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盛开“幸福花”

  • 2011年03月17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高原盛开“幸福花” 

      ——首批新型帐篷送藏区全记录

     

      3月的川西高原,春意萌动,藏历铁兔新年年味正浓。

      “草原上的帐篷好像羊羔花一样洁白,这牛羊聚集的地方,是我们牧人欢乐的家园……”阳光下的石渠县扎溪卡大草原辽阔多姿。在印有“帐篷新生活”字样和祥云图案的新型帐篷前,难掩喜悦之情的牧民们,唱起寓意草原美好生活的《邦锦梅朵》,抒发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为改善藏区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组织生产10万顶新型帐篷,将于夏牧前源源不断地发往藏区。子弟兵驾驶军车长途跋涉,将首批2000顶新型帐篷运送到边远牧区。

      “这是最好的新年礼物!”牧民泽加心中充满期待:当草原披绿的时候,新型帐篷就会像羊羔花一样在牧场上处处绽放!

      解决好牧民群众的帐篷生活问题,是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的大事——

      “要让牧民过上现代生活”

      长长的车队,绵延的深情。

      3月5日,成都市温江区城郊一大型广场上,60辆军用卡车整齐排列。15时30分,由成都军区、省军区和武警四川省总队抽调精兵组成的车队,兵分两路西进北上,直奔甘孜州石渠县和阿坝州红原县。

      一辆辆军车,满载着为牧区群众“遮风挡雨”的新型帐篷,满载着党和政府对藏区群众的特殊关爱。

      大渡河、雅砻江、岷江峡谷幽深,折多山、海子山、雅克夏积雪未消,两路车队在黄沙飞石中疾驰而行。几天来,官兵克服高寒缺氧等自然环境的挑战,翻山越岭、星夜兼程。浩荡的车队壮观威武,车身上“军民一家亲”、“新型帐篷暖人心”等字样让路人倍感温暖。

      泸定桥、大雪山、水草地……“铁骑”所过之处,正是70多年前红军长征征战之地。“胆大心细,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作风,坚决完成好本次运输任务。”部队领导反复叮嘱官兵。战士刘波初上高原又遭伤风感冒,头痛胸闷、彻夜难眠,依靠药物坚持前行。“长征精神”在“80后”战士身上延续。

      “修定居房,让孩子免费读书,今年又发新帐篷,党和政府一直想着我们藏区百姓。”73岁的藏族阿妈益西康珠组织腰鼓队,在泸定桥边喜迎“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

      有一种承诺叫坚持,有一种情怀叫牵挂。

      在自然条件艰苦、经济相对落后的四川藏区,解决好牧民群众的帐篷生活问题,是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的一件大事。

      “要让牧民在放牧过程中也能过上现代生活”——是省委、省政府的承诺。高瞻远瞩,细处着眼,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强力推进。

      2009年,省委、省政府成立牧区新型帐篷科技攻关领导小组,7个厅局、10所高校和院所、7家企业联动攻关,着手研制“保暖、隔热、防水、阻燃、承雪、轻便”的新型帐篷。两年过去,新型帐篷已然成型。

      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到“9 3”免费教育计划,从发放“九大件”到新型帐篷,藏区群众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更加温暖。在益西康珠老人的家乡甘孜县,沿途鳞次栉比、琉璃坡顶的崭新牧民定居房,不时跃然眼前,让车队官兵为之赞叹。

      “一路辛苦了,请喝口酥油茶,帐篷我们来卸吧!”3月6日下午,车队到达红原县,当地牧民群众和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卸载帐篷,送上酥油茶,表达对官兵千里运帐篷的感激之情。

      一切按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来设计、生产——

      “小帐篷大科技”

      3月8日晚8时许,车队最后一辆卡车驶入石渠县城。新型帐篷一顶不落,悉数入库。

      在海拔4300多米的高山上,这辆卡车因故障“趴窝”,省军区汽修所的易尚军冒着风雪,趴在车底,硬是把一个电子泵临时改为机械泵。3小时后,引擎重新启动,卡车安全下山。“新帐篷很暖和,透气不闷人。”64岁的牧民尼珍在“样板房”里东瞧瞧西看看,半天舍不得离开。当日石渠最低气温零下16℃。

      在石渠县发放仪式上,省农机院技术小组搭起了两顶 “样板房”,现场培训安装。看着络绎而来的牧民纷纷竖起大拇指,参与研制的省农机院院长刘泽生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说:“两年来我们十多次上高原,检测分析上千组指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艰辛,换来群众满意,值!”

