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4·20”芦山强烈地震名山中学教师英雄群体

  • 2013年06月1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5月27日,名山中学高一、高二年级正好复课一个月。

      这一个月来,同学们转移到了位于山下的名山区进修校教师培训中心里上课。

      复课后,高玉华老师每个星期需要上26节课。“地震耽误了不少课程,我想抓紧时间补上。”看了同学们的笔记、作业,高玉华觉得大家学习更认真了——“虽然天气很热,但是同学们学习的劲头却比之前足了不少。”高玉华老师告诉记者,在两周前举行的半期考试中,她带的两个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学们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4月20日8点02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了正在上课的名山中学师生。危急关头,高玉华、陈萍和郭昭祥等老师迅速组织2400余名学生从教学楼有序撤离,直到最后一名学生跑出教室,他们才离开。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给予学生,学校的视频监控系统记录下这感人一幕。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下学生

      随着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高玉华“出名”了,网友们都说:“她实在太冷静了。”

      地震时,高玉华离教室门口最近,她却把通道留给全体学生。“刚开始脑子里都是学生,没有觉得怕。只要有一个学生在,我就肯定不会丢下他。学生疏散后,教室里只剩我一个了,我才感觉今天可能要遭‘洗白’!”她说。

      这样的举动,源自内心的责任感。高玉华8岁那年,山里发洪水,把路淹没了,学校里一位不熟悉的老师看她回不了家,主动留她在家里过夜。从那时起,她就坚定了自己要当老师的理想。高考填报志愿时,她的志愿表上第一个到最后一个都是师范专业。

      从教13年,留下了不少感人的故事。2004年,一名家庭困难的学生骑车受伤,经济不宽裕的高玉华给了他100元钱。“这件小事被孩子的父母记得很牢。”高玉华家修房子,他的爸爸帮忙背砖,杀过年猪时也请她去吃饭。

      有人把高玉华的行为同汶川特大地震中为救学生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联系起来,她连连摇头,“我只是做了一件普通的事。一旦选择了做老师,任何时候,学生都必须是第一位的。”“地震时,我一定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的,就算死,我也要和你们在一起。”前不久,当一次较大的余震来临时,高二(10)班班主任陈萍对全班学生说。

      5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陈老师站到教室的最后,等学生全部撤离后才跑出教室。陈萍说,经历过特大地震的考验,自己面对灾难多了一份坦然。

      一种自觉的“职业习惯”

      “地震时站在讲台上的老师,都能够这样做。”名山中学校长赵荣博说,老师们的举动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自觉的“职业习惯”。

      25岁的李长炳从教两年。那天早上,他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地震发生时,他赶紧往门口跑,看到大批学生正在疏散,他与陈萍一起站到楼道口帮助学生疏散。所有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李长炳却朝反方向上了三楼。“我们班没人,厕所没人,三楼没人,二楼没人。”确认完毕后,李长炳才离开教学楼。作为全校最后一位离开教学楼的老师,李长炳说:“我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称谓。”

      “职业习惯”源于该校长期以来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细化要求,也源于传统的师者精神。

      对1930年建校以来涌现出的优秀教师模范,赵荣博如数家珍。他说:“我们时常回顾,看名中的老领导、老教师怎样开展工作、对待学生。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该校将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编印成册,让全校教师学习。

      对于青年教师杨娅和张娜来说,同事们在地震中的大爱行为给她们上了一堂感人至深的“实战”课。张娜说:“我相信,我也一定能为学生坚守到最后。”

      地震后,学校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在保护滞留学生生命安全的同时,做好服务、应急工作。戴着“党员志愿者”袖章的政教处主任郭昭祥整日在学校忙碌,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地震后,郭昭祥72岁的母亲一人在家,他没来得及回家探望一次,母亲从不抱怨。

