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雅安城乡住房重建纪实

  • 2011年05月1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三年,1095天。灾难带来的痛苦渐行渐远,时间记下浴火重生的惊喜。

      在这个5月,曾经在“5·12”特大地震中遭受损失的山村,已变成美丽的田园小镇,新绿漫山遍野。和这些新绿一样,在雅安,在被维修加固和重建的住房里,也长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希冀。

      震痛

      美丽家园毁于一旦

      2008年5月12日,一场地震劫难在雅安1.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肆虐。

      全市范围内,城镇居民住房需维修加固的31382户,需永久性重建3647户;农村居民住房需永久性重建的31596户,需维修加固144443户。受灾最重的汉源县,除倒塌户外,大量房屋出现整体倾斜、结构破坏、墙体开裂。

      不仅在汉源,在雅安其他7个县(区),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同样面临复杂的问题。

      重建,重建。重建却何其艰难!

      地震灾害发生后,各县(区)次生灾害隐患不断增多。由于原地重建地质结构的安全性和地震设防要求,大量住房需要异地重建。然而,山区平地稀少,人地矛盾突出。其次,重建任务要求时间紧,质量高,重建前期工作以及重建农房贷款贴息等需要当地政府大量投入。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面对众多矛盾,雅安市委、市政府顶住压力,对住房灾后重建提出更高要求,“在住房重建过程中,要注重把‘建设’与‘塑造’结合起来,不仅为群众提供生活居住的场所,而且要为群众提升生活居住的品质。”

      加快

      提前安置群众入住

      “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确保群众提前按时入住。”这是雅安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的承诺。

      为加快推进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全市上下多管齐下,千方百计积极筹措重建资金:争取上级重建资金、争取社会捐赠资金、争取对口援建资金、争取灾后重建金融政策,与此同时,积极利用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激活民间资金投入灾后重建。

      苦干加巧干,换来了丰硕的成果。震后半年,雅安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共维修农房144443户;震后一年,31382户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31596户农房重建全面完成;震后两年,3647套城镇住房重建全面完成。

      汉源县清溪镇新黎村,村民李光华清晰地记得,他是村里首批搬进新家的受灾群众,那一天,2009年5月18日。“5·12”特大地震后,新黎村78户村民住房几乎垮塌大半。通过政策扶持和村民自筹,2009年年底前,全村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搬进了新居。

      三年来,新黎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种植业年收入从三年前的16万元,增至3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1000元增加至4000元。穿行于长约1公里的进村水泥路,道路两旁绿树掩映,红红的樱桃缀满山野。

      汉源县是震后全省两个整体异地重建县城之一。经过近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如今的萝卜岗上,汉源新县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已初步建成,城市功能逐步完善,近3万人已顺利搬迁入住。

      重塑

      建成美好新家园

      “锦绣河山美如画,最美不过‘蒙顶茶’……”歌声,在国家级文明村--名山县茅河乡龙兴村回荡。

      3年前,这里还曾是一片废墟,特大地震,导致龙兴村377户农户中有360户的房屋受损。今后怎么办?3年后,答案浮现:在龙兴村蒋坝新村居民点,踩着彩砖铺设的地面,来到群众健身器材和读报栏等配套设施俱全的休闲广场,目前,该村全村庭院绿化率、美化率和硬化率就已分别达92%、95%、90%。

      震后,雅安以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为契机,以治理涉及民生的环境卫生、容貌秩序为切入点,以增添设施、清整村容、塑造风貌,健全机制为突破口,在全市集中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创造整齐优美的乡村环境。

      3年间,在国道318线和108线沿线,一批新农村示范乡镇通过精心规划建起来。3年间,一批又一批住房重建项目开工建设。

      住房重建的过程,不是一次对过去的复制,而是对未来的描绘。3年住房重建,标注了又一次以人为本、铭刻民生、促进和谐、实现跨越发展的过程。重建的“重”,不是重复的“重”,而是重新的“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重新思考自己的方向。

      围绕“生态立市”这一发展战略,雅安努力实现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生产生活低碳化、民居与环境生态化“四化”要求。3年城乡住房灾后重建,已为雅安新一轮跨越发展写下注脚。

      【切片】

      火炬村真正“火”起来了

      前往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一路青山绿水。

      “3年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芦阳镇火炬村村支书赵正本说,现在很多人都是冲着这里的农家乐来旅游的。

      3年来,火炬村的通村公路修好了、基础设施齐全了、农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增收了,村民们开始在自家的院子里经营起了“农家乐”。

      火炬村“农家乐”客人不断,生意红火。如果你随意走进其中一家,便会看到独具乡村人文气息的木质装修小楼房,院内设施齐全,茶楼、饭厅、各种新式的家具一应俱全。走出“农家乐”,沿着畅通的道路,就来到成片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这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钟晓晴 王飞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安居乐业——雅安城乡住房重建纪实

