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再上台阶 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

  • 2017年09月13日 10时1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核心目标,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以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农业经济总量跨上4000亿元新台阶,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十八大以来,在粮食稳步增产、特色效益农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及林业、渔业加快发展和畜牧业保持稳定的促进下,四川农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内部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农业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4000.2亿元,比2012年增加703.0亿元,累计增长16.3%(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年均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24.1亿元,比2012年增加678.2亿元,累计增长15.8%,年均增长3.7%。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十八大以来,四川狠抓农业提质增效,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据测算,在第一产业增加值构成中,农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59.0%上升至2016年的60.9%,上升1.9个百分点;林业占比由3.2%上升至3.6%,上升0.4个百分点;渔业由3.2%上升至3.4%,上升0.2个百分点;畜牧业则由34.6%下降至32.1%,下降2.5个百分点。

      二、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良好 

      (一)粮食安全能力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把粮食生产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动力,实施了“米袋子”工程,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狠抓粮食作物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新品种展示示范等基地建设,采取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的措施,在产粮大县深入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确保了全省粮食面积的基本稳定和粮食产量的稳定增产,粮食安全能力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1.粮食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粮食产量稳定增产。2016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680.9万亩,比2012年减少11.5万亩,下降0.1%。全省粮食总产量3483.5万吨(696.7亿斤),比2012年增产167.8万吨(33.6亿斤),增产5.1%,年均增产1.3%。

      2.生产能力逐步提高。2016年,全省粮食亩产由2012年的每亩342公斤提高至360公斤,提高18公斤,增长5.2%,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

      3.粮食主产区对全省粮食增产贡献大。从播种面积来看,2016年粮食主产区[1]播种面积达到9266.9万亩,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95.7%。从产量看,2016年粮食主产区产量为3370.8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96.8%。从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来看,2013年至2016年粮食主产区累计增产32.3亿斤,占同期全省粮食净增量的96.1%。 

      (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良好,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十八大以来,四川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建设,加快发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道地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蚕桑、花卉产业,加快创建良种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基地建设,促进了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区域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1.特色效益农业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全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960.7万亩,比2012年增长4.8%,增速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油料总产量313.8万吨,增长9.5%,比全国高4.9个百分点。蔬菜产量4388.6万吨,增长16.6%,比全国高4.0个百分点。全省中草药材产量45.9万吨,增长11.1%。茶叶总产量26.8万吨,增长28.2%,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水果总产量979.3万吨,增长19.2%,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   

      2.主要经济作物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特色效益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逐年扩大。2016年油料、蔬菜、水果及茶叶四大品种的产值达到2439.0亿元,比2012年增加788.3亿元,四大品种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7%,比2012年上升6.0个百分点。 

      三、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林业大省向强省跨越迈出新步伐 

      十八大以来,四川林业认真落实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以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四川为统领,着力在建设“美丽四川”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林区脱贫攻坚,采取在荒山荒地“补绿”,消除生态“斑点”;在老百姓身边“增绿”,扫除绿化“盲点”;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加入,克服投入管护“痛点”的措施,四川绿化全川行动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林业大省向强省跨越取得了新成效。 

      1.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四年来,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223.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91.5万公顷、封山育林23.3万公顷;累计森林抚育71.6万公顷、改造低产低效林2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5.3%上升至2016年末的36.9%,提高1.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2012年的16.8亿立方米扩大至2016年的17.53亿立方米,增长4.3%;新增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28个,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08亿亩。同时,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森林康养,到2016年底,全省已建成森林康养基地63处,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15个;建立森林自然教育基地20处,比2012年增加10处。 

      2.主要林产品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受生态环境保护和天然林禁伐、人工林限伐影响,全省木材采伐量总体保持下降态势,但其他林主要产品生产则实现快速增长。2016年全省木材采伐量为201.6万立方米,比2012年减少44.6万立方米,减18.1%;油茶籽产量为1.7万吨,增长3.1倍,年均增长42.3%;竹笋片13.5万吨,增长2.2倍,年均增长33.9%;竹材采伐8410万根,增长79.0%,年均增长15.7%。 