      一切为了学生安心上课

      地震发生后,名山中学教学楼受损严重,无法正常使用,而距高考只有40多天。学校决定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修建的实验楼作为高三学生临时教学楼,郭昭祥和其他高三老师主动帮助搬运教学设备、搬迁教室,震后仅3天,高三学生就复课了。震后第7天,高一和高二年级20多个班级近2000名学生被转移至学校附近的名山区进修校教师培训中心复课。

      震后第一堂英语课,高玉华没有讲授教材上的内容,而是选择对刚刚经历地震的学生进行心理抚慰,“我非常高兴再次见到你们。”学生们则用英语回答,“我们也很高兴见到您”。

      随着学生的状态逐步恢复,“五一”劳动节后,老师们又在教学中融入防震避险的知识。高玉华老师在讲述“Dis-aster in Nature(自然灾害)”课文的时候,特意在这部分教学中涉及了较多与地震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分享对生活、生命的看法。作为政治课教师,陈萍在课堂上运用矛盾具有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教导学生遇到危险如何应对,“我对学生说,跑还是不跑,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逃生距离短的话可以跑,楼层高就不能跑,可以躲在卫生间。”

      除了心理抚慰,名山中学还组织了多次逃生疏散演习。4月28日下午,学校组织进行应急疏散演练,每个老师按照事先制定的逃生疏散图,在楼梯口疏散学生有序下楼。最终,5层楼内的所有学生在4分钟内顺利疏散至安全地带。“能在两分钟内疏散最好。”郭昭祥说,自“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这样的演习每学期都会进行三四次。此外,这次震后的防火疏散演练和防火安全知识讲座也要求所有学生参加。

      5月26日晚上9时,高二年级10班的69名同学和陈萍老师一起正在教室里专心上着晚自习。突然,饮水机里的水晃动了起来。“地震了!”同学们中有了一丝波澜,确定没有继续摇动之后,大家在五分钟内恢复了平静,继续认真自习。

      “孩子们好像突然就长大了一样,懂事了很多。”陈老师欣慰地说。(李果 记者 江芸涵)
    责任编辑: 暴雨将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4·20”芦山强烈地震名山中学教师英雄群体

  • 2013年06月1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5月27日,名山中学高一、高二年级正好复课一个月。

      这一个月来,同学们转移到了位于山下的名山区进修校教师培训中心里上课。

      复课后,高玉华老师每个星期需要上26节课。“地震耽误了不少课程,我想抓紧时间补上。”看了同学们的笔记、作业,高玉华觉得大家学习更认真了——“虽然天气很热,但是同学们学习的劲头却比之前足了不少。”高玉华老师告诉记者,在两周前举行的半期考试中,她带的两个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学们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4月20日8点02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了正在上课的名山中学师生。危急关头,高玉华、陈萍和郭昭祥等老师迅速组织2400余名学生从教学楼有序撤离,直到最后一名学生跑出教室,他们才离开。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给予学生,学校的视频监控系统记录下这感人一幕。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下学生

      随着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高玉华“出名”了,网友们都说:“她实在太冷静了。”

      地震时,高玉华离教室门口最近,她却把通道留给全体学生。“刚开始脑子里都是学生,没有觉得怕。只要有一个学生在,我就肯定不会丢下他。学生疏散后,教室里只剩我一个了,我才感觉今天可能要遭‘洗白’!”她说。

      这样的举动,源自内心的责任感。高玉华8岁那年,山里发洪水,把路淹没了,学校里一位不熟悉的老师看她回不了家,主动留她在家里过夜。从那时起,她就坚定了自己要当老师的理想。高考填报志愿时,她的志愿表上第一个到最后一个都是师范专业。

      从教13年,留下了不少感人的故事。2004年,一名家庭困难的学生骑车受伤,经济不宽裕的高玉华给了他100元钱。“这件小事被孩子的父母记得很牢。”高玉华家修房子,他的爸爸帮忙背砖,杀过年猪时也请她去吃饭。

