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产业振兴的遂宁行动

  • 2018年12月12日 09时59分
  • 来源: 遂宁市府
  • 【字体:
  •   “攒劲卖红苕,打响遂宁造。”这段时间,安居永丰绿色524红苕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谭文频繁刷新微信朋友圈,在第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川货全国行-南昌站上“叫卖”,然后到第十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上“摆摊”,接着又去第十九届绿色食品博览会暨中国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捧回金奖。

      随着牌子越来越响,看似土气的红苕也卖出了肉价钱,接下来谭文还要往河南、重庆等地跑,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并爱上遂宁“524”红苕。

      谭文能到全国各地叫卖遂宁农产品,源自于产业振兴播散的希望的种子。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坚定不移推进“一线两区七带”建设,高质量打好农业产业扶贫攻坚战,全力以赴抓紧抓好产业振兴。

      夯实载体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力争到2022年,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3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50个以上。”12月6日,在广元市苍溪县召开的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释放出强烈信号。

      在遂宁分会场,安居天伦葡萄文化产业园负责人张天伦若有所思,“原来是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产业振兴的‘牛鼻子’。”前不久召开的全市乡村振兴大会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被重重强调,把它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强力推进。

      高起点谋划产业布局。我市聚焦七大特色产业带,围绕柑橘、菌菜、粮油、药材、畜禽、水产、高效林等优势特色产业,制定农作物种植土壤区划图和产业布局图,分类制定5年推进方案,聚集生产资源要素,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全国一流、适度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坚持园区引领带动。我市突出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规划建设173公里现代农业园区一体化大环线,串起全市2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村村入园、户户入社”,形成“1518N”四级园区纵横交错、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截至目前,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共投入资金112.77亿元,成功引进现代农业项目187个,已完成产值52.76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1个、全省现代农业畜牧业建设重点县3个。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竞争力,遂宁把“融合发展”作为答案。我市坚持农旅融合、文旅互动,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和示范项目带动、精品建设等工程,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开发乡村特色民宿、森林康养、自驾露营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已建成各类休闲农业主体700多家,建成省级农业主题公园3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7个,全市已有休闲农业示范农庄11个,休闲农业专业村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产值达100亿元。

      重点突破 全力打通产业振兴脉络

      “一个面积 24 亩的家庭农场,集合了采摘、民宿、游乐等多种体验模式,年纯利润超过 110 万元,充分体现了精致农业的质量和高效。”今年5月,浙江安吉县乡村一个个极具活力的产业“细胞”,让遂宁蹲点学习调研的学员们印象深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遂宁要走精致农业之路。

      他山之石如何变为遂宁实践?我市聚焦乡村振兴试点先行,在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大环线上选择10个村作为试点,全面探索乡村振兴遂宁路径。我市建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工作指挥部,各县(区)相继成立了乡村振兴(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各司其职的乡村振兴试点工作领导体制,每个试点村都落实工作推进机制,并抽调精兵强将投入试点工作。指向很明确,就是要通过2年时间,把试点村打造成产业特色鲜明、收入有效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发展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产业振兴示范点。

      发展适度规模。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互换并地、土地换股权”“定权不定地、定量不定位”等做法,破解地块细碎化、难以集中规模经营等问题,构建起市、县、乡三级互联互通的交易服务网络。建立土地流转备案审查、风险保障金制度,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09.7万亩,土地流转率达47.7%。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崛起阡陌间。全市共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789个、家庭农场1367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有社员21.5万个,采取订单生产、合作经营、土地入股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户45.5万户人均每年增收1100元以上。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农事服务超市16个,发展农机、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500余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事服务超市从事公益性服务,让单个小农户搭上规模化服务“快车”。

      擦亮遂宁农业金字招牌。我市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已有83家会员单位1000余个产品授权使用“遂宁鲜”标识,“遂宁鲜”成功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成为全国首例“地域产品特性”的综合型农产品公用品牌,被评为全省十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7个,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2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6个,现代经作产业标准化基地28.9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546个。积极利用西博会、农博会等平台宣传推介“遂宁鲜”品牌农产品,高金肉品等20余个农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辛农民”菜油等100余个农产品在国内近300个城市进超市、设专柜,逐步迈向全国、销往世界。

      产业扶贫 帮助贫困老乡加速脱贫

      这几天,射洪县玉太乡飞石沟村贫困户敬洪泽开始思考明年增收的事。看着自家的牛一天天长大,他心里有说不出来的踏实,“把牛养好了,明年又多挣一笔钱。”

      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节点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和关键。今年,我市产业扶贫轰足“油门”,帮助贫困老乡加速脱贫。

      今年,全市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等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37个,落实财政资金1.7亿元,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共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3个,带动贫困人口16149人平均增收409元。

      贫困村产业走向融合。我市大力培育贫困村农产品加工基地,新建初加工设施40座,逐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贫困村使用“遂宁鲜”品牌,在各类展示展销平台推广特色优质农产品205个,贫困村农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拓展。

      农技员持续“沉下去”。各地严格落实贫困村“一村一名农技员、非贫困村农技巡回服务”制度,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指导,脱贫智力支撑不断增强。全市培育科技示范户2674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0个。

      贫困村腰包加快鼓起。我市积极采用自主领办或参股新型经营主体种养殖业、开展农事服务和实施股份量化等多种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今年计划退出的90个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累积414.57万元,村平均收入达到4.61万元。

      产业振兴“揭幕战”,遂宁大招频发,不断奏响发展新强音,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产业振兴的遂宁行动

