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市探索“三三”工作法 全面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 2018年11月20日 10时49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字体:
  •   自去年10月17日绵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启动以来,我市结合绵阳实际,探索出“三三”工作法,即以“组织、调研、建制”三个导向引领工作;用“信息、标准、统筹”三个载体压实责任,以“保障、安全、监督”三个环节促推工作,确保试点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目前,全市共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32个,养老服务站68个,养老服务点241个,养老床位25824张,从业人员达1257人,为老服务社会组织达691个,各级投入养老资金共计4925万元,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初见成效。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狠抓“组织、调研、建制”三个导向,精准发力,坚持立柱架梁。

      (一)着力强化领导层级。把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民生工程,列入绵阳市乡村振兴战略“八大行动”和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事项。成立由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绵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5月22日和6月15日,绵阳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绵阳市全面构建老龄工作大格局试点工作推进会和绵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为各级开展试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着力强化学习调研。紧紧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将绵阳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列入全市重点调研课题。一是重学习,拓宽新思维。组织市县两级民政部门负责人前往广东省云浮市、成都市、眉山市等地学习借鉴农村养老服务先进经验、工作模式、服务方法。二是重调研,认清新形势。到安州区、游仙区、北川县等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进村入户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544份,走访农村老人、村社干部300余人,梳理意见近百余条,最终形成《绵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为做好做实试点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思路。三是重借智,发掘新路径。就如何发挥科技城优势,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向30多个市级部门征求工作建议43条,并与西南科技大学专家学者组成研讨组,谈思路、讲设想、提措施。

      (三)着力强化政策引导。制定了《绵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绵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对全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布局,为整体工作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支持各地开放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在确保五保对象供养需求的基础上,鼓励通过“政府引导、县(市、区)统筹打包、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逐步向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护理服务,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向社会开放。目前,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已对部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点)实行公建民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

      二、拓展“信息、标准、统筹”三个载体,丰富形式,坚持务实有效。

      (一)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便捷高效的农村养老服务圈。我市建立了全省最大的“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将原有的市县乡三级网络扩大为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将服务进一步下移。一是逐步建立60岁以上农村老人数据库,收集整理基本信息,为开展养老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内的养老机构、服务站、点的视频信息的调看、存储和查询,对养老服务机构、站点的运行和助老巡访工作实现24小时监管。三是针对农村老人对电子产品不熟悉的客观情况,为农村老人定制了具有一键呼叫和实时定位系统的智能手环,让农村老人能够更加便捷地需求服务。目前,四级网络已在安州区河清镇试点成功,正逐步向全市推广。

      (二)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制定了《绵阳市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导则》,对全市试点地区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标示标牌,实现了养老机构规范化。设计了绵阳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专属标志,旨在打造全市整齐划一的农村养老烙印。同时,市民政局、市质监局正在拟制《农村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规范运行实施办法》和《农村养老机构标准化工作导则》等一系列文件,努力塑造“安全、诚信、优质”的绵阳农村养老服务品牌。

      (三)突出统筹化发展,满足农村养老多层次需求。一是整合医疗资源。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农村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让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探索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两室联建”模式,形成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养结合的新格局,实现“1+1>2”的效应。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我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组织协调作用,号召爱心组织、志愿者服务队、老年协会等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敬老、爱老服务活动,全市共实施各类为老服务项目311个,帮扶困难老人2.4万余人次;将农村老人互助机制与我市“爱心银行”慈善回馈机制相结合,探索建立服务积分储蓄制度和积分兑换服务(实物)模式,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三是整合本土资源。根据各地特色资源、老人状况等,选择不同类型的风貌特色、服务重点、服务路径,探索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服务模式。安州区根据区位特色,在风貌建设中融入本地年画元素;北川县利用“512”地震后建立的多类型社工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为老服务达1180次;江油市、盐亭县发挥老年协会作用,定期上门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生活服务、突发事件处理等服务内容。个性化的发展使绵阳的农村养老既能展现整齐划一,又能凸显百花齐放。

      三、紧盯“保障、安全、监督”三个环节,标本兼治,坚持持续发展。

      (一)注重要素保障。在经费保障方面。从市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列支35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各地试点工作的支持。各县市区将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考虑实际需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通过政策激励、慈善捐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资产和资源投向农村养老服务。截止9月,全市各级已投入政府购买服务经费1263万元,建设改造经费3476万元,运营经费186.62万元。在人才保障方面。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通知》,对我市开展养老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三年规划。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从人员培训、政策研究、学生就业等全方位合作,开辟出“校局合作”的新局面;与中国人寿绵阳分公司达成协议,每年为我市培训农村老年协会会员3000名,进一步提高了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水平。与市长期照护委员会达成战略合作,为我市培育养老护理员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二)注重安全管理。与“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建立独居老人安全保障体系,以养老服务站、点为阵地在每个村(社区)设立安全巡视员,通过信息平台的呼叫管理、信息定位和安全巡视员的定期走访,有效地搭建一个紧急状态有响应、日常生活有关怀的安全保障体系。联合卫计、质监、公安和老龄办组成督查组对全市203个敬老院进行全面检查,对68家养老机构下发了整改通知书,推动绵阳养老院服务质量提档升级。

