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三维”齐升开启建设西部经济强市新征程

  • 2018年01月24日 16时2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字体:
  •   党的十八大,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上升到了供给侧改革的维度;党的十九大,再一次做出明确的升维选择——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何紧跟时代步伐,生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绵阳用数据作答: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GDP增速9.1%。

      从2012年GDP突破1000亿元到2017年跃上2000亿元,绵阳用了6年。这6年,绵阳扛得住压力、保持得了定力,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实现了经济格局“升维跨越”。

      如果,将绵阳经济发展数据放入数量维、结构维、质量维这一维度空间坐标系来观察的话,它处于什么样的点位,运行轨迹又将如何呢?

      数量维速度稳健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

      “梦寐以求之事终于变成现实。这个数据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表明绵阳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市统计局局长张贵刚告诉记者。

      过去6年来,我市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为绵阳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从总量看,绵阳总量居全省第二位,2074.75亿元按当前汇率换算成美元,约为313亿美元,超过2016年全球排位第100位国家的经济体量。

      从增速看,2017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2012年至2017年,绵阳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8.3%以上,6年经济年均增速为9.7%。

      2017年漂亮的“成绩单”映照出绵阳显著增强的综合实力,映照出全市上下稳中求进、追赶发展的坚定信心和责任担当。

      农业生产稳定。201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98.24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工业稳步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比上年提升2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

      投资总量持续扩大。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6.54亿元,增长13.1%,总量居全省第7位,增速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1位,比上年提升3位。

      结构维形态高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迸发活力

      在结构维度,全市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演进。

      2012年的绵阳三次产业结构为16.3:52.4:31.3,调整为2017年的14.1:40.4:45.5,服务业占比提高7.8个百分点。“由此得出,我市经济增长已实现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张贵刚表示。

      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挑战,六年来,全市上下坚定推进转型发展,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在同步优化。2017年“两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4%、37.5%,生态循环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

      区域经济结构逐步改善。2017年全市县域范围实现GDP155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77%,较2012年提升6.2个百分点。

      城乡结构更趋协调。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较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49万农村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7%,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认定超过1万家,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到70.64%,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较2012年提升7.5个百分点。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旅游、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增长,新动能对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质量维提质增效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从经济增长质量看,微观的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均在提升。经济增长本身的质量,就看它给居民带来多少就业和收入。

      “从阶段性变化来看,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张贵刚说,过去几年,我市经济发展质效明显提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这是一组暖心的数据:2017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10.59亿元,其中税收收入66.87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37.55%、20.7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1760元、14720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54.4%、64.1%;企业效益稳步提高,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2012年增长25.4%。

      事实证明,绵阳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人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2012年以来,我市财政民生支出占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61%左右,累计安排民生支出905亿元,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全市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8.42%下降到2017年的1.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74%,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经济增长质量还反映在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变化。十八大以后的五年来,我市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保持在80%左右,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涪江绵阳段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要把‘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工作的奋斗目标。”更为可贵的是,在成绩面前,绵阳的决策层对于未来有着冷静且清晰的判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绵阳经济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辩证统一的发展。

      可以预见,绵阳在建设西部经济强市新征程上将一路高歌凯旋。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三维”齐升开启建设西部经济强市新征程

  • 2018年01月24日 16时2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党的十八大,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上升到了供给侧改革的维度;党的十九大,再一次做出明确的升维选择——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何紧跟时代步伐,生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绵阳用数据作答: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GDP增速9.1%。

      从2012年GDP突破1000亿元到2017年跃上2000亿元,绵阳用了6年。这6年,绵阳扛得住压力、保持得了定力,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实现了经济格局“升维跨越”。

      如果,将绵阳经济发展数据放入数量维、结构维、质量维这一维度空间坐标系来观察的话,它处于什么样的点位,运行轨迹又将如何呢?

      数量维速度稳健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

      “梦寐以求之事终于变成现实。这个数据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表明绵阳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市统计局局长张贵刚告诉记者。

      过去6年来,我市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为绵阳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从总量看,绵阳总量居全省第二位,2074.75亿元按当前汇率换算成美元,约为313亿美元,超过2016年全球排位第100位国家的经济体量。

      从增速看,2017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2012年至2017年,绵阳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8.3%以上,6年经济年均增速为9.7%。

      2017年漂亮的“成绩单”映照出绵阳显著增强的综合实力,映照出全市上下稳中求进、追赶发展的坚定信心和责任担当。

      农业生产稳定。201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98.24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工业稳步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比上年提升2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

      投资总量持续扩大。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6.54亿元,增长13.1%,总量居全省第7位,增速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1位,比上年提升3位。

      结构维形态高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迸发活力

      在结构维度,全市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演进。

      2012年的绵阳三次产业结构为16.3:52.4:31.3,调整为2017年的14.1:40.4:45.5,服务业占比提高7.8个百分点。“由此得出,我市经济增长已实现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张贵刚表示。

      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挑战,六年来,全市上下坚定推进转型发展,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在同步优化。2017年“两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4%、37.5%,生态循环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

      区域经济结构逐步改善。2017年全市县域范围实现GDP155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77%,较2012年提升6.2个百分点。

      城乡结构更趋协调。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较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49万农村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7%,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认定超过1万家,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到70.64%,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较2012年提升7.5个百分点。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旅游、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增长,新动能对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质量维提质增效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从经济增长质量看,微观的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均在提升。经济增长本身的质量,就看它给居民带来多少就业和收入。

      “从阶段性变化来看,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张贵刚说,过去几年,我市经济发展质效明显提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这是一组暖心的数据:2017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10.59亿元,其中税收收入66.87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37.55%、20.7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1760元、14720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54.4%、64.1%;企业效益稳步提高,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2012年增长25.4%。

      事实证明,绵阳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人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2012年以来,我市财政民生支出占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61%左右,累计安排民生支出905亿元,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全市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8.42%下降到2017年的1.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74%,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经济增长质量还反映在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变化。十八大以后的五年来,我市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保持在80%左右,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涪江绵阳段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要把‘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工作的奋斗目标。”更为可贵的是,在成绩面前,绵阳的决策层对于未来有着冷静且清晰的判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绵阳经济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辩证统一的发展。

      可以预见,绵阳在建设西部经济强市新征程上将一路高歌凯旋。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