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为高位求进建言 为民生改善献策

  • 2011年01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书写开局之年精彩篇章 

      --聚焦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1月17日,14名政协委员走上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席。

      促进特色产业园区跨越发展、优化灾区相关机制促进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层次--委员们在会上积极建言献策,谋划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书写精彩篇章。

      结构升级促进特色产业园区跨越发展

      “十二五”时期,如何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促进结构升级?提高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水平。“要用好已有的产业积累,通过‘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打造全国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省政协委员黄先明建议,应促进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园区跨越发展。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应该借势而上,提升我省物流业的发展层次。”省政协委员何一立认为,要提高准入门槛,注重企业物流管理规范化、自动化、程序化。

      进一步优化对资源的利用转化,省政协委员陈庆礽呼吁:应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清洁能源开发,力争“十二五”期间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

      灾区发展优化相关机制促进产业发展

      “重建任务基本结束后,‘十二五’要全面推动并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振兴。”省政协委员王元勇认为,提升灾区发展质量是长期的主题。

      关于灾区产业发展,委员们建议,应进一步健全和优化相关机制,同时由省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设立 “继续扶持基金”预算,对灾区发展振兴“扶上路,送一程”。

      “总结近年来的灾难应对经验,四川应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有效预防、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损失。”省政协委员李京平呼吁,为有效提高区域性防灾能力,应尽快编制自然灾害防治区域规划。

      扩大开放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层次

      走入“十二五”,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四川应在开放进程中优化什么,完善什么?

      主动性应该更强。省政协委员张家点认为,需要“五个重点鼓励”,我省应重点鼓励能够带动设备、产品、技术、工程和劳务等出口的项目,鼓励开展境外工程承包项目,鼓励开发国际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类项目,鼓励收购兼并带有研发中心和品牌的国际制造业项目,鼓励拓展海外销售、服务网络的项目,以加快培育我省的著名跨国企业,提升开放型经济层次。

      眼界应该更宽。委员们建议,应强化与西部省市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西部国际通道建设和沿边开发开放。

      抱团发展的理念应该更强。“应加快编制川渝接合部城市群发展规划。”省政协委员刘国强建议,尽快推动泸州、内江、资阳、遂宁、广安、达州等川渝接合部城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陈庆礽委员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发言:建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

      以水电和天然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是四川省的第一大资源优势,我省应坚定不移地制定实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

      改革清洁能源开发投融资机制。改革和规范资源开发准入机制,创新投融资管理体制,探索能源资源多元化投资开发方式。建立四川省新能源发展专项基金,构建利于清洁能源发展的投融资长效机制。

      完善清洁能源开发利益分配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在川试点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的制度,尝试在项目启动阶段先行开展相关补偿机制的研究,由利益相关各方进行充分协商形成补偿方案并监督实施,促进资源开发地可持续发展。

      健全资源价格市场形成机制。通过加快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步伐,利用价格杠杆增强企业开发清洁能源的内在动力。

      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应积极争取国家在川进行碳排放交易试点,建立西部碳汇交易中心,探索发展碳交易的体制和机制。

      刘宇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发言:加快“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

      科学应对水危机,必须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开源的根本途径是建设蓄水工程,加快“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进程,节流的治本之策是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省作出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战略部署,是从供给方面应对水危机的重大举措,将显著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全省农业灌溉用水的问题。加快推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已开工重点工程建设的进程,推进升钟水库灌区二期等重点工程前期工作,促成尽快开工上马。把工程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杜绝“豆腐渣”工程。以多元化筹资保障水利工程投入。处理好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的关系,避免“有钱买马无钱配鞍”现象。

      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结构。推动从“以需水能力定供水能力”到“以供水能力定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实施“虚拟水”战略,在丰水区域重点布局和发展高耗水型经济,在缺水区域重点发展和布局低耗水型、节水型经济。

      黄先明委员代表致公党四川省委发言:有选择地承接重大产业转移

      “十二五”期间,我省应抓好全球产业结构深化调整、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加速转移的机遇,继续注重招商引资对重大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选择地承接重大产业转移,促进重大产业发展。

