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绿色宜居 魅力达州

  • 2017年01月12日 09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达州全景图。



      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在中心城区拓展上求突破。拓展城市空间,全面推进“五桥六路七大新区”建设,力争到今年年底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4个百分点。完善城市功能,围绕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需要,加快莲花湖湿地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项目,全市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亿元。提升城市品位,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和结构,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研析支招,强化建筑形态和街区景观管控,着力抓好中心城区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

      以政策扶持为引导,在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上求突破。发展壮大建筑产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5亿元,成建制劳务输出5.8万人,建筑劳务收入7亿元,启动达州建筑产业园区建设,基本建成房屋建筑、市政PC部件和成品钢筋自动化生产基地。狠抓房地产去库存,打通库存商品房与征拆和棚改安置房通道,健全完善市县两级联动房地产去库存联运机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0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300万平方米,全市商品房住宅去库存40万平方米。抓好物业服务管理,完善物业行业信用体系和考评体系,建立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对连续2年考核不达标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淘汰。

      以民生工程为载体,在城镇居住条件改善上求突破。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塔沱、南坝、川鼓等片区棚户区改造,力保全年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开工2万户以上。加快新村建设扶贫,实施新村建设扶贫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1.3万户。

      以百镇建设为动力,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上求突破。深入实施“百镇建设行动”,加快17个省级试点镇建设,加快20个中心镇向新型小城市建设步伐,以59个重点镇为基础,计划完成省级试点镇基础设施投资7.2亿元,转移农业人口2.7万人。

      以提高效能为抓手,在住建系统形象树优上求突破。强化规矩意识、责任担当、执行落实和纪律监督,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2016年12月底,一个喜讯传来: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名单公布,达州强势上榜。

      细细观察,达州获得这样的荣誉,并不意外。地处川东北的达州,位于成都、重庆、西安和武汉四大城市交汇处。近年来,达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工作,该市以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契机,以绿色建筑为支撑点,稳定房地产和建筑业,书写了属于达州的城市魅力篇章。

      绿色之城:

      筑牢门槛+质量把关绿色建筑引领市场


      报建面积185万平方米,按绿色建筑设计134万平方米,绿建比例为72.43%;通川区第一、七小学西外校区等绿色建筑相继投入使用。这是2016年,达州交出的绿色建筑成绩单。

      在转型发展的路口,建筑行业转向“低碳开发”已是大趋势。“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正在成为房地产业乃至一座城生态价值和效益的关键环节。

      达州大力提升市民的绿色意识,让绿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在建筑技术革新与产品升级的潮流上,强力推行绿色建筑设计、全面提升绿色建筑品质。

      首先,筑牢绿色门槛。达州出台专门实施方案,要求所有的市政府投资工程或使用财政资金项目、保障性住房、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大型公共建筑、15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均要按照四川省绿色建筑标准设计。

      从中心城区开始,达州对政府投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执行四川省绿色建筑评价等标准建造。随后,又将大型小区和大型公共建筑纳入绿色建筑设计,严把审查和施工图备案审查关。这一做法,已经向各县市,以及国家、省级重点镇延伸。

      其次,严把质量关口。每年年初,达州要对绿色建筑工作全面部署,凡应做绿色建筑的,必须按标准设计。在这里,初步设计和审查设计文件必须具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等内容,而且须优先采用省市已备案登记的新型节能材料。而审查机构把绿色建筑作为重点,对不满足规定性指标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通过。

      决定绿色建筑质量的不只是设计,还有建材质量。达州的经验是,严格建筑材料备案登记。凡备案的建筑节能材料,须查相关合格证。专家评估认定后,该材料才能纳入年度推广目录。

      绿色建筑蓬勃而兴之际,达州也因缘际会发展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新型建材企业。目前,当地备案的23种新型建筑材料,多数为本地生产,且具备导热系数低、热阻值大、性价比高、铆固结实安全、外观整洁优美等优点。

      宜居之城:

