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凉山:力争2021年打造超千亿级的文旅产业群

  • 2019年06月13日 15时21分
  • 来源: 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
  • 【字体:
  • 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将文化旅游作为首位产业发展,将凉山全域旅游发展放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全省大局中来谋划,加快从文化旅游资源大州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州跨越。

    力争到2021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5500万人次,文化旅游产值超1000亿元;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60个以上,争创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2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

    依托资源优势

    打响文化旅游品牌

    凉山悠久灿烂的历史、壮美雄奇的河山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也构筑起凉山儿女强大的文化自信。

    目前,全州A级景区数量达35个(其中4A级景区1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西昌邛海是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景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

    这里是中国东西部商贸文明走廊与南北民族文化走廊交汇的中心,早在张骞尚未打开北丝绸之路之前,这里已经是古南丝绸之路大重镇。凉山是非物质文化荟萃之地,共有国家、省、州级非遗名录项目373项,省、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15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

    在这块土地上,两千多年前就诞生了太阳历。十四个世居民族保存良好的原生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造的丰厚宝藏。中国美术界、摄影界许多经典作品诞生于凉山,凉山民族歌舞享誉全国,音乐、影视、文学、舞台艺术作品源源不断,众多的音乐人、诗人、传媒人从凉山走向世界,“大凉山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业内关注和媒体聚焦的热点。

    与此同时,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围绕人文历史遗产和自然山水景观,打响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多元融合,努力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州向文化旅游强州转型升级。

    3月,“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从今年开始的每年11月,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将在凉山举办,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西部唯一的国际戏剧节,是世界上唯一的冬季国际戏剧节。延续千年的大凉山民俗文化与国际范的戏剧节相碰撞,差异性的文化将成为戏剧节最大的亮点和焦点,吸引世界的目光。

    《彝海结盟》《索玛花开》等电视剧在央视热播,充分展示了大凉山的绝美风光和民族文化,剧中通过彝族火把节、彝族年、彝家婚礼、传统选美等场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彝族传统文化。

    作为凉山民俗文化与旅游市场相融合的产品,大型歌舞剧《阿惹妞》目前已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首台彝文化风情实景火秀,“火”作为彝族的生命图腾贯穿全剧,自推出以来,《阿惹妞》获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市场的高度认可。

    构建大文旅格局

    大力培育文旅业态

    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和绚丽多彩的历史人文底蕴,这些都为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州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新时代凉山文旅融合发展其力已聚、其势已成。

    4月,四川省文化旅游产业大会的召开,对新时代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确立了未来五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目标、总体布局和重点任务。

    未来三年,凉山州将主动融入省委“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布局,对接融入国家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省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大攀西阳光生态旅游区规划和建设,深入实施《四川省世界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凉山州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发展旅游首位产业的决定》,以全域旅游为主线,聚焦建设彝文化、“三线”文化、康养文化等联动发展的攀西文化旅游经济带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为引领。

    依托安宁河谷世界级阳光康养走廊、航天科技、水电工业、“两山三湖”等旅游资源,突出特色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摸清文旅资源家底,深入挖掘彝族文化、摩梭文化、南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民族风情浓郁、红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优美、康养条件优越等文旅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凉山旅游由传统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由观光休闲旅游为主向文旅融合并重转变。

    构建“一核五区三带多点多线”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文旅+”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积极开发阳光康养、山地度假、避暑研学、航天探秘等旅游新产品,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推动文化旅游各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培育高品质、高端定制旅游客群,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之路,打造大凉山彝族风情旅游目的地、攀西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等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产品。

    产业发展惠及民生

    文旅扶贫成效显著

    凉山不断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发展,文化旅游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全州分别接待游客4081.12万人次,4419.22万人次,4595.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1.62亿元,361.08亿元,436.67亿元。

    据悉,凉山现有旅游住宿企业1642家、床位7.2万余个。以西昌为中心的铁路、公路和航空四通八达,成昆铁路以及在建的成昆铁路复线穿境而过,旅游交通非常便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自驾游游客来到凉山,凉山正在成为西南重要旅游集散地。

    与此同时,凉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休闲健身旅游”、“科考探险旅游”、“红色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果园采摘旅游”、“温泉旅游”、“节庆游”、“自驾游”等新兴旅游业态不断涌现,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凉山旅游正实现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随着凉山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大凉山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效应初显,文旅扶贫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3个,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29个,建成民宿达标户246户,举办乡村旅游节庆80余个,建成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57个。文旅产业惠及农民群众14.61万人,直接带动12000余户群众增收和脱贫。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凉山:力争2021年打造超千亿级的文旅产业群