      拓宽招商引资信息渠道,不断提高专业化招商水平。组建产业专家库。加快筹建“跨国公司CEO顾问团”。重点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组建重点产业招商团队,力争省、市级专业招商团队在引进战略性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

      健全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结合全省“7+3”产业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5785”工程规划等,编制重大产业项目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和奖励办法。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培育和扶持机制。

      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地。在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对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初具集群规模的特色产业园区,实行跨区联动、集群承接,尽快形成全国一流的产业基地。

      何一立委员代表民革四川省委发言:着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

      近年来,我省狠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加强政府引导、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的同时,要着力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培育,提高我省现代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对于大型工商企业,物流部门要积极从母体中剥离出来,成为有行业特点的、社会化的物流企业。众多中小型企业应积极开展物流业务外包,把企业非核心的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去做。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从管理层次、技术档次、服务水平、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等方面提升自己。各市(州)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可以重点放在企业物流的推动和培育上,尤其是我省大型企业、骨干支柱型企业以及烟草、医药、粮食、钢铁等行业物流建设的推动上,条件成熟时逐步使这些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

      李国友委员代表农工党四川省委发言: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省应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观点出发,把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作为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在园区建设中树立生态理念,逐步实现园区生态化要求。

      编制高质量的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搭建副产物利用、废物回收利用、废水循环利用的基础信息平台,落实我省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创建办法和重点项目等。每两年对各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和通报。

      健全责任机制,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设立环保引导资金,实施以奖代补,对积极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地方政府和园区管理部门进行奖励。对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引进能利用园区内已有企业的废物和副产品作为原料的企业,尤其是引进和培育优秀的原材料供应商和废物回收处置、废水循环利用企业。筛选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生态工业技术,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技术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张家点委员代表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发言: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今后五年我省要努力提高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把“引进来”作为主要着力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

      加大“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抓紧研制我省实施“走出去”战略规划,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推动和提供完善的服务环境,争取国家政策和有关部门支持,用政策和服务充分激发企业“走出去”的内在动力。

      重点鼓励能够带动我省设备、产品、技术、工程和劳务等出口的项目,重点鼓励开展境外工程承包项目,重点鼓励开发国际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类项目,重点鼓励收购兼并带有研发中心和品牌的国际制造业项目,重点鼓励拓展海外销售、服务网络的项目。

      积极引导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推进机制和方式创新,激发企业“走出去”的动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走出去”的政策和服务环境;培育国际化人才,加强“走出去”的咨询服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完善“走出去”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机制。

      罗雪松委员代表资阳市政协发言:“天府新区”应差异化发展

      打造“天府新区”是省委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建议按照“差异化发展”思路,优化发展规划,推动区域合作,实现领先发展。

      “天府新区”的发展取向必须差异化。在发展起点上,建议高起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实现对周边地区的领先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在区域布局上,建议与成都向东向南发展战略相合拍,以实现降低开发成本、挖掘环境容量的最大化。在发展重心上,建议“天府新区”的产业布局、交通循环、管理服务中心等向东南方向倾斜,整合“两湖一山”等优质资源,并通过与成渝经济区的另一极重庆遥相呼应,落实四川向东向南发展、走向东南亚的战略构想,力求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整合资源,加速“双核”联动。

      “天府新区”的发展方式必须差异化。应通过产业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切实变“天府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为“溢出效应”。“天府新区”应以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节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金融旅游等知识型服务业为主,并立足全省总体布局和发展趋势,重点在成·资工业发展区和“两湖一山”地区布局电子、信息、汽车、会展、旅游等产业,在有效整合利用资源过程中推动区域合作。

      刘国强委员发言:打造川渝合作“桥头堡”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成渝经济区规划》也即将出台实施。在此背景下,四川省内与重庆接壤的泸州、内江、资阳、遂宁、广安、达州等市作为川渝合作“桥头堡”地位更加突出,优化这些地区的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交通上无缝对接。省上统一布局和加快建设港口、公路、轨道交通、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奠定与重庆合作发展的坚实基础。以泸州为例,应充分发挥与重庆毗邻的沿江临港优势,切实加强长江港口群建设;强力推进与重庆的交通联结,近期应加快川黔、成自泸赤、宜泸渝、广渝泸等高速公路和渝泸昆铁路等交通项目。

