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达州市加速形成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 2018年01月16日 11时42分
  • 来源: 达州市府
  • 【字体:
  •   达州,一座有着1900多年辉煌历史的城市,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地区的州、郡、府、县所在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及巴渠儿女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韧劲,达州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闯出了不小声响。“智强”核桃粉、“汉碑”大曲、“新达”水泵、“华川”汽车……这些曾经的驰名产品一度见证了达州的辉煌。 

      时过境迁,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四川重要的工业、农业和人口大市,达州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凸显,对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依赖太大,抵抗市场因素能力太差,环保工作压力巨大,转型发展任务艰巨。 

      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近年来,我市致力建设“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牢牢牵住发展“牛鼻子”,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并重,主攻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推进大跨越,孕育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动力和希望,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这样一组数据,承载着达州发展的成就:2013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45.4亿元,2014年1347.8亿元。到2016年,这一数据达到1447.1亿元,是2013年的1.16倍。2017年全市GDP更有望实现1585亿元,预计增长8.2%。 

      与此同时,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90.7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725亿元,增长15%。新培育亿元以上企业22户,新增规上企业84户,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0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50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0元,增长9.5%。 

      数字不仅仅是单纯的符号,某种意义上讲还代表一种声音。横向比,包括GDP在内,多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全省前茅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纵向比,全部指标快于同期、好于预期,达州无论是自身发展质量还是发展后劲,都有了长足进步。 

      综合来看,近年来尤其是2016年以来,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定力不动摇,打出了稳增长、促转型、防风险的系列“组合拳”,达州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综合实力由弱转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从更深层次分析,我市农业乡村振兴、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提档升级的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达州是工业大市,但还不是工业强市,市委、市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好不好,除了看速度,还要看产业结构合不合理,更要看经济发展有没有活力。 

      今年3月,位于达州经开区的四川航天拓达玄武岩纤维开发有限公司正式生产,流水作业的给排水管道生产线上机器轰鸣,在计算机控制下,形似纱线的玄武岩纤维制品——无捻粗纱在芯模上往复缠绕。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在这个厂的不远处,一个占地2000亩的玄武岩纤维产业园正加快建设,计划在2018年春节前建成投产。 

      放眼巴渠大地,无论身处机器轰鸣的车间,还是塔吊林立的工地,或是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都能听到达州奋力前行的铿锵足音。一个个已经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正在储备潜能,集聚后劲,撑起新一轮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脊梁。 

      达州市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明确了产业发展“6+2”重点,“加减乘除”一起做,“传统新兴”一起抓,三次产业结构预计由2013年的21.4:53.1:25.5调整为2017年的20.3:41.8:37.9,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同步提升。尤其能源化工、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实现快速发展,增加值增长20%。金融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预计分别增长9.3%、22.5%。 

      与此同时,达州市委、市政府把提升经济发展活力作为重要抓手,切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力实施开放合作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加快创新创业高地建设,成功组建了国内首个微玻纤研究院和智能制造学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84.2亿元,年均增长9.2%。着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达到61.6%。 

      改革创新不断深入 

      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达州市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增长和动能转换的“强引擎”,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脱贫攻坚以及我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等带来的难得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强力推动创新,着力拓展发展空间。 

      围绕促进经济发展,2016年以来,达州市先后出台了100个专项改革方案,着力深化农村专项改革,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有序推进城市建管分离和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截至目前,全市34户市属国企破产改制全面结束,10类26户国企基础改革基本完成,下放或取消100多项市本级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同时,在重点领域改革方面形成了“稻田+”、农村“按揭”房等一大批特色经验成果。 

      达州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科技创新“十个一批”举措,深入实施科技创新"3215"工程,全面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仅2017年,全市便新增市场主体3.3万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家、产值可望达到260亿元,专利申请突破2000件大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 

      达州市还建立了招商引资落地推进调度平台,成功举办“第二届达商大会”,精准实施“6+2”产业招商,高频率开展小分队招商,深圳卡立通手机及智能终端、青岛正北二硫化碳、中信华诚不溶性硫磺等53个项目落地建设。2017年,全市新签约项目141个,到位资金768亿元。实际到位外资9565万美元,完成进出口5887万美元。 

      核心增长极显现雏形 

      一座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势”、在于它的后劲。市委、市政府把提升达州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先手棋,着力抓创建、强争取、办展会,达州的区域战略地位得以不断提高。 

      几年来,达州市先后荣获全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优秀城市、全省服务业发展、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城市美誉度得到显著提升。 

      在川东北经济区,达州是首个全域纳入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市、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是唯一得到国家、省上明确支持创建天然气创新开发利用示范区。 

      同时,被规划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纳入国家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三年交通攻坚行动”首个纳入省级战略,达州作为联动川东北、秦巴山片区、川陕革命老区的区域枢纽地位不断凸显。 

      此外,达州市通过成功筹办多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旅游发展大会和首届中国o秦巴电子商务发展峰会,成功筹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达州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有了大幅提升。 