      新型帐篷运抵红原后,县政协委员、麦洼寺托格美活佛走进“样板房”,用手反复试摸篷布软硬度,“草原上有不少帐篷,但和新型帐篷简直没法比。一是设计好,防风遮雨还透气;二是质量好,做工很细、材料厚实。”

      既要结实,又要透气,这是青藏高原恶劣气候条件下必然考虑。如何实现安全性和舒适性的统一?攻关专家组煞费苦心。通过测试、比较,最终确定将有机氟涤纶帆布作为外篷布。在向牧民征求意见时,科研人员在布料上倒水,滴水未漏;在布料下方放置热水,水蒸气徐徐直上,十分透气。牧民十分满意。

      一枝一叶总关情!点点滴滴,凝聚着省委、省政府对藏区群众的厚爱。

      建立国内首个帐篷研制基地,获得数百万个科学测试数据,历时近两年定型。新型帐篷“保暖、隔热、防水、阻燃、承雪、轻便”,能抗8级大风,承受8厘米厚的积雪,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小帐篷大科技”要求。

      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前往温江区生产企业装车的士官袁松松,目睹了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在宽大的厂房里,上百台缝纫机整齐排开。裁剪、缝制、刷料、印花、检验……近20道工序,工人们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工作3年,做过上千顶帐篷,没见过这样结实的篷布。”女工刘利的十指被布料磨出了血泡,缠上纱布坚持缝制。“决不让一顶不合格的帐篷流入藏区!”省纤维检验局对进厂原材料进行抽检,合格方能生产。

      成都军区、省军区、武警四川省总队的驾驶员,在运输中倍加爱惜。面对高原上的“搓板路”、“弹坑路”,官兵们小心翼翼、谨慎驾驶,生怕把帐篷颠坏了。

      每一个细致入微处,浓缩的是深情,诠释着“一切为了藏区群众”的理念!

      加快生产,尽快运抵,让更多牧民群众早日用上新帐篷——

      “定居房加新帐篷,日子更幸福”

      “山青水清党更亲”、“军民鱼水一家亲”、“新型帐篷暖人心”……挂大幅标语的车队蜿蜒前行,车队行驶到哪里,“卡卓”“卡卓”(藏语:感谢)之声便萦绕耳边。

      在甘孜州,车过炉霍时,恰逢放学时间。沿途不时有系着红领巾的孩子,站在路边集体向车队行少先队礼。在阿坝州,一路交通拥挤,沿途司机见车队经过,纷纷主动停靠一边,许多司机摇下车窗挥手致敬。

      从汶川到马尔康,因施工交通管制,分时段放行。为保障新型帐篷尽快发放到牧民手中,阿坝州协调施工单位,暂停施工,优先确保车队通过。

      “新年送帐篷,祝你们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车队抵达石渠,上千名藏区群众顶着寒风和雪花,自发在路边排起长长队伍,挥动手中的哈达、跳起欢快的舞蹈,向车队祝福。

      “喝口酥油茶,高原更有劲。”北上车队从汶川到红原,沿途百姓结队等候官兵,敬献羌红和哈达。车队途经道孚县龙灯乡拉日村,64岁的藏族牧民仁真道出朴素愿望,“早些领到新帐篷,在山上放牧的儿子就少受苦”。

      回应藏区群众期盼,相关部门和企业争分夺秒抓生产。

      温江区一家生产企业将其他订单放一边,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工人们加班加点、吃住在工厂,“牧区群众等着用新帐篷,我们累点不算啥。”

      好消息不断传来:就在首批新型帐篷启运后,仅一周时间,又有5000多顶新帐篷生产出来。连续多日,省级有关部门连赴12家厂商,督促挖潜增能,提高效率,尽快完成任务;为实现原料供应和企业生产 “无缝”对接,安排专人协调供应,确保采购、生产各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

      到今年夏牧前,我省将采取分区、分片和“先边远、先牧民群众”的原则,陆续向藏区牧民免费发放10万顶、总价值4亿元的新型帐篷,覆盖藏区29个纯牧县和半农半牧县的牧民群众。

      “定居房加新帐篷,日子更幸福。”石渠县蒙宜乡科龙村党支部书记泽多说,村民免费领了新型帐篷,村里今年还要新建80多户定居房。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高原盛开“幸福花”