      在城市上抱团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是川渝结合部城市“组团作战”的必然趋势,应加强规划引导,加快编制川渝结合部城市群发展规划;尽快推动川渝结合部城市城乡之间的一体化进程,如降低户籍准入门槛、统一电话区号,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等。

      在产业上竞争合作。川渝结合部城市产业发展迅速,已基本形成酒业、化工、能源、机械、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这些地区在与重庆竞争与合作方面特别需要省上给予大力支持。要让优势产业更优,对于酒业、能源等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让均势产业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让弱势产业形成配套。

      王元勇委员代表民建四川省委发言:为灾区设“继续扶持基金”

      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如期实现,正式进入后重建阶段,我们应抓住“十二五”规划实施机遇,全面推动并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振兴。

      应明确要求灾区迅速把工作重点全面转向灾区产业发展与经济振兴,同时积极向中央争取相关政策,包括把现有优惠政策时效延长到整个 “十二五”期间,根据灾区发展振兴需要出台更加优惠有力的支持政策等。

      地震灾区多属国定或省定贫困县,应把灾区“十二五”规划期的发展振兴与重点扶贫帮困计划,纳入目标任务管理范畴,从政策与资金等多方面给予强力支持。针对灾区居民住房因地震一次重建、泥石流二次重建等多种原因的严重负债现实,建议专门对住房重建后的负债特困户进行偿债“二次救助”。

      灾区新增公共硬件设施、产能投产与维护急需资金配套,应加大支持力度,设立后重建小额扶持专项基金。浙江为防止灾区经济滑坡并持续帮扶青川县,拟设立5000万元继续帮扶专项基金,用于解决后期资金短缺问题。我们建议向中央、援建省市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为灾区发展振兴设立为期五年的专项“继续扶持基金”。

      李京平委员代表民进四川省委发言: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在认真总结汶川地震救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灾害分布广、发生频繁的实际,建议加强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

      健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预防机制。开展危机教育宣传,增强公民应对自然灾害的心理接受能力。编制自然灾害防治区域规划,以科学应对和有效提高区域性防灾能力。加强灾害预防硬件建设,做好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加大防洪堤坝、安装报警灭火系统等防灾“硬件”投入等。

      强化自然灾害危机管理多元力量整合机制。扩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群防群治的格局。整合政府体系内部资源,通过组织整合、资源整合、行动整合,使各种应急管理要素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相互协作,快速联动。

      加强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信息沟通机制。建立灾害警报系统。开发建设中枢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灾害信息公开,政府要健全灾害信息发布渠道,完善灾害信息发布制度。

      完善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物质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制度保障、物资准备、财政资金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同时,健全自然灾害灾后重建制度。

      姚其清委员代表民盟四川省委发言:加快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

      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在认真总结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起好步十分关键,建议加快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科学规划,发挥示范片建设的最大效应。要建立分阶段目标体系、梯次推进的战略体系和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注重省、市、县三级示范片的协同互动。在产业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完善政策,夯实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着力增强示范片的“造血”功能,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推行省级部门重点联系省级示范片制度,推行科研院所、高校和示范片“一加一”结对帮扶服务和产学研结合;大力推广“核心+辐射”的发展模式,积极建立“公司+专合组织+农民”产销一体化经营机制,做给农民看,带动农民干。

      保障利益,强化农民在示范片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农民参与、利益共享”的理念,探索寄养(种)模式;大力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工程;不断完善“土地分红”、“土地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扩大再生产,多渠道增收;一、三产业互动,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农业旅游景区、发展现代体验农业。

      吴爱玲委员代表省工商联发言:加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

      解决资金制约问题,四川既要积极争取国家信贷支持和加大政府招商引资力度,也要注重激活民间资本投入,加快我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

      出台鼓励政策,加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步伐。制定相应政策引导私募股权投资类企业的发展。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核准、注册以及办公场所等一条龙便利服务。按照基金注册规模给予一次性现金奖励,提供税收优惠和人才引进奖励等。设立政府控股的主导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政府出资参与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投资项目要围绕贯彻国务院 “新36条”并结合我省“十二五”规划,特别是“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以及工业发展的“7+3”产业、“5785”战略工程等重大规划实施和充分考虑民间资本的投向偏好,切实开放投资领域和做好投资引导工作。

