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营造良好氛围 成都以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

  • 2019年03月28日 15时02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他勉励大家把这项工作抓实办好。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分类处置”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是今年中国要干的80件大事之一。

    成都是国家确定的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为有力推进垃圾分类的开展,成都坚持不懈地做着努力。垃圾分类作为绿色发展的必要一环,正是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中公共底板下实现生态、生活、生产融合的其中一个维度。即日起,将深入采访成都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方面面,多角度展现成都攻坚克难的创新之举,推广垃圾分类中可复制的经验,营造成都市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以垃圾分类引领生活新时尚。

    “垃圾分类变得如此智能,为我们的绿色生活带来更多便捷。”成都市民杨玲所居住的小区,在今年初配置了垃圾分类投放智能箱之后,她的家里原来堆放可回收物的地方腾空出来。

    每到早上或者傍晚,提上分好类的垃圾扔到分类垃圾箱内,这成为成都216万户居民的生活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渐成绿色生活的一种新时尚。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总书记还曾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成都如何抓实办好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牢记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我省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要求,成都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着力完善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四个系统,基本建立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监督检查机制,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常态化。截至2018年底,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居民累计达216万户。

    到2020年,成都将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法规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设施体系和工作体系,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面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

    智能回收为垃圾分类增速

    上午8点40分,青羊区金沙云庭小区的垃圾箱前,游淑兰提着贴好二维码的可回收物品,扫描一下可回收箱体上的发光处,一个灰色箱门就打开了“窗户”。她立即将早上收好的纸箱、矿泉水瓶放进“大肚筒”里,再挪到左边,打开另一扇“窗户”,把另一只手上的餐厨垃圾放到另一个垃圾桶。而她的手机上,马上就会出现积分更新提示。

    同样的场景,在高新区文韵苑等众多小区也都一样。不同的是,这套设备更加智能,打开APP扫描二维码,选择投放种类即可开箱投放,投放后屏幕上会显示计重、积分、兑换现金,同时,还可以追溯你所投放的垃圾都到了哪里。

    当垃圾分类遇上了“互联网+”,二维码这个互联网符号将垃圾分类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折射出成都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上的重要路径,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回收的新模式,夯实设施、设备等要素保障,培育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步一步描摹出生活垃圾分类人人参与、人人动手的共建共享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图景。近年来,成都通过“实名注册、二维码扫描、积分兑换”等技术手段,在垃圾分类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以前,我们小区有些人随手扔,现在扫二维码就可以分类,很方便。”游淑兰很热心,经常在与邻居聊天中,潜移默化地介绍起垃圾分类的知识。她说,智能的方式更容易让年轻人参与进来。物管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说,小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以来,“减少了100多袋垃圾,减量一半左右。”如今,小区的分类参与率达到90%。

    这个小区只是成都几千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其中一个。成都正在加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建设力度。在去年建设35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乡镇)的基础上,今年将建设52个示范街道(乡镇),大力开展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项目,开启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0时代。同时,促进垃圾分类与社区居民自治的深度融合,从美化改善居民环境切入,动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环保项目,引导居民参与讨论和解决更多的生活议题,有效激发社区居民共享共治的热情。

    小手牵大手

    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

    去年9月,在江苏卫视播出的《我们正年轻》纪录片中,早上,川师附小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手拎一扎扎废纸板来上学,童真的脸庞饱含自豪,他们麻利地压扁塑料瓶、捆扎硬纸板,金属装进自带二维码的白色大袋,抬到学校可回收垃圾中转站,等待环保公司的叔叔把垃圾装车运走。

    “卫生纸不能回收,因为它是水溶性的,瓦楞纸是可以回收的,饮料瓶要清洗,瓶盖和瓶身要分开来,最好能撕下标签……”五年级的敬臣苛已经升级成“环保达人”。他的热情还影响了妈妈,“我拆完快递盒子、饮用水喝完后会自觉把塑料瓶踩扁,装进一个预先准备好的袋子里。”

    小手牵大手,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这是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初衷。在成都的中小学中,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活动更是遍地开花。龙泉驿区洪安小学里,有一个“环保银行”的房屋是该校垃圾分类的主阵地,“学生唱主角,垃圾分类成了全校师生的共识,学生还带动了家长、周边社区居民参与。”该校德育老师何小燕说。