  • 2019年06月13日 15时21分
  • 来源: 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
  • 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将文化旅游作为首位产业发展,将凉山全域旅游发展放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全省大局中来谋划,加快从文化旅游资源大州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州跨越。

    力争到2021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5500万人次,文化旅游产值超1000亿元;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60个以上,争创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2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

    依托资源优势

    打响文化旅游品牌

    凉山悠久灿烂的历史、壮美雄奇的河山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也构筑起凉山儿女强大的文化自信。

    目前,全州A级景区数量达35个(其中4A级景区1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西昌邛海是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景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

    这里是中国东西部商贸文明走廊与南北民族文化走廊交汇的中心,早在张骞尚未打开北丝绸之路之前,这里已经是古南丝绸之路大重镇。凉山是非物质文化荟萃之地,共有国家、省、州级非遗名录项目373项,省、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15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

    在这块土地上,两千多年前就诞生了太阳历。十四个世居民族保存良好的原生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造的丰厚宝藏。中国美术界、摄影界许多经典作品诞生于凉山,凉山民族歌舞享誉全国,音乐、影视、文学、舞台艺术作品源源不断,众多的音乐人、诗人、传媒人从凉山走向世界,“大凉山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业内关注和媒体聚焦的热点。

    与此同时,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围绕人文历史遗产和自然山水景观,打响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多元融合,努力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州向文化旅游强州转型升级。

    3月,“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从今年开始的每年11月,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将在凉山举办,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西部唯一的国际戏剧节,是世界上唯一的冬季国际戏剧节。延续千年的大凉山民俗文化与国际范的戏剧节相碰撞,差异性的文化将成为戏剧节最大的亮点和焦点,吸引世界的目光。

    《彝海结盟》《索玛花开》等电视剧在央视热播,充分展示了大凉山的绝美风光和民族文化,剧中通过彝族火把节、彝族年、彝家婚礼、传统选美等场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彝族传统文化。

    作为凉山民俗文化与旅游市场相融合的产品,大型歌舞剧《阿惹妞》目前已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首台彝文化风情实景火秀,“火”作为彝族的生命图腾贯穿全剧,自推出以来,《阿惹妞》获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市场的高度认可。

    构建大文旅格局

    大力培育文旅业态

    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和绚丽多彩的历史人文底蕴,这些都为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州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新时代凉山文旅融合发展其力已聚、其势已成。

    4月,四川省文化旅游产业大会的召开,对新时代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确立了未来五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目标、总体布局和重点任务。

    未来三年,凉山州将主动融入省委“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布局,对接融入国家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省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大攀西阳光生态旅游区规划和建设,深入实施《四川省世界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凉山州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发展旅游首位产业的决定》,以全域旅游为主线,聚焦建设彝文化、“三线”文化、康养文化等联动发展的攀西文化旅游经济带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为引领。

    依托安宁河谷世界级阳光康养走廊、航天科技、水电工业、“两山三湖”等旅游资源,突出特色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摸清文旅资源家底,深入挖掘彝族文化、摩梭文化、南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民族风情浓郁、红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优美、康养条件优越等文旅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凉山旅游由传统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由观光休闲旅游为主向文旅融合并重转变。

    构建“一核五区三带多点多线”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文旅+”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积极开发阳光康养、山地度假、避暑研学、航天探秘等旅游新产品,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推动文化旅游各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培育高品质、高端定制旅游客群,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之路,打造大凉山彝族风情旅游目的地、攀西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等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产品。

    产业发展惠及民生

    文旅扶贫成效显著

    凉山不断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发展,文化旅游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全州分别接待游客4081.12万人次,4419.22万人次,4595.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1.62亿元,361.08亿元,436.67亿元。

    据悉,凉山现有旅游住宿企业1642家、床位7.2万余个。以西昌为中心的铁路、公路和航空四通八达,成昆铁路以及在建的成昆铁路复线穿境而过,旅游交通非常便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自驾游游客来到凉山,凉山正在成为西南重要旅游集散地。

    与此同时,凉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休闲健身旅游”、“科考探险旅游”、“红色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果园采摘旅游”、“温泉旅游”、“节庆游”、“自驾游”等新兴旅游业态不断涌现,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凉山旅游正实现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随着凉山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大凉山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效应初显,文旅扶贫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3个,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29个,建成民宿达标户246户,举办乡村旅游节庆80余个,建成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57个。文旅产业惠及农民群众14.61万人,直接带动12000余户群众增收和脱贫。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