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巴中:让脱贫步伐更坚实 让美丽乡村更繁荣

  • 2018年07月17日 10时34分
  • 来源: 巴中市府
  • 【字体:
  •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效的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为深入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近日,从市委统筹办获悉,我市出台的《关于深入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意见》(市委3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从产业支撑、人才培育、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战略部署。

      注重长短结合推动产业振兴

      平坦整洁的乡村街道、古朴雅致的农家乐……在平昌县青凤镇赵垭村,村主任夏茂波向前来参观的客人讲述着村里的变化,心里的自豪藏不住:“自从村里发展扶贫产业园后,发展路子更宽了,老百姓生活更好了。”

      夏茂波是土生土长的赵垭村人。这两年,村里因地制宜发展果蔬产业,带火了乡村旅游,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月不仅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攻坚是空谈,更谈不上乡村振兴,市委统筹办主任杨毅介绍,《意见》再次将目光聚焦现代农业,提出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督促指导贫困村产业转型发展,推进潜力型、成长型产业逐步成为增收的主要路径,实现长短结合、优势互补。要聚焦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联结体制机制,发展壮大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规模。

      杨毅说,未来全市还将实施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工程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着力培育扶持推动人才振兴

      “我们这里柑桔种植面积大,但是技术还是比较缺,正好‘农民夜校’讲这方面的技术,对我们来说太及时了。”巴州区曾口镇寿星村凤柑种植户冯磊说。坚持“三化联动”办好“农民夜校”,并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提升了群众参与率,为贫困户脱贫奔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人才这个关键。对此,《意见》提出要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继续加强对脱贫群众教育培训,提升脱贫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进城的脱贫群众在城市稳定就业创业、落户定居、融入城市,建立完善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意见》着力在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标准化认定管理和涵盖生产经营、风险防控、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体系上下功夫,力争让更多的人才进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同时,鼓励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鼓励和支持城市工商业者、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城市返乡人员、巴中籍在外成功企业家回乡开展创业活动,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下乡。

      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生态振兴

      “寨子河穷窝窝,四面都是高山坡,苞谷总被猴子拖,一年四季难得过”,过去的通江县烟溪乡寨子河村出了名的穷,大片的土地被撂荒。近年来,该村通过引进业主,在荒地上种起了蓝莓、车厘子和红心苹果等水果,不仅让荒山披了绿,贫困户还依靠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脱了贫。

      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就要树立坚持生态建设永续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群众获得“金山银山”的回报和“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实现群众增收和环境改善互促双赢。

      《意见》提出要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厨、改圈等工作,引导农民摒弃落后习俗,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乡村环境综合治理。

      同时,持续深入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聚焦“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以“五建五评五比”活动为载体,提升“四好村”创建水平。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农村户用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文明卫生意识,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村群众的内在自觉。

      健全治理体系推动组织振兴

      “村子落在山坡,进村一条山路,住的是茅草屋、土坯房,种的是山岭地,靠天吃饭”,这曾经是巴州区凤溪乡元盘村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2014年,该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村,如今,村民整体搬到了山脚下,住上窗明几净的大瓦房,还建起药材产业园,村民在园区务工,日子越过越好。

      这个小山村,何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是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强,百业兴,群众富。”巴州区教体局选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张孝伟说。他还是村里的支部书记,帮村里搞规划、抓项目、育产业,抓党建、强班子。

      元盘村的巨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提升的缩影。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关键还在健全治理体系推动组织振兴。对此,《意见》提出要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新探索跨村联建、村企联建等不同形式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模式,大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深入实施“千名好书记”培育计划,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和坚强战斗堡垒,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持续推进“巴山优才计划”和“激励科技人员离岗或兼职兼薪到农村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等政策措施。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中:让脱贫步伐更坚实 让美丽乡村更繁荣

  • 2018年07月17日 10时34分
  • 来源: 巴中市府
  •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效的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为深入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近日,从市委统筹办获悉,我市出台的《关于深入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意见》(市委3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从产业支撑、人才培育、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战略部署。

      注重长短结合推动产业振兴

      平坦整洁的乡村街道、古朴雅致的农家乐……在平昌县青凤镇赵垭村,村主任夏茂波向前来参观的客人讲述着村里的变化,心里的自豪藏不住:“自从村里发展扶贫产业园后,发展路子更宽了,老百姓生活更好了。”

      夏茂波是土生土长的赵垭村人。这两年,村里因地制宜发展果蔬产业,带火了乡村旅游,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月不仅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攻坚是空谈,更谈不上乡村振兴,市委统筹办主任杨毅介绍,《意见》再次将目光聚焦现代农业,提出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督促指导贫困村产业转型发展,推进潜力型、成长型产业逐步成为增收的主要路径,实现长短结合、优势互补。要聚焦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联结体制机制,发展壮大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规模。

      杨毅说,未来全市还将实施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工程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着力培育扶持推动人才振兴

      “我们这里柑桔种植面积大,但是技术还是比较缺,正好‘农民夜校’讲这方面的技术,对我们来说太及时了。”巴州区曾口镇寿星村凤柑种植户冯磊说。坚持“三化联动”办好“农民夜校”,并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提升了群众参与率,为贫困户脱贫奔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人才这个关键。对此,《意见》提出要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继续加强对脱贫群众教育培训,提升脱贫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进城的脱贫群众在城市稳定就业创业、落户定居、融入城市,建立完善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意见》着力在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标准化认定管理和涵盖生产经营、风险防控、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体系上下功夫,力争让更多的人才进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同时,鼓励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鼓励和支持城市工商业者、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城市返乡人员、巴中籍在外成功企业家回乡开展创业活动,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下乡。

      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生态振兴

      “寨子河穷窝窝,四面都是高山坡,苞谷总被猴子拖,一年四季难得过”,过去的通江县烟溪乡寨子河村出了名的穷,大片的土地被撂荒。近年来,该村通过引进业主,在荒地上种起了蓝莓、车厘子和红心苹果等水果,不仅让荒山披了绿,贫困户还依靠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脱了贫。

      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就要树立坚持生态建设永续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群众获得“金山银山”的回报和“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实现群众增收和环境改善互促双赢。

      《意见》提出要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厨、改圈等工作,引导农民摒弃落后习俗,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乡村环境综合治理。

      同时,持续深入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聚焦“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以“五建五评五比”活动为载体,提升“四好村”创建水平。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农村户用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文明卫生意识,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村群众的内在自觉。

      健全治理体系推动组织振兴

      “村子落在山坡,进村一条山路,住的是茅草屋、土坯房,种的是山岭地,靠天吃饭”,这曾经是巴州区凤溪乡元盘村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2014年,该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村,如今,村民整体搬到了山脚下,住上窗明几净的大瓦房,还建起药材产业园,村民在园区务工,日子越过越好。

      这个小山村,何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是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强,百业兴,群众富。”巴州区教体局选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张孝伟说。他还是村里的支部书记,帮村里搞规划、抓项目、育产业,抓党建、强班子。

      元盘村的巨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提升的缩影。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关键还在健全治理体系推动组织振兴。对此,《意见》提出要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新探索跨村联建、村企联建等不同形式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模式,大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深入实施“千名好书记”培育计划,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和坚强战斗堡垒,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持续推进“巴山优才计划”和“激励科技人员离岗或兼职兼薪到农村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等政策措施。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