      全面构建政府主导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大型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成长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体系,为我省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于桂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发言:设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基金

      为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在 “十二五”第一年开好局,建议进一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完善投融资机制,解决资金问题。一是保证地方财政投入。地方政府应将原 “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提高到不得低于15%-20%。二是地方债券资金要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倾斜。三是通过适度的获利空间来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四是争取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扶持力度。五是加大省级投入。可设立省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基金,资金来源如下:省财政预算安排,包括在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省级所得和中央代发省级地方债券资金中安排;省级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提取管理费和风险准备金后的余额;各地提取土地出让收入一定比例上缴。

      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运行体制。完善以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重点的监管督促机制,健全分级负责的管理和执行机制。

      加快制度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租赁性保障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的共有产权制度,探索政府(或投资机构)、单位、个人共享产权的新型产权制度。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建议省政府就商品住房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总体比例出台意见并督促执行,各市(州)出台细化的执行政策。

      周通委员代表遂宁市政协发言:建设成渝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

      遂宁处于成渝之间的重要节点,是我省“一轴一极一区块”的重要区域,有条件成为现代物流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区、绿色经济示范区和宜居宜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议把遂宁建成成渝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

      将遂宁纳入四川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帮助遂宁优化提升城市交通、绿化、通讯、环保、防灾避险、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人口集聚能力与产业发展能力。

      支持在遂宁境内建成 “1环8线”高速公路网络、“7向21线”铁路枢纽和安居4C级机场、涪江水路通道等重点项目;支持城区建设轨道交通(轻轨)和航运港口,推动遂宁加快建设交通枢纽城市。

      推动遂宁与成都、重庆开展深度合作,建设成遂电子产业园、渝遂电子产业园,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跨国公司,重点发展电子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电子专用设备、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新光源等新兴产业。

      鼓励遂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节点城市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新路子。优先保障交通、能源、市政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和重要产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支持遂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记者 王欢)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高位求进建言 为民生改善献策

  • 2011年01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书写开局之年精彩篇章 

      --聚焦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1月17日,14名政协委员走上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席。

      促进特色产业园区跨越发展、优化灾区相关机制促进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层次--委员们在会上积极建言献策,谋划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书写精彩篇章。

      结构升级促进特色产业园区跨越发展

      “十二五”时期,如何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促进结构升级?提高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水平。“要用好已有的产业积累,通过‘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打造全国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省政协委员黄先明建议,应促进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园区跨越发展。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应该借势而上,提升我省物流业的发展层次。”省政协委员何一立认为,要提高准入门槛,注重企业物流管理规范化、自动化、程序化。

      进一步优化对资源的利用转化,省政协委员陈庆礽呼吁:应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清洁能源开发,力争“十二五”期间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

      灾区发展优化相关机制促进产业发展

      “重建任务基本结束后,‘十二五’要全面推动并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振兴。”省政协委员王元勇认为,提升灾区发展质量是长期的主题。

      关于灾区产业发展,委员们建议,应进一步健全和优化相关机制,同时由省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设立 “继续扶持基金”预算,对灾区发展振兴“扶上路,送一程”。

      “总结近年来的灾难应对经验,四川应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有效预防、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损失。”省政协委员李京平呼吁,为有效提高区域性防灾能力,应尽快编制自然灾害防治区域规划。

      扩大开放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层次

      走入“十二五”,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四川应在开放进程中优化什么,完善什么?