      有人把高玉华的行为同汶川特大地震中为救学生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联系起来,她连连摇头,“我只是做了一件普通的事。一旦选择了做老师,任何时候,学生都必须是第一位的。”“地震时,我一定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的,就算死,我也要和你们在一起。”前不久,当一次较大的余震来临时,高二(10)班班主任陈萍对全班学生说。

      5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陈老师站到教室的最后,等学生全部撤离后才跑出教室。陈萍说,经历过特大地震的考验,自己面对灾难多了一份坦然。

      一种自觉的“职业习惯”

      “地震时站在讲台上的老师,都能够这样做。”名山中学校长赵荣博说,老师们的举动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自觉的“职业习惯”。

      25岁的李长炳从教两年。那天早上,他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地震发生时,他赶紧往门口跑,看到大批学生正在疏散,他与陈萍一起站到楼道口帮助学生疏散。所有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李长炳却朝反方向上了三楼。“我们班没人,厕所没人,三楼没人,二楼没人。”确认完毕后,李长炳才离开教学楼。作为全校最后一位离开教学楼的老师,李长炳说:“我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称谓。”

      “职业习惯”源于该校长期以来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细化要求,也源于传统的师者精神。

      对1930年建校以来涌现出的优秀教师模范,赵荣博如数家珍。他说:“我们时常回顾,看名中的老领导、老教师怎样开展工作、对待学生。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该校将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编印成册,让全校教师学习。

      对于青年教师杨娅和张娜来说,同事们在地震中的大爱行为给她们上了一堂感人至深的“实战”课。张娜说:“我相信,我也一定能为学生坚守到最后。”

      地震后,学校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在保护滞留学生生命安全的同时,做好服务、应急工作。戴着“党员志愿者”袖章的政教处主任郭昭祥整日在学校忙碌,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地震后,郭昭祥72岁的母亲一人在家,他没来得及回家探望一次,母亲从不抱怨。

      一切为了学生安心上课

      地震发生后,名山中学教学楼受损严重,无法正常使用,而距高考只有40多天。学校决定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修建的实验楼作为高三学生临时教学楼,郭昭祥和其他高三老师主动帮助搬运教学设备、搬迁教室,震后仅3天,高三学生就复课了。震后第7天,高一和高二年级20多个班级近2000名学生被转移至学校附近的名山区进修校教师培训中心复课。

      震后第一堂英语课,高玉华没有讲授教材上的内容,而是选择对刚刚经历地震的学生进行心理抚慰,“我非常高兴再次见到你们。”学生们则用英语回答,“我们也很高兴见到您”。

      随着学生的状态逐步恢复,“五一”劳动节后,老师们又在教学中融入防震避险的知识。高玉华老师在讲述“Dis-aster in Nature(自然灾害)”课文的时候,特意在这部分教学中涉及了较多与地震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分享对生活、生命的看法。作为政治课教师,陈萍在课堂上运用矛盾具有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教导学生遇到危险如何应对,“我对学生说,跑还是不跑,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逃生距离短的话可以跑,楼层高就不能跑,可以躲在卫生间。”

      除了心理抚慰,名山中学还组织了多次逃生疏散演习。4月28日下午,学校组织进行应急疏散演练,每个老师按照事先制定的逃生疏散图,在楼梯口疏散学生有序下楼。最终,5层楼内的所有学生在4分钟内顺利疏散至安全地带。“能在两分钟内疏散最好。”郭昭祥说,自“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这样的演习每学期都会进行三四次。此外,这次震后的防火疏散演练和防火安全知识讲座也要求所有学生参加。

      5月26日晚上9时,高二年级10班的69名同学和陈萍老师一起正在教室里专心上着晚自习。突然,饮水机里的水晃动了起来。“地震了!”同学们中有了一丝波澜,确定没有继续摇动之后,大家在五分钟内恢复了平静,继续认真自习。

      “孩子们好像突然就长大了一样,懂事了很多。”陈老师欣慰地说。(李果 记者 江芸涵)
    责任编辑: 暴雨将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