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交出2019年亮眼生态成绩单:
主城区优良天数306天、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 2020年06月24日 09时27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字体:

  • 泸州市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魏杰摄

    6月23日,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2019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情况:主城区优良(II级以上)天数306天;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28座;建立四级网格1763个;实施绿色技术改造项目24个……

    从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泸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关键词①:大气、水、土壤环境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9年,泸州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系列数据显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泸州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强化城市大气污染管控同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清单修订和“一厂一策”编制,将全市541家重点企业全部纳入管控,提升精准管控水平。2019年,泸州主城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1.4微克每立方米,主城区优良(II级以上)天数为306天。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统筹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持续加强良好水体保护,长江干流、赤水河、永宁河等水体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沱江水质稳定保持Ш类。累计投入1.7亿元,完成主城区玉带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和玉带河水质提升工程。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市16个规模以上(“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完成规范化建设;划定105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19年,全市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85.71%,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2%。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完成重点监管单位和园区土壤相关监测工作,完成7个重点区域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评估,启动园区水气土协同预警体系建设;建成投运1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加快推进5万吨/年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

    关键词②:修复治理、基础设施和风险防控

    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2019年,泸州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看生态保护修复治理。2019年,泸州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21.42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5.9%。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泸州行动,加强生态脆弱区治理,保护修复长江岸线资源,完成营造林37万亩,实施森林管护357.89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61.47万亩;新增森林面积7.4万亩、森林蓄积43.04万立方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1.5平方公里,治理岩溶区石漠化面积50平方公里。

    看生态环保基础设施。2017—2019年,泸州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0多亿元,实施生态环保类项目51个,累计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560公里,实现城市截污干管全覆盖;建成12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8.3万吨/日,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泸州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已建成投运;主城区、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95%,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看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泸州全面加强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与甘孜、凉山、攀枝花、宜宾签订《四川省长江(金沙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建立联合预警、联合检查、联合演练、信息互通、联合监测、协同应对等工作机制;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全市共建成15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50个网格微站、2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个辐射自动监测站,预警监测体系更加完善。

    关键词③:环保制度、监管体系、社会行动和环保督察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

    在泸州2019年上交的这份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中,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在加快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泸州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出台《泸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泸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建立健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络机制和环保重大案件联席会议机制。制定《泸州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将全市9.62万亩集体天然商品林纳入国家补偿范围。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泸州有序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印发《深化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方案》,成立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建立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格1763个,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生态环境社会行动体系进一步健全。泸州加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环境信用评价系统,将155家企业纳入市级环境信用评价试点范围。

    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体系进一步完善。泸州建立健全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机制,采取“点球交办、预警通报、曝光典型、行政约谈、办结销号”等措施,变问题“痛点”为整改“亮点”。2019年,全市各级各类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均达到序时进度要求。

    关键词④:循环发展、循环利用、绿色生活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同时,泸州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2019年初步形成——

    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初见成效。泸州强化生态分区管控,严禁长江沱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涉磷、造纸、印染、制革等项目。调整产业结构。2019年,共淘汰印染产能1400万米、电机20台,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持续开展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专项活动。暂停核准备案烧结砖瓦新增产能,关停退出落后产能企业16家,停产整改不达标企业14家,压减产能7.5亿块标砖。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初见成效。泸州积极支持企业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实现绿色循环改造,全年总投资5.18亿元,实施绿色技术改造项目24个,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幅超过7%。积极推进泸州国家高新区、纳溪经开区园区循环化改造。中广核古蔺德耀风电场项目启动验收试运行,汉能沙湾充电站“光充储”分布式光伏项目竣工投用。

    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初见成效。泸州积极推进绿色出行,优化调整公交运行线路,增长运距,提高周转效率和专用道利用率。加快推进1个大型公交综合枢纽和5个中小型公交换乘枢纽项目建设,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20辆,主城区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32.5%。(记者 魏冯

