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走向现代文明的深刻变革

  • 2012年04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我省以新村建设为载体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农村好”——简阳市坛罐乡烧房村,一家农户修葺一新的小楼上挂着红底白字横幅,4个大字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农家发自心底所说的好,不仅因为住上了好房子,还在于增收有了好路子、休闲有了宽坝子、出门可以坐车子……短短3年,四川农村正在发生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以新村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主导产业连片发展已具规模,村落民居规划建设成效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和新型合作组织得到加强、农民思想观念得到转变。

      踏着芬芳的泥土、迎着春天的阳光,近日,记者走进蜀中大地农家,感受新村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蓬勃的脉动。

      新村建设搭建农村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平台,体现了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改变了农村中沿袭千年的生活方式

      2012年3月下旬,峨边县大堡镇双溪村月儿坪新村居民点,红色大梁门下一排红色的标语格外显眼:“爹亲,娘亲,党更亲。”

      站在高处俯瞰月儿坪,整个寨子错落有致,屋檐四角以特有的牛角为装饰,画有红、黑、黄三色图案的窗户边,挂满一墙金灿灿的玉米,呈现出一派祥和、幸福的景象。

      “彝家新寨”是我省继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后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我省将彝家新寨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省上还专门出台指导性意见,制定了30套农房建设方案,做到规划到项目、布局到村落、设计到农户,从根本上提升了彝家新寨的建设质量和档次。“彝家新寨”建设使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生产方式等有了跨越式提升。

      把新村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认真做好新村建设整体安排,这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点。

      经过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新村建设为载体,成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

      在这一总体部署下,全省加快推进新村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在贫困地区,则把新村建设摆在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的首位,加快规划建设新型村落村庄,注重功能完善、风貌打造和品位提升,着力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和民居设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新村建设,是农业大省四川的必然选择,是灾后重建经验在广大农村的延伸,它不仅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整个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载体和支撑。

      新农村综合体则是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展现的是规模大、功能多、效率高、现代性、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是四川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又一纵深体现,被誉为“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四川再创造。”

      “全域、全程、全面实现小康”,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2010年7月,我省对成片推进新村建设工作安排进行了调整,将最初的“52+3”省级示范片扩大调整为50个省级示范片和10个整体推进县(市、区)的“50+10”,同时,市县两级共确定了130个示范片,三级示范片覆盖的村和人口均占全省总数的10%以上。

      规划引领——这一源自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如今已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行动准则。目前,各市州按照2012年、2015年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已编制完成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工作方案。

      在藏区、在彝区、在平原坝区、在丘陵地区、在盆周山区……新村建设的触角延伸到全省各地,省级示范片建设县均设立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专项资金,额度每年从500万至3000万元不等。有的县还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管委会。一些县的主要领导每月轮流在示范片蹲点3天,其他县级干部每人包一个村、每个县级部门包一个组。各县(市、区)把示范片建设纳入考核重要内容,一些县提出了“工作上不去,干部就下来”的要求。

      截至2011年底,省、市、县三级示范片投入资金495.6亿元,建成新民居143万户、新村聚居点6344个,其中,“50+10”示范片新建新民居23.93万户、新村(聚居点)925个。同时,积极探索新农村综合体建设,“50+10”示范片开展试点67个。

      远处群山如黛,近处花海摇曳。记者来到了有 “四川最美乡村”之称的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

      “现在永兴人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幸福指数一点也不比城里人低!”站在永兴村文化广场上,永兴村村支书税银章告诉记者,永兴村的自来水都是由泸州市自来水公司统供的;328路公交车按时停在村头,一元钱10多分钟就能到园区;村子里卫生站、公立幼儿园、超市、培训中心一应俱全……

      建设农民适当集中居住的新村,形成农村新型社区,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现代文明生活,既是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城镇体系、丰富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农村生活方式。

      新村建设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连片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既支撑起农民增收致富,又实现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化的联动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

      46个3万亩以上的连片发展示范片,18个3000户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户,蔬菜、水果、茶叶、生猪等已成为支柱产业,花卉苗木、林下养殖、乡村旅游等已成为特色产业……

      盘点近3年来我省新村建设的成绩,在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的平台上兴起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连片发展。

      在蒲江,“3个70%”已成为现代农业连片发展的例证。在GDP所占比重中,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的贡献占70%;劳动力结构中,从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的占70%;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的收入达到70%。这一切皆源于蒲江确定的三大主导产业:16.5万亩茶叶、近30万亩水果、年出栏100万头以上生猪。拥有了规模化、品质化、品牌化的“第一车间”,蒲江这个成都最偏远的郊县,也引来了世界500强日本伊藤忠集团这只“金凤凰”。