      3.林业加工业日益壮大。2016年末,全省木材加工及木、竹、藤草等规模以上林业制造企业达到249个,比2012年增加34个,增长15.8%;主营业务收入403.0亿元,比2012年增加122.1亿元,增长43.5%,年均增长9.5%。 

      四、畜牧业生保持稳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十八大以来,以优化生猪品种品质和大力发展草食牲畜为重点,围绕生猪产业控量提质、牛羊产业加快发展、禽兔产业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狠抓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等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畜牧业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1.生猪生产控量提质显成效。为应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和环保压力增大影响,加快推进生猪核心育种场建设,积极发展川藏黑猪等优势特色品种,全省生猪产业呈现量缩质升的新局面。2016年出栏肉猪6925.4万头,比2012年减少245.4万头,减3.4%。至2016年末全省建成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8个;标准化养猪示范场达到906个,其中2016年建成国家级示范场20个,省级示范场143个。 

      2.牛、羊等草食牲畜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随着四川森林覆盖率提高、草地面积扩大和草场质量提升,草食牲畜发展的资源进一步得到保障,加之2012年以来价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养殖户养殖效益稳步提高,积极性高,促进了牛羊等草食牲畜生产的持续较快发展。2016年全省出栏牛305.2万头,比2012年增长20.1%,比全国高19.9个百分点;出栏羊1755.8万只,比2012年增长12.4%。 

      3.家禽及兔等持续稳步发展。各地在大力发展林业、水果生产的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大力发展林下鸡和优质兔养殖,推动了小家禽及兔等特色养殖稳步发展。2016年全省出栏家禽67776.9万只,比2012年增长9.3%,增速比全国高6.9个百分点;出栏肉兔23490.4万只,增长22.0%。 

      4.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生猪生产的控量提质和草食等特色养殖的较快发展,推动了四川畜牧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2016年全省肉类总产量696.3万吨,比2012年增长3.9%。其中,猪肉494.5万吨,与2012年基本持平;牛羊肉产量63.8万吨,增长19.6%,比全国高9.0个百分点;禽兔肉136.3万吨,增长14.9%,比全国高15.2个百分点。

      同时,猪肉、牛羊肉、禽兔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74.1:8.0:17.7调整为71.0:9.2:19.6。

      5.畜禽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四川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节约化生产,带动了畜禽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据测算,2016年,全省肉猪出栏率148.1%,比2012年提高8.4个百分点;肉牛出栏率31.5%,提高4.5个百分点;肉羊出栏率99.7%,提高6.3个百分点;肉禽出栏率176.7%,提高4.6个百分点;肉兔出栏率288.1%,提高30.4个百分点。 

      五、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现代水产格局正在形成 

      十八大以来,四川渔业生产按照以建设现代水产业强省为目标,以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渔)民增收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围绕保障市场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引导和鼓励发展池塘精养、水库湖泊生态养殖、粮经复合稻田养鱼,水域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良好、产品优质、资源节约、环境优化的现代水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1.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四川渔业生产以抓好大宗水产品种和优势特色品种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四川水产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22.4万亩,比2102年增长11.6%。水产品总产量145.4万吨,比2012年增长22.3%。水产养殖亩产由2012年的374公斤提高至2016年的451公斤,增加77公斤,增长20.6%。 

      2.水产健康养殖、生态水产发展迅速。到2016年末,全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达到284个、5.7万亩,比2012年分别增长192.8%、108.8%。建成国家级及升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7个,比2012年增加2个;国家级、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7个,比2012年增加7个。2016年末全省稻田养殖面积达到468万亩,比2012年增长4.3%。 

      3.产业化经营体系快速壮大。四川各地大力培育扶持水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渔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水产养殖产业化经营队伍快速壮大。到2016年末,全省水产专业合作社1711个,比2012年增加630个,增长58.3%;各类休闲渔业基地902个,增长3.6%;水产生产企业达到1706个,增加300个,增长21.3%;家庭渔场1271个,比2015年增加250个,增长24.5%。 

