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到2025年 川大将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大学

  • 2016年04月18日 09时41分
  • 来源: 成都日报
  • 【字体:
  •   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获悉,4月15日,市政府和四川大学签订《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创业、坚持协同创新的原则,在八大方面深度合作,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校地协同创新。以“三权”改革为核心,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载体,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破除制约校地协同创新桎梏,到2018年,双方共同推动全面创新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全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校地协同创新机制提供示范和基础,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到2025年,共同将四川大学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大学,为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提供支撑。

      1

      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实践

      双方将共同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的“三权”改革试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立委托职务成果完成人使用和处置科技成果的规范办法,实行四川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委托使用处置证书制度。支持四川大学探索建设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成果交易中心”,形成由市场决定科技成果价值的技术评估与定价机制;配套专项经费支持四川大学建立专职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共同探索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共同设立校地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建立与行业企业对接交流长效机制、科研人员柔性服务企业机制,引导科研人员聚焦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共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企业与高校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品研发和平台建设上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切实推动高校与本地企业协同创新。

      2

      协同引进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共同设立“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引进基金”,围绕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按照“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资助”的总体思路,依托四川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国际影响力,汇聚企业、政府、学校多方力量,采取直接引进或柔性引进等多种途径,在全球范围内招引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产业集群校地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领先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

      3

      共建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

      依托四川大学优势学科,以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方式,围绕精准医学,先进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绿色能源与低碳技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等领域,共同建设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先行先试,建成集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成果对接、公共技术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校院地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将学科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将科技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4

      共建“成都喜马拉雅国际研究院”

      依托四川大学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及相关科研机构,联合环喜马拉雅区域国家的若干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建全球首个实体性、国际化、智库型的“成都喜马拉雅国际研究院”,统筹策划和推进成都市向南向西开放战略,服务于提升成都的国际软实力尤其是在环喜马拉雅区域的辐射力,助推成都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首位城市”。围绕成都向南向西开放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发挥决策咨询、理论研究、人才开发、公共外交和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成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5

      共建“成都数学中心”

      依托四川大学数学学科原“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长江数学中心”,现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元数学基金“几何拓扑与数学物理交叉融合创新平台”,共建“成都数学中心”,使之成为全国第4个以城市名字命名的数学中心。该中心将成为国际数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围绕国际数学研究前沿,引领成都乃至国家在数学科学方面的原始创新,取得领先的研究成果;围绕国家及地方重大需求,为成都市相关产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尤其为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奠定基础。特别是推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与空间安全、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交通与物流、经济与金融中管理与决策等创新事业的发展,并在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创新人才聘任、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一条创新之路。

      6

      共建“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

      支持四川大学充分整合相关学科综合优势,建设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以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研究团队为目标,聚焦网络安全紧迫技术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着力突破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培养能胜任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能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校地协同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园区。

      7

      支持川大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成都市支持四川大学依托多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综合性优势,围绕国家培育爆发式增长的新经济、新产业需求,汇聚一批海内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借鉴国际先进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研发、引进和转化,完善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全链式转化体系,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体系、双创孵化平台、创业投资和资本平台、技术合作交流平台、知识产权运营平台、通用技术合作研发平台、创业理论研究平台等,建立国际化、跨学科、跨行业的创新创业特区,建设成为国家西部地区对接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战略高地。

      8

      推动建设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

      支持四川大学打造环川大创新创业“三带四区一城”,承接成果溢出和转化,培育创新创业群落。支持四川大学联合牛津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共同建立“3+3”国际创新创业学院(研究院),打造全球化、高端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创意产业平台、高端培训平台和国际服务平台。支持四川大学、武侯区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的全新模式建设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鼓励引入第三方资源,聚集、整合、优化区域创新创业要素,努力打造成为“蓉漂”创新创业的首选之所和中国西部地区的创新创业新地标。支持四川大学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共建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鼓励搭建集国际高端研发、自主创新研发、研发促进服务三大平台于一体的创新型校地协同创新基地。(记者 王伶雅)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到2025年 川大将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大学

