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农商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产值突破1500亿

  • 2018年04月17日 10时41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成都市将在“东进”区域突出生态休闲和高效农业,“南拓”区域突出科技创新和农博会展,“西控”区域充分发挥都江堰精华灌区优势,突出绿色高端农业和农商文旅融合,“北改”区域突出农业商贸和农产品物流,“中优”区域突出城市生态和景观农业,这是从《成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上获悉的。

      作为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五项重点改革”之一,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不仅是成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利抓手。按照《方案》,成都市将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绿色发展、科技引领、三产融合为发展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农业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努力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

      重塑农业经济地理

      划定33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9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围绕“十字策略”和城市空间布局,成都市将以“西控”区域为重点,划定33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9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科学布局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东进”区域突出生态休闲和高效农业,“南拓”区域突出科技创新和农博会展,“西控”区域充分发挥都江堰精华灌区优势,突出绿色高端农业和农商文旅融合,“北改”区域突出农业商贸和农产品物流,“中优”区域突出城市生态和景观农业。今年将启动编制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分区域农业产业专项规划。到2022年,完成规划编制,全市基本形成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配套、市场需求相适应、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区域功能布局。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农商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产值突破1500亿元

      按照《方案》,成都市将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农产品深加工、都市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森林康养、农产品物流、绿色种养六大重点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到2022年,全市建成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0个以上。

      “农业+”也是成都市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手段,到2022年,农商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产值突破1500亿元。实施“农业+旅游”,成都市将建设沿龙门山、环龙泉山、环都市区三条乡村休闲旅游带和“三环七带”天府绿道骑游带,打造都江堰精华灌区休闲旅游群和龙门山、邛崃山系山地旅游区,塑造“中国川西林盘聚落”“天府古镇文化”等旅游特色品牌;实施“农业+文创”,成都市将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文创示范园区、农业文创空间,打造一批农业主题公园、乡愁馆、创意设计馆、博览园和农业文创小镇,培育一批农村文创智库、文创企业,优化提升稻田湿地、水旱轮作农业生态系统,争创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实施“农业+康养”,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地理条件,成都市打造一批以山地运动、森林康养为主的特色健康养生基地,推动形成集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新理念为一体,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康养产业业态;实施“农业+会展”,加快建设天府农业博览园,提升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等农业展会的对外影响力,支持涉农企业、协会组团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业展。每年组织参加美国夏季食品展、香港国际茶展暨美食博览等知名品牌展会不少于8次。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绿色高端农业品牌达到100个以上

      品牌是撬动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支点。成都市将强化农业品牌建设,构建形成“市级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现代农业品牌体系,推进天府农业品牌国际化营销推广。到2022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425个以上,绿色高端农业品牌达到100个以上。

      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成都市将打造一批农业领军企业,重点培育发展科技型、总部型龙头企业,推广“农业共营制”“土地预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到2022年,全市过千亿、过百亿、过十亿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20家、5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到1.8万家。

      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成都市将推进生产经营服务、经营主体培育、现代营销推广、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创新“六大体系”建设发展。到2022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达到8000个以上,全产业链农业综合服务覆盖率超过9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80%。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完成耕地土壤改良400万亩

      耕地质量提升是农产品提质增效的基础,成都市不断推进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全市累计完成耕地土壤改良400万亩。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8%,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10%。成都市还将实施100万亩种养循环农业基地建设行动,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构建绿色种养产业体系,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加强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畜-沼-粮(果)”、林下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示范县、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主体建设。

      推动农业对外开放

      农业项目投资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

      立足自贸区优势,成都市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重点省市及省内重点市州的区域合作,全方位开展区域合作。同时,继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及实体企业入驻成都,吸纳全球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到2022年,全市引进农业重大项目达到200个以上,农业项目投资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并支持优势企业“抱团出海”,联手拓展国际市场农业企业对外投资额突破50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额突破20亿美元。成都市还将开展“成都造·中国行”“成都造·全球行”等活动,支持涉农协会和农业经营主体组团参加“四川美食全球行”等重要活动。

      创新农业要素供给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达到1000项以上

      创新农业要素供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成都市将实施农业科技创新“211”行动,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规划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优化人才要素供给。到2022年,全市引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达到100个以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达到1000项以上,推动重点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达到100项,吸引“两院”院士、国家或省级“千人计划”及“蓉漂计划”专家来蓉建基地建工作室。引进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达到1000名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财政支农体系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农商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产值突破1500亿