      六、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增产增效基础进一步夯实 

      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撑,为确保农业持续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十八大以来,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全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四年来,全省累计新开工4个大型水利工程、新建成2个大型水利工程、14座中小型水库,修整沟渠7979公里、塘坝5219座。同时,各地加大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千年来的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局面进一步改变。据统计,四年来,全省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9万亩,2016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22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41.8%,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 

      七、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四川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十八大以来,四川农业按照中央“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以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把改善农业装备条件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作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为促进四川农业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省委省政府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发展各类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2016年末,全省已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873个,比2012年增加367个,增长4.3%。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510个,增加2724个,增长71.9%,年均增长14.5%;农民专业合作社7.4万个,比2012年增加4.7万个,增长1.7倍,年均增长14.9%;家庭农场3.4万个,增加2.8万个,增长4.4倍,年均增长54.3%;各类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2008万户,占总农户的65.0 %,提高5.0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113亿元、净利润563亿元,上缴税金231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43.8%、56.8%、126.4%,年均分别增长9.5%、11.9%、22.7%。 

      2.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兵。为加快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各地加快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了四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兵。据统计,至2016年,全省已建成33个国家级现代农(林)业园区、55个省级现代农(林)业园区,国家与省级两级现代农(林)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达到3739.8万亩,占年末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38.0%。2016年园区内工商注册企业6.2万个,其中,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企业有39682个,占整个园区企业个数64.3%;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企业有10259个,占16.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企业有11790个,占19.1%。国家与省级两级现代农(林)业园区2016年末就业人员850.2万人,比2015年增长32.1%;年末就业人员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数的17.5%,比2015年增长4.2%。 

      3.农业科技正在为四川农业插上翅膀。十八大以来,四川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广泛运用,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引领四川农业向现代化迈进。2016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保持在9000万亩以上,化肥施用量比2012年减少3.8万吨,下降1.5%,提前两年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的目标;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及规模化生产户(单位)经济作物、水果等种植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全省建成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1100个,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00余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3354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0%,比2012年提高14.1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由2012年的16.1个百分点缩小至10.0个百分点,缩小6.1个百分点。 

      4.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在下大力气抓农业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经过四年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了四川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2016年末,全省有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707个,比2012年增加288个,增长11.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23.9亿元,增加1864.5亿元,增长31.8%。其中,食品制造业1050.9亿元,增长60.7%。酒、饮料和精茶制造业2887.9亿元,增长34.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草、纵制造业403.0亿元,增长43.4%。 

      八、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保证 

      1.农产品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四川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双品牌战略,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申报创建品牌,四川品牌建设成效显著。2016年末,全省累计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品牌达到5467个,比2012年增加1256个,增长29.8%,年均增长6.7%。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893个,增长23.0%;绿色食品1310个,增长59.0%;有机农产品1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54个,增长52.5%。同时,全省还新建了5个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核心保护区。目前,全省“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已跃居全国第二、西部第一。其中,“四川泡菜”、“安岳柠檬”产量均占据了全国产量的80%左右。 

      2.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保证。各地在狠抓品牌建设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四个最严”总要求,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两手硬,不断创新监管机制,确保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升。2016年,全省蔬果茶、肉蛋奶、蜂蜜、鱼等大宗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9.6%,快速抽检合格率99.9%,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九、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体要求,通过实施“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及“幸福美丽新村”、“四好村”建设和脱贫攻坚行动,农村生活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设施进一步健全,村容村貌发生可喜变化。 

      1.农村生活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八大以来,农村水、电、路、房等生活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2016年末,全省5028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村内主要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42684个,占全部行政村的84.9%;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8409个,占16.7%;通公共交通的村21960个,占43.7%;通有线电视的村42226个,占84.0%;通自来水的村28286个,占56.3%。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9.7平方米,比2012年末增加10.5平方米,增长26.7%,年均增长6.1%。其中:钢筋混凝土及砖混结构占68.4%,提高27.5个百分点;砖瓦砖木构占28.0%,下降11.4个百分点;竹草土坯及其他占3.6%,下降16.2个百分点。 