  • 2016年04月18日 09时41分
  • 来源: 成都日报
  •   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获悉,4月15日,市政府和四川大学签订《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创业、坚持协同创新的原则,在八大方面深度合作,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校地协同创新。以“三权”改革为核心,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载体,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破除制约校地协同创新桎梏,到2018年,双方共同推动全面创新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全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校地协同创新机制提供示范和基础,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到2025年,共同将四川大学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大学,为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提供支撑。

      1

      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实践

      双方将共同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的“三权”改革试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立委托职务成果完成人使用和处置科技成果的规范办法,实行四川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委托使用处置证书制度。支持四川大学探索建设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成果交易中心”,形成由市场决定科技成果价值的技术评估与定价机制;配套专项经费支持四川大学建立专职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共同探索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共同设立校地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建立与行业企业对接交流长效机制、科研人员柔性服务企业机制,引导科研人员聚焦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共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企业与高校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品研发和平台建设上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切实推动高校与本地企业协同创新。

      2

      协同引进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共同设立“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引进基金”,围绕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按照“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资助”的总体思路,依托四川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国际影响力,汇聚企业、政府、学校多方力量,采取直接引进或柔性引进等多种途径,在全球范围内招引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产业集群校地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领先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

      3

      共建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

      依托四川大学优势学科,以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方式,围绕精准医学,先进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绿色能源与低碳技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等领域,共同建设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先行先试,建成集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成果对接、公共技术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校院地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将学科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将科技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4

      共建“成都喜马拉雅国际研究院”

      依托四川大学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及相关科研机构,联合环喜马拉雅区域国家的若干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建全球首个实体性、国际化、智库型的“成都喜马拉雅国际研究院”,统筹策划和推进成都市向南向西开放战略,服务于提升成都的国际软实力尤其是在环喜马拉雅区域的辐射力,助推成都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首位城市”。围绕成都向南向西开放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发挥决策咨询、理论研究、人才开发、公共外交和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成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5

      共建“成都数学中心”

      依托四川大学数学学科原“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长江数学中心”,现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元数学基金“几何拓扑与数学物理交叉融合创新平台”,共建“成都数学中心”,使之成为全国第4个以城市名字命名的数学中心。该中心将成为国际数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围绕国际数学研究前沿,引领成都乃至国家在数学科学方面的原始创新,取得领先的研究成果;围绕国家及地方重大需求,为成都市相关产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尤其为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奠定基础。特别是推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与空间安全、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交通与物流、经济与金融中管理与决策等创新事业的发展,并在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创新人才聘任、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一条创新之路。

      6

      共建“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

      支持四川大学充分整合相关学科综合优势,建设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以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研究团队为目标,聚焦网络安全紧迫技术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着力突破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培养能胜任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能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校地协同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园区。

      7

      支持川大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成都市支持四川大学依托多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综合性优势,围绕国家培育爆发式增长的新经济、新产业需求,汇聚一批海内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借鉴国际先进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研发、引进和转化,完善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全链式转化体系,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体系、双创孵化平台、创业投资和资本平台、技术合作交流平台、知识产权运营平台、通用技术合作研发平台、创业理论研究平台等,建立国际化、跨学科、跨行业的创新创业特区,建设成为国家西部地区对接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战略高地。

      8

      推动建设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

      支持四川大学打造环川大创新创业“三带四区一城”,承接成果溢出和转化,培育创新创业群落。支持四川大学联合牛津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共同建立“3+3”国际创新创业学院(研究院),打造全球化、高端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创意产业平台、高端培训平台和国际服务平台。支持四川大学、武侯区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的全新模式建设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鼓励引入第三方资源,聚集、整合、优化区域创新创业要素,努力打造成为“蓉漂”创新创业的首选之所和中国西部地区的创新创业新地标。支持四川大学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共建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鼓励搭建集国际高端研发、自主创新研发、研发促进服务三大平台于一体的创新型校地协同创新基地。(记者 王伶雅)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