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宜宾经济运行统计监测报告

  • 2018年02月12日 10时28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2017年,宜宾产业增长快、发展势头好,“双轮驱动”、“双城建设”等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宜宾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统计监测反映出宜宾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呈现出“快于全省、好于上年、位次争先”的良好态势,GDP、规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指标的增速位居全省前五位,多项指标创近年来的最高年度增速。 

      一、整体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两个百亿元、完成1847.23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4位;增长8.8%,增速居全省第5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0.7个百分点,高于2016年0.5个百分点,创2013年以来的最高年度增速。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8.83亿元,增长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18.74亿元,增长9.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89.66亿元,增长1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8%,拉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 

      二、供给发力,发展动能积极转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过剩产能有序化解,2017年全市关闭了16个煤矿,煤炭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4.7%,逐渐淡出主导行业。房地产去库存效果继续显现,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37.4%,比竣工面积增速高68.6个百分点,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6年下降28.9%;企业杠杆率下降,12月末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7.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企业成本继续降低,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三项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为8元,同比减少1.09元;短板领域得到加强,以工业智能机器人、废物等离子气化发电装备等项目为代表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43.84亿元,增长3.6倍;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58.19亿元,增长37.3倍,新兴产业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势头,正引领制造业向智能化制造起步转型,工业生产技术逐步升级换代。 

      2.农业生产总体平稳。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3%。粮食总产量223.1万吨,增长0.6%。 

      3.工业转型发展推动高位运行。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9、2.0个百分点;年度增速自2013年以来首次回归两位数增长,增速全省第4的位次也是近十年最好排位。“双轮驱动”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增长动能发生积极变化。 

      一是高端成长型产业高速增长。全市八大高端成长型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2017年一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全年增长24.8%,其中:轨道交通增长8.1%、智能终端增长5.7倍、新材料增长10.1%、节能环保增长30.3%、医药增长17.7%;页岩气增长83.5%,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6 %。 

      二是传统特色产业稳中有进。传统特色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8%。酒类产业强势回暖,其增加值增长10.4%,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34%,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4.9%。电力产业增长13.3%、轻工产业增长11.1%、机械产业增长11%、建材产业增长10.8%、纺织产业增长7.7%、化工产业增长6.9%。 

      三是绿色食品加工业较快增长。绿色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9.5%,其中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6%,快于规上工业3.1个百分点。四川锦膳食品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纳入规上工业统计的“宜宾燃面”方便食品生产企业。 

      4.建筑业持续走高。2017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344.3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9位。增长31.8%,增速居全省第8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3、12.3个百分点,高于2016年12.1个百分点,创2011年以来的最高年度增速。 

      5.服务业总量占比双突破。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六百亿元、完成689.6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6位。增长10.2%,增速居全省第5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2、0.4个百分点,高于2016年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7.3%,占比居全省第14位,比上年提高3位。 

      三、需求向好,发展支撑均衡有力 

      1.投资结构多层次优化。201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5.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长15.1%,增速居全省第8位;增速高于全省4.9个百分点,创近三年的最高年度增速。投资结构突出表现“三个优化”。 

      一是产业投资结构实现优化。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8.06亿元,增长40.3%;第二产业投资533.35亿元,增长33.3%;第三产业投资1053.7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531.85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长33.5%,居全省第2位,是2011年以来的年度最高增速和位次;比重接近1/3,较上年同期提升了4.4个百分点,显现“双轮驱动”推动工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强。 

      二是区域投资布局实现优化。临港区作为全市投资增长极,完成投资177.34亿元,增长47.6%,增速高居全市第一,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达1/4以上;大学城建设全力推进,四川理工学院一期竣工开学,智能终端项目群、新能源汽车、航空、机器人、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项目正快速推进并初现成效。珙县、兴文县、筠连县等区域页岩气开采、输送工程投资全力铺开,新兴能源基地正逐步成型。 

      三是投资主体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完成827.0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3位;增长25.7%,增速居全省第1位,比全省高出17.9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49.1%,接近全市投资的“半壁江山”,显现出民间资金参与全市经济建设的力度在不断增强。 

      2.消费市场显现积极因素。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7.9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长13.0%,增速居全省第4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8、1.0个百分点,为近三年的最高年度增速。消费市场表现出两方面的积极因素。 

      一是基础性消费稳定增长。全年“吃、穿、用”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35.52亿元,增长14.3%;对限上社消零增长的贡献率占47%,拉动其增长6.7个百分点。其中,占限上社消零比重21.9%的“吃类”实现零售额67.59亿元,增长19.6%;占限上社消零比重18%的“用类”实现零售额55.54亿元,增长11.2%。 

      二是改善性消费意愿增强。全年“居住、行”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49.27亿元,增长14.3%,增速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对限上社消零增长的贡献率占45.4%,拉动其增长6.4个百分点。其中,占限上社消零比重17.9%的“居住类”实现零售额55.21亿元,增长18.4%;占限上社消零比重30.4%的“行类”实现零售额94.06亿元,增长11.7%。 

      四、收入增长,发展成效全面展现 

      1.财税收入较快增长。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82亿元,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84.19亿元,增长16.5%。国税、地税完成各项收入232.34亿元,增长19.8%。其中,国税收入143.76亿元,增长37.1%。 

      2.企业效益稳居第二。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摆脱2016年个位数增长窘境,重拾快速增长势头。全年规上工业实现利润257.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增长30.9%,增速较2016年提升29.5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全省。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32元,绝对值居全省第10位;增长8.6%,增速居全省第10位;增速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绝对值居全省第8位;增长9.5%,增速居全省第9位;增速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17年宜宾经济运行统计监测报告