      (三)注重监督管理。将指导与督查相结合,将政府与机构相结合,形成“政府主管、组织监督、政社合作”的监督管理模式。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全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机构运作、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估,形成详尽的评估报告,为调整养老服务政策、强化养老机构监管提供依据支撑。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优势,组织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和养老产业协会内的专家学者对全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市探索“三三”工作法 全面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 2018年11月20日 10时49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自去年10月17日绵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启动以来,我市结合绵阳实际,探索出“三三”工作法,即以“组织、调研、建制”三个导向引领工作;用“信息、标准、统筹”三个载体压实责任,以“保障、安全、监督”三个环节促推工作,确保试点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目前,全市共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32个,养老服务站68个,养老服务点241个,养老床位25824张,从业人员达1257人,为老服务社会组织达691个,各级投入养老资金共计4925万元,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初见成效。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狠抓“组织、调研、建制”三个导向,精准发力,坚持立柱架梁。

      (一)着力强化领导层级。把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民生工程,列入绵阳市乡村振兴战略“八大行动”和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事项。成立由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绵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5月22日和6月15日,绵阳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绵阳市全面构建老龄工作大格局试点工作推进会和绵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为各级开展试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着力强化学习调研。紧紧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将绵阳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列入全市重点调研课题。一是重学习,拓宽新思维。组织市县两级民政部门负责人前往广东省云浮市、成都市、眉山市等地学习借鉴农村养老服务先进经验、工作模式、服务方法。二是重调研,认清新形势。到安州区、游仙区、北川县等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进村入户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544份,走访农村老人、村社干部300余人,梳理意见近百余条,最终形成《绵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为做好做实试点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思路。三是重借智,发掘新路径。就如何发挥科技城优势,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向30多个市级部门征求工作建议43条,并与西南科技大学专家学者组成研讨组,谈思路、讲设想、提措施。

      (三)着力强化政策引导。制定了《绵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绵阳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对全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布局,为整体工作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支持各地开放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在确保五保对象供养需求的基础上,鼓励通过“政府引导、县(市、区)统筹打包、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逐步向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护理服务,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向社会开放。目前,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已对部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点)实行公建民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

      二、拓展“信息、标准、统筹”三个载体,丰富形式,坚持务实有效。

      (一)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便捷高效的农村养老服务圈。我市建立了全省最大的“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将原有的市县乡三级网络扩大为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将服务进一步下移。一是逐步建立60岁以上农村老人数据库,收集整理基本信息,为开展养老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内的养老机构、服务站、点的视频信息的调看、存储和查询,对养老服务机构、站点的运行和助老巡访工作实现24小时监管。三是针对农村老人对电子产品不熟悉的客观情况,为农村老人定制了具有一键呼叫和实时定位系统的智能手环,让农村老人能够更加便捷地需求服务。目前,四级网络已在安州区河清镇试点成功,正逐步向全市推广。

      (二)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制定了《绵阳市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导则》,对全市试点地区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标示标牌,实现了养老机构规范化。设计了绵阳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专属标志,旨在打造全市整齐划一的农村养老烙印。同时,市民政局、市质监局正在拟制《农村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规范运行实施办法》和《农村养老机构标准化工作导则》等一系列文件,努力塑造“安全、诚信、优质”的绵阳农村养老服务品牌。

      (三)突出统筹化发展,满足农村养老多层次需求。一是整合医疗资源。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农村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让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探索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两室联建”模式,形成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养结合的新格局,实现“1+1>2”的效应。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我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组织协调作用,号召爱心组织、志愿者服务队、老年协会等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敬老、爱老服务活动,全市共实施各类为老服务项目311个,帮扶困难老人2.4万余人次;将农村老人互助机制与我市“爱心银行”慈善回馈机制相结合,探索建立服务积分储蓄制度和积分兑换服务(实物)模式,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三是整合本土资源。根据各地特色资源、老人状况等,选择不同类型的风貌特色、服务重点、服务路径,探索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服务模式。安州区根据区位特色,在风貌建设中融入本地年画元素;北川县利用“512”地震后建立的多类型社工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为老服务达1180次;江油市、盐亭县发挥老年协会作用,定期上门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生活服务、突发事件处理等服务内容。个性化的发展使绵阳的农村养老既能展现整齐划一,又能凸显百花齐放。

      三、紧盯“保障、安全、监督”三个环节,标本兼治,坚持持续发展。

      (一)注重要素保障。在经费保障方面。从市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列支35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各地试点工作的支持。各县市区将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考虑实际需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通过政策激励、慈善捐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资产和资源投向农村养老服务。截止9月,全市各级已投入政府购买服务经费1263万元,建设改造经费3476万元,运营经费186.62万元。在人才保障方面。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通知》,对我市开展养老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三年规划。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从人员培训、政策研究、学生就业等全方位合作,开辟出“校局合作”的新局面;与中国人寿绵阳分公司达成协议,每年为我市培训农村老年协会会员3000名,进一步提高了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水平。与市长期照护委员会达成战略合作,为我市培育养老护理员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二)注重安全管理。与“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建立独居老人安全保障体系,以养老服务站、点为阵地在每个村(社区)设立安全巡视员,通过信息平台的呼叫管理、信息定位和安全巡视员的定期走访,有效地搭建一个紧急状态有响应、日常生活有关怀的安全保障体系。联合卫计、质监、公安和老龄办组成督查组对全市203个敬老院进行全面检查,对68家养老机构下发了整改通知书,推动绵阳养老院服务质量提档升级。

      (三)注重监督管理。将指导与督查相结合,将政府与机构相结合,形成“政府主管、组织监督、政社合作”的监督管理模式。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全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机构运作、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估,形成详尽的评估报告,为调整养老服务政策、强化养老机构监管提供依据支撑。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优势,组织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和养老产业协会内的专家学者对全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