  • 2018年04月17日 10时41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成都市将在“东进”区域突出生态休闲和高效农业,“南拓”区域突出科技创新和农博会展,“西控”区域充分发挥都江堰精华灌区优势,突出绿色高端农业和农商文旅融合,“北改”区域突出农业商贸和农产品物流,“中优”区域突出城市生态和景观农业,这是从《成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上获悉的。

      作为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五项重点改革”之一,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不仅是成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利抓手。按照《方案》,成都市将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绿色发展、科技引领、三产融合为发展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农业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努力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

      重塑农业经济地理

      划定33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9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围绕“十字策略”和城市空间布局,成都市将以“西控”区域为重点,划定33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9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科学布局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东进”区域突出生态休闲和高效农业,“南拓”区域突出科技创新和农博会展,“西控”区域充分发挥都江堰精华灌区优势,突出绿色高端农业和农商文旅融合,“北改”区域突出农业商贸和农产品物流,“中优”区域突出城市生态和景观农业。今年将启动编制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分区域农业产业专项规划。到2022年,完成规划编制,全市基本形成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配套、市场需求相适应、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区域功能布局。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农商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产值突破1500亿元

      按照《方案》,成都市将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农产品深加工、都市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森林康养、农产品物流、绿色种养六大重点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到2022年,全市建成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0个以上。

      “农业+”也是成都市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手段,到2022年,农商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产值突破1500亿元。实施“农业+旅游”,成都市将建设沿龙门山、环龙泉山、环都市区三条乡村休闲旅游带和“三环七带”天府绿道骑游带,打造都江堰精华灌区休闲旅游群和龙门山、邛崃山系山地旅游区,塑造“中国川西林盘聚落”“天府古镇文化”等旅游特色品牌;实施“农业+文创”,成都市将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文创示范园区、农业文创空间,打造一批农业主题公园、乡愁馆、创意设计馆、博览园和农业文创小镇,培育一批农村文创智库、文创企业,优化提升稻田湿地、水旱轮作农业生态系统,争创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实施“农业+康养”,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地理条件,成都市打造一批以山地运动、森林康养为主的特色健康养生基地,推动形成集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新理念为一体,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康养产业业态;实施“农业+会展”,加快建设天府农业博览园,提升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等农业展会的对外影响力,支持涉农企业、协会组团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业展。每年组织参加美国夏季食品展、香港国际茶展暨美食博览等知名品牌展会不少于8次。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绿色高端农业品牌达到100个以上

      品牌是撬动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支点。成都市将强化农业品牌建设,构建形成“市级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现代农业品牌体系,推进天府农业品牌国际化营销推广。到2022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425个以上,绿色高端农业品牌达到100个以上。

      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成都市将打造一批农业领军企业,重点培育发展科技型、总部型龙头企业,推广“农业共营制”“土地预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到2022年,全市过千亿、过百亿、过十亿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20家、5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到1.8万家。

      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成都市将推进生产经营服务、经营主体培育、现代营销推广、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创新“六大体系”建设发展。到2022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达到8000个以上,全产业链农业综合服务覆盖率超过9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80%。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完成耕地土壤改良400万亩

      耕地质量提升是农产品提质增效的基础,成都市不断推进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全市累计完成耕地土壤改良400万亩。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8%,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10%。成都市还将实施100万亩种养循环农业基地建设行动,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构建绿色种养产业体系,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加强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畜-沼-粮(果)”、林下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示范县、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主体建设。

      推动农业对外开放

      农业项目投资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

      立足自贸区优势,成都市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重点省市及省内重点市州的区域合作,全方位开展区域合作。同时,继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及实体企业入驻成都,吸纳全球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到2022年,全市引进农业重大项目达到200个以上,农业项目投资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并支持优势企业“抱团出海”,联手拓展国际市场农业企业对外投资额突破50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额突破20亿美元。成都市还将开展“成都造·中国行”“成都造·全球行”等活动,支持涉农协会和农业经营主体组团参加“四川美食全球行”等重要活动。

      创新农业要素供给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达到1000项以上

      创新农业要素供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成都市将实施农业科技创新“211”行动,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规划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优化人才要素供给。到2022年,全市引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达到100个以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达到1000项以上,推动重点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达到100项,吸引“两院”院士、国家或省级“千人计划”及“蓉漂计划”专家来蓉建基地建工作室。引进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达到1000名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财政支农体系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