  • 2011年03月17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高原盛开“幸福花” 

      ——首批新型帐篷送藏区全记录

     

      3月的川西高原,春意萌动,藏历铁兔新年年味正浓。

      “草原上的帐篷好像羊羔花一样洁白,这牛羊聚集的地方,是我们牧人欢乐的家园……”阳光下的石渠县扎溪卡大草原辽阔多姿。在印有“帐篷新生活”字样和祥云图案的新型帐篷前,难掩喜悦之情的牧民们,唱起寓意草原美好生活的《邦锦梅朵》,抒发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为改善藏区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组织生产10万顶新型帐篷,将于夏牧前源源不断地发往藏区。子弟兵驾驶军车长途跋涉,将首批2000顶新型帐篷运送到边远牧区。

      “这是最好的新年礼物!”牧民泽加心中充满期待:当草原披绿的时候,新型帐篷就会像羊羔花一样在牧场上处处绽放!

      解决好牧民群众的帐篷生活问题,是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的大事——

      “要让牧民过上现代生活”

      长长的车队,绵延的深情。

      3月5日,成都市温江区城郊一大型广场上,60辆军用卡车整齐排列。15时30分,由成都军区、省军区和武警四川省总队抽调精兵组成的车队,兵分两路西进北上,直奔甘孜州石渠县和阿坝州红原县。

      一辆辆军车,满载着为牧区群众“遮风挡雨”的新型帐篷,满载着党和政府对藏区群众的特殊关爱。

      大渡河、雅砻江、岷江峡谷幽深,折多山、海子山、雅克夏积雪未消,两路车队在黄沙飞石中疾驰而行。几天来,官兵克服高寒缺氧等自然环境的挑战,翻山越岭、星夜兼程。浩荡的车队壮观威武,车身上“军民一家亲”、“新型帐篷暖人心”等字样让路人倍感温暖。

      泸定桥、大雪山、水草地……“铁骑”所过之处,正是70多年前红军长征征战之地。“胆大心细,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作风,坚决完成好本次运输任务。”部队领导反复叮嘱官兵。战士刘波初上高原又遭伤风感冒,头痛胸闷、彻夜难眠,依靠药物坚持前行。“长征精神”在“80后”战士身上延续。

      “修定居房,让孩子免费读书,今年又发新帐篷,党和政府一直想着我们藏区百姓。”73岁的藏族阿妈益西康珠组织腰鼓队,在泸定桥边喜迎“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

      有一种承诺叫坚持,有一种情怀叫牵挂。

      在自然条件艰苦、经济相对落后的四川藏区,解决好牧民群众的帐篷生活问题,是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的一件大事。

      “要让牧民在放牧过程中也能过上现代生活”——是省委、省政府的承诺。高瞻远瞩,细处着眼,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强力推进。

      2009年,省委、省政府成立牧区新型帐篷科技攻关领导小组,7个厅局、10所高校和院所、7家企业联动攻关,着手研制“保暖、隔热、防水、阻燃、承雪、轻便”的新型帐篷。两年过去,新型帐篷已然成型。

      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到“9 3”免费教育计划,从发放“九大件”到新型帐篷,藏区群众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更加温暖。在益西康珠老人的家乡甘孜县,沿途鳞次栉比、琉璃坡顶的崭新牧民定居房,不时跃然眼前,让车队官兵为之赞叹。

      “一路辛苦了,请喝口酥油茶,帐篷我们来卸吧!”3月6日下午,车队到达红原县,当地牧民群众和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卸载帐篷,送上酥油茶,表达对官兵千里运帐篷的感激之情。

      一切按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来设计、生产——

      “小帐篷大科技”

      3月8日晚8时许,车队最后一辆卡车驶入石渠县城。新型帐篷一顶不落,悉数入库。

      在海拔4300多米的高山上,这辆卡车因故障“趴窝”,省军区汽修所的易尚军冒着风雪,趴在车底,硬是把一个电子泵临时改为机械泵。3小时后,引擎重新启动,卡车安全下山。“新帐篷很暖和,透气不闷人。”64岁的牧民尼珍在“样板房”里东瞧瞧西看看,半天舍不得离开。当日石渠最低气温零下16℃。

      在石渠县发放仪式上,省农机院技术小组搭起了两顶 “样板房”,现场培训安装。看着络绎而来的牧民纷纷竖起大拇指,参与研制的省农机院院长刘泽生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说:“两年来我们十多次上高原,检测分析上千组指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艰辛,换来群众满意,值!”