      行百里者半九十。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700万巴渠儿女乘风破浪正当时!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达州市加速形成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 2018年01月16日 11时42分
  • 来源: 达州市府
  •   达州,一座有着1900多年辉煌历史的城市,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地区的州、郡、府、县所在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及巴渠儿女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韧劲,达州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闯出了不小声响。“智强”核桃粉、“汉碑”大曲、“新达”水泵、“华川”汽车……这些曾经的驰名产品一度见证了达州的辉煌。 

      时过境迁,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四川重要的工业、农业和人口大市,达州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凸显,对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依赖太大,抵抗市场因素能力太差,环保工作压力巨大,转型发展任务艰巨。 

      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近年来,我市致力建设“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牢牢牵住发展“牛鼻子”,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并重,主攻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推进大跨越,孕育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动力和希望,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这样一组数据,承载着达州发展的成就:2013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45.4亿元,2014年1347.8亿元。到2016年,这一数据达到1447.1亿元,是2013年的1.16倍。2017年全市GDP更有望实现1585亿元,预计增长8.2%。 

      与此同时,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90.7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725亿元,增长15%。新培育亿元以上企业22户,新增规上企业84户,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0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50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0元,增长9.5%。 

      数字不仅仅是单纯的符号,某种意义上讲还代表一种声音。横向比,包括GDP在内,多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全省前茅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纵向比,全部指标快于同期、好于预期,达州无论是自身发展质量还是发展后劲,都有了长足进步。 

      综合来看,近年来尤其是2016年以来,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定力不动摇,打出了稳增长、促转型、防风险的系列“组合拳”,达州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综合实力由弱转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从更深层次分析,我市农业乡村振兴、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提档升级的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达州是工业大市,但还不是工业强市,市委、市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好不好,除了看速度,还要看产业结构合不合理,更要看经济发展有没有活力。 

      今年3月,位于达州经开区的四川航天拓达玄武岩纤维开发有限公司正式生产,流水作业的给排水管道生产线上机器轰鸣,在计算机控制下,形似纱线的玄武岩纤维制品——无捻粗纱在芯模上往复缠绕。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在这个厂的不远处,一个占地2000亩的玄武岩纤维产业园正加快建设,计划在2018年春节前建成投产。 

      放眼巴渠大地,无论身处机器轰鸣的车间,还是塔吊林立的工地,或是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都能听到达州奋力前行的铿锵足音。一个个已经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正在储备潜能,集聚后劲,撑起新一轮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脊梁。 

      达州市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明确了产业发展“6+2”重点,“加减乘除”一起做,“传统新兴”一起抓,三次产业结构预计由2013年的21.4:53.1:25.5调整为2017年的20.3:41.8:37.9,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同步提升。尤其能源化工、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实现快速发展,增加值增长20%。金融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预计分别增长9.3%、22.5%。 

      与此同时,达州市委、市政府把提升经济发展活力作为重要抓手,切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力实施开放合作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加快创新创业高地建设,成功组建了国内首个微玻纤研究院和智能制造学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84.2亿元,年均增长9.2%。着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达到61.6%。 

      改革创新不断深入 

      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达州市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增长和动能转换的“强引擎”,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脱贫攻坚以及我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等带来的难得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强力推动创新,着力拓展发展空间。 

      围绕促进经济发展,2016年以来,达州市先后出台了100个专项改革方案,着力深化农村专项改革,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有序推进城市建管分离和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截至目前,全市34户市属国企破产改制全面结束,10类26户国企基础改革基本完成,下放或取消100多项市本级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同时,在重点领域改革方面形成了“稻田+”、农村“按揭”房等一大批特色经验成果。 

      达州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科技创新“十个一批”举措,深入实施科技创新"3215"工程,全面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仅2017年,全市便新增市场主体3.3万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家、产值可望达到260亿元,专利申请突破2000件大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 

      达州市还建立了招商引资落地推进调度平台,成功举办“第二届达商大会”,精准实施“6+2”产业招商,高频率开展小分队招商,深圳卡立通手机及智能终端、青岛正北二硫化碳、中信华诚不溶性硫磺等53个项目落地建设。2017年,全市新签约项目141个,到位资金768亿元。实际到位外资9565万美元,完成进出口5887万美元。 

      核心增长极显现雏形 

      一座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势”、在于它的后劲。市委、市政府把提升达州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先手棋,着力抓创建、强争取、办展会,达州的区域战略地位得以不断提高。 

      几年来,达州市先后荣获全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优秀城市、全省服务业发展、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城市美誉度得到显著提升。 

      在川东北经济区,达州是首个全域纳入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市、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是唯一得到国家、省上明确支持创建天然气创新开发利用示范区。 

      同时,被规划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纳入国家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三年交通攻坚行动”首个纳入省级战略,达州作为联动川东北、秦巴山片区、川陕革命老区的区域枢纽地位不断凸显。 

      此外,达州市通过成功筹办多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旅游发展大会和首届中国o秦巴电子商务发展峰会,成功筹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达州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有了大幅提升。 

      行百里者半九十。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700万巴渠儿女乘风破浪正当时!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