  • 2018年12月12日 09时59分
  • 来源: 遂宁市府
  •   “攒劲卖红苕,打响遂宁造。”这段时间,安居永丰绿色524红苕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谭文频繁刷新微信朋友圈,在第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川货全国行-南昌站上“叫卖”,然后到第十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上“摆摊”,接着又去第十九届绿色食品博览会暨中国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捧回金奖。

      随着牌子越来越响,看似土气的红苕也卖出了肉价钱,接下来谭文还要往河南、重庆等地跑,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并爱上遂宁“524”红苕。

      谭文能到全国各地叫卖遂宁农产品,源自于产业振兴播散的希望的种子。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坚定不移推进“一线两区七带”建设,高质量打好农业产业扶贫攻坚战,全力以赴抓紧抓好产业振兴。

      夯实载体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力争到2022年,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3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50个以上。”12月6日,在广元市苍溪县召开的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释放出强烈信号。

      在遂宁分会场,安居天伦葡萄文化产业园负责人张天伦若有所思,“原来是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产业振兴的‘牛鼻子’。”前不久召开的全市乡村振兴大会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被重重强调,把它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强力推进。

      高起点谋划产业布局。我市聚焦七大特色产业带,围绕柑橘、菌菜、粮油、药材、畜禽、水产、高效林等优势特色产业,制定农作物种植土壤区划图和产业布局图,分类制定5年推进方案,聚集生产资源要素,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全国一流、适度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坚持园区引领带动。我市突出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规划建设173公里现代农业园区一体化大环线,串起全市2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村村入园、户户入社”,形成“1518N”四级园区纵横交错、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截至目前,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共投入资金112.77亿元,成功引进现代农业项目187个,已完成产值52.76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1个、全省现代农业畜牧业建设重点县3个。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竞争力,遂宁把“融合发展”作为答案。我市坚持农旅融合、文旅互动,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和示范项目带动、精品建设等工程,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开发乡村特色民宿、森林康养、自驾露营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已建成各类休闲农业主体700多家,建成省级农业主题公园3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7个,全市已有休闲农业示范农庄11个,休闲农业专业村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产值达100亿元。

      重点突破 全力打通产业振兴脉络

      “一个面积 24 亩的家庭农场,集合了采摘、民宿、游乐等多种体验模式,年纯利润超过 110 万元,充分体现了精致农业的质量和高效。”今年5月,浙江安吉县乡村一个个极具活力的产业“细胞”,让遂宁蹲点学习调研的学员们印象深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遂宁要走精致农业之路。

      他山之石如何变为遂宁实践?我市聚焦乡村振兴试点先行,在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大环线上选择10个村作为试点,全面探索乡村振兴遂宁路径。我市建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工作指挥部,各县(区)相继成立了乡村振兴(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各司其职的乡村振兴试点工作领导体制,每个试点村都落实工作推进机制,并抽调精兵强将投入试点工作。指向很明确,就是要通过2年时间,把试点村打造成产业特色鲜明、收入有效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发展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产业振兴示范点。

      发展适度规模。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互换并地、土地换股权”“定权不定地、定量不定位”等做法,破解地块细碎化、难以集中规模经营等问题,构建起市、县、乡三级互联互通的交易服务网络。建立土地流转备案审查、风险保障金制度,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09.7万亩,土地流转率达47.7%。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崛起阡陌间。全市共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789个、家庭农场1367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有社员21.5万个,采取订单生产、合作经营、土地入股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户45.5万户人均每年增收1100元以上。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农事服务超市16个,发展农机、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500余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事服务超市从事公益性服务,让单个小农户搭上规模化服务“快车”。

      擦亮遂宁农业金字招牌。我市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已有83家会员单位1000余个产品授权使用“遂宁鲜”标识,“遂宁鲜”成功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成为全国首例“地域产品特性”的综合型农产品公用品牌,被评为全省十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7个,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2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6个,现代经作产业标准化基地28.9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546个。积极利用西博会、农博会等平台宣传推介“遂宁鲜”品牌农产品,高金肉品等20余个农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辛农民”菜油等100余个农产品在国内近300个城市进超市、设专柜,逐步迈向全国、销往世界。

      产业扶贫 帮助贫困老乡加速脱贫

      这几天,射洪县玉太乡飞石沟村贫困户敬洪泽开始思考明年增收的事。看着自家的牛一天天长大,他心里有说不出来的踏实,“把牛养好了,明年又多挣一笔钱。”

      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节点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和关键。今年,我市产业扶贫轰足“油门”,帮助贫困老乡加速脱贫。

      今年,全市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等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37个,落实财政资金1.7亿元,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共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3个,带动贫困人口16149人平均增收409元。

      贫困村产业走向融合。我市大力培育贫困村农产品加工基地,新建初加工设施40座,逐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贫困村使用“遂宁鲜”品牌,在各类展示展销平台推广特色优质农产品205个,贫困村农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拓展。

      农技员持续“沉下去”。各地严格落实贫困村“一村一名农技员、非贫困村农技巡回服务”制度,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指导,脱贫智力支撑不断增强。全市培育科技示范户2674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0个。

      贫困村腰包加快鼓起。我市积极采用自主领办或参股新型经营主体种养殖业、开展农事服务和实施股份量化等多种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今年计划退出的90个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累积414.57万元,村平均收入达到4.61万元。

      产业振兴“揭幕战”,遂宁大招频发,不断奏响发展新强音,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