      主动性应该更强。省政协委员张家点认为,需要“五个重点鼓励”,我省应重点鼓励能够带动设备、产品、技术、工程和劳务等出口的项目,鼓励开展境外工程承包项目,鼓励开发国际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类项目,鼓励收购兼并带有研发中心和品牌的国际制造业项目,鼓励拓展海外销售、服务网络的项目,以加快培育我省的著名跨国企业,提升开放型经济层次。

      眼界应该更宽。委员们建议,应强化与西部省市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西部国际通道建设和沿边开发开放。

      抱团发展的理念应该更强。“应加快编制川渝接合部城市群发展规划。”省政协委员刘国强建议,尽快推动泸州、内江、资阳、遂宁、广安、达州等川渝接合部城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陈庆礽委员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发言:建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

      以水电和天然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是四川省的第一大资源优势,我省应坚定不移地制定实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

      改革清洁能源开发投融资机制。改革和规范资源开发准入机制,创新投融资管理体制,探索能源资源多元化投资开发方式。建立四川省新能源发展专项基金,构建利于清洁能源发展的投融资长效机制。

      完善清洁能源开发利益分配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在川试点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的制度,尝试在项目启动阶段先行开展相关补偿机制的研究,由利益相关各方进行充分协商形成补偿方案并监督实施,促进资源开发地可持续发展。

      健全资源价格市场形成机制。通过加快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步伐,利用价格杠杆增强企业开发清洁能源的内在动力。

      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应积极争取国家在川进行碳排放交易试点,建立西部碳汇交易中心,探索发展碳交易的体制和机制。

      刘宇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发言:加快“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

      科学应对水危机,必须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开源的根本途径是建设蓄水工程,加快“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进程,节流的治本之策是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省作出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战略部署,是从供给方面应对水危机的重大举措,将显著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全省农业灌溉用水的问题。加快推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已开工重点工程建设的进程,推进升钟水库灌区二期等重点工程前期工作,促成尽快开工上马。把工程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杜绝“豆腐渣”工程。以多元化筹资保障水利工程投入。处理好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的关系,避免“有钱买马无钱配鞍”现象。

      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结构。推动从“以需水能力定供水能力”到“以供水能力定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实施“虚拟水”战略,在丰水区域重点布局和发展高耗水型经济,在缺水区域重点发展和布局低耗水型、节水型经济。

      黄先明委员代表致公党四川省委发言:有选择地承接重大产业转移

      “十二五”期间,我省应抓好全球产业结构深化调整、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加速转移的机遇,继续注重招商引资对重大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选择地承接重大产业转移,促进重大产业发展。

      拓宽招商引资信息渠道,不断提高专业化招商水平。组建产业专家库。加快筹建“跨国公司CEO顾问团”。重点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组建重点产业招商团队,力争省、市级专业招商团队在引进战略性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

      健全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结合全省“7+3”产业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5785”工程规划等,编制重大产业项目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和奖励办法。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培育和扶持机制。

      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地。在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对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初具集群规模的特色产业园区,实行跨区联动、集群承接,尽快形成全国一流的产业基地。

      何一立委员代表民革四川省委发言:着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

      近年来,我省狠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加强政府引导、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的同时,要着力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培育,提高我省现代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对于大型工商企业,物流部门要积极从母体中剥离出来,成为有行业特点的、社会化的物流企业。众多中小型企业应积极开展物流业务外包,把企业非核心的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去做。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从管理层次、技术档次、服务水平、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等方面提升自己。各市(州)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可以重点放在企业物流的推动和培育上,尤其是我省大型企业、骨干支柱型企业以及烟草、医药、粮食、钢铁等行业物流建设的推动上,条件成熟时逐步使这些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

      李国友委员代表农工党四川省委发言: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省应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观点出发,把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作为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在园区建设中树立生态理念,逐步实现园区生态化要求。

      编制高质量的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搭建副产物利用、废物回收利用、废水循环利用的基础信息平台,落实我省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创建办法和重点项目等。每两年对各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和通报。

      健全责任机制,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设立环保引导资金,实施以奖代补,对积极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地方政府和园区管理部门进行奖励。对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引进能利用园区内已有企业的废物和副产品作为原料的企业,尤其是引进和培育优秀的原材料供应商和废物回收处置、废水循环利用企业。筛选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生态工业技术,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技术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张家点委员代表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发言: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今后五年我省要努力提高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把“引进来”作为主要着力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

      加大“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抓紧研制我省实施“走出去”战略规划,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推动和提供完善的服务环境,争取国家政策和有关部门支持,用政策和服务充分激发企业“走出去”的内在动力。

