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产业新政50条” 新一轮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分享到:
  3月的天府国际生物城,变得更加繁忙。起步区总长13.5公里的14条道路已通车,路网初见雏形;孵化园核心区已主体封顶,首批重点项目将于今年6月正式入驻;生物城小学、幼儿园、社区治理中心、凤凰社区邻里中心4个公建配套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生物城小学和幼儿园预计9月将正式对外招生……

  从零起步,短短两年时间,天府国际生物城已发展成初具产业承载力的专业生物医药园区。“新的一年,不仅在招项、引才上继续发力,还将围绕“4+1+1”体系,深入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和金融链,打造生活宜居的国际社区,建立专业化精准化政策服务体系。”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供给叠加,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让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去年7月,我市重磅出台《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聚焦“创新要素供给、降低要素成本、创造最优发展环境”等要素,助力成都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紧接着,陆续出台8个配套政策和系列实施细则,确保了50条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产业新政50条”,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成都重塑经济地理、重构产业政策的重要顶层设计。随着新一轮政策红利的释放,成都迎来新一轮澎湃的信息流、人才流、项目流,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A

  创新要素供给

  增强产业核心要素聚集能力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引进诺奖团队3个,其中包括全球唯一以诺奖得主毕晓普名字命名的毕晓普癌症研究所。引进魏于全、张兴栋等院士团队3个,引进高层次海归团队3个。”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伊始,天府国际生物城就广开引贤之路,加快聚集核心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强力支撑。

  对人才的重视,让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陈博深有感触。“入驻成都高新区后,不仅享有5年500平方米免费实验区的条件,还得到支持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创业的500万元资金。”他介绍。就在前不久,由陈博领衔创立的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入选“默克·中国新兴生物科技资助项目”名单。目前,公司在研针对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的抗体药物已达20余项,其中,两个研发项目获得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支持。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陈博的引进,是成都吸纳生物医药产业领军人才的一个缩影。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都坚持“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加快释放人才红利,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聚集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原动力。

  与此同时,创新技术要素供给,也激发起产业发展新动能。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与火石创造深度合作,通过火石创造全球企业服务业务自发形成服务匹配、价值评估、绩效评价等专业功能,让创新链条上的每一个研发服务企业共同面向全球提供服务,变成本中心为价值中心,推动相关研发活动在成都集聚,在成都交易;探索完善“专家+平台+资本”创新模式,鼓励科学家当股东、专业公司运营研究院,推进国家生物材料产业研究院、天府国际生物医药诺创研究院、成都国际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技创新主体成立,进一步打通政产学研通道;与省食药监局深度合作,成为四川省首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示范区,积极争取省食药监局支持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省食品药品安全监测及评审认证中心落户国际生物城;与市食药监局签订协议,设立成都国际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打造药品临床试验责任险、药品质量安全责任险产品,首创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险种保障体系:新引进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的全球药物商业化中心(GDCC)中国中心项目基金,100亿元的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专项基金……入驻天府国际生物城的企业融资能力显著提高,2017年获得54亿元项目贷款、新增银行授信额度69.21亿元。

  在“产业新政50条”中,成都始终秉持改革创新的理念,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人才、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增强产业核心要素聚集能力。

  B

  降低要素成本

  保持产业发展成本竞争优势

  投资120亿元的京东方(成都)健康产业园是国际生物城生物医药产业首个过百亿项目;国药中生血液制品总部及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地,国药所有血液制品在国际生物城实现统一结算;引进有望研发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成都博恩思和国内首个获CFDA受理临床审批的银河生物CAR-T细胞治疗药物,安特金十三价肺炎疫苗于2018年1月获得临床批件……“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天府国际生物城,得益于成都良好的政策环境。”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加快产业发展,“产业新政50条”提出,能减则减、能放则放原则,尽最大可能降低企业在能源、物流、税费等方面成本,着力打造要素成本“洼地”,持续保持产业发展成本竞争优势。其中,为进一步激发企业投资活力,我市开展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工作。

  在立项环节,在市发改系统事权范围内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外商投资项目核准以及企业投资项目招标活动备案事项中实行承诺制。由审查前置要件转变为企业向核准机关作出信用承诺,审核通过后即办理核准,核准机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由单独办理“企业投资项目招标备案”“企业投资项目招标核准”简化为企业办理立项核准备案时,承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项目招标活动;由线下柜台办理优化为线上平台办理,企业可以通过四川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上传附件、信用承诺、审核办理、通知打印。

  同时,开展先行先试,在双流区启动全流程承诺制试点。市发改委会同双流区制定《成都市双流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工作方案》,在双流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等5个园区进行全流程承诺制试点。进一步梳理项目开工前行政许可事项,编制园区行政许可事项承诺制清单。按照双流区承诺制实施方案,项目开工前手续办理时限将优化为约60天,较以前平均时间压缩近140天。

  在双流区先行试点基础上,我市将强化承诺制试点进展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制定《关于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的意见》,建立“政策性条件引导、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信用奖惩有序、服务优化创新”的新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全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

  新津县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也开展了有益探索,以开展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为契机,成立全省第一家县级行政审批局,将规划、住建、卫计等22个县级部门承担的173项审批事项划转行政审批局办理,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开展工业项目“先建后验”改革,企业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施工图审查即可开工建设,办理时间缩减6个月,最快的项目只用1个月即可实现开工。

  C

  创造最优发展环境

  打造产业生态链生态圈

  “我第一次来到天府国际生物城时,交通还很不方便。没想到这么短时间,这里的建筑起来了,绿化也起来了,既适合工作又适合生活,这里的成长速度让我惊叹。”陈博表示。

  与陈博的想法不谋而合的,还有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进。研发的氛围、高涨的人气以及碰撞的思维,都让他深感当初选择落子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决定真是“做对了”。

  据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成都生物医药产业核心聚集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是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正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健康新经济四大产业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化学药制剂、现代中(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和智慧健康+精准医学等产业细分领域,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人才栖息地、世界级生物医药创新与智造之都、国际化的生命健康小镇、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创新实践区。

  以实现国际顶尖生物医药企业资源集群与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为主打,横跨生物医药产业五大板块;创新链以“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为依托,促进新药成果转移转化;供应链以“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空港、蓉欧班列及四川自贸区等政策与设施优势,实现“贸易催生物流,物流反哺贸易”,力争成为“总部成都”战略的生物医药核心支点;金融链方面,国际生物城启动百亿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建设,与18家银行达成金融合作,创造具有针对性的保险创新产品,打通金融链环节助力产业生态圈建设……当前,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正沿着将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金融链和国际产业社区、政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的“4+1+1”路径,向搭建生物产业生态圈的目标行进。

  为创造最优发展环境,进一步打造产业生态链生态圈,成都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深入实施“五位一体”管理制度,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从促进供应链创新应用、产业链垂直整合、产业跨界融合、强化中介服务配套四个方面,提出培育优化产业生态的政策措施;从提升对外互联互通水平、拓宽“走出去”渠道、强化服务保障、引导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四个方面,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快发展;从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尊商重商亲商的社会氛围等,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产业新政50条”实施以来,成都努力创造最优发展环境,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商(协)会和企业、定期调研座谈、优秀企业家奖励3项制度和“962578”企业服务热线,提高对企业需求的响应速度、对涉企问题的处理速度,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积极培育产业生态圈,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责任编辑:白婉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