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简体 | 繁體 | English  
 
 
 
 
 
App客户端 政务新媒体矩阵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助手 个人中心
 
 
 
 
首页 | 政府领导 | 机构职能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走进四川

关于2011年内江市食品质量状况分析的情况报告

  • 2012年02月2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内江质量技术监督局网
  • 【字体:
分享到:

内江市人民政府:

  2011年,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内江市委、市政府和省质监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总局和省局关于食品安全的规划部署,服务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认真履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职能,严守食品安全防线,通过全市质监系统食品生产监管人员的共同努力,全年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未发生一例食品安全事故,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得到了加强,企业生产经营得到了进一步规范,食品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食品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全市的食品安全形势呈现较为平稳发展的态势。现将全市的食品安全形势分析报告如下:

  一、内江市食品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

  全市食品生产企业449家(未包括:前店后厂的蛋糕、面包坊和代农加工的植物油坊等),已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284户,占总数的63.26%;食品小作坊165户,占总数的36.74%。28大类食品中内江有23大类食品生产企业(没有的5类食品为:乳制品、蛋制品、咖啡产品、水产制品、特殊膳食食品),全市120个乡镇中有118个乡镇有食品生产企业(资中县的龙山乡和配龙镇没有食品生产企业),有10个重点区域(白马、乐贤、胜利、新江、金鹅、龙市、严陵、镇西、水南、重龙)。有食品检验机构3个,内江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和省质监局在内江建有的四川省糖类监督检验站及四川省肉类制品监督检验两个省级检测中心。

  二、食品质量状况分析。

  (一)整体情况

  2011年,省、市、县质监部门共监督抽查内江食品生产企业产品1321个批次,合格1219个批次,批次合格率92.28%。其中,纯标签标示不合格12个批次,实物质量合格1231个批次,实物质量合格率93.19%,比去年同期提高1.22个百分点。



  (二)按季度划分

  一季度共抽检143批次产品,不合格3批次,合格140批次,批次合格率97.9%;二季度共抽检518批次产品,不合格44批次,合格474批次,批次合格率91.51%;三季度抽检306批次,不合格31批次,合格275批次,批次合格率89.87%;四季度抽检354批次,不合格24批次,合格330批次,批次合格率93.22%。与2010年相比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



  (三)按行业分析

  按行业分析,合格率高的行业为:冷冻饮品、速冻食品、水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食糖、糕点、豆制品、蜂产品,合格率均为100%;其他行业合格率依次为:饮料:98.20%;蔬菜制品:97.90%;调味品:97.78%;食用植物油:96.88%;粮食加工品:96.31%;膨化食品:95.52%;肉制品:93.62%;糖果制品:92.50%;饼干:92.30%;茶叶:90.91%;方便食品90.91%;酒类80.1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011年食品抽查情况表



  1、粮食加工品。不合格指标为灰分、过氧化苯甲酰、水分、丝径。2011年5月1日后,国家标准取消了过氧化苯甲酰的使用,但部分企业没有及时对生产工艺进行调整。灰分不合格,原因为在制粉过程中由于筛网破损导致成品淀粉中含有杂质,另有1批次糯米粉水分不合格。

  2、食用植物油。不合格指标为过氧化值超标,原因有植物油加工精炼程度低、存放时间过长或温度较高、含水量过多、长期存放与空气接触等。

  3、调味品。调味品不合格指标为:氨基酸态氮、全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苯甲酸、菌落总数。调味品中氨基酸态氮、全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对调配工艺环节掌握不当,发酵时间不足、发酵温度过高以及菌种单一化造成酶分解不够。苯甲酸不合格的原因为企业为延长产品保质期,超量添加防腐剂。“菌落总数”不合格的原因是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灭菌处理不善,以及储存运输过程中把关不严造成。

  4、肉制品。不合格指标为:水分、感官要求、标识标签。肉制品中水分不合格主要原因可能是产品加工过程干燥工序控制不好。“感官要求”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是配料比控制不当,造成熔化油加肥膘超过了固形物重。