    责任编辑: 赵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泸州交出2019年亮眼生态成绩单:
    主城区优良天数306天、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 2020年06月24日 09时27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泸州市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魏杰摄

    6月23日,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2019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情况:主城区优良(II级以上)天数306天;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28座;建立四级网格1763个;实施绿色技术改造项目24个……

    从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泸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关键词①:大气、水、土壤环境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9年,泸州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系列数据显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泸州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强化城市大气污染管控同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清单修订和“一厂一策”编制,将全市541家重点企业全部纳入管控,提升精准管控水平。2019年,泸州主城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1.4微克每立方米,主城区优良(II级以上)天数为306天。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统筹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持续加强良好水体保护,长江干流、赤水河、永宁河等水体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沱江水质稳定保持Ш类。累计投入1.7亿元,完成主城区玉带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和玉带河水质提升工程。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市16个规模以上(“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完成规范化建设;划定105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19年,全市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85.71%,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2%。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完成重点监管单位和园区土壤相关监测工作,完成7个重点区域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评估,启动园区水气土协同预警体系建设;建成投运1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加快推进5万吨/年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

    关键词②:修复治理、基础设施和风险防控

    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2019年,泸州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看生态保护修复治理。2019年,泸州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21.42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5.9%。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泸州行动,加强生态脆弱区治理,保护修复长江岸线资源,完成营造林37万亩,实施森林管护357.89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61.47万亩;新增森林面积7.4万亩、森林蓄积43.04万立方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1.5平方公里,治理岩溶区石漠化面积50平方公里。

    看生态环保基础设施。2017—2019年,泸州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0多亿元,实施生态环保类项目51个,累计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560公里,实现城市截污干管全覆盖;建成12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8.3万吨/日,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泸州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已建成投运;主城区、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95%,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看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泸州全面加强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与甘孜、凉山、攀枝花、宜宾签订《四川省长江(金沙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建立联合预警、联合检查、联合演练、信息互通、联合监测、协同应对等工作机制;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全市共建成15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50个网格微站、2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个辐射自动监测站,预警监测体系更加完善。

    关键词③:环保制度、监管体系、社会行动和环保督察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

    在泸州2019年上交的这份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中,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在加快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泸州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出台《泸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泸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建立健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络机制和环保重大案件联席会议机制。制定《泸州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将全市9.62万亩集体天然商品林纳入国家补偿范围。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泸州有序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印发《深化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方案》,成立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建立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格1763个,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生态环境社会行动体系进一步健全。泸州加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环境信用评价系统,将155家企业纳入市级环境信用评价试点范围。

    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体系进一步完善。泸州建立健全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机制,采取“点球交办、预警通报、曝光典型、行政约谈、办结销号”等措施,变问题“痛点”为整改“亮点”。2019年,全市各级各类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均达到序时进度要求。

    关键词④:循环发展、循环利用、绿色生活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同时,泸州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2019年初步形成——

    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初见成效。泸州强化生态分区管控,严禁长江沱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涉磷、造纸、印染、制革等项目。调整产业结构。2019年,共淘汰印染产能1400万米、电机20台,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持续开展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专项活动。暂停核准备案烧结砖瓦新增产能,关停退出落后产能企业16家,停产整改不达标企业14家,压减产能7.5亿块标砖。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初见成效。泸州积极支持企业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实现绿色循环改造,全年总投资5.18亿元,实施绿色技术改造项目24个,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幅超过7%。积极推进泸州国家高新区、纳溪经开区园区循环化改造。中广核古蔺德耀风电场项目启动验收试运行,汉能沙湾充电站“光充储”分布式光伏项目竣工投用。

    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初见成效。泸州积极推进绿色出行,优化调整公交运行线路,增长运距,提高周转效率和专用道利用率。加快推进1个大型公交综合枢纽和5个中小型公交换乘枢纽项目建设,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20辆,主城区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32.5%。(记者 魏冯

    责任编辑: 赵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