      重点鼓励能够带动我省设备、产品、技术、工程和劳务等出口的项目,重点鼓励开展境外工程承包项目,重点鼓励开发国际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类项目,重点鼓励收购兼并带有研发中心和品牌的国际制造业项目,重点鼓励拓展海外销售、服务网络的项目。

      积极引导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推进机制和方式创新,激发企业“走出去”的动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走出去”的政策和服务环境;培育国际化人才,加强“走出去”的咨询服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完善“走出去”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机制。

      罗雪松委员代表资阳市政协发言:“天府新区”应差异化发展

      打造“天府新区”是省委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建议按照“差异化发展”思路,优化发展规划,推动区域合作,实现领先发展。

      “天府新区”的发展取向必须差异化。在发展起点上,建议高起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实现对周边地区的领先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在区域布局上,建议与成都向东向南发展战略相合拍,以实现降低开发成本、挖掘环境容量的最大化。在发展重心上,建议“天府新区”的产业布局、交通循环、管理服务中心等向东南方向倾斜,整合“两湖一山”等优质资源,并通过与成渝经济区的另一极重庆遥相呼应,落实四川向东向南发展、走向东南亚的战略构想,力求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整合资源,加速“双核”联动。

      “天府新区”的发展方式必须差异化。应通过产业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切实变“天府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为“溢出效应”。“天府新区”应以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节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金融旅游等知识型服务业为主,并立足全省总体布局和发展趋势,重点在成·资工业发展区和“两湖一山”地区布局电子、信息、汽车、会展、旅游等产业,在有效整合利用资源过程中推动区域合作。

      刘国强委员发言:打造川渝合作“桥头堡”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成渝经济区规划》也即将出台实施。在此背景下,四川省内与重庆接壤的泸州、内江、资阳、遂宁、广安、达州等市作为川渝合作“桥头堡”地位更加突出,优化这些地区的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交通上无缝对接。省上统一布局和加快建设港口、公路、轨道交通、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奠定与重庆合作发展的坚实基础。以泸州为例,应充分发挥与重庆毗邻的沿江临港优势,切实加强长江港口群建设;强力推进与重庆的交通联结,近期应加快川黔、成自泸赤、宜泸渝、广渝泸等高速公路和渝泸昆铁路等交通项目。

      在城市上抱团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是川渝结合部城市“组团作战”的必然趋势,应加强规划引导,加快编制川渝结合部城市群发展规划;尽快推动川渝结合部城市城乡之间的一体化进程,如降低户籍准入门槛、统一电话区号,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等。

      在产业上竞争合作。川渝结合部城市产业发展迅速,已基本形成酒业、化工、能源、机械、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这些地区在与重庆竞争与合作方面特别需要省上给予大力支持。要让优势产业更优,对于酒业、能源等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让均势产业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让弱势产业形成配套。

      王元勇委员代表民建四川省委发言:为灾区设“继续扶持基金”

      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如期实现,正式进入后重建阶段,我们应抓住“十二五”规划实施机遇,全面推动并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振兴。

      应明确要求灾区迅速把工作重点全面转向灾区产业发展与经济振兴,同时积极向中央争取相关政策,包括把现有优惠政策时效延长到整个 “十二五”期间,根据灾区发展振兴需要出台更加优惠有力的支持政策等。

      地震灾区多属国定或省定贫困县,应把灾区“十二五”规划期的发展振兴与重点扶贫帮困计划,纳入目标任务管理范畴,从政策与资金等多方面给予强力支持。针对灾区居民住房因地震一次重建、泥石流二次重建等多种原因的严重负债现实,建议专门对住房重建后的负债特困户进行偿债“二次救助”。

      灾区新增公共硬件设施、产能投产与维护急需资金配套,应加大支持力度,设立后重建小额扶持专项基金。浙江为防止灾区经济滑坡并持续帮扶青川县,拟设立5000万元继续帮扶专项基金,用于解决后期资金短缺问题。我们建议向中央、援建省市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为灾区发展振兴设立为期五年的专项“继续扶持基金”。

      李京平委员代表民进四川省委发言: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在认真总结汶川地震救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灾害分布广、发生频繁的实际,建议加强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