      中心城区建设“提档升级”县城、小城镇建管深入推进

      翻开2016年的达州城镇建设记录,新型城镇化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北城滨江、马踏洞、莲花湖、三里坪、翠屏山、长田坝、河市等城市新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和辐射能力不断提升。各县的城市新区建设同样不甘落后,大竹北城新区、宣汉西区新城、渠县东城新区、开江城普新区、万源东区新城初具规模。大竹县已成功列入省级“宜居县城”和“海绵城市(县级城市)”试点。

      2016年,达州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是年初目标的212.5%。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攀升至42.28%以上,中心城区面积达到82平方公里。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基础设施快速配套与质量提升。45亿元,这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度投资额,为计划数的112.5%。成绩的背后,是凤凰国际大酒店、人民广场、金龙大道沿线等市中心城区“三化”等重点工程提前完工,罗浮新城市广场综合体等新商业综合体建设快马加鞭。

      市政项目上,达州第二水源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渠县成功入围省级“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县级城市)”试点。

      城市建设的红利也体现在人居环境的改善上,市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2016年,达州共争取国开行、农发行棚户区改造授信共计90.61亿元,授信额度居全省全列。

      期间,达州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开工建设26340户,货币安置11805户,均超额完成规划任务。至去年年底,全市基本建成完成27423套;竣工完成22580套,发放租赁补贴4510户,三项指标同样超过年度任务。

      此外,达州还向农民工定向供应公共租赁住房360套,占任务的100%。由于成绩突出,达州被列入全省百万安居工程先进典型。

      城市飞速发展,乡镇建设管理也深入推进。2016年,达州17个试点镇建设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8亿元,占目标的101.3%,就地就近吸纳农业人口2.5万人,占目标的100.4%,宣汉县南坝镇被列入国家首批特色小城镇,全省仅7个。同时,达州5个村被推荐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市农村危房改造10980户已全部开工,开工率100%,今年底全部竣工。宣汉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县,是全省唯一。

      稳健之城:

      房地产、建筑业稳中有进安全生产形势向好


      达州城乡建设快速推进,基础是房地产行业平稳运行。2016年,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基础上,牢牢抓去库存这个“牛鼻子”,达州出台相关落实意见和措施。

      房地产平稳运行,市场监管是关键。2016年,达州举行房地产开发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培训,加快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开展为期2个月的物业服务企业集中整治活动,推进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93.4亿元,同比增长13.2%。商品房销售面积25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1%;销售金额177.5亿元;新开工面积325万平方米;全市商品房住宅去库存57万平方米,库存量总量不高于360万平方米。

      房地产平稳发展,建筑业随之壮大。2016年8月,达州专门出台意见,让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在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中发挥更大作用。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5亿元,省外建筑业产值20亿元,实现成建制劳务输出5.5万人,实现建筑劳务收入9亿元,新办建筑业企业39家,完成资质增项41项,培训建设类岗位人员4464人。

      从2016年4月1日起,达州市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砂浆“禁现”工作,积极鼓励商混企业转型,全市已取缔了35家施工现场临时搅拌站,已有4个预拌砂浆生产企业通过备案,促进了散装水泥的普及应用。散装水泥推广量450万吨,散装率达到35%,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152万吨,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30.5%。

      建筑业的发展,有序运行的市场是主因。去年开始,达州开展工程质量两年治理、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行动,严厉打击建筑市场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行为。

      守住安全底线上,达州全年共检查项目427次,查处涉嫌挂靠行为4起,督促73个工地进行整改。安全生产监管方面,以深基坑、模板支架、脚手架、起重机械、钢管扣件为重点,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累计整改通知37份,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五个着力统领全局

      达州要做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2016年底,达州入围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对于川东北重镇达州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契机。

      按照国家要求,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需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创新探索。

      探路城市新形态,达州笃定前行,欲探索出一条具备地方特色且可复制的做法与经验。

      话思路:五个着力,建设内陆新型城镇化示范

      思路引领出路。试点之初,达州就锁定“两体系、两机制和一模式”五大核心任务。

      两体系,就是构建内陆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绿色城镇化体系;两机制,即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城镇化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机制;一模式,指的是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实现路径上,就是做好五个着力。