  5、饮料。饮料不合格指标为:标识标签、电导率、菌落总数。饮料的“标示标签”不合格原因是包装上未标明生产单位地址;电导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1)部分企业在生产饮用水过程中,过滤、反渗透等设备简陋或失效使水质达不到纯化效果;(2)在生产过程中过滤(反渗透)不彻底,没有将杂质有效排除;(3)是去离子净化设备使用时间过久,未定期更换滤膜及清洗设备。而造成菌落总数不合格的原因是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灭菌处理不善,以及储存运输过程中把关不严造成。

  6、方便食品。不合格指标为标识标签、脂肪、总糖、乙酰磺胺酸钾。方便食品中标识标签不合格主要表现为未标注生产日期、产品类型。脂肪、总糖不合格原因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工艺及原材料。乙酰磺胺酸钾是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指标,其不合格原因是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口感而超量使用乙酰磺胺酸钾。

  7、饼干。不合格指标为:霉菌计数。饼干中霉菌计数超标的原因是水分过高,环境污染严重,存放不当,密封性不好,不同季节下温度、湿度对其影响都很大,从而导致霉菌超标。

  8、酒类。酒类不合格项目有标识标签、总酸、总酯、固形物、已酸乙酯、酒精度、糖精钠、乙酸乙酯、滴定酸。糖精钠为食品添加剂指标,企业为改善产品口感而超范围使用糖精钠;酒精度不合格原因一方面是企业生产工艺水平低,无法有效控制酒精度的高低;另一方面是一些制酒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故意标高酒精度,以提高销售价格。“总酸、总酯、乙酸乙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发酵的时间、温度控制不严,造成酸、酯含量偏低。“固形物”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因为生产工艺控制不当,未作水质处理或是超量使用添加剂。标识标签不合格的原因为使用过期作废标准。

  9、膨化食品。不合格项目为水分,水分属理化指标,不合格原因为产品加工过程干燥工序控制不好,水分超标的食品容易滋生微生物,影响到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易发霉变质。

  10、糖果制品。不合格项为水分、还原糖、糖精钠。还原糖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为降低成本,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减少食糖的添加量。糖精钠为食品添加剂指标,企业为改善产品口感而超量使用糖精钠。

  11、茶叶。不合格指标为:碎茶、碎末茶、标识标签。造成茶叶中碎茶、碎末茶过多的原因一是由于茶叶本身品质不好,生产者以品质较次的茶叶充当品质较好的茶叶;二是茶叶产品生产加工的工艺、运输防范等不科学,在生产加工或者运输过程中容易导致茶叶破碎。茶叶产品不合格的另一主要原因为标签标示上使用过期作废的标准。

  12、蔬菜制品。不合格指标为:水分和食盐、山梨酸、标识标签。食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生产企业未严格按照酱腌菜相关产品标准进行工艺控制;二是为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产品保质期或增加风味而盲目增加食盐用量。山梨酸是食品添加剂指标,反映防腐剂的使用情况,其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为延长食品的保存期,超量使用山梨酸。标签标示不合格原因为使用过期作废的标准。

  (四)按风险程度划分

  2011年监督抽查中,抽查了我市质监系统确定的酒类、肉制品、饮料、冷冻饮品4类高风险食品,共422批次,不合格61个批次,合格361批次,高风险食品批次合格率为85.54%。一般食品共抽查899个批次,合格858批次,不合格41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5.44%。高风险食品批次合格率比一般食品合格率低9.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白酒的合格率太低及权重较大(批次较多)。



  (五)按县(区)分析

  2011年,内江市东兴区抽检216批次,合格210批次,合格率97.22%,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格率提高5.83个百分点;隆昌县抽检384个批次,合格355个批次,合格率92.45%,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格率降低0.98个百分点;市中区抽检213批次,合格203批次,合格率95.31%,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格率提高2.48个百分点;威远县抽检226个批次,合格201个批次,合格率88.94%,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格率提高了2.57个百分点;资中县抽检282个批次,合格250个批次,合格率88.65%,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格率降低0.44个百分点。

2011年区域质量状况(与去年同期比较)



