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行政审批改革的武侯探索

  • 2016年07月27日 10时5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2008年,武侯区开启了行政审批改革领域的“破冰之举”;如今,这场“破冰之举”被国家认可,发源自武侯区的“地方试验”上升为“国家样本”。

      去年5月,武侯区被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确定为“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区”,正式担负起“国家级”改革探索重任;7月29日,“全国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现场会”将在武侯区召开……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顾平安看来,武侯区行政审批局的成立,改变了以部门独立审批为主的体制,建立了行政审批与行政监管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新模式,为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材料精简、效率提升、服务创新释放了巨大的创新空间——这段评论也恰好回答了:为何“武侯经验”能上升为“国家样本”这一问题。

      一段“长途跋涉”的改革之旅

      改革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探索行政审批改革这件事上,武侯区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改革时间表”,走过了一段“长途跋涉”的改革之旅:

      2008年7月,按照“两集中、两到位”要求,武侯区将各部门审批职能集中到一个业务科室,在政务大厅统一设立窗口,接件办理行政审批事项。

      这一举措,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物理空间上的集中,减少行政许可相对人往返跑腿办事的负担,但根本性的体制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实际审批权仍紧握在原部门负责人手中,政务中心的窗口成为摆设,审批办理仍在政务中心“体外循环”,一些部门办件量小,一年办不了几件审批业务,造成部门行政资源和大厅窗口资源极大浪费。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勇敢者的特性。为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武侯区决定探索“行政审批委托制”,在政务中心成立审批科,行政审批科下设3个窗口,区内常年办件量小或季节性强的10个部门的法定代表人和武侯区政务中心签订行政审批委托协议,将行政审批事项委托给政务中心办理,并明确职权、委托的事项和责任。这相当于将10个部门的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探索“小审批局模式”。

      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一般,武侯区从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这个复杂的线团中到了关键线头——同年12月武侯区正式宣布成立行政审批局,将区发改局、区物价局等22个部门承担的行政审批职能全部划转到审批局。

      2009年元旦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武侯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大楼即挂出了一块新牌子——“成都市武侯区行政审批局”。全国第一个专司行政审批职能的政府工作部门正式对外亮出“身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破局”之举在武侯拉开序幕。

      一种“审管分离”的改革模式

      目前,武侯全区除与监管密不可分的动植物检验检疫等26项审批事项外,其他部门一律不再保留审批事项、开展行政审批。全区行政许可类事项集中度达到87%——审批职能集中,也意味着武侯区成功实现了“审管分离”,破解了职能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体制性弊端。“审管分离”后,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武侯区进行了系列配套改革:

      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的运行机制。行政审批局负责审批的所有审批事项,只需加盖“行政审批专用章”即为法定有效,不再加盖原职能部门印章,解决了长期以来“印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的问题。

      实行“一口接件出证、科室联动办理”模式。建立“统一受理中心、要件审查中心、‘三并联’中心、现场踏勘中心和网上中介平台”等“四中心一平台”,申请人办理相关许可事项,只需在行政审批局对应的1个窗口提交1套资料,即可在最短时限内办结。

      如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事项,改革前需向区商务局、区投促局、区财政局3个部门分3次提供申请材料,走3道程序,法定时限约130个工作日,实际办理时间最少20个工作日。改革后只需到区行政审批局经济类的1个窗口提供1套材料,走1道程序,在7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理完成。

      不过,行政审批相对集中、“审管分离”后,武侯区仍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加强监管、切实消除审批权力寻租?为此,武侯区探索实施“自我”内部监督、接受“社会”外部监督,要求凡审批信息,均利用“审管信息共享系统”同步告知监管部门,使审批与监管信息互通,相互监督;同时,在全国率先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区政务服务机构全方位开展作风建设、服务质量和“公众满意度”指数综合动态测评。

      系列组合拳下,武侯区获得了多赢局面。行政审批效率提升、运行成本大大下降,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全区新注册企业从原来的每年7000余户增长到10000户以上。