      一片片随着新村建设而出现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实际上是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第一车间”,这既能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也能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片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品种、户户有增收项目。经过近3年的发展,我省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呈现。在对主导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我省还着眼于农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千百年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地处丘陵的江油市九岭镇苏溪村是黄泥地,因为土地贫瘠,农民长期收入不高。在成片推进新村建设的过程中,苏溪村不仅改造了农房,还被规划成了万亩折耳根核心基地,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水利建设。同时,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负责折耳根的种植和销售。

      昔日的黄泥地今天成了农民致富的金土地,苏溪村农民也成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去年我家的3亩多折耳根,卖了3万多元,这在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一组村民郝前胜兴奋地说。

      如今,在苏溪村已经建立了一套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通过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增强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带动力,将零星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规模化、标准化的大生产。

      苏溪村是我省在新村建设中带动主导产业培育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新村建设不仅能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和带动产业发展。近3年来,我省通过引导、支持产业化经营组织积极参与示范片建设,带动主体不断增强,带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园区、小业主、大市场”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截至2011年底,全省“50+10”示范片累计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859家、农民专合组织2897个,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86%;特色种植业面积的80%和适度规模养殖出栏量的90%实现订单生产。

      蓬勃发展的主导产业为新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也鼓起了越来越多农民的“钱袋子”。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省市县三级示范片累计连片发展种植业1075万亩、规模养殖户20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7827元,同比增长17.2%。其中,“50+10”示范片投入资金275.2亿元,累计连片发展种植业506.8万亩、规模养殖户12.8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8260元、同比增长20.3%。

      在新村建设中,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建设统一起来,相互促进、整体提升,实现了农村社会功能的历史性提升

      梓潼县东石乡油坪村地处潼江河西岸的一处山梁子上,长期干旱缺水。

      从去年6月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在油坪村开展。全村新增和恢复蓄水12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535亩,使全村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55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95%,中等干旱年耕地灌溉保证率提高95%以上。

      油坪村是我省在新村建设中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一个代表。

      近3年来,我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紧紧围绕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以水利、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加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截至去年底,全省“50+10”示范片累计建设农田水利渠系1.26万公里,硬化农村道路2.39万公里,整治土地259.67万亩,建设农村户用清洁能源45.56万户。

      改善的不仅是硬件,同步提升的还有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从业观念以及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近日,记者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虽然村里耕地基本毁于地震,但灾后重建的农民新居却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发展旅游业的条件。2011年11月24日,村支部书记蒋永福联合村里6户农民办起的“渔家大院”农家乐在鞭炮声中开张了。“我们从以前只知道种地的观念里走出来,尝试用乡村旅游来解决发展问题。”蒋永福说。

      有旅游业经验的汶川县三江乡则抓住机会再上台阶。到目前为止,该乡有农家乐近300家,床位数增至2000多张,仅旅游业每年就为三江乡带来1000万元收入。

      2011年,汶川县新发展农家乐200余家,基本建成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11个特色魅力乡镇。汶川旅游业得到了快速恢复振兴,成功创建了覆盖7个乡镇的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开发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荣县双石镇金台村是自贡市第一批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之一。

      60岁的范恒富正在村里的超市购买生活必需品。“以前买东西要走一公里去镇上,现在吃的、用的都在家门口超市里买,方便得很。”在新农村综合体内,农民在“公司里养殖、车间里种植、社区里居住”已成为现实。

      近3年来,我省扎实推进“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转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大为增强。

      目前,全省“50+10”示范片累计建成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2384个,已完成3年规划任务的90%以上。

      在新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不仅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还带来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创新。

      “在聚居点管理上,我们实行的是农村社区化管理。”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村支书税银章说,为了解决社区化管理的资金来源,村上在聚居点规划了3个农家乐,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上将3个农家乐对外招租后,每月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这些收入用于聚居点保洁、清运垃圾、路灯电费开支等。

      黄舣镇党委书记李家秀告诉记者,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农户不同意不改造、农户不签字不动工、农民不满意不验收的三不政策,“永兴村农民的房子图纸就变了4次,以前是没有后院的,这都是根据农民的意愿增加的,真正体现了‘我的房子我做主’。”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广“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建立和完善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方式;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监督权,提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积极性……新村建设推动基层治理逐步由“为民做主”走向“让民做主”。

      春日的蜀中大地,到处生机盎然。一处处点缀在绿色产业带中的新村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四川农村,正发生史无前例的“蝶变”……  □特派报道组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走向现代文明的深刻变革

