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 推进成都科学发展

  • 2016年02月22日 15时36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关键词 

      改革试验 

      培育新的增长动能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我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今年力争实现重点突破 

      破解创新驱动瓶颈制约,解决当前发展难题,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作为四川首位城市,成都将从哪些方面发力以求突破发展?昨日,记者采访了市级相关部门的落实举措。据了解,今年我市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力争在部分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全面实施2025城建攻坚计划,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三个方面着手 

      力争在部分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了解到,为切实履行成都作为全省改革试验核心城市作用,今年我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力争在部分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具体而言,首先成都市将着力在打通“两个通道”方面实现突破。据了解,在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方面,今年成都市将积极推动实施“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探索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深化在蓉高校‘三权’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而在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方面,今年成都市将推进实施“研究制订支持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搭建军工成果交易和军用技术转民用项目发布平台”、“研究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等重点改革任务。 

      同时,成都市还将通过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推动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成都科学城突破发展、多点竞相发展等,着力推动载体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今年成都市还将着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人才发展战略、金融支撑战略、开放合作战略“四大战略”支撑创新改革试验。 

      围绕五大任务 

      创造新供给激活新需求 

      据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将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重点优化产业供给结构、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优化金融信贷结构、降低企业成本、补齐经济社会短板,进一步推进我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去产能方面,将按照有关政策要求,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有效推进兼并重组。同时,鼓励优势产能“走出去”,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并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去库存方面,成都市将统筹和优化全市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根据国家、省市政策规定和要求,探索货币化安置方式,并鼓励房企降低房价和兼并重组,通过盘活商业办公用房市场等方式消化商品房存量。 

      成都市还将通过全盘统筹政府债务、落实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关政策措施、规范各类融资行为等方式处理好“去杠杆”与稳增长、调结构的关系。而在降成本方面,成都市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清理事业性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还将实施进一步正税清费、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等举措。针对成都市存在的经济社会短板,据了解,我市还将从五方面补齐经济社会短板,即重塑发展动力、扩大有效供给、拓展发展空间、建设美丽成都、共享发展成果。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规划建设“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 

      据了解,成都市将全面实施2025城建攻坚计划,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规划建设工作。按照大城市标准,加快卫星城建设,强化功能配套,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强化区域中心城、小城市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加快就地城镇化。 

      今年成都市还将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按照“四态合一”“三规合一”的要求和思路,着力创新制定支持小城镇发展建设的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土地保障、资金保障、城镇建设、城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突破小城镇发展建设的瓶颈。 

      在城市治理方面,成都市将实施系统治理,深入推行“大城市、细管理”理念。通过强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城市管理规范和作业标准;全面推进分级分类管理,2020年实现分类覆盖率达到60%以上;强化专项治理,深化“四改六治理”,攻坚薄弱补齐短板;拓展信息化城市网络,培育综合管理多元化主体,形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关键词 

      绿色生态 

      坚持绿色发展 筑牢生态本底 

      我市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成都作为全省首位城市,如何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一幅生态“路线图”早已描绘:成都将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师法自然、尊崇自然,把生态系统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来打造,加快构建起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统筹加强“两山”屏障、河湖水系、城市绿地保护建设,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尽最大能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彰显自然之美,塑造优美城市生态。 

      筑牢生态本底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记者了解到,成都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以“山、水、田、林、湖”的市域生态本底,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优化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现代农业区、都市生态涵养区及都市生态管控区五大主体功能分区,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的和谐相融。 

      同时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1个特大中心城市区、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和10个小城市组成新型城镇体系。在此基础上,成都还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实施北改工程,美化生态环境。 

      创新环保管理模式 

      317个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机构 

      记者了解到,成都创新基层环保管理模式,在全市317个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机构,并延伸到村(社区),建立健全了全市一体、标准一致的基层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统一标准、全域推进、全面覆盖的城市。同时,还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制定并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设立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资金,在龙泉山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计划,逐渐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成都还相继出台、修订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立体化发展。 

      着力保护生态资源 

      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成都初步构建起“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的生态保护格局。同时,成都还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区建设,构建“六湖八湿地”生态体系,建成开放锦城湖、白鹭湾、花田湿地等7处湿地景观。目前,基本形成85公里长的绕城高速两侧200米生态景观带。 

      成都还实施中心城区“6通道3环带”生态绿化工程等重大民生绿化工程,中心城区新增了18个市政公园和10个郊区公园,建成健康绿道1931公里,二环路绿化工程建植草坪50余万平方米,三环路两侧建成50米绿化生态带。同时,成都地形三分天下,多样的地貌铸就了生物多样性,成都为了着力构筑长江生态屏障,近年来也大力保护森林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提升人居生态环境质量 

