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西部唯一 成都入围内地最宜创业城市十强

  • 2016年07月13日 10时43分
  • 来源: 成都日报
  • 【字体:
  •   从“少不入蜀”到“争相来蓉”,从“创客试验田”到“圆梦之都”,成都不仅为“创客”点燃了希望,而且使“创客”收获累累硕果。数据显示,从2015年初打造“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以来,我市已举办系列活动100余场,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1200余场,共40多万人(次)参与,去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1万多家。一系列针对创业的利好政策背后,是创新创业力量在成都的不断汇集,创新创业活力的进一步迸发。成都正朝着“创业之城、圆梦之都”不断迈进。 

      在昨日举行的“2016全球INS大会启幕仪式”上,标准排名、腾讯研究院、优客工场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大陆最宜创业城市排行榜”,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天津、武汉、苏州、南京和成都位列前十名,成为最宜创业城市。我市名列排行榜第10位,成为内地最宜创业城市之一,也是西部唯一一个进入排行榜前十的城市,成都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这既是对我市近年来开拓、持续、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我市未来发展的寄望和期许。 

      榜单负责人介绍,此榜单从创业热度、政策环境、智力支持3个一级维度来衡量一座城市是否适宜创业,侧重于双创政策和双创人才对城市创业带来的影响,更像是一个城市的创业潜力榜。 

      创业热度、政策环境、智力支持得分,成都均位列前十。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五大创业中心。一是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华北创业中心;二是以上海、杭州、苏州、南京为核心的华东创业中心;三是以深圳、广州为核心的华南创业中心;四是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创业中心;五是以成都、西安为核心的西部创业中心。 

      跻身前50位的城市划分为五大创业阵营。第一阵营北京独占鳌头;第二阵营为上海、深圳、杭州和广州;第三阵营包括天津、武汉、苏州、南京、成都、西安、重庆;第四阵营为青岛等11个城市;其余城市归入第五阵营。 

      双创生态 

      举办“菁蓉汇”活动100场以上 

      今年,我市将在去年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政府推动、市场行动、服务实体经济原则,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市创新创业深化升级为目的,着力打造“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 

      我市将支持四川大学等在蓉高校开展科研人才聘任制试点,促进科技人员柔性流动、服务企业。探索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离岸创业基地;深入实施“成都人才新政十条”,引导全市设立总额不少于20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来蓉创新创业。今年,我市将力争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领军型人才50人以上、顶尖创新创业团队5个以上。 

      深入推进“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我市今年将进一步突出大众化与高端化方向,提升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促进各区域、各领域举办“菁蓉汇”系列活动100场以上,举行“菁蓉汇”韩国、以色列专场活动。2015年2月8日,我市率先在全国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创业天府·菁蓉汇”这一城市创业品牌应运而生,从无到有,数百家创业团队、2万多名创业者参与其中,让奇迹发生;国内外300多家创投机构追捧,为创意“买单”,“蓉漂”这个词伴随着一场场路演深入人心。而在这期间,随着“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启动;2015全球创交会暨第十届欧洽会的开幕,“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品牌在全国叫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遵循市场化逻辑,双创共享平台已然成为成都“双创生态圈”全链条中光彩夺目的一环。而与其环环相扣的还有日益完备的政策体系、逐步优化的投融资服务和不断深入的简政放权改革。 

      正是这样的双创生态下,众多创业项目西进成都。 

      政策支持 

      人才新政十条让蓉漂有了“家” 

      城市,因人而兴。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成都有先天的人才集聚优势,云集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市也正在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去吸引、留住人才,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成为“蓉漂”,根植成都创新创业。 

      本报在全国媒体中首次报道的“海归”马天琛,就是归国创业直奔成都的典型。“成都是一个高校云集的城市,而对于我们这些归国创业者,成都有很系统的帮扶政策,这两点对我和我的创业项目都很有吸引力。”原来,马天琛的创业项目是一款叫“面聊”的社交软件,当时就是瞄准全国高校推开。如今,马天琛创立的成都泰聚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登陆了新三板,成为全国高校在校生创业挂牌上市的“第一股”。 

      今年2月14日,成都人才政策再次发力,颁布了《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加快打造西部人才核心聚集区的若干政策》的全新人才吸引计划,共有十条,简称“成都人才新政十条”。这十条新政对人才的吸引力是“空前”的,来蓉高端人才纷纷表示,在享有系列支持政策之外,成都更有了“家”的归属感。 

      智力支持 

      2025年全市人才总量将突破500万
     

      我市拥有众多的高校,如何发挥这些高校的科研优势,将它们转化为我市创新创业的智力支持?我市已有答案。 

      推进“一流研发能力建设工程”,我市将立足成都实际和参与国际竞争需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建设一批城市创新能力“地标”工程。同时,构建部、校、市共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机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优势学科及研发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创新基础设施国际先进,源头创新能力、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进入国际一流,为我市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市将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前瞻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工程和重大战略项目,建立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多学科交叉的国际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与全球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提高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通信工程、口腔医学等优势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同时,巩固扩大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微电子、通信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优势学科,形成20个以上国际领先优势学科、30个以上学科进入ESI前1%等。 

      建设世界一流研发平台,我市将打造世界一流研发平台和原创基地,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依托优势学科与地方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一流校院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技术研发中心、高端创新研究院。同时,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基础设施,我市将争取国家布局建设西部国家科学中心,围绕核动力、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信息安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优势科研资源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我市将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以高层次、创新创业型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培养形成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25年,全市人才总量突破500万,使成都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高地和创业天堂。(记者 田程晨)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西部唯一 成都入围内地最宜创业城市十强