      2.农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四川各地大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美化。2016年末,全省已建成农村居民定居点1.7万个;通天然气的村民小组及居民定居点15.3万个,占38.1%;完成改厕的村民小组及居民定居点20.0万个,占49.8%。实现垃圾集中处理的村35909个,占全部行政村的71.4%,比2012年提高40.1个百分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村5910个,占全部行政村的11.8%。畜禽集中养殖区中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占69.2%。 

      3.农村社会设施进一步健全。通过努力,四川农村的社会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末,全省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19773个行政村建立了体育健身场所,占全部行政村的39.3%;38550个村有图书室(馆)、文化站,占76.7%;4171个行政村创办了村集体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占8.3%;13165个行政村建立了幼儿园、托儿所,占26.2%。 

      十、深化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号角,全面部署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各项任务。四川省委省政府持续把农村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农户承包地制度改革主要是解决好权能的分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三权分置”,即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把“三权分置”落到实处,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至2016年末,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已完成农户确认面积签字确认面积9222.1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1.2%,进度全国第三,质量居全国前列。全省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034.4万亩,流转率达到34.9%,比2012年提高14.4个百分点。 

      2.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按照指导意见的精神,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健全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积极引导农村产权入场交易。进过一年多努力,覆盖全省、功能齐全、效率明显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至2016年末,全省已建立市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11个、县级平台152个、乡镇农村产权交易站1855个。全省各级平台共完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逾21.3万宗,实现流转交易金额679.24亿元。其中,市级流转交易市场共完成逾1637宗,金额253.75亿元;县级流转交易市场共完成逾8741宗,金额340.06亿元;乡(镇)级流转交易市场完成逾19.5万宗,金额57.44亿元。 

      注: 

      [1]粮食主产区主要指除攀枝花、雅安、阿坝、甘孜等4个市州外的其余17个市州。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农业经济再上台阶 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

  • 2017年09月13日 10时1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核心目标,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以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农业经济总量跨上4000亿元新台阶,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十八大以来,在粮食稳步增产、特色效益农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及林业、渔业加快发展和畜牧业保持稳定的促进下,四川农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内部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农业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4000.2亿元,比2012年增加703.0亿元,累计增长16.3%(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年均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24.1亿元,比2012年增加678.2亿元,累计增长15.8%,年均增长3.7%。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十八大以来,四川狠抓农业提质增效,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据测算,在第一产业增加值构成中,农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59.0%上升至2016年的60.9%,上升1.9个百分点;林业占比由3.2%上升至3.6%,上升0.4个百分点;渔业由3.2%上升至3.4%,上升0.2个百分点;畜牧业则由34.6%下降至32.1%,下降2.5个百分点。

      二、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良好 

      (一)粮食安全能力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把粮食生产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动力,实施了“米袋子”工程,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狠抓粮食作物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新品种展示示范等基地建设,采取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的措施,在产粮大县深入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确保了全省粮食面积的基本稳定和粮食产量的稳定增产,粮食安全能力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1.粮食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粮食产量稳定增产。2016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680.9万亩,比2012年减少11.5万亩,下降0.1%。全省粮食总产量3483.5万吨(696.7亿斤),比2012年增产167.8万吨(33.6亿斤),增产5.1%,年均增产1.3%。

      2.生产能力逐步提高。2016年,全省粮食亩产由2012年的每亩342公斤提高至360公斤,提高18公斤,增长5.2%,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

      3.粮食主产区对全省粮食增产贡献大。从播种面积来看,2016年粮食主产区[1]播种面积达到9266.9万亩,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95.7%。从产量看,2016年粮食主产区产量为3370.8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96.8%。从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来看,2013年至2016年粮食主产区累计增产32.3亿斤,占同期全省粮食净增量的96.1%。 