  • 2012年04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我省以新村建设为载体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农村好”——简阳市坛罐乡烧房村,一家农户修葺一新的小楼上挂着红底白字横幅,4个大字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农家发自心底所说的好,不仅因为住上了好房子,还在于增收有了好路子、休闲有了宽坝子、出门可以坐车子……短短3年,四川农村正在发生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以新村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主导产业连片发展已具规模,村落民居规划建设成效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和新型合作组织得到加强、农民思想观念得到转变。

      踏着芬芳的泥土、迎着春天的阳光,近日,记者走进蜀中大地农家,感受新村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蓬勃的脉动。

      新村建设搭建农村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平台,体现了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改变了农村中沿袭千年的生活方式

      2012年3月下旬,峨边县大堡镇双溪村月儿坪新村居民点,红色大梁门下一排红色的标语格外显眼:“爹亲,娘亲,党更亲。”

      站在高处俯瞰月儿坪,整个寨子错落有致,屋檐四角以特有的牛角为装饰,画有红、黑、黄三色图案的窗户边,挂满一墙金灿灿的玉米,呈现出一派祥和、幸福的景象。

      “彝家新寨”是我省继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后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我省将彝家新寨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省上还专门出台指导性意见,制定了30套农房建设方案,做到规划到项目、布局到村落、设计到农户,从根本上提升了彝家新寨的建设质量和档次。“彝家新寨”建设使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生产方式等有了跨越式提升。

      把新村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认真做好新村建设整体安排,这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点。

      经过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新村建设为载体,成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

      在这一总体部署下,全省加快推进新村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在贫困地区,则把新村建设摆在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的首位,加快规划建设新型村落村庄,注重功能完善、风貌打造和品位提升,着力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和民居设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新村建设,是农业大省四川的必然选择,是灾后重建经验在广大农村的延伸,它不仅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整个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载体和支撑。

      新农村综合体则是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展现的是规模大、功能多、效率高、现代性、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是四川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又一纵深体现,被誉为“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四川再创造。”

      “全域、全程、全面实现小康”,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2010年7月,我省对成片推进新村建设工作安排进行了调整,将最初的“52+3”省级示范片扩大调整为50个省级示范片和10个整体推进县(市、区)的“50+10”,同时,市县两级共确定了130个示范片,三级示范片覆盖的村和人口均占全省总数的10%以上。

      规划引领——这一源自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如今已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行动准则。目前,各市州按照2012年、2015年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已编制完成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工作方案。

      在藏区、在彝区、在平原坝区、在丘陵地区、在盆周山区……新村建设的触角延伸到全省各地,省级示范片建设县均设立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专项资金,额度每年从500万至3000万元不等。有的县还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管委会。一些县的主要领导每月轮流在示范片蹲点3天,其他县级干部每人包一个村、每个县级部门包一个组。各县(市、区)把示范片建设纳入考核重要内容,一些县提出了“工作上不去,干部就下来”的要求。

      截至2011年底,省、市、县三级示范片投入资金495.6亿元,建成新民居143万户、新村聚居点6344个,其中,“50+10”示范片新建新民居23.93万户、新村(聚居点)925个。同时,积极探索新农村综合体建设,“50+10”示范片开展试点67个。

      远处群山如黛,近处花海摇曳。记者来到了有 “四川最美乡村”之称的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

      “现在永兴人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幸福指数一点也不比城里人低!”站在永兴村文化广场上,永兴村村支书税银章告诉记者,永兴村的自来水都是由泸州市自来水公司统供的;328路公交车按时停在村头,一元钱10多分钟就能到园区;村子里卫生站、公立幼儿园、超市、培训中心一应俱全……

      建设农民适当集中居住的新村,形成农村新型社区,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现代文明生活,既是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城镇体系、丰富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农村生活方式。

      新村建设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连片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既支撑起农民增收致富,又实现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化的联动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

      46个3万亩以上的连片发展示范片,18个3000户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户,蔬菜、水果、茶叶、生猪等已成为支柱产业,花卉苗木、林下养殖、乡村旅游等已成为特色产业……

      盘点近3年来我省新村建设的成绩,在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的平台上兴起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连片发展。

      在蒲江,“3个70%”已成为现代农业连片发展的例证。在GDP所占比重中,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的贡献占70%;劳动力结构中,从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的占70%;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的收入达到70%。这一切皆源于蒲江确定的三大主导产业:16.5万亩茶叶、近30万亩水果、年出栏100万头以上生猪。拥有了规模化、品质化、品牌化的“第一车间”,蒲江这个成都最偏远的郊县,也引来了世界500强日本伊藤忠集团这只“金凤凰”。