      健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预防机制。开展危机教育宣传,增强公民应对自然灾害的心理接受能力。编制自然灾害防治区域规划,以科学应对和有效提高区域性防灾能力。加强灾害预防硬件建设,做好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加大防洪堤坝、安装报警灭火系统等防灾“硬件”投入等。

      强化自然灾害危机管理多元力量整合机制。扩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群防群治的格局。整合政府体系内部资源,通过组织整合、资源整合、行动整合,使各种应急管理要素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相互协作,快速联动。

      加强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信息沟通机制。建立灾害警报系统。开发建设中枢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灾害信息公开,政府要健全灾害信息发布渠道,完善灾害信息发布制度。

      完善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物质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制度保障、物资准备、财政资金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同时,健全自然灾害灾后重建制度。

      姚其清委员代表民盟四川省委发言:加快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

      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在认真总结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起好步十分关键,建议加快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科学规划,发挥示范片建设的最大效应。要建立分阶段目标体系、梯次推进的战略体系和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注重省、市、县三级示范片的协同互动。在产业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完善政策,夯实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着力增强示范片的“造血”功能,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推行省级部门重点联系省级示范片制度,推行科研院所、高校和示范片“一加一”结对帮扶服务和产学研结合;大力推广“核心+辐射”的发展模式,积极建立“公司+专合组织+农民”产销一体化经营机制,做给农民看,带动农民干。

      保障利益,强化农民在示范片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农民参与、利益共享”的理念,探索寄养(种)模式;大力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工程;不断完善“土地分红”、“土地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扩大再生产,多渠道增收;一、三产业互动,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农业旅游景区、发展现代体验农业。

      吴爱玲委员代表省工商联发言:加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

      解决资金制约问题,四川既要积极争取国家信贷支持和加大政府招商引资力度,也要注重激活民间资本投入,加快我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

      出台鼓励政策,加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步伐。制定相应政策引导私募股权投资类企业的发展。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核准、注册以及办公场所等一条龙便利服务。按照基金注册规模给予一次性现金奖励,提供税收优惠和人才引进奖励等。设立政府控股的主导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政府出资参与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投资项目要围绕贯彻国务院 “新36条”并结合我省“十二五”规划,特别是“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以及工业发展的“7+3”产业、“5785”战略工程等重大规划实施和充分考虑民间资本的投向偏好,切实开放投资领域和做好投资引导工作。

      全面构建政府主导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大型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成长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体系,为我省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于桂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发言:设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基金

      为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在 “十二五”第一年开好局,建议进一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完善投融资机制,解决资金问题。一是保证地方财政投入。地方政府应将原 “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提高到不得低于15%-20%。二是地方债券资金要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倾斜。三是通过适度的获利空间来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四是争取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扶持力度。五是加大省级投入。可设立省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基金,资金来源如下:省财政预算安排,包括在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省级所得和中央代发省级地方债券资金中安排;省级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提取管理费和风险准备金后的余额;各地提取土地出让收入一定比例上缴。

      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运行体制。完善以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重点的监管督促机制,健全分级负责的管理和执行机制。

      加快制度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租赁性保障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的共有产权制度,探索政府(或投资机构)、单位、个人共享产权的新型产权制度。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建议省政府就商品住房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总体比例出台意见并督促执行,各市(州)出台细化的执行政策。

      周通委员代表遂宁市政协发言:建设成渝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

      遂宁处于成渝之间的重要节点,是我省“一轴一极一区块”的重要区域,有条件成为现代物流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区、绿色经济示范区和宜居宜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议把遂宁建成成渝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

      将遂宁纳入四川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帮助遂宁优化提升城市交通、绿化、通讯、环保、防灾避险、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人口集聚能力与产业发展能力。

      支持在遂宁境内建成 “1环8线”高速公路网络、“7向21线”铁路枢纽和安居4C级机场、涪江水路通道等重点项目;支持城区建设轨道交通(轻轨)和航运港口,推动遂宁加快建设交通枢纽城市。

      推动遂宁与成都、重庆开展深度合作,建设成遂电子产业园、渝遂电子产业园,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跨国公司,重点发展电子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电子专用设备、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新光源等新兴产业。

      鼓励遂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节点城市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新路子。优先保障交通、能源、市政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和重要产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支持遂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记者 王欢)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