      (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良好,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十八大以来,四川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建设,加快发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道地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蚕桑、花卉产业,加快创建良种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基地建设,促进了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区域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1.特色效益农业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全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960.7万亩,比2012年增长4.8%,增速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油料总产量313.8万吨,增长9.5%,比全国高4.9个百分点。蔬菜产量4388.6万吨,增长16.6%,比全国高4.0个百分点。全省中草药材产量45.9万吨,增长11.1%。茶叶总产量26.8万吨,增长28.2%,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水果总产量979.3万吨,增长19.2%,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   

      2.主要经济作物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特色效益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逐年扩大。2016年油料、蔬菜、水果及茶叶四大品种的产值达到2439.0亿元,比2012年增加788.3亿元,四大品种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7%,比2012年上升6.0个百分点。 

      三、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林业大省向强省跨越迈出新步伐 

      十八大以来,四川林业认真落实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以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四川为统领,着力在建设“美丽四川”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林区脱贫攻坚,采取在荒山荒地“补绿”,消除生态“斑点”;在老百姓身边“增绿”,扫除绿化“盲点”;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加入,克服投入管护“痛点”的措施,四川绿化全川行动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林业大省向强省跨越取得了新成效。 

      1.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四年来,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223.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91.5万公顷、封山育林23.3万公顷;累计森林抚育71.6万公顷、改造低产低效林2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5.3%上升至2016年末的36.9%,提高1.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2012年的16.8亿立方米扩大至2016年的17.53亿立方米,增长4.3%;新增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28个,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08亿亩。同时,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森林康养,到2016年底,全省已建成森林康养基地63处,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15个;建立森林自然教育基地20处,比2012年增加10处。 

      2.主要林产品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受生态环境保护和天然林禁伐、人工林限伐影响,全省木材采伐量总体保持下降态势,但其他林主要产品生产则实现快速增长。2016年全省木材采伐量为201.6万立方米,比2012年减少44.6万立方米,减18.1%;油茶籽产量为1.7万吨,增长3.1倍,年均增长42.3%;竹笋片13.5万吨,增长2.2倍,年均增长33.9%;竹材采伐8410万根,增长79.0%,年均增长15.7%。 

      3.林业加工业日益壮大。2016年末,全省木材加工及木、竹、藤草等规模以上林业制造企业达到249个,比2012年增加34个,增长15.8%;主营业务收入403.0亿元,比2012年增加122.1亿元,增长43.5%,年均增长9.5%。 

      四、畜牧业生保持稳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十八大以来,以优化生猪品种品质和大力发展草食牲畜为重点,围绕生猪产业控量提质、牛羊产业加快发展、禽兔产业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狠抓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等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畜牧业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1.生猪生产控量提质显成效。为应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和环保压力增大影响,加快推进生猪核心育种场建设,积极发展川藏黑猪等优势特色品种,全省生猪产业呈现量缩质升的新局面。2016年出栏肉猪6925.4万头,比2012年减少245.4万头,减3.4%。至2016年末全省建成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8个;标准化养猪示范场达到906个,其中2016年建成国家级示范场20个,省级示范场143个。 

      2.牛、羊等草食牲畜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随着四川森林覆盖率提高、草地面积扩大和草场质量提升,草食牲畜发展的资源进一步得到保障,加之2012年以来价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养殖户养殖效益稳步提高,积极性高,促进了牛羊等草食牲畜生产的持续较快发展。2016年全省出栏牛305.2万头,比2012年增长20.1%,比全国高19.9个百分点;出栏羊1755.8万只,比2012年增长12.4%。 

      3.家禽及兔等持续稳步发展。各地在大力发展林业、水果生产的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大力发展林下鸡和优质兔养殖,推动了小家禽及兔等特色养殖稳步发展。2016年全省出栏家禽67776.9万只,比2012年增长9.3%,增速比全国高6.9个百分点;出栏肉兔23490.4万只,增长22.0%。 