      着力优化城镇布局。练好内功,到2018年,达州实现“建成区面积超一百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一百万以上”,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大竹、渠县、宣汉3个县城建成Ⅰ型小城市,开江、万源两个县(市)城建成II型小城市。用好外力,融入成渝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建立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实现区域一体化协作。

      着力绿色发展。坚持“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构建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体系,推动产城融合。以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带动促进并支撑城镇化。围绕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作为核心任务,推动产村相融。

      着力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变身小城市。打造美丽新村,结合巴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建筑文化,规划建设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和幸福美丽新村。传承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旅融合。

      着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变革户籍制度,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分级分担机制,保障和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就业服务体系及住房保障制度,确保随迁子女享受平等教育。

      着力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抓住创建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契机,改革财政体制,实现财力下沉。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投融资的内生动力和长远后劲。

      看行动:今明两年重点项目清单全部出炉

      达州提出,通过探索及改革创新,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示范区。预计将来,达州全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30万人。同时,城镇化格局更加完善,产业支撑作用显著提升,配套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思路清晰,行动有力。

      自入围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后,达州反应迅速。达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地在名单公布后,即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和县(市、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这个小组的职责是,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此外,小组的职能还包括,加强部门之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建立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自上而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达州已经初步谋划建立了新型城镇化转移支付、财政投入、税收留成、增值分配等体制机制。今明两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如“五桥六路”、“七大新区”、缓堵保畅、棚户区改造、老城区提升等清单已经全部列出,投资计划也已提前谋划。此外,轨道交通前期规划工作等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正在顺利展开。

      为了确保新型城镇化各项措施扎实有效的执行,达州市还专门出台了《达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试行办法》及其细则,把推进新型城镇化纳入考核领导班子实绩的重要内容。“有了思路目标,也有了具体的执行和配套措施,达州的新型城镇化试点之路,将会越走越顺。”对于未来,达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暮冬 贾金戈 严开川/文 唐朝祥/图)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绿色宜居 魅力达州

  • 2017年01月12日 09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达州全景图。



      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在中心城区拓展上求突破。拓展城市空间,全面推进“五桥六路七大新区”建设,力争到今年年底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4个百分点。完善城市功能,围绕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需要,加快莲花湖湿地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项目,全市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亿元。提升城市品位,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和结构,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研析支招,强化建筑形态和街区景观管控,着力抓好中心城区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

      以政策扶持为引导,在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上求突破。发展壮大建筑产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5亿元,成建制劳务输出5.8万人,建筑劳务收入7亿元,启动达州建筑产业园区建设,基本建成房屋建筑、市政PC部件和成品钢筋自动化生产基地。狠抓房地产去库存,打通库存商品房与征拆和棚改安置房通道,健全完善市县两级联动房地产去库存联运机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0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300万平方米,全市商品房住宅去库存40万平方米。抓好物业服务管理,完善物业行业信用体系和考评体系,建立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对连续2年考核不达标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淘汰。

      以民生工程为载体,在城镇居住条件改善上求突破。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塔沱、南坝、川鼓等片区棚户区改造,力保全年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开工2万户以上。加快新村建设扶贫,实施新村建设扶贫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1.3万户。

      以百镇建设为动力,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上求突破。深入实施“百镇建设行动”,加快17个省级试点镇建设,加快20个中心镇向新型小城市建设步伐,以59个重点镇为基础,计划完成省级试点镇基础设施投资7.2亿元,转移农业人口2.7万人。

      以提高效能为抓手,在住建系统形象树优上求突破。强化规矩意识、责任担当、执行落实和纪律监督,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2016年12月底,一个喜讯传来: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名单公布,达州强势上榜。

      细细观察,达州获得这样的荣誉,并不意外。地处川东北的达州,位于成都、重庆、西安和武汉四大城市交汇处。近年来,达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工作,该市以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契机,以绿色建筑为支撑点,稳定房地产和建筑业,书写了属于达州的城市魅力篇章。

      绿色之城:

