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感受重建中崛起的强劲足音

  • 2011年04月1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灾后重建美好新家园

     

      6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走进四川——

      3年前,中外媒体记者不远万里挺进灾区,记录四川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壮阔场景。3年后,他们再次来到四川,关注的重心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将在今年9月底左右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确保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4月18日举行的中外媒体“重返灾区看巨变”采访活动情况介绍会上,四川灾后重建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让中外媒体记者感受到灾区在重建中崛起的强劲足音。

      今年9月底左右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接下来的3天里,6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将走进绵阳、德阳、阿坝、成都,直击灾区巨变。对于重建整体进展情况,他们同样渴望了解。

      情况介绍会上,省政府相关负责人向中外媒体展示了答案:2010年9月底,我省成功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截至目前,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资7871亿元,占概算总投资8658亿元的91%;未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属于省定灾区县需恢复重建的13647个项目,已完工81.6%,完成投资1052亿元。

      重建速度——震后一年内,全面完成350多万户震损城乡居民住房的修复加固;震后一年半,全部完成150万户农房的重建;震后两年,基本完成26万户城市居民住房的重建……

      发展速度——去年底,6个重灾市州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5.7%,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平均增速54.5%,高出全省21.5个百分点。

      在创新中破解重建难题

      短短两年多时间,投放近8000亿元的巨量资金,完成27564多个项目。四川是怎么做到的?

      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灾后重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3年来四川创新解决了重建资金缺口、重建质量安全、重建主体责任落实、帮助因灾特困群众、保证重建资金安全等重大难题。

      面对高达5000多亿元的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缺口,我省积极筹集地方资金、建立银企银政项目对接平台、创新投融资平台、引导灾区群众自筹资金,成功解答了灾后重建“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项目质量安全是第一位的!”省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我省采取严格项目规划选址、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建材特供机制、积极开展专项检查、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六大措施,全程把关重建质量安全。从总体上看,全省灾后重建项目完全处于受控状态,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安全牢固,工程质量整体较好,特别是经受住了去年灾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考验。

      灾后重建中,我省坚持以受灾地地方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切实担当主体责任,领导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青川受灾群众挂出的“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标语,成为灾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我们积极帮扶因灾特困群众,开展了临时生活救助、进行重点帮扶,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组织大规模温暖过冬帮扶活动、编制实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等多项举措。”一项项人性化举措,令中外媒体记者点头赞许。

      截至目前,我省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使用总体规范有序,没有发现大的问题,保证了重建资金的安全。秘诀何在?我省在灾后重建中分类制定规范,强化一线监管,既注重源头监管又强化专户管理,既加强专门监督又引入社会监督力量。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相衔接的多重监管体系,为重建资金装上了“安全阀”。

      科学重建为民重建提升重建开放重建

      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51个重灾县(市、区)实施规划、88个一般受灾县(市、区)项目规划——一套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让中外记者见识到四川灾后重建的科学性。

      震后,我省及时出台住房重建政策意见,落实农房重建补助政策,建立住房重建贷款担保基金,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建材特供机制等,加快推进学校、医院等民生项目重建,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扶贫帮困等,使灾区群众最紧迫、最急需、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目前,18个对口援建省市已经与6个灾区市(州)合作共建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协议产业援助项目698个,落实了产业合作项目483个、资金178亿元。”“四川强化重建信息公开,主动及时公布捐赠款物接受使用情况、重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建项目基本情况、重建总体进展情况等重大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注重多元投入,开放接受各类捐赠,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灾后恢复重建。”科学重建、为民重建、提升重建、开放重建,大开放的四川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和青睐。本报记者 李旭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感受重建中崛起的强劲足音

  • 2011年04月1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灾后重建美好新家园

     

      6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走进四川——

      3年前,中外媒体记者不远万里挺进灾区,记录四川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壮阔场景。3年后,他们再次来到四川,关注的重心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将在今年9月底左右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确保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4月18日举行的中外媒体“重返灾区看巨变”采访活动情况介绍会上,四川灾后重建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让中外媒体记者感受到灾区在重建中崛起的强劲足音。

      今年9月底左右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接下来的3天里,6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将走进绵阳、德阳、阿坝、成都,直击灾区巨变。对于重建整体进展情况,他们同样渴望了解。

      情况介绍会上,省政府相关负责人向中外媒体展示了答案:2010年9月底,我省成功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截至目前,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资7871亿元,占概算总投资8658亿元的91%;未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属于省定灾区县需恢复重建的13647个项目,已完工81.6%,完成投资1052亿元。

      重建速度——震后一年内,全面完成350多万户震损城乡居民住房的修复加固;震后一年半,全部完成150万户农房的重建;震后两年,基本完成26万户城市居民住房的重建……

      发展速度——去年底,6个重灾市州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5.7%,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平均增速54.5%,高出全省21.5个百分点。

      在创新中破解重建难题

      短短两年多时间,投放近8000亿元的巨量资金,完成27564多个项目。四川是怎么做到的?

      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灾后重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3年来四川创新解决了重建资金缺口、重建质量安全、重建主体责任落实、帮助因灾特困群众、保证重建资金安全等重大难题。

      面对高达5000多亿元的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缺口,我省积极筹集地方资金、建立银企银政项目对接平台、创新投融资平台、引导灾区群众自筹资金,成功解答了灾后重建“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项目质量安全是第一位的!”省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我省采取严格项目规划选址、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建材特供机制、积极开展专项检查、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六大措施,全程把关重建质量安全。从总体上看,全省灾后重建项目完全处于受控状态,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安全牢固,工程质量整体较好,特别是经受住了去年灾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考验。

      灾后重建中,我省坚持以受灾地地方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切实担当主体责任,领导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青川受灾群众挂出的“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标语,成为灾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我们积极帮扶因灾特困群众,开展了临时生活救助、进行重点帮扶,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组织大规模温暖过冬帮扶活动、编制实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等多项举措。”一项项人性化举措,令中外媒体记者点头赞许。

      截至目前,我省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使用总体规范有序,没有发现大的问题,保证了重建资金的安全。秘诀何在?我省在灾后重建中分类制定规范,强化一线监管,既注重源头监管又强化专户管理,既加强专门监督又引入社会监督力量。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相衔接的多重监管体系,为重建资金装上了“安全阀”。

      科学重建为民重建提升重建开放重建

      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51个重灾县(市、区)实施规划、88个一般受灾县(市、区)项目规划——一套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让中外记者见识到四川灾后重建的科学性。

      震后,我省及时出台住房重建政策意见,落实农房重建补助政策,建立住房重建贷款担保基金,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建材特供机制等,加快推进学校、医院等民生项目重建,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扶贫帮困等,使灾区群众最紧迫、最急需、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目前,18个对口援建省市已经与6个灾区市(州)合作共建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协议产业援助项目698个,落实了产业合作项目483个、资金178亿元。”“四川强化重建信息公开,主动及时公布捐赠款物接受使用情况、重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建项目基本情况、重建总体进展情况等重大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注重多元投入,开放接受各类捐赠,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灾后恢复重建。”科学重建、为民重建、提升重建、开放重建,大开放的四川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和青睐。本报记者 李旭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