      一场“五星级”的标准化运动

      当前,为保障行政审批改革向深处推进,一场行政审批标准化服务运动,正在武侯区进行。

      而这场运动,其实由来已久。早在几年前,为改变窗口人员服务理念缺乏、服务手段单一等问题,武侯区政务中心主动与锦江宾馆合作,用五星级饭店的管理模式,对中心政务服务质量进行管理。“从服务用语开始,办理人员接待群众该怎么说话,到整个事项办理每个流程该如何操作,都写进了标准。”武侯区行政审批局局长谢存亮介绍,武侯审批服务全面导入国际质量体系,提升审批服务的精确度和精准度,目前已制定出415项行政审批服务标准。2014年,武侯区便被国家标准委确立为“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示范区”。

      去年10月,武侯区新政务中心投入使用,这也是继2008年武侯区率先在全国建立行政审批局,将区级各部门所承担的79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划转后,改革的“再提速”。

      新政务中心投入使用后,“OTO”线上线下服务投入运行,建立了统一对外呼叫平台(热线96166),基本实现了办事群众只用拨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设想。

      人性化是服务的最高境界。在武侯区新政务中心,武侯区专门开设了休息区、母婴室等设施,安排专人帮助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办理证照,这一贴心举动让武侯区的服务更有温度,百姓的满意程度节节攀升。经第三方机构测评,武侯区政务服务窗口建设和公众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数达到93.45,连续多年达“很满意”水平。

      ◎短评

      智慧与勇气并存的改革先行者

      无论在何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让人钦佩。第一个在行政审批领域“破冰”的武侯,也值得这样一份钦佩。

      改革的困难显而易见,职能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审批办理中的“多头受理”“体外循环”……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触及传统行政审批的体制障碍和制度壁垒,必是一场伤筋动骨的改革。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武侯区都是这个领域的孤独者,坚持下来也需要极大的勇气。

      解决问题,不光要有勇气还得有智慧的手段。“审管分离”的改革模式、“一枚印章管审批”的运行机制、“一口接件出证、科室联动办理”的办理流程,甚至是向五星级饭店学习的服务模式……一系列的头脑风暴下,武侯区成功将自己的“地方试验”上升为“国家样本”。

      来不及感叹,8年时间已溜走,但满满的收获让武侯回首时不会遗憾;来不及停留,正式肩负国家使命的武侯,正在奔向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行政审批改革的武侯探索

  • 2016年07月27日 10时5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2008年,武侯区开启了行政审批改革领域的“破冰之举”;如今,这场“破冰之举”被国家认可,发源自武侯区的“地方试验”上升为“国家样本”。

      去年5月,武侯区被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确定为“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区”,正式担负起“国家级”改革探索重任;7月29日,“全国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现场会”将在武侯区召开……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顾平安看来,武侯区行政审批局的成立,改变了以部门独立审批为主的体制,建立了行政审批与行政监管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新模式,为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材料精简、效率提升、服务创新释放了巨大的创新空间——这段评论也恰好回答了:为何“武侯经验”能上升为“国家样本”这一问题。

      一段“长途跋涉”的改革之旅

      改革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探索行政审批改革这件事上,武侯区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改革时间表”,走过了一段“长途跋涉”的改革之旅:

      2008年7月,按照“两集中、两到位”要求,武侯区将各部门审批职能集中到一个业务科室,在政务大厅统一设立窗口,接件办理行政审批事项。

      这一举措,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物理空间上的集中,减少行政许可相对人往返跑腿办事的负担,但根本性的体制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实际审批权仍紧握在原部门负责人手中,政务中心的窗口成为摆设,审批办理仍在政务中心“体外循环”,一些部门办件量小,一年办不了几件审批业务,造成部门行政资源和大厅窗口资源极大浪费。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勇敢者的特性。为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武侯区决定探索“行政审批委托制”,在政务中心成立审批科,行政审批科下设3个窗口,区内常年办件量小或季节性强的10个部门的法定代表人和武侯区政务中心签订行政审批委托协议,将行政审批事项委托给政务中心办理,并明确职权、委托的事项和责任。这相当于将10个部门的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探索“小审批局模式”。

      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一般,武侯区从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这个复杂的线团中到了关键线头——同年12月武侯区正式宣布成立行政审批局,将区发改局、区物价局等22个部门承担的行政审批职能全部划转到审批局。

      2009年元旦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武侯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大楼即挂出了一块新牌子——“成都市武侯区行政审批局”。全国第一个专司行政审批职能的政府工作部门正式对外亮出“身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破局”之举在武侯拉开序幕。