      筑牢门槛+质量把关绿色建筑引领市场


      报建面积185万平方米,按绿色建筑设计134万平方米,绿建比例为72.43%;通川区第一、七小学西外校区等绿色建筑相继投入使用。这是2016年,达州交出的绿色建筑成绩单。

      在转型发展的路口,建筑行业转向“低碳开发”已是大趋势。“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正在成为房地产业乃至一座城生态价值和效益的关键环节。

      达州大力提升市民的绿色意识,让绿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在建筑技术革新与产品升级的潮流上,强力推行绿色建筑设计、全面提升绿色建筑品质。

      首先,筑牢绿色门槛。达州出台专门实施方案,要求所有的市政府投资工程或使用财政资金项目、保障性住房、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大型公共建筑、15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均要按照四川省绿色建筑标准设计。

      从中心城区开始,达州对政府投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执行四川省绿色建筑评价等标准建造。随后,又将大型小区和大型公共建筑纳入绿色建筑设计,严把审查和施工图备案审查关。这一做法,已经向各县市,以及国家、省级重点镇延伸。

      其次,严把质量关口。每年年初,达州要对绿色建筑工作全面部署,凡应做绿色建筑的,必须按标准设计。在这里,初步设计和审查设计文件必须具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等内容,而且须优先采用省市已备案登记的新型节能材料。而审查机构把绿色建筑作为重点,对不满足规定性指标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通过。

      决定绿色建筑质量的不只是设计,还有建材质量。达州的经验是,严格建筑材料备案登记。凡备案的建筑节能材料,须查相关合格证。专家评估认定后,该材料才能纳入年度推广目录。

      绿色建筑蓬勃而兴之际,达州也因缘际会发展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新型建材企业。目前,当地备案的23种新型建筑材料,多数为本地生产,且具备导热系数低、热阻值大、性价比高、铆固结实安全、外观整洁优美等优点。

      宜居之城:

      中心城区建设“提档升级”县城、小城镇建管深入推进

      翻开2016年的达州城镇建设记录,新型城镇化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北城滨江、马踏洞、莲花湖、三里坪、翠屏山、长田坝、河市等城市新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和辐射能力不断提升。各县的城市新区建设同样不甘落后,大竹北城新区、宣汉西区新城、渠县东城新区、开江城普新区、万源东区新城初具规模。大竹县已成功列入省级“宜居县城”和“海绵城市(县级城市)”试点。

      2016年,达州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是年初目标的212.5%。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攀升至42.28%以上,中心城区面积达到82平方公里。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基础设施快速配套与质量提升。45亿元,这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度投资额,为计划数的112.5%。成绩的背后,是凤凰国际大酒店、人民广场、金龙大道沿线等市中心城区“三化”等重点工程提前完工,罗浮新城市广场综合体等新商业综合体建设快马加鞭。

      市政项目上,达州第二水源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渠县成功入围省级“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县级城市)”试点。

      城市建设的红利也体现在人居环境的改善上,市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2016年,达州共争取国开行、农发行棚户区改造授信共计90.61亿元,授信额度居全省全列。

      期间,达州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开工建设26340户,货币安置11805户,均超额完成规划任务。至去年年底,全市基本建成完成27423套;竣工完成22580套,发放租赁补贴4510户,三项指标同样超过年度任务。

      此外,达州还向农民工定向供应公共租赁住房360套,占任务的100%。由于成绩突出,达州被列入全省百万安居工程先进典型。

      城市飞速发展,乡镇建设管理也深入推进。2016年,达州17个试点镇建设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8亿元,占目标的101.3%,就地就近吸纳农业人口2.5万人,占目标的100.4%,宣汉县南坝镇被列入国家首批特色小城镇,全省仅7个。同时,达州5个村被推荐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市农村危房改造10980户已全部开工,开工率100%,今年底全部竣工。宣汉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县,是全省唯一。

      稳健之城:

      房地产、建筑业稳中有进安全生产形势向好


      达州城乡建设快速推进,基础是房地产行业平稳运行。2016年,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基础上,牢牢抓去库存这个“牛鼻子”,达州出台相关落实意见和措施。