  (六)不合格指标分布

  102个不合格批次中,一般不合格指标76个批次,占不合格指标总数的74.51%。76个一般不合格指标中,纯标识标签不合格12个批次,占不合格指标总数的11.76%。添加剂指标和卫生指标26个批次,占不合格指标的25.49%。



  三、监管工作情况

  (一)宣贯教育。为让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充分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我局利用金质网工程,公布食品质量合格率和重大监管成果;组织食品企业观看《食品安全警示教育录》;组织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食品安全法》知识讲座;教育企业质量负责人要强化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2011年,我局共发出《食品安全法》培训小册子500余份,培训食品企业管理人员400余人次。

  (二)监督管理。

  1、探索建立完善了食品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制度,落实巡查回访和强制检验等日常管理制度,完成食品巡查300余次,发出整改通知书28份,督促指导企业整改问题89个。

  2、有针对性的开展了涉乳制品、肉制品等产品的专项检查,抽样检验120个批次,发现问题2起,完成后处理,没有对消费者造成人身健康危害,没有在社会上产生不利影响。

  3、发挥食品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乡镇食品协管人员的作用,弥补监管力度的不足。培训食品协管人员,利用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组成食品专家组,对监管中发现的专业技术问题共同诊断,为企业提出解决办法。

  4、有效化解了存在的食品区域性风险。针对威远新店大头菜区域性冒用QS标志问题,我局及时与当地乡镇政府一起组织所有大头菜加工小作坊召开联席会,一方面要求小作坊规范生产,另一方面帮扶小作坊创造条件,取得QS证,有效地化解了食品的区域性风险,促进了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添加剂整顿。

  添加剂整顿工作中,主要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分各县(区)召开了专项整治工作会。二是与企业负责人签订了《内江市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承诺书》。三是发放各类相关资料1000余份。四是邀请人大、政协、社会监督员参观、检查食品生产企业,使政府和全社会了解质监系统开展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五是出动食品监管人员、协管人员415人次,逐厂进行排查,清理产品执行标准和配方,完善食品生产企业档案,食品生产企业全部建档。六是对添加剂生产企业和使用添加剂食品生产企业不定期监督抽查和定期抽查,安排了100批次的食品添加剂专项抽查;要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采用“五专”管理,即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人配料;启动了食品添加剂公示制度。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市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管理和监督抽查,经过整理分析,发现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企业质量意识淡薄。表现为:不及时更新外包装袋标签标识;标签上继续使用过期作废标准;部分食品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日常记录和出厂检验等日常质量管理工作落实不够;不能持续保证获证时的生产条件。

  (二)工艺控制能力不强。部分食品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在工艺控制的过程中不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执行,比如,在产品配料的过程中,配料人员随意添加配料,导致一些指标超标。为节约成本,部分酒类企业不严格执行工艺要求,储存时间和发酵时间不足,导致了总酸总酯指标的不合格。

  (三)原材料把关不严。部分不合格食品企业由于原材料查验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原材料中超标的添加剂带入到成品,导致企业产品的不合格。

  (四)为争取市场份额滥用食品添加剂。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调整产品的口感,延长产品保质期,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在食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五、下一阶段打算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局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督管理。

  一是继续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培训教育力度,使企业充分认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行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二是查找影响食品安全的短板行业,重点加以整治。2012年,我局将加强对白酒、茶叶、饼干、方便食品等抽检合格率低的行业加以重点整治。

  三是根据地方产业经济的特点,帮扶一些食品加工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四是通过加强食品监管人员业务教育培训,打造一支综合型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人才队伍。

  五是进一步加大对食品检测系统的投入,及时更新设施设备,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和吸收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技术人才,建立一只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队伍,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六是加大在人员、经费投入,提高食品监管能力,为食品监管提供充分的保障。

  七是围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继续与各部门联合执法,对影响面广的恶意食品安全违法案件,质监、司法部门联办,加大惩戒力度。

  八是进一步落实协管员管理制度,通过与市、县、乡镇政府的沟通协调,强化政府的总体责任意识,解决食品监管人力、物力不足的现象。

四川省内江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责任编辑: 李莎莎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