      PM2.5下降幅度居于全国前列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成都全面提升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记者了解到,成都大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了浣花溪公园、东湖市政公园、南湖公园等一批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同时,还全面完成413条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流域水质保持稳定,部分指标明显改善。 

      在积极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上,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深入开展了燃煤锅炉、扬尘、机动车排气、饮食油烟等专项污染治理,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建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建成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站并投入运行,大气监测布网密度全国领先。据统计,成都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2015年PM10、PM2.5年均浓度相比较于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基准年的2013年下降了28%、34%,下降幅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于前列,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 

      关键词 

      美丽新村 

      今年我市100个相对贫困村 启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成都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在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帮扶机制,我市亮出组合拳。而今年,成都市新一批的精准扶贫已经全面实施,力争到2017年,100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市同期水平70% 以上,9374 户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本区(市)县同期水平70%以上,实现兴业、家富、人和、村美。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让贫困村破蛹化蝶 

      在实施扶贫工作中,我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昨日,记者走进成都崇州市稻香旅游环线上的白头镇五星村8组B区的居民新村安置点,一排排白墙黑瓦水墨风的建筑错落有致,墙边草木点缀着青瓦,疏密有致,让人瞬时心生幽静安闲之感。 

      而这样的体验,如果放在三年前,很多村民想都不敢想。那时的五星村,因交通极度不便、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无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2013年,五星村被纳入扶贫对象,开始了一场“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模式下的新村建设。如今,一个“五星级”的幸福美丽新村赫然建成。 

      据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成都市100个相对贫困村均启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这些贫困村即将破蛹化蝶,一幅幅美丽的新村画卷正在开启。 

      牵手特色主导产业 走出脱贫致富好路径 

      同时,白头镇五星村在新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成功引进了“盘古”和“柏萃”两个农业项目,流转了当地上千亩土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开始了产业的转型。 

      据介绍,成都市充分发挥每个村的资源优势,结合全市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带)建设,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 除了走产业发展这条脱贫致富路径,成都市还推出基础设施改善行动、公共服务提升行动、社会保障兜底行动、生态环境治理行动、脱贫主体培育行动等五大行动,把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据了解,今年,成都市还将对100个相对贫困村的班子成员、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劳动力进行全覆盖的政策、技能培训。 

      四大支撑作保障 实现兴业、家富、人和、村美 

      在脱贫攻坚中,成都市通过强化组织支撑、资金支撑、帮扶支撑和作风支撑等“四大支撑”,全面保障脱贫攻坚战顺利进行。 

      不断创新并深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大扶贫理念,“高水平” 精准帮扶。 

      同时,强化资金支撑,“高投入”推进扶贫,增加市级财政年度专项资金投入,并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相对贫困村倾斜投入,确保到户帮扶资金每户不低于3000元。 

      “按照脱贫与致富、扶贫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将因地制宜制定全市100个相对贫困村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因户施策制定精准扶贫户帮扶措施,力争到2017年,100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市同期水平70% 以上,9374 户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本区(市)县同期水平70%以上,实现‘兴业、家富、人和、村美’。”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典范 神龙汽车成都工厂10月投产 

      高端的技术汇集、完善的配套建设、多样化的项目领域,中法两国在成都合力推进的成都中法生态园建设正在全速进行中。记者昨日从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获悉,预计今年10月17日,成都中法生态园的核心项目——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工厂将正式投产,今年的生产目标为1万辆,有望年底进入市场。 

      记者昨日走进神龙汽车成都工厂,车间内工人和技术人员已全部到岗,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设备的调试和生产。 

      在这座被誉为“PSA全球标杆工厂”,科技和绿色是其重要的特点。在焊装车间,不但利用435台机器人实现100%自动化焊接,还安装有世界最大的超大型六面体转台。神龙成都工厂主要生产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和东风三个品牌车型,均为新研发的高端SUV、MPV,与武汉工厂生产的车型不同。 

      去年11月底,“成都造”首台东风标致SUV整车样车在这里下线。春节前,数十辆新车下线,并被送往欧洲等地进行路测和检验。三个月后工厂将实现线上预批量生产,由此揭开与欧洲同步开发的高端车型的神秘面纱。“这个项目创造了‘成都速度’。”神龙成都工厂党委筹备组负责人吴政说,项目于2014年10月16日开工建设,类似规模的工厂建设通常需要两年半时间。 