      房地产平稳运行,市场监管是关键。2016年,达州举行房地产开发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培训,加快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开展为期2个月的物业服务企业集中整治活动,推进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93.4亿元,同比增长13.2%。商品房销售面积25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1%;销售金额177.5亿元;新开工面积325万平方米;全市商品房住宅去库存57万平方米,库存量总量不高于360万平方米。

      房地产平稳发展,建筑业随之壮大。2016年8月,达州专门出台意见,让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在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中发挥更大作用。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5亿元,省外建筑业产值20亿元,实现成建制劳务输出5.5万人,实现建筑劳务收入9亿元,新办建筑业企业39家,完成资质增项41项,培训建设类岗位人员4464人。

      从2016年4月1日起,达州市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砂浆“禁现”工作,积极鼓励商混企业转型,全市已取缔了35家施工现场临时搅拌站,已有4个预拌砂浆生产企业通过备案,促进了散装水泥的普及应用。散装水泥推广量450万吨,散装率达到35%,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152万吨,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30.5%。

      建筑业的发展,有序运行的市场是主因。去年开始,达州开展工程质量两年治理、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行动,严厉打击建筑市场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行为。

      守住安全底线上,达州全年共检查项目427次,查处涉嫌挂靠行为4起,督促73个工地进行整改。安全生产监管方面,以深基坑、模板支架、脚手架、起重机械、钢管扣件为重点,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累计整改通知37份,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五个着力统领全局

      达州要做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2016年底,达州入围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对于川东北重镇达州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契机。

      按照国家要求,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需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创新探索。

      探路城市新形态,达州笃定前行,欲探索出一条具备地方特色且可复制的做法与经验。

      话思路:五个着力,建设内陆新型城镇化示范

      思路引领出路。试点之初,达州就锁定“两体系、两机制和一模式”五大核心任务。

      两体系,就是构建内陆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绿色城镇化体系;两机制,即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城镇化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机制;一模式,指的是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实现路径上,就是做好五个着力。

      着力优化城镇布局。练好内功,到2018年,达州实现“建成区面积超一百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一百万以上”,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大竹、渠县、宣汉3个县城建成Ⅰ型小城市,开江、万源两个县(市)城建成II型小城市。用好外力,融入成渝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建立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实现区域一体化协作。

      着力绿色发展。坚持“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构建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体系,推动产城融合。以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带动促进并支撑城镇化。围绕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作为核心任务,推动产村相融。

      着力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变身小城市。打造美丽新村,结合巴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建筑文化,规划建设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和幸福美丽新村。传承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旅融合。

      着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变革户籍制度,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分级分担机制,保障和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就业服务体系及住房保障制度,确保随迁子女享受平等教育。

      着力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抓住创建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契机,改革财政体制,实现财力下沉。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投融资的内生动力和长远后劲。

      看行动:今明两年重点项目清单全部出炉

      达州提出,通过探索及改革创新,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示范区。预计将来,达州全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30万人。同时,城镇化格局更加完善,产业支撑作用显著提升,配套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思路清晰,行动有力。

      自入围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后,达州反应迅速。达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地在名单公布后,即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和县(市、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这个小组的职责是,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此外,小组的职能还包括,加强部门之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建立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自上而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达州已经初步谋划建立了新型城镇化转移支付、财政投入、税收留成、增值分配等体制机制。今明两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如“五桥六路”、“七大新区”、缓堵保畅、棚户区改造、老城区提升等清单已经全部列出,投资计划也已提前谋划。此外,轨道交通前期规划工作等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正在顺利展开。

      为了确保新型城镇化各项措施扎实有效的执行,达州市还专门出台了《达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试行办法》及其细则,把推进新型城镇化纳入考核领导班子实绩的重要内容。“有了思路目标,也有了具体的执行和配套措施,达州的新型城镇化试点之路,将会越走越顺。”对于未来,达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暮冬 贾金戈 严开川/文 唐朝祥/图)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