    2016年,成都印发《成都市学校(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开展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并编印了《成都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简明指引(暂行)》,探索从学校教育入手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从娃娃抓起。去年,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使用,将中小学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完成情况纳入“成都市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多形式、多角度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这在成都的中小学校也更加普及。在成都,学校将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与学校健康教育、德育教育、环保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突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与实践的内容,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地球”等环保组织的垃圾分类宣传志愿活动,支持中小学以垃圾分类等热点问题,提出宣传、调查、科研等可实施的方案。通过“小手牵大手”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

    破解“前分后混”难题

    配备分类运输车辆1462辆

    “如果我们前端分了类,后端运输、末端处置是不是也分了类呢?”成都实施垃圾分类近10年,这是很多人都会提出的疑问。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小区都配备了一名督导员,专门监督“前分后混”的情况。

    不仅如此,在2018年的35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的小区里,还配备了一名引导员、收运员和志愿者。目前,成都组建了一支包含140余名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员、2500余名督导员、4200余名收运员和300余名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

    在金沙云庭,可回收垃圾的收运时间是早上6点到7点,晚上11点到12点。据了解,在这些示范街镇的小区(院落)还试点定时、定点、定人、定类“四定”制度,专人专车定时定点回收已经成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标准。这些运输分好类的生活垃圾的专用车辆,都贴上统一的标识标志。全市喷涂(粘贴)生活垃圾分类运输标志的车辆共计1462辆,其中:其他垃圾运输车1213辆,餐厨垃圾运输车166辆,有害垃圾运输车31辆,可回收物运输车52辆。全市建立了一支有4200多人的专兼职分类收运员队伍。

    为破解“前分后混”的问题,成都市统一了运输车辆标志,按分类要求逐步改造现有车辆,配备再生资源和有害垃圾运输车辆,推广车载桶装、密闭直运的餐厨垃圾运输系统;同时,统筹安排分类运输路线、时段和作业形式,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匹配和衔接的分类收运系统;明确政府、环卫企业、物业管理、再生资源企业等单位在收运环节中的责任,“分类收运做不好,还存在‘前分后混’问题,就直接追究责任人。”

    同时,还将采取安装GPS、运用数字城管、推广车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作业信息、行驶轨迹进行实时监控,采取联合执法、专项整治等多种方式,强化生活垃圾流向监管,持续实施“前分后混”专项治理,严格执法查处、纠正“混装混运”“抛冒滴漏”行为。“至2019年底,各区(市)县初步形成餐厨垃圾前端减量,居民大件垃圾、农贸市场易腐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独立收集处置格局。”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小学的垃圾分类之路:

    变废旧物品为宝获多项科技专利

    废旧沙发泡沫做成新型环保垃圾填埋场模型,废旧衣物上的拉链做成耳机线的护体,废弃洗发水瓶盖再利用为小花科学浇水,用废弃矿泉水瓶自制榨汁机……这是3月27日在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的活动现场见到的场景。在活动现场,小学生们还穿着废报纸、废弃塑料袋做成的衣服在舞台上走起秀来,脸上露出自豪感。

    据了解,在武侯区桐梓林小学,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专门利用废旧物品做一些小发明,在成都市、四川省多次获得科技专利奖项。“普通的垃圾桶,什么垃圾都扔,这个垃圾桶分成3个隔离空间,从源头上形成分类习惯,弥补垃圾混装的缺陷。”桐梓林小学的小小讲解员介绍。

    新型垃圾填埋场的模型,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泡沫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能降解,能再利用当然最好。”像这样用废旧物品做成的小小发明,活动现场展示了20多个,全都是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做成的。“我们每年的三月是学校的科技环保节,我们倡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造发明,服务我们的生活。”桐梓林小学科学课老师苏光辉说。

    据了解,桐梓林小学通过校园电视台、集体早会等形式,全校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还组建“垃圾分类”骨干培训班,讲授学校自己创编的垃圾分类校本课程,以兴趣班形式为班级培养核心环保骨干,并以此带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

    今年,该校还将在每月设立无垃圾日,以此来培养孩子们不乱丢垃圾的习惯,减少垃圾的产生;号召全校学生将家庭里零散的废弃纸盒和饮料瓶定期带到学校来,集中回收,为班级赢取图书基金;将学校垃圾分类活动的成果,定期在社区进行展示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营造良好氛围 成都以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