  • 2011年05月1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三年,1095天。灾难带来的痛苦渐行渐远,时间记下浴火重生的惊喜。

      在这个5月,曾经在“5·12”特大地震中遭受损失的山村,已变成美丽的田园小镇,新绿漫山遍野。和这些新绿一样,在雅安,在被维修加固和重建的住房里,也长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希冀。

      震痛

      美丽家园毁于一旦

      2008年5月12日,一场地震劫难在雅安1.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肆虐。

      全市范围内,城镇居民住房需维修加固的31382户,需永久性重建3647户;农村居民住房需永久性重建的31596户,需维修加固144443户。受灾最重的汉源县,除倒塌户外,大量房屋出现整体倾斜、结构破坏、墙体开裂。

      不仅在汉源,在雅安其他7个县(区),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同样面临复杂的问题。

      重建,重建。重建却何其艰难!

      地震灾害发生后,各县(区)次生灾害隐患不断增多。由于原地重建地质结构的安全性和地震设防要求,大量住房需要异地重建。然而,山区平地稀少,人地矛盾突出。其次,重建任务要求时间紧,质量高,重建前期工作以及重建农房贷款贴息等需要当地政府大量投入。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面对众多矛盾,雅安市委、市政府顶住压力,对住房灾后重建提出更高要求,“在住房重建过程中,要注重把‘建设’与‘塑造’结合起来,不仅为群众提供生活居住的场所,而且要为群众提升生活居住的品质。”

      加快

      提前安置群众入住

      “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确保群众提前按时入住。”这是雅安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的承诺。

      为加快推进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全市上下多管齐下,千方百计积极筹措重建资金:争取上级重建资金、争取社会捐赠资金、争取对口援建资金、争取灾后重建金融政策,与此同时,积极利用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激活民间资金投入灾后重建。

      苦干加巧干,换来了丰硕的成果。震后半年,雅安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共维修农房144443户;震后一年,31382户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31596户农房重建全面完成;震后两年,3647套城镇住房重建全面完成。

      汉源县清溪镇新黎村,村民李光华清晰地记得,他是村里首批搬进新家的受灾群众,那一天,2009年5月18日。“5·12”特大地震后,新黎村78户村民住房几乎垮塌大半。通过政策扶持和村民自筹,2009年年底前,全村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搬进了新居。

      三年来,新黎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种植业年收入从三年前的16万元,增至3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1000元增加至4000元。穿行于长约1公里的进村水泥路,道路两旁绿树掩映,红红的樱桃缀满山野。

      汉源县是震后全省两个整体异地重建县城之一。经过近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如今的萝卜岗上,汉源新县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已初步建成,城市功能逐步完善,近3万人已顺利搬迁入住。

      重塑

      建成美好新家园

      “锦绣河山美如画,最美不过‘蒙顶茶’……”歌声,在国家级文明村--名山县茅河乡龙兴村回荡。

      3年前,这里还曾是一片废墟,特大地震,导致龙兴村377户农户中有360户的房屋受损。今后怎么办?3年后,答案浮现:在龙兴村蒋坝新村居民点,踩着彩砖铺设的地面,来到群众健身器材和读报栏等配套设施俱全的休闲广场,目前,该村全村庭院绿化率、美化率和硬化率就已分别达92%、95%、90%。

      震后,雅安以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为契机,以治理涉及民生的环境卫生、容貌秩序为切入点,以增添设施、清整村容、塑造风貌,健全机制为突破口,在全市集中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创造整齐优美的乡村环境。

      3年间,在国道318线和108线沿线,一批新农村示范乡镇通过精心规划建起来。3年间,一批又一批住房重建项目开工建设。

      住房重建的过程,不是一次对过去的复制,而是对未来的描绘。3年住房重建,标注了又一次以人为本、铭刻民生、促进和谐、实现跨越发展的过程。重建的“重”,不是重复的“重”,而是重新的“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重新思考自己的方向。

      围绕“生态立市”这一发展战略,雅安努力实现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生产生活低碳化、民居与环境生态化“四化”要求。3年城乡住房灾后重建,已为雅安新一轮跨越发展写下注脚。

      【切片】

      火炬村真正“火”起来了

      前往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一路青山绿水。

      “3年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芦阳镇火炬村村支书赵正本说,现在很多人都是冲着这里的农家乐来旅游的。

      3年来,火炬村的通村公路修好了、基础设施齐全了、农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增收了,村民们开始在自家的院子里经营起了“农家乐”。

      火炬村“农家乐”客人不断,生意红火。如果你随意走进其中一家,便会看到独具乡村人文气息的木质装修小楼房,院内设施齐全,茶楼、饭厅、各种新式的家具一应俱全。走出“农家乐”,沿着畅通的道路,就来到成片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这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钟晓晴 王飞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