  • 2018年02月12日 10时28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2017年,宜宾产业增长快、发展势头好,“双轮驱动”、“双城建设”等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宜宾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统计监测反映出宜宾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呈现出“快于全省、好于上年、位次争先”的良好态势,GDP、规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指标的增速位居全省前五位,多项指标创近年来的最高年度增速。 

      一、整体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两个百亿元、完成1847.23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4位;增长8.8%,增速居全省第5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0.7个百分点,高于2016年0.5个百分点,创2013年以来的最高年度增速。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8.83亿元,增长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18.74亿元,增长9.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89.66亿元,增长1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8%,拉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 

      二、供给发力,发展动能积极转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过剩产能有序化解,2017年全市关闭了16个煤矿,煤炭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4.7%,逐渐淡出主导行业。房地产去库存效果继续显现,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37.4%,比竣工面积增速高68.6个百分点,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6年下降28.9%;企业杠杆率下降,12月末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7.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企业成本继续降低,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三项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为8元,同比减少1.09元;短板领域得到加强,以工业智能机器人、废物等离子气化发电装备等项目为代表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43.84亿元,增长3.6倍;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58.19亿元,增长37.3倍,新兴产业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势头,正引领制造业向智能化制造起步转型,工业生产技术逐步升级换代。 

      2.农业生产总体平稳。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3%。粮食总产量223.1万吨,增长0.6%。 

      3.工业转型发展推动高位运行。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9、2.0个百分点;年度增速自2013年以来首次回归两位数增长,增速全省第4的位次也是近十年最好排位。“双轮驱动”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增长动能发生积极变化。 

      一是高端成长型产业高速增长。全市八大高端成长型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2017年一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全年增长24.8%,其中:轨道交通增长8.1%、智能终端增长5.7倍、新材料增长10.1%、节能环保增长30.3%、医药增长17.7%;页岩气增长83.5%,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6 %。 

      二是传统特色产业稳中有进。传统特色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8%。酒类产业强势回暖,其增加值增长10.4%,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34%,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4.9%。电力产业增长13.3%、轻工产业增长11.1%、机械产业增长11%、建材产业增长10.8%、纺织产业增长7.7%、化工产业增长6.9%。 

      三是绿色食品加工业较快增长。绿色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9.5%,其中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6%,快于规上工业3.1个百分点。四川锦膳食品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纳入规上工业统计的“宜宾燃面”方便食品生产企业。 

      4.建筑业持续走高。2017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344.3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9位。增长31.8%,增速居全省第8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3、12.3个百分点,高于2016年12.1个百分点,创2011年以来的最高年度增速。 

      5.服务业总量占比双突破。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六百亿元、完成689.6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6位。增长10.2%,增速居全省第5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2、0.4个百分点,高于2016年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7.3%,占比居全省第14位,比上年提高3位。 

      三、需求向好,发展支撑均衡有力 

      1.投资结构多层次优化。201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5.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长15.1%,增速居全省第8位;增速高于全省4.9个百分点,创近三年的最高年度增速。投资结构突出表现“三个优化”。 

      一是产业投资结构实现优化。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8.06亿元,增长40.3%;第二产业投资533.35亿元,增长33.3%;第三产业投资1053.7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531.85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长33.5%,居全省第2位,是2011年以来的年度最高增速和位次;比重接近1/3,较上年同期提升了4.4个百分点,显现“双轮驱动”推动工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强。 

      二是区域投资布局实现优化。临港区作为全市投资增长极,完成投资177.34亿元,增长47.6%,增速高居全市第一,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达1/4以上;大学城建设全力推进,四川理工学院一期竣工开学,智能终端项目群、新能源汽车、航空、机器人、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项目正快速推进并初现成效。珙县、兴文县、筠连县等区域页岩气开采、输送工程投资全力铺开,新兴能源基地正逐步成型。 

      三是投资主体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完成827.0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3位;增长25.7%,增速居全省第1位,比全省高出17.9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49.1%,接近全市投资的“半壁江山”,显现出民间资金参与全市经济建设的力度在不断增强。 

      2.消费市场显现积极因素。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7.9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长13.0%,增速居全省第4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8、1.0个百分点,为近三年的最高年度增速。消费市场表现出两方面的积极因素。 

      一是基础性消费稳定增长。全年“吃、穿、用”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35.52亿元,增长14.3%;对限上社消零增长的贡献率占47%,拉动其增长6.7个百分点。其中,占限上社消零比重21.9%的“吃类”实现零售额67.59亿元,增长19.6%;占限上社消零比重18%的“用类”实现零售额55.54亿元,增长11.2%。 

      二是改善性消费意愿增强。全年“居住、行”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49.27亿元,增长14.3%,增速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对限上社消零增长的贡献率占45.4%,拉动其增长6.4个百分点。其中,占限上社消零比重17.9%的“居住类”实现零售额55.21亿元,增长18.4%;占限上社消零比重30.4%的“行类”实现零售额94.06亿元,增长11.7%。 

      四、收入增长,发展成效全面展现 

      1.财税收入较快增长。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82亿元,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84.19亿元,增长16.5%。国税、地税完成各项收入232.34亿元,增长19.8%。其中,国税收入143.76亿元,增长37.1%。 

      2.企业效益稳居第二。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摆脱2016年个位数增长窘境,重拾快速增长势头。全年规上工业实现利润257.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增长30.9%,增速较2016年提升29.5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全省。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32元,绝对值居全省第10位;增长8.6%,增速居全省第10位;增速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绝对值居全省第8位;增长9.5%,增速居全省第9位;增速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