  • 2019年03月28日 15时02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他勉励大家把这项工作抓实办好。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分类处置”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是今年中国要干的80件大事之一。

    成都是国家确定的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为有力推进垃圾分类的开展,成都坚持不懈地做着努力。垃圾分类作为绿色发展的必要一环,正是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中公共底板下实现生态、生活、生产融合的其中一个维度。即日起,将深入采访成都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方面面,多角度展现成都攻坚克难的创新之举,推广垃圾分类中可复制的经验,营造成都市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以垃圾分类引领生活新时尚。

    “垃圾分类变得如此智能,为我们的绿色生活带来更多便捷。”成都市民杨玲所居住的小区,在今年初配置了垃圾分类投放智能箱之后,她的家里原来堆放可回收物的地方腾空出来。

    每到早上或者傍晚,提上分好类的垃圾扔到分类垃圾箱内,这成为成都216万户居民的生活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渐成绿色生活的一种新时尚。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总书记还曾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成都如何抓实办好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牢记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我省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要求,成都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着力完善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四个系统,基本建立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监督检查机制,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常态化。截至2018年底,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居民累计达216万户。

    到2020年,成都将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法规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设施体系和工作体系,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面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

    智能回收为垃圾分类增速

    上午8点40分,青羊区金沙云庭小区的垃圾箱前,游淑兰提着贴好二维码的可回收物品,扫描一下可回收箱体上的发光处,一个灰色箱门就打开了“窗户”。她立即将早上收好的纸箱、矿泉水瓶放进“大肚筒”里,再挪到左边,打开另一扇“窗户”,把另一只手上的餐厨垃圾放到另一个垃圾桶。而她的手机上,马上就会出现积分更新提示。

    同样的场景,在高新区文韵苑等众多小区也都一样。不同的是,这套设备更加智能,打开APP扫描二维码,选择投放种类即可开箱投放,投放后屏幕上会显示计重、积分、兑换现金,同时,还可以追溯你所投放的垃圾都到了哪里。

    当垃圾分类遇上了“互联网+”,二维码这个互联网符号将垃圾分类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折射出成都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上的重要路径,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回收的新模式,夯实设施、设备等要素保障,培育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步一步描摹出生活垃圾分类人人参与、人人动手的共建共享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图景。近年来,成都通过“实名注册、二维码扫描、积分兑换”等技术手段,在垃圾分类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以前,我们小区有些人随手扔,现在扫二维码就可以分类,很方便。”游淑兰很热心,经常在与邻居聊天中,潜移默化地介绍起垃圾分类的知识。她说,智能的方式更容易让年轻人参与进来。物管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说,小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以来,“减少了100多袋垃圾,减量一半左右。”如今,小区的分类参与率达到90%。

    这个小区只是成都几千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其中一个。成都正在加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建设力度。在去年建设35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乡镇)的基础上,今年将建设52个示范街道(乡镇),大力开展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项目,开启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0时代。同时,促进垃圾分类与社区居民自治的深度融合,从美化改善居民环境切入,动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环保项目,引导居民参与讨论和解决更多的生活议题,有效激发社区居民共享共治的热情。

    小手牵大手

    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

    去年9月,在江苏卫视播出的《我们正年轻》纪录片中,早上,川师附小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手拎一扎扎废纸板来上学,童真的脸庞饱含自豪,他们麻利地压扁塑料瓶、捆扎硬纸板,金属装进自带二维码的白色大袋,抬到学校可回收垃圾中转站,等待环保公司的叔叔把垃圾装车运走。

    “卫生纸不能回收,因为它是水溶性的,瓦楞纸是可以回收的,饮料瓶要清洗,瓶盖和瓶身要分开来,最好能撕下标签……”五年级的敬臣苛已经升级成“环保达人”。他的热情还影响了妈妈,“我拆完快递盒子、饮用水喝完后会自觉把塑料瓶踩扁,装进一个预先准备好的袋子里。”

    小手牵大手,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这是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初衷。在成都的中小学中,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活动更是遍地开花。龙泉驿区洪安小学里,有一个“环保银行”的房屋是该校垃圾分类的主阵地,“学生唱主角,垃圾分类成了全校师生的共识,学生还带动了家长、周边社区居民参与。”该校德育老师何小燕说。

