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打造民族文化“生命线”

  • 2012年04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在近日印发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中,正快速发展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格外引人注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至50亿元,培育3至4个藏羌彝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10至20个藏羌彝重点文化企业……这条被誉为民族文化“生命线”的文化产业走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龙头企业带动,叫响凉山品牌

      2010年,凉山有了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凉山文广传媒公司。文广传媒公司总经理刘康说:“示范就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2011年,公司实现经营收入5078.56万元,较2010年增长25.41%,龙头效应明显。

      龙头效应首先来自于品牌建设,公司旗下的中影星美国际影城更作为首家国际标准的五星级影城领跑攀西影业,2011年票房收入在中影星美院线全国排名第61位,省内排名第3位;“阿斯牛牛”成为全国最大的彝族风情主题餐厅,成为凉山特色餐饮文化品牌的发展基地。

      “‘自己吐丝,自己织网;自然捕食,自由铺路;多腿支撑,纵横前行’,这就是我们的‘蜘蛛理论’。”在刘康看来,面对需要盘活的规模巨大的国有文化商业资产和文化资源,只能学习蜘蛛的生存发展方式,整合资源优势,打造良性互补的业态体系,形成以多点支撑体系为基础的盈利结构。

      大项目为引擎,产业集群发展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文化资源丰富,如何点石成金成为近几年的探索课题。去年5月,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地产公司开发的“康定溜溜城”项目在甘孜落地,标志着“政策性金融推动藏区旅游文化国际化试验区”试点起航。与以往的文化旅游区开发模式不同,这种模式由银行负责推介从事旅游开发的优质企业,政府推介旅游项目。

      尝到甜头后,丹巴旅游资源开发、康定“香巴拉文化园”项目旅游资源开发、巴康措普沟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正按此模式推进。由此,聚集优势资源,以项目为引擎的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开始在甘孜孵化。

      “以旅游为载体,甘孜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框架为‘134661’。”甘孜州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阿莲介绍,重点推进和发展康定情歌文化园区,将康定建设成为甘孜州文化产业支撑中心;建设六大产业园区--康定情歌文化园区,丹巴碉楼与村寨文化园区,德格康巴文化园区,德格、白玉、石渠、色达、甘孜、新龙格萨尔文化园区,巴塘、理塘、稻城、新龙香格里拉文化园区,泸定红色文化园区;培育六大产业实体--康巴文化演艺集团、康巴唐卡绘制与展销公司、白玉河坡藏族手工艺开发公司、德格南派藏医药研发集团、甘孜州格萨尔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中国德格雕版印刷博览馆。

      灾后重建发力,打造文化产业重点

      “地震使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民族文化受损,但文化的筋骨保存较好。通过灾后文化重建,这些地方已强筋活血。”省文化厅产业处处长强金武说,灾后文化产业重建为这条“生命线”注入新活力。

      2006年5月,九寨沟演艺产业群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世界自然遗产景区+藏羌民族风情晚会+藏羌歌舞伴宴”的“文旅互动”双运组合模式。2011年,九寨沟藏羌演艺集群累计接待中外游客75万人次,实现产值1.11亿元、税收500万元。

      恢复重建工作展开后,阿坝州实施了“羌绣计划”,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羌绣产业,8000绣娘绣出震后生活的新希望。茂县羌寨绣庄经理李兴秀,将羌绣由民族传统服装延伸到工艺品生产上,把羌绣引向市场。“投资3000万元的绣庄重建项目可获得300万元政府扶持资金。”李兴秀说,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增强了她把羌绣产业进一步做大的信心。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打造民族文化“生命线”

  • 2012年04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在近日印发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中,正快速发展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格外引人注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至50亿元,培育3至4个藏羌彝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10至20个藏羌彝重点文化企业……这条被誉为民族文化“生命线”的文化产业走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龙头企业带动,叫响凉山品牌

      2010年,凉山有了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凉山文广传媒公司。文广传媒公司总经理刘康说:“示范就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2011年,公司实现经营收入5078.56万元,较2010年增长25.41%,龙头效应明显。

      龙头效应首先来自于品牌建设,公司旗下的中影星美国际影城更作为首家国际标准的五星级影城领跑攀西影业,2011年票房收入在中影星美院线全国排名第61位,省内排名第3位;“阿斯牛牛”成为全国最大的彝族风情主题餐厅,成为凉山特色餐饮文化品牌的发展基地。

      “‘自己吐丝,自己织网;自然捕食,自由铺路;多腿支撑,纵横前行’,这就是我们的‘蜘蛛理论’。”在刘康看来,面对需要盘活的规模巨大的国有文化商业资产和文化资源,只能学习蜘蛛的生存发展方式,整合资源优势,打造良性互补的业态体系,形成以多点支撑体系为基础的盈利结构。

      大项目为引擎,产业集群发展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文化资源丰富,如何点石成金成为近几年的探索课题。去年5月,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地产公司开发的“康定溜溜城”项目在甘孜落地,标志着“政策性金融推动藏区旅游文化国际化试验区”试点起航。与以往的文化旅游区开发模式不同,这种模式由银行负责推介从事旅游开发的优质企业,政府推介旅游项目。

      尝到甜头后,丹巴旅游资源开发、康定“香巴拉文化园”项目旅游资源开发、巴康措普沟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正按此模式推进。由此,聚集优势资源,以项目为引擎的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开始在甘孜孵化。

      “以旅游为载体,甘孜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框架为‘134661’。”甘孜州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阿莲介绍,重点推进和发展康定情歌文化园区,将康定建设成为甘孜州文化产业支撑中心;建设六大产业园区--康定情歌文化园区,丹巴碉楼与村寨文化园区,德格康巴文化园区,德格、白玉、石渠、色达、甘孜、新龙格萨尔文化园区,巴塘、理塘、稻城、新龙香格里拉文化园区,泸定红色文化园区;培育六大产业实体--康巴文化演艺集团、康巴唐卡绘制与展销公司、白玉河坡藏族手工艺开发公司、德格南派藏医药研发集团、甘孜州格萨尔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中国德格雕版印刷博览馆。

      灾后重建发力,打造文化产业重点

      “地震使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民族文化受损,但文化的筋骨保存较好。通过灾后文化重建,这些地方已强筋活血。”省文化厅产业处处长强金武说,灾后文化产业重建为这条“生命线”注入新活力。

      2006年5月,九寨沟演艺产业群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世界自然遗产景区+藏羌民族风情晚会+藏羌歌舞伴宴”的“文旅互动”双运组合模式。2011年,九寨沟藏羌演艺集群累计接待中外游客75万人次,实现产值1.11亿元、税收500万元。

      恢复重建工作展开后,阿坝州实施了“羌绣计划”,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羌绣产业,8000绣娘绣出震后生活的新希望。茂县羌寨绣庄经理李兴秀,将羌绣由民族传统服装延伸到工艺品生产上,把羌绣引向市场。“投资3000万元的绣庄重建项目可获得300万元政府扶持资金。”李兴秀说,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增强了她把羌绣产业进一步做大的信心。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