  • 2016年07月13日 10时43分
  • 来源: 成都日报
  •   从“少不入蜀”到“争相来蓉”,从“创客试验田”到“圆梦之都”,成都不仅为“创客”点燃了希望,而且使“创客”收获累累硕果。数据显示,从2015年初打造“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以来,我市已举办系列活动100余场,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1200余场,共40多万人(次)参与,去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1万多家。一系列针对创业的利好政策背后,是创新创业力量在成都的不断汇集,创新创业活力的进一步迸发。成都正朝着“创业之城、圆梦之都”不断迈进。 

      在昨日举行的“2016全球INS大会启幕仪式”上,标准排名、腾讯研究院、优客工场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大陆最宜创业城市排行榜”,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天津、武汉、苏州、南京和成都位列前十名,成为最宜创业城市。我市名列排行榜第10位,成为内地最宜创业城市之一,也是西部唯一一个进入排行榜前十的城市,成都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这既是对我市近年来开拓、持续、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我市未来发展的寄望和期许。 

      榜单负责人介绍,此榜单从创业热度、政策环境、智力支持3个一级维度来衡量一座城市是否适宜创业,侧重于双创政策和双创人才对城市创业带来的影响,更像是一个城市的创业潜力榜。 

      创业热度、政策环境、智力支持得分,成都均位列前十。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五大创业中心。一是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华北创业中心;二是以上海、杭州、苏州、南京为核心的华东创业中心;三是以深圳、广州为核心的华南创业中心;四是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创业中心;五是以成都、西安为核心的西部创业中心。 

      跻身前50位的城市划分为五大创业阵营。第一阵营北京独占鳌头;第二阵营为上海、深圳、杭州和广州;第三阵营包括天津、武汉、苏州、南京、成都、西安、重庆;第四阵营为青岛等11个城市;其余城市归入第五阵营。 

      双创生态 

      举办“菁蓉汇”活动100场以上 

      今年,我市将在去年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政府推动、市场行动、服务实体经济原则,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市创新创业深化升级为目的,着力打造“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 

      我市将支持四川大学等在蓉高校开展科研人才聘任制试点,促进科技人员柔性流动、服务企业。探索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离岸创业基地;深入实施“成都人才新政十条”,引导全市设立总额不少于20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来蓉创新创业。今年,我市将力争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领军型人才50人以上、顶尖创新创业团队5个以上。 

      深入推进“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我市今年将进一步突出大众化与高端化方向,提升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促进各区域、各领域举办“菁蓉汇”系列活动100场以上,举行“菁蓉汇”韩国、以色列专场活动。2015年2月8日,我市率先在全国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创业天府·菁蓉汇”这一城市创业品牌应运而生,从无到有,数百家创业团队、2万多名创业者参与其中,让奇迹发生;国内外300多家创投机构追捧,为创意“买单”,“蓉漂”这个词伴随着一场场路演深入人心。而在这期间,随着“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启动;2015全球创交会暨第十届欧洽会的开幕,“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品牌在全国叫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遵循市场化逻辑,双创共享平台已然成为成都“双创生态圈”全链条中光彩夺目的一环。而与其环环相扣的还有日益完备的政策体系、逐步优化的投融资服务和不断深入的简政放权改革。 

      正是这样的双创生态下,众多创业项目西进成都。 

      政策支持 

      人才新政十条让蓉漂有了“家” 

      城市,因人而兴。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成都有先天的人才集聚优势,云集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市也正在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去吸引、留住人才,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成为“蓉漂”,根植成都创新创业。 

      本报在全国媒体中首次报道的“海归”马天琛,就是归国创业直奔成都的典型。“成都是一个高校云集的城市,而对于我们这些归国创业者,成都有很系统的帮扶政策,这两点对我和我的创业项目都很有吸引力。”原来,马天琛的创业项目是一款叫“面聊”的社交软件,当时就是瞄准全国高校推开。如今,马天琛创立的成都泰聚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登陆了新三板,成为全国高校在校生创业挂牌上市的“第一股”。 

      今年2月14日,成都人才政策再次发力,颁布了《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加快打造西部人才核心聚集区的若干政策》的全新人才吸引计划,共有十条,简称“成都人才新政十条”。这十条新政对人才的吸引力是“空前”的,来蓉高端人才纷纷表示,在享有系列支持政策之外,成都更有了“家”的归属感。 

      智力支持 

      2025年全市人才总量将突破500万
     

      我市拥有众多的高校,如何发挥这些高校的科研优势,将它们转化为我市创新创业的智力支持?我市已有答案。 

      推进“一流研发能力建设工程”,我市将立足成都实际和参与国际竞争需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建设一批城市创新能力“地标”工程。同时,构建部、校、市共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机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优势学科及研发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创新基础设施国际先进,源头创新能力、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进入国际一流,为我市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市将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前瞻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工程和重大战略项目,建立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多学科交叉的国际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与全球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提高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通信工程、口腔医学等优势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同时,巩固扩大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微电子、通信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优势学科,形成20个以上国际领先优势学科、30个以上学科进入ESI前1%等。 

      建设世界一流研发平台,我市将打造世界一流研发平台和原创基地,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依托优势学科与地方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一流校院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技术研发中心、高端创新研究院。同时,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基础设施,我市将争取国家布局建设西部国家科学中心,围绕核动力、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信息安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优势科研资源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我市将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以高层次、创新创业型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培养形成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25年,全市人才总量突破500万,使成都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高地和创业天堂。(记者 田程晨)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