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正式实施

  • 2010年07月23日 11时35分
  • 来源: 阿坝州府
  • 【字体:


  •   7月20日早上7:30,4只即将接受野化培训的怀孕大熊猫从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基地启程奔赴卧龙,下午17:45顺利抵达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饲养场旧址,这标志着卧龙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与放归研究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在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借鉴国内外圈养物种放归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大熊猫物种的特殊性,在考察了诸多大熊猫原生栖息地的基础上,研究中心专家决定:选择有野外生存及产仔经历的怀孕母猫作为放归培训对象,选择大熊猫原生栖息地卧龙作为放归培训地点。今年参与配种计划的雌性大熊猫共有26只,最终入围的有4只,分别是“张卡”、“草草”、“紫竹”、和“英萍”,它们都是来自邛崃山系和岷山山系的大熊猫。该四只大熊猫都救护于野外,较之其他大熊猫,她们均有一定野外生存经验,其中紫竹、张卡、草草在圈养条件下均有产仔经历和良好的育幼行为。此次野化培训项目,研究人员将在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大熊猫影响的情况下,观察、监控及记录母兽对产仔巢穴的选择、产仔、育幼等行为以及幼崽生长发育情况。  附:熊猫“妈妈”档案

      “张卡”

      2000年秋出生于四川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2001年5月8日抢救于宝兴野外,2003年9月转至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饲养。2006年,经历34个小时的生产过程后,它产下了大熊猫繁殖史上最重宝宝(218克),也创下了大熊猫分娩时间最长纪录。

      “草草”

      2002年出生于汶川县草坡自然保护区,地震中曾经受到严重惊吓,但母性十足的它还是保住了肚子里的小生命,当年初次产仔便喜得一对龙凤胎,分别重达206.7克和192.6克。它们出世的时间仅仅相隔十分钟,创下了大熊猫繁育史上产双胞胎间隔时间最短的纪录。

      “紫竹”

      生于1999年秋天,2005年底在平武被发现,次年初被转移到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由于在野外受伤,腰椎骨骨折的“紫竹”不能行走,后肢着地的部位磨损很严重,肌肉大大萎缩,还患有营养不良、贫血和肝功能异常等疾病,造成其采食、活动都极其困难,体重仅有60多公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坚持为它按摩后肢肌肉并投喂药物,让它逐渐恢复了行走能力。2007年3月,它正常发情且自然交配,但幼仔流产夭折。2009年,它终于顺产一仔。

      “英萍”

      2008年10月在广元青川唐家河保护区获救,年龄在8岁左右,为震后我省从野外救助的第一只大熊猫。它刚被救回来时严重营养不良,身上黑色部分的毛都成了灰色,眼睛也有白内障,现在已经完全康复,尚未在圈养条件下产仔。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卧龙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正式实施

  • 2010年07月23日 11时35分
  • 来源: 阿坝州府


  •   7月20日早上7:30,4只即将接受野化培训的怀孕大熊猫从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基地启程奔赴卧龙,下午17:45顺利抵达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饲养场旧址,这标志着卧龙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与放归研究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在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借鉴国内外圈养物种放归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大熊猫物种的特殊性,在考察了诸多大熊猫原生栖息地的基础上,研究中心专家决定:选择有野外生存及产仔经历的怀孕母猫作为放归培训对象,选择大熊猫原生栖息地卧龙作为放归培训地点。今年参与配种计划的雌性大熊猫共有26只,最终入围的有4只,分别是“张卡”、“草草”、“紫竹”、和“英萍”,它们都是来自邛崃山系和岷山山系的大熊猫。该四只大熊猫都救护于野外,较之其他大熊猫,她们均有一定野外生存经验,其中紫竹、张卡、草草在圈养条件下均有产仔经历和良好的育幼行为。此次野化培训项目,研究人员将在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大熊猫影响的情况下,观察、监控及记录母兽对产仔巢穴的选择、产仔、育幼等行为以及幼崽生长发育情况。  附:熊猫“妈妈”档案

      “张卡”

      2000年秋出生于四川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2001年5月8日抢救于宝兴野外,2003年9月转至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饲养。2006年,经历34个小时的生产过程后,它产下了大熊猫繁殖史上最重宝宝(218克),也创下了大熊猫分娩时间最长纪录。

      “草草”

      2002年出生于汶川县草坡自然保护区,地震中曾经受到严重惊吓,但母性十足的它还是保住了肚子里的小生命,当年初次产仔便喜得一对龙凤胎,分别重达206.7克和192.6克。它们出世的时间仅仅相隔十分钟,创下了大熊猫繁育史上产双胞胎间隔时间最短的纪录。

      “紫竹”

      生于1999年秋天,2005年底在平武被发现,次年初被转移到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由于在野外受伤,腰椎骨骨折的“紫竹”不能行走,后肢着地的部位磨损很严重,肌肉大大萎缩,还患有营养不良、贫血和肝功能异常等疾病,造成其采食、活动都极其困难,体重仅有60多公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坚持为它按摩后肢肌肉并投喂药物,让它逐渐恢复了行走能力。2007年3月,它正常发情且自然交配,但幼仔流产夭折。2009年,它终于顺产一仔。

      “英萍”

      2008年10月在广元青川唐家河保护区获救,年龄在8岁左右,为震后我省从野外救助的第一只大熊猫。它刚被救回来时严重营养不良,身上黑色部分的毛都成了灰色,眼睛也有白内障,现在已经完全康复,尚未在圈养条件下产仔。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