      一片片随着新村建设而出现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实际上是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第一车间”,这既能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也能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片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品种、户户有增收项目。经过近3年的发展,我省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呈现。在对主导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我省还着眼于农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千百年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地处丘陵的江油市九岭镇苏溪村是黄泥地,因为土地贫瘠,农民长期收入不高。在成片推进新村建设的过程中,苏溪村不仅改造了农房,还被规划成了万亩折耳根核心基地,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水利建设。同时,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负责折耳根的种植和销售。

      昔日的黄泥地今天成了农民致富的金土地,苏溪村农民也成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去年我家的3亩多折耳根,卖了3万多元,这在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一组村民郝前胜兴奋地说。

      如今,在苏溪村已经建立了一套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通过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增强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带动力,将零星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规模化、标准化的大生产。

      苏溪村是我省在新村建设中带动主导产业培育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新村建设不仅能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和带动产业发展。近3年来,我省通过引导、支持产业化经营组织积极参与示范片建设,带动主体不断增强,带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园区、小业主、大市场”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截至2011年底,全省“50+10”示范片累计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859家、农民专合组织2897个,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86%;特色种植业面积的80%和适度规模养殖出栏量的90%实现订单生产。

      蓬勃发展的主导产业为新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也鼓起了越来越多农民的“钱袋子”。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省市县三级示范片累计连片发展种植业1075万亩、规模养殖户20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7827元,同比增长17.2%。其中,“50+10”示范片投入资金275.2亿元,累计连片发展种植业506.8万亩、规模养殖户12.8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8260元、同比增长20.3%。

      在新村建设中,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建设统一起来,相互促进、整体提升,实现了农村社会功能的历史性提升

      梓潼县东石乡油坪村地处潼江河西岸的一处山梁子上,长期干旱缺水。

      从去年6月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在油坪村开展。全村新增和恢复蓄水12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535亩,使全村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55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95%,中等干旱年耕地灌溉保证率提高95%以上。

      油坪村是我省在新村建设中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一个代表。

      近3年来,我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紧紧围绕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以水利、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加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截至去年底,全省“50+10”示范片累计建设农田水利渠系1.26万公里,硬化农村道路2.39万公里,整治土地259.67万亩,建设农村户用清洁能源45.56万户。

      改善的不仅是硬件,同步提升的还有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从业观念以及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近日,记者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虽然村里耕地基本毁于地震,但灾后重建的农民新居却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发展旅游业的条件。2011年11月24日,村支部书记蒋永福联合村里6户农民办起的“渔家大院”农家乐在鞭炮声中开张了。“我们从以前只知道种地的观念里走出来,尝试用乡村旅游来解决发展问题。”蒋永福说。

      有旅游业经验的汶川县三江乡则抓住机会再上台阶。到目前为止,该乡有农家乐近300家,床位数增至2000多张,仅旅游业每年就为三江乡带来1000万元收入。

      2011年,汶川县新发展农家乐200余家,基本建成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11个特色魅力乡镇。汶川旅游业得到了快速恢复振兴,成功创建了覆盖7个乡镇的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开发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荣县双石镇金台村是自贡市第一批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之一。

      60岁的范恒富正在村里的超市购买生活必需品。“以前买东西要走一公里去镇上,现在吃的、用的都在家门口超市里买,方便得很。”在新农村综合体内,农民在“公司里养殖、车间里种植、社区里居住”已成为现实。

      近3年来,我省扎实推进“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转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大为增强。

      目前,全省“50+10”示范片累计建成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2384个,已完成3年规划任务的90%以上。

      在新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不仅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还带来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创新。

      “在聚居点管理上,我们实行的是农村社区化管理。”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村支书税银章说,为了解决社区化管理的资金来源,村上在聚居点规划了3个农家乐,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上将3个农家乐对外招租后,每月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这些收入用于聚居点保洁、清运垃圾、路灯电费开支等。

      黄舣镇党委书记李家秀告诉记者,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农户不同意不改造、农户不签字不动工、农民不满意不验收的三不政策,“永兴村农民的房子图纸就变了4次,以前是没有后院的,这都是根据农民的意愿增加的,真正体现了‘我的房子我做主’。”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广“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建立和完善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方式;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监督权,提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积极性……新村建设推动基层治理逐步由“为民做主”走向“让民做主”。

      春日的蜀中大地,到处生机盎然。一处处点缀在绿色产业带中的新村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四川农村,正发生史无前例的“蝶变”……  □特派报道组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