囊括万象的综合试卷,但里面有关法律法规的试题却几乎占到了一半,“特别是那些分值较重的法律应用题,如果平时不注意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去考虑和处理问题,这些题目还真的只有抓瞎。”王峰坦言,一年多来,法律知识成为他业余学习的重要内容,心得记了厚厚一大本。

      9月24日晚7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西充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冯国文还在办公室加班学习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学不行啊!不学就不懂,不懂就容易犯决策性失误。”冯国文说。

      田边地角,也是法律上的事

      土桥村是雅安姚桥新区最大的行政村,11个村民小组共有1358户3961人,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全村3.1平方公里土地全部被划入了搬迁范围。涉及到搬迁,土地、家庭财产、集体资产等矛盾纠纷难以回避。

      “田边地角的事,也都是法律上的事。”姚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海霞说,“我们在村里开展人民调解网格化和专项化试点,让调解跟着项目走、跟着民生走、跟着民情走。”

      在日常工作中,村两委以小区和居民组长为大网格,楼栋为小网格,设立网格长、楼栋长、信息采集员、纠纷调解员等“两长六员”,开展社情民意收集、法律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等“七包服务”,实现了小事不出门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区。截至目前,土桥村成功调解各类纠纷300余人次,促成150户村民签订搬迁协议。

      在四川,没有法外之域、法外之事、法外之人。四川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都纳入了法制化轨道。9月18日,《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正式制发,按业内人士的说法:这将成为推动依法治省工作的“指挥棒”、检验依法治省工作成效的“度量衡”。

      近日,记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采访时,该县县委书记杨宏寿说:“如果不是坚持法治思维,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处理问题,今天的阿坝县不会有这样稳定和谐的局面。”

      阿坝县有42座大大小小的藏传佛教寺庙,以前寺庙场所的建设、管理基本上由寺庙做主,随意扩建、乱搭乱建等现象层出不穷,寺庙账目也混乱不清。如今,寺庙管理全部纳入了法制化轨道。遵循法律,遵照法治,藏区的管理者们觉得,坚持依法治理,工作更加理直气壮,处理问题底气更足。

      这样的体会,阿坝县其他一些基层干部也是感同身受:以往一说到依法办事就提“不准干什么”,现在面对群众的诉求,回复的是“能干什么,你有什么权利”。从“不准”到“维权”,法律的“冷冰冰”变为维权的暖人心,这既是法治意识的养成,又是司法工作群众路线的体现。

      “要让任何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遇到任何矛盾纠纷,首先想到的是法律而不是别的什么手段。”四川依法治省领导小组负责人,憧憬着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理想状态。

      为此,四川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推进,正在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省新格局。(记者 刘裕国)

      (原载201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暴雨将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