      一种“审管分离”的改革模式

      目前,武侯全区除与监管密不可分的动植物检验检疫等26项审批事项外,其他部门一律不再保留审批事项、开展行政审批。全区行政许可类事项集中度达到87%——审批职能集中,也意味着武侯区成功实现了“审管分离”,破解了职能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体制性弊端。“审管分离”后,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武侯区进行了系列配套改革:

      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的运行机制。行政审批局负责审批的所有审批事项,只需加盖“行政审批专用章”即为法定有效,不再加盖原职能部门印章,解决了长期以来“印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的问题。

      实行“一口接件出证、科室联动办理”模式。建立“统一受理中心、要件审查中心、‘三并联’中心、现场踏勘中心和网上中介平台”等“四中心一平台”,申请人办理相关许可事项,只需在行政审批局对应的1个窗口提交1套资料,即可在最短时限内办结。

      如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事项,改革前需向区商务局、区投促局、区财政局3个部门分3次提供申请材料,走3道程序,法定时限约130个工作日,实际办理时间最少20个工作日。改革后只需到区行政审批局经济类的1个窗口提供1套材料,走1道程序,在7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理完成。

      不过,行政审批相对集中、“审管分离”后,武侯区仍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加强监管、切实消除审批权力寻租?为此,武侯区探索实施“自我”内部监督、接受“社会”外部监督,要求凡审批信息,均利用“审管信息共享系统”同步告知监管部门,使审批与监管信息互通,相互监督;同时,在全国率先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区政务服务机构全方位开展作风建设、服务质量和“公众满意度”指数综合动态测评。

      系列组合拳下,武侯区获得了多赢局面。行政审批效率提升、运行成本大大下降,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全区新注册企业从原来的每年7000余户增长到10000户以上。

      一场“五星级”的标准化运动

      当前,为保障行政审批改革向深处推进,一场行政审批标准化服务运动,正在武侯区进行。

      而这场运动,其实由来已久。早在几年前,为改变窗口人员服务理念缺乏、服务手段单一等问题,武侯区政务中心主动与锦江宾馆合作,用五星级饭店的管理模式,对中心政务服务质量进行管理。“从服务用语开始,办理人员接待群众该怎么说话,到整个事项办理每个流程该如何操作,都写进了标准。”武侯区行政审批局局长谢存亮介绍,武侯审批服务全面导入国际质量体系,提升审批服务的精确度和精准度,目前已制定出415项行政审批服务标准。2014年,武侯区便被国家标准委确立为“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示范区”。

      去年10月,武侯区新政务中心投入使用,这也是继2008年武侯区率先在全国建立行政审批局,将区级各部门所承担的79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划转后,改革的“再提速”。

      新政务中心投入使用后,“OTO”线上线下服务投入运行,建立了统一对外呼叫平台(热线96166),基本实现了办事群众只用拨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设想。

      人性化是服务的最高境界。在武侯区新政务中心,武侯区专门开设了休息区、母婴室等设施,安排专人帮助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办理证照,这一贴心举动让武侯区的服务更有温度,百姓的满意程度节节攀升。经第三方机构测评,武侯区政务服务窗口建设和公众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数达到93.45,连续多年达“很满意”水平。

      ◎短评

      智慧与勇气并存的改革先行者

      无论在何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让人钦佩。第一个在行政审批领域“破冰”的武侯,也值得这样一份钦佩。

      改革的困难显而易见,职能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审批办理中的“多头受理”“体外循环”……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触及传统行政审批的体制障碍和制度壁垒,必是一场伤筋动骨的改革。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武侯区都是这个领域的孤独者,坚持下来也需要极大的勇气。

      解决问题,不光要有勇气还得有智慧的手段。“审管分离”的改革模式、“一枚印章管审批”的运行机制、“一口接件出证、科室联动办理”的办理流程,甚至是向五星级饭店学习的服务模式……一系列的头脑风暴下,武侯区成功将自己的“地方试验”上升为“国家样本”。

      来不及感叹,8年时间已溜走,但满满的收获让武侯回首时不会遗憾;来不及停留,正式肩负国家使命的武侯,正在奔向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