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阿坝州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取得良好成效

  • 2016年06月12日 14时58分
  • 来源: 阿坝州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按照国家、省关于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总体部署,阿坝州于2011年全面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第一轮2011—2015年度草原补奖政策工作任务。

      全面落实禁牧草畜平衡“两项制度”。划定草原禁牧管护区2000万亩,草畜平衡区3765万亩,全面落实禁牧、草畜平衡措施,开展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管护工作。健全完善草原监理执法体系,全州各乡镇设立了225名兼职的草原监管工作人员,聘用村级草原管护员1428名,认真开展草原管护巡逻巡查工作。严格牧户履行草原禁牧管护、草畜平衡、超载减畜等考核验收工作,逐村逐户开展牧户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予以公开公示。在牲畜出栏、牧草收割高峰期,发挥村组干部、党员、养殖大户的示范带动效益,鼓励牧户出售牲畜、贮备牧草,乡村成立督查组督促牧户出栏超载牲畜,核实牧户减畜出栏和种草贮草情况。

      严格程序足额兑现补助奖励资金。坚持“先验收、再公示、后兑现、钱到户”的原则,以“一折(卡)通”或者现金发放形式,向考核合格牧户兑现补助奖励资金。2011—2015年,兑现草原禁牧补助资金6亿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28237.5万元,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29650万元,三项直补到户资金共计117887.5万元。采购、发放康巴垂穗披碱草、川草1号老芒麦、阿坝燕麦等优良牧草种子6867.8吨,全部以草种实物形式发放牧草良种补贴13000万元,完成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280万亩、多年生人工草地204万亩。

      使用配套资金建设畜牧基础设施。用好农业部绩效奖励资金以及省级财政配套资金,2011—2015年完成投资28405万元,建设打贮草基地101万亩、标准化草场34个6.8万亩、现代家庭牧场170个、牲畜暖棚8683户、牲畜改良点75个、草原固定监测点30个等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在实施国家和省级配套项目的同时,州、县财政配套项目资金,对口援建市积极筹资,引导牧户将补奖资金投入到畜牧产业,新建了一大批牲畜暖棚、人工种草基地等畜牧业基础设施,为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实开展草原管理夯实工作基础。统一设计、安装草原禁牧管护区、草畜平衡区标识标牌700余个,印发宣传手册、张贴宣传标语,营造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良好舆论氛围;全州深化完善草原承包6255.3万亩,将全州所有禁牧和草畜平衡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初步划定基本草原5745.4万亩,占全州天然草原总面积的84%;建成30个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固定监测点,每年完成90个样地、2700个样方的数据采集,采用遥感监测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草原监测工作;结合草原补奖政策的落实,每年及时补充、更新、完善牧民家庭人口、草原承包面积、牲畜状况、补奖资金、良种补贴地块上图等人、草、畜本底信息,加强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信息系统顺利运行。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政策落实。相继制定出台禁牧管理办法、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绩效考核验收办法、村级草原管护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确保政策实施有章可循、规范操作。严格资金审计,认真开展政策实施区牧户考核、执法检查、政策实施抽查、绩效考评等工作,全州连续四年获得全省绩效考评“优秀”等次。

      实施成效初步显现。根据草原监测数据显示,全州草原禁牧管护区植被盖度平均84.6%,植被高度平均18.6厘米,鲜草产量每亩380.4公斤,较2011年分别增加6个百分点、7.5厘米、28.2公斤;草畜平衡区植被盖度平均85.9%,植被高度平均19厘米,鲜草产量每亩392.3公斤,较2011年分别增加4.3个百分点、5.7厘米、54.9公斤,草地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畜牧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因灾死亡率和冬春掉膘率显著降低,草原畜牧业得到健康发展,牧民群众增收明显;同时,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了广大牧民群众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牧区经济发展,维护了牧区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阿坝州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取得良好成效

  • 2016年06月12日 14时58分
  • 来源: 阿坝州人民政府网站
  •   按照国家、省关于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总体部署,阿坝州于2011年全面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第一轮2011—2015年度草原补奖政策工作任务。

      全面落实禁牧草畜平衡“两项制度”。划定草原禁牧管护区2000万亩,草畜平衡区3765万亩,全面落实禁牧、草畜平衡措施,开展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管护工作。健全完善草原监理执法体系,全州各乡镇设立了225名兼职的草原监管工作人员,聘用村级草原管护员1428名,认真开展草原管护巡逻巡查工作。严格牧户履行草原禁牧管护、草畜平衡、超载减畜等考核验收工作,逐村逐户开展牧户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予以公开公示。在牲畜出栏、牧草收割高峰期,发挥村组干部、党员、养殖大户的示范带动效益,鼓励牧户出售牲畜、贮备牧草,乡村成立督查组督促牧户出栏超载牲畜,核实牧户减畜出栏和种草贮草情况。

      严格程序足额兑现补助奖励资金。坚持“先验收、再公示、后兑现、钱到户”的原则,以“一折(卡)通”或者现金发放形式,向考核合格牧户兑现补助奖励资金。2011—2015年,兑现草原禁牧补助资金6亿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28237.5万元,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29650万元,三项直补到户资金共计117887.5万元。采购、发放康巴垂穗披碱草、川草1号老芒麦、阿坝燕麦等优良牧草种子6867.8吨,全部以草种实物形式发放牧草良种补贴13000万元,完成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280万亩、多年生人工草地204万亩。

      使用配套资金建设畜牧基础设施。用好农业部绩效奖励资金以及省级财政配套资金,2011—2015年完成投资28405万元,建设打贮草基地101万亩、标准化草场34个6.8万亩、现代家庭牧场170个、牲畜暖棚8683户、牲畜改良点75个、草原固定监测点30个等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在实施国家和省级配套项目的同时,州、县财政配套项目资金,对口援建市积极筹资,引导牧户将补奖资金投入到畜牧产业,新建了一大批牲畜暖棚、人工种草基地等畜牧业基础设施,为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实开展草原管理夯实工作基础。统一设计、安装草原禁牧管护区、草畜平衡区标识标牌700余个,印发宣传手册、张贴宣传标语,营造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良好舆论氛围;全州深化完善草原承包6255.3万亩,将全州所有禁牧和草畜平衡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初步划定基本草原5745.4万亩,占全州天然草原总面积的84%;建成30个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固定监测点,每年完成90个样地、2700个样方的数据采集,采用遥感监测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草原监测工作;结合草原补奖政策的落实,每年及时补充、更新、完善牧民家庭人口、草原承包面积、牲畜状况、补奖资金、良种补贴地块上图等人、草、畜本底信息,加强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信息系统顺利运行。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政策落实。相继制定出台禁牧管理办法、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绩效考核验收办法、村级草原管护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确保政策实施有章可循、规范操作。严格资金审计,认真开展政策实施区牧户考核、执法检查、政策实施抽查、绩效考评等工作,全州连续四年获得全省绩效考评“优秀”等次。

      实施成效初步显现。根据草原监测数据显示,全州草原禁牧管护区植被盖度平均84.6%,植被高度平均18.6厘米,鲜草产量每亩380.4公斤,较2011年分别增加6个百分点、7.5厘米、28.2公斤;草畜平衡区植被盖度平均85.9%,植被高度平均19厘米,鲜草产量每亩392.3公斤,较2011年分别增加4.3个百分点、5.7厘米、54.9公斤,草地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畜牧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因灾死亡率和冬春掉膘率显著降低,草原畜牧业得到健康发展,牧民群众增收明显;同时,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了广大牧民群众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牧区经济发展,维护了牧区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