      新型帐篷运抵红原后,县政协委员、麦洼寺托格美活佛走进“样板房”,用手反复试摸篷布软硬度,“草原上有不少帐篷,但和新型帐篷简直没法比。一是设计好,防风遮雨还透气;二是质量好,做工很细、材料厚实。”

      既要结实,又要透气,这是青藏高原恶劣气候条件下必然考虑。如何实现安全性和舒适性的统一?攻关专家组煞费苦心。通过测试、比较,最终确定将有机氟涤纶帆布作为外篷布。在向牧民征求意见时,科研人员在布料上倒水,滴水未漏;在布料下方放置热水,水蒸气徐徐直上,十分透气。牧民十分满意。

      一枝一叶总关情!点点滴滴,凝聚着省委、省政府对藏区群众的厚爱。

      建立国内首个帐篷研制基地,获得数百万个科学测试数据,历时近两年定型。新型帐篷“保暖、隔热、防水、阻燃、承雪、轻便”,能抗8级大风,承受8厘米厚的积雪,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小帐篷大科技”要求。

      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前往温江区生产企业装车的士官袁松松,目睹了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在宽大的厂房里,上百台缝纫机整齐排开。裁剪、缝制、刷料、印花、检验……近20道工序,工人们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工作3年,做过上千顶帐篷,没见过这样结实的篷布。”女工刘利的十指被布料磨出了血泡,缠上纱布坚持缝制。“决不让一顶不合格的帐篷流入藏区!”省纤维检验局对进厂原材料进行抽检,合格方能生产。

      成都军区、省军区、武警四川省总队的驾驶员,在运输中倍加爱惜。面对高原上的“搓板路”、“弹坑路”,官兵们小心翼翼、谨慎驾驶,生怕把帐篷颠坏了。

      每一个细致入微处,浓缩的是深情,诠释着“一切为了藏区群众”的理念!

      加快生产,尽快运抵,让更多牧民群众早日用上新帐篷——

      “定居房加新帐篷,日子更幸福”

      “山青水清党更亲”、“军民鱼水一家亲”、“新型帐篷暖人心”……挂大幅标语的车队蜿蜒前行,车队行驶到哪里,“卡卓”“卡卓”(藏语:感谢)之声便萦绕耳边。

      在甘孜州,车过炉霍时,恰逢放学时间。沿途不时有系着红领巾的孩子,站在路边集体向车队行少先队礼。在阿坝州,一路交通拥挤,沿途司机见车队经过,纷纷主动停靠一边,许多司机摇下车窗挥手致敬。

      从汶川到马尔康,因施工交通管制,分时段放行。为保障新型帐篷尽快发放到牧民手中,阿坝州协调施工单位,暂停施工,优先确保车队通过。

      “新年送帐篷,祝你们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车队抵达石渠,上千名藏区群众顶着寒风和雪花,自发在路边排起长长队伍,挥动手中的哈达、跳起欢快的舞蹈,向车队祝福。

      “喝口酥油茶,高原更有劲。”北上车队从汶川到红原,沿途百姓结队等候官兵,敬献羌红和哈达。车队途经道孚县龙灯乡拉日村,64岁的藏族牧民仁真道出朴素愿望,“早些领到新帐篷,在山上放牧的儿子就少受苦”。

      回应藏区群众期盼,相关部门和企业争分夺秒抓生产。

      温江区一家生产企业将其他订单放一边,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工人们加班加点、吃住在工厂,“牧区群众等着用新帐篷,我们累点不算啥。”

      好消息不断传来:就在首批新型帐篷启运后,仅一周时间,又有5000多顶新帐篷生产出来。连续多日,省级有关部门连赴12家厂商,督促挖潜增能,提高效率,尽快完成任务;为实现原料供应和企业生产 “无缝”对接,安排专人协调供应,确保采购、生产各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

      到今年夏牧前,我省将采取分区、分片和“先边远、先牧民群众”的原则,陆续向藏区牧民免费发放10万顶、总价值4亿元的新型帐篷,覆盖藏区29个纯牧县和半农半牧县的牧民群众。

      “定居房加新帐篷,日子更幸福。”石渠县蒙宜乡科龙村党支部书记泽多说,村民免费领了新型帐篷,村里今年还要新建80多户定居房。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