    2016年,成都印发《成都市学校(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开展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并编印了《成都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简明指引(暂行)》,探索从学校教育入手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从娃娃抓起。去年,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使用,将中小学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完成情况纳入“成都市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多形式、多角度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这在成都的中小学校也更加普及。在成都,学校将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与学校健康教育、德育教育、环保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突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与实践的内容,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地球”等环保组织的垃圾分类宣传志愿活动,支持中小学以垃圾分类等热点问题,提出宣传、调查、科研等可实施的方案。通过“小手牵大手”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

    破解“前分后混”难题

    配备分类运输车辆1462辆

    “如果我们前端分了类,后端运输、末端处置是不是也分了类呢?”成都实施垃圾分类近10年,这是很多人都会提出的疑问。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小区都配备了一名督导员,专门监督“前分后混”的情况。

    不仅如此,在2018年的35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的小区里,还配备了一名引导员、收运员和志愿者。目前,成都组建了一支包含140余名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员、2500余名督导员、4200余名收运员和300余名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

    在金沙云庭,可回收垃圾的收运时间是早上6点到7点,晚上11点到12点。据了解,在这些示范街镇的小区(院落)还试点定时、定点、定人、定类“四定”制度,专人专车定时定点回收已经成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标准。这些运输分好类的生活垃圾的专用车辆,都贴上统一的标识标志。全市喷涂(粘贴)生活垃圾分类运输标志的车辆共计1462辆,其中:其他垃圾运输车1213辆,餐厨垃圾运输车166辆,有害垃圾运输车31辆,可回收物运输车52辆。全市建立了一支有4200多人的专兼职分类收运员队伍。

    为破解“前分后混”的问题,成都市统一了运输车辆标志,按分类要求逐步改造现有车辆,配备再生资源和有害垃圾运输车辆,推广车载桶装、密闭直运的餐厨垃圾运输系统;同时,统筹安排分类运输路线、时段和作业形式,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匹配和衔接的分类收运系统;明确政府、环卫企业、物业管理、再生资源企业等单位在收运环节中的责任,“分类收运做不好,还存在‘前分后混’问题,就直接追究责任人。”

    同时,还将采取安装GPS、运用数字城管、推广车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作业信息、行驶轨迹进行实时监控,采取联合执法、专项整治等多种方式,强化生活垃圾流向监管,持续实施“前分后混”专项治理,严格执法查处、纠正“混装混运”“抛冒滴漏”行为。“至2019年底,各区(市)县初步形成餐厨垃圾前端减量,居民大件垃圾、农贸市场易腐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独立收集处置格局。”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小学的垃圾分类之路:

    变废旧物品为宝获多项科技专利

    废旧沙发泡沫做成新型环保垃圾填埋场模型,废旧衣物上的拉链做成耳机线的护体,废弃洗发水瓶盖再利用为小花科学浇水,用废弃矿泉水瓶自制榨汁机……这是3月27日在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的活动现场见到的场景。在活动现场,小学生们还穿着废报纸、废弃塑料袋做成的衣服在舞台上走起秀来,脸上露出自豪感。

    据了解,在武侯区桐梓林小学,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专门利用废旧物品做一些小发明,在成都市、四川省多次获得科技专利奖项。“普通的垃圾桶,什么垃圾都扔,这个垃圾桶分成3个隔离空间,从源头上形成分类习惯,弥补垃圾混装的缺陷。”桐梓林小学的小小讲解员介绍。

    新型垃圾填埋场的模型,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泡沫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能降解,能再利用当然最好。”像这样用废旧物品做成的小小发明,活动现场展示了20多个,全都是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做成的。“我们每年的三月是学校的科技环保节,我们倡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造发明,服务我们的生活。”桐梓林小学科学课老师苏光辉说。

    据了解,桐梓林小学通过校园电视台、集体早会等形式,全校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还组建“垃圾分类”骨干培训班,讲授学校自己创编的垃圾分类校本课程,以兴趣班形式为班级培养核心环保骨干,并以此带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

    今年,该校还将在每月设立无垃圾日,以此来培养孩子们不乱丢垃圾的习惯,减少垃圾的产生;号召全校学生将家庭里零散的废弃纸盒和饮料瓶定期带到学校来,集中回收,为班级赢取图书基金;将学校垃圾分类活动的成果,定期在社区进行展示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