      4.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生猪生产的控量提质和草食等特色养殖的较快发展,推动了四川畜牧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2016年全省肉类总产量696.3万吨,比2012年增长3.9%。其中,猪肉494.5万吨,与2012年基本持平;牛羊肉产量63.8万吨,增长19.6%,比全国高9.0个百分点;禽兔肉136.3万吨,增长14.9%,比全国高15.2个百分点。

      同时,猪肉、牛羊肉、禽兔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74.1:8.0:17.7调整为71.0:9.2:19.6。

      5.畜禽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四川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节约化生产,带动了畜禽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据测算,2016年,全省肉猪出栏率148.1%,比2012年提高8.4个百分点;肉牛出栏率31.5%,提高4.5个百分点;肉羊出栏率99.7%,提高6.3个百分点;肉禽出栏率176.7%,提高4.6个百分点;肉兔出栏率288.1%,提高30.4个百分点。 

      五、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现代水产格局正在形成 

      十八大以来,四川渔业生产按照以建设现代水产业强省为目标,以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渔)民增收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围绕保障市场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引导和鼓励发展池塘精养、水库湖泊生态养殖、粮经复合稻田养鱼,水域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良好、产品优质、资源节约、环境优化的现代水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1.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四川渔业生产以抓好大宗水产品种和优势特色品种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四川水产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22.4万亩,比2102年增长11.6%。水产品总产量145.4万吨,比2012年增长22.3%。水产养殖亩产由2012年的374公斤提高至2016年的451公斤,增加77公斤,增长20.6%。 

      2.水产健康养殖、生态水产发展迅速。到2016年末,全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达到284个、5.7万亩,比2012年分别增长192.8%、108.8%。建成国家级及升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7个,比2012年增加2个;国家级、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7个,比2012年增加7个。2016年末全省稻田养殖面积达到468万亩,比2012年增长4.3%。 

      3.产业化经营体系快速壮大。四川各地大力培育扶持水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渔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水产养殖产业化经营队伍快速壮大。到2016年末,全省水产专业合作社1711个,比2012年增加630个,增长58.3%;各类休闲渔业基地902个,增长3.6%;水产生产企业达到1706个,增加300个,增长21.3%;家庭渔场1271个,比2015年增加250个,增长24.5%。 

      六、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增产增效基础进一步夯实 

      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撑,为确保农业持续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十八大以来,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全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四年来,全省累计新开工4个大型水利工程、新建成2个大型水利工程、14座中小型水库,修整沟渠7979公里、塘坝5219座。同时,各地加大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千年来的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局面进一步改变。据统计,四年来,全省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9万亩,2016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22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41.8%,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 

      七、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四川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十八大以来,四川农业按照中央“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以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把改善农业装备条件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作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为促进四川农业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省委省政府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发展各类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2016年末,全省已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873个,比2012年增加367个,增长4.3%。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510个,增加2724个,增长71.9%,年均增长14.5%;农民专业合作社7.4万个,比2012年增加4.7万个,增长1.7倍,年均增长14.9%;家庭农场3.4万个,增加2.8万个,增长4.4倍,年均增长54.3%;各类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2008万户,占总农户的65.0 %,提高5.0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113亿元、净利润563亿元,上缴税金231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43.8%、56.8%、126.4%,年均分别增长9.5%、11.9%、22.7%。 

      2.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兵。为加快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各地加快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了四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兵。据统计,至2016年,全省已建成33个国家级现代农(林)业园区、55个省级现代农(林)业园区,国家与省级两级现代农(林)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达到3739.8万亩,占年末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38.0%。2016年园区内工商注册企业6.2万个,其中,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企业有39682个,占整个园区企业个数64.3%;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企业有10259个,占16.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企业有11790个,占19.1%。国家与省级两级现代农(林)业园区2016年末就业人员850.2万人,比2015年增长32.1%;年末就业人员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数的17.5%,比2015年增长4.2%。 

      3.农业科技正在为四川农业插上翅膀。十八大以来,四川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广泛运用,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引领四川农业向现代化迈进。2016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保持在9000万亩以上,化肥施用量比2012年减少3.8万吨,下降1.5%,提前两年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的目标;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及规模化生产户(单位)经济作物、水果等种植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全省建成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1100个,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00余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3354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0%,比2012年提高14.1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由2012年的16.1个百分点缩小至10.0个百分点,缩小6.1个百分点。 

      4.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在下大力气抓农业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经过四年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了四川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2016年末,全省有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707个,比2012年增加288个,增长11.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23.9亿元,增加1864.5亿元,增长31.8%。其中,食品制造业1050.9亿元,增长60.7%。酒、饮料和精茶制造业2887.9亿元,增长34.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草、纵制造业403.0亿元,增长43.4%。 

      八、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保证 

      1.农产品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四川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双品牌战略,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申报创建品牌,四川品牌建设成效显著。2016年末,全省累计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品牌达到5467个,比2012年增加1256个,增长29.8%,年均增长6.7%。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893个,增长23.0%;绿色食品1310个,增长59.0%;有机农产品1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54个,增长52.5%。同时,全省还新建了5个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核心保护区。目前,全省“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已跃居全国第二、西部第一。其中,“四川泡菜”、“安岳柠檬”产量均占据了全国产量的80%左右。 

      2.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保证。各地在狠抓品牌建设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四个最严”总要求,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两手硬,不断创新监管机制,确保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升。2016年,全省蔬果茶、肉蛋奶、蜂蜜、鱼等大宗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9.6%,快速抽检合格率99.9%,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九、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体要求,通过实施“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及“幸福美丽新村”、“四好村”建设和脱贫攻坚行动,农村生活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设施进一步健全,村容村貌发生可喜变化。 

      1.农村生活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八大以来,农村水、电、路、房等生活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2016年末,全省5028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村内主要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42684个,占全部行政村的84.9%;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8409个,占16.7%;通公共交通的村21960个,占43.7%;通有线电视的村42226个,占84.0%;通自来水的村28286个,占56.3%。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9.7平方米,比2012年末增加10.5平方米,增长26.7%,年均增长6.1%。其中:钢筋混凝土及砖混结构占68.4%,提高27.5个百分点;砖瓦砖木构占28.0%,下降11.4个百分点;竹草土坯及其他占3.6%,下降16.2个百分点。 

      2.农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四川各地大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美化。2016年末,全省已建成农村居民定居点1.7万个;通天然气的村民小组及居民定居点15.3万个,占38.1%;完成改厕的村民小组及居民定居点20.0万个,占49.8%。实现垃圾集中处理的村35909个,占全部行政村的71.4%,比2012年提高40.1个百分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村5910个,占全部行政村的11.8%。畜禽集中养殖区中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占69.2%。 

      3.农村社会设施进一步健全。通过努力,四川农村的社会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末,全省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19773个行政村建立了体育健身场所,占全部行政村的39.3%;38550个村有图书室(馆)、文化站,占76.7%;4171个行政村创办了村集体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占8.3%;13165个行政村建立了幼儿园、托儿所,占26.2%。 

      十、深化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号角,全面部署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各项任务。四川省委省政府持续把农村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农户承包地制度改革主要是解决好权能的分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三权分置”,即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把“三权分置”落到实处,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至2016年末,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已完成农户确认面积签字确认面积9222.1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1.2%,进度全国第三,质量居全国前列。全省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034.4万亩,流转率达到34.9%,比2012年提高14.4个百分点。 

      2.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按照指导意见的精神,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健全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积极引导农村产权入场交易。进过一年多努力,覆盖全省、功能齐全、效率明显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至2016年末,全省已建立市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11个、县级平台152个、乡镇农村产权交易站1855个。全省各级平台共完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逾21.3万宗,实现流转交易金额679.24亿元。其中,市级流转交易市场共完成逾1637宗,金额253.75亿元;县级流转交易市场共完成逾8741宗,金额340.06亿元;乡(镇)级流转交易市场完成逾19.5万宗,金额57.44亿元。 

      注: 

      [1]粮食主产区主要指除攀枝花、雅安、阿坝、甘孜等4个市州外的其余17个市州。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