      一个神龙项目落地,引来30多家配套项目跟进。未来,成都中法生态园将瞄准汽车产业链高端,重点发展包括名车展销中心、汽车博览中心、二手车市场等贸易博览后市场产业,推动“隆基马中”汽车博览城等项目签约落户建设;举办汽车各类赛事和汽车论坛,推动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落户,办好国际智能汽车论坛;开展汽车工业观光旅游、休闲购物等观光旅游项目,打造全国一流的汽车贸易博览娱乐基地。 

      “我们正积极与德国韦伯管理顾问咨询公司深度合作,筹建成都中法生态园创新中心项目。”成都中法生态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以德国工业4.0学习工厂、中欧国际创新中心、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中心为核心,通过与博世、拜耳、通快、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施耐德等合作,建成集欧盟科技创新研发、工业4.0运用、国际人才交流、职业教育培训、技术展示应用及推广的创新平台。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 推进成都科学发展

  • 2016年02月22日 15时36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关键词 

      改革试验 

      培育新的增长动能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我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今年力争实现重点突破 

      破解创新驱动瓶颈制约,解决当前发展难题,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作为四川首位城市,成都将从哪些方面发力以求突破发展?昨日,记者采访了市级相关部门的落实举措。据了解,今年我市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力争在部分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全面实施2025城建攻坚计划,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三个方面着手 

      力争在部分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了解到,为切实履行成都作为全省改革试验核心城市作用,今年我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力争在部分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具体而言,首先成都市将着力在打通“两个通道”方面实现突破。据了解,在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方面,今年成都市将积极推动实施“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探索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深化在蓉高校‘三权’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而在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方面,今年成都市将推进实施“研究制订支持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搭建军工成果交易和军用技术转民用项目发布平台”、“研究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等重点改革任务。 

      同时,成都市还将通过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推动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成都科学城突破发展、多点竞相发展等,着力推动载体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今年成都市还将着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人才发展战略、金融支撑战略、开放合作战略“四大战略”支撑创新改革试验。 

      围绕五大任务 

      创造新供给激活新需求 

      据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将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重点优化产业供给结构、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优化金融信贷结构、降低企业成本、补齐经济社会短板,进一步推进我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去产能方面,将按照有关政策要求,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有效推进兼并重组。同时,鼓励优势产能“走出去”,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并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去库存方面,成都市将统筹和优化全市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根据国家、省市政策规定和要求,探索货币化安置方式,并鼓励房企降低房价和兼并重组,通过盘活商业办公用房市场等方式消化商品房存量。 

      成都市还将通过全盘统筹政府债务、落实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关政策措施、规范各类融资行为等方式处理好“去杠杆”与稳增长、调结构的关系。而在降成本方面,成都市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清理事业性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还将实施进一步正税清费、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等举措。针对成都市存在的经济社会短板,据了解,我市还将从五方面补齐经济社会短板,即重塑发展动力、扩大有效供给、拓展发展空间、建设美丽成都、共享发展成果。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规划建设“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 

      据了解,成都市将全面实施2025城建攻坚计划,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规划建设工作。按照大城市标准,加快卫星城建设,强化功能配套,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强化区域中心城、小城市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加快就地城镇化。 

      今年成都市还将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按照“四态合一”“三规合一”的要求和思路,着力创新制定支持小城镇发展建设的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土地保障、资金保障、城镇建设、城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突破小城镇发展建设的瓶颈。 

      在城市治理方面,成都市将实施系统治理,深入推行“大城市、细管理”理念。通过强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城市管理规范和作业标准;全面推进分级分类管理,2020年实现分类覆盖率达到60%以上;强化专项治理,深化“四改六治理”,攻坚薄弱补齐短板;拓展信息化城市网络,培育综合管理多元化主体,形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关键词 

      绿色生态 

      坚持绿色发展 筑牢生态本底 

      我市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成都作为全省首位城市,如何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一幅生态“路线图”早已描绘:成都将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师法自然、尊崇自然,把生态系统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来打造,加快构建起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统筹加强“两山”屏障、河湖水系、城市绿地保护建设,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尽最大能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彰显自然之美,塑造优美城市生态。 

      筑牢生态本底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记者了解到,成都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以“山、水、田、林、湖”的市域生态本底,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优化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现代农业区、都市生态涵养区及都市生态管控区五大主体功能分区,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的和谐相融。 

      同时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1个特大中心城市区、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和10个小城市组成新型城镇体系。在此基础上,成都还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实施北改工程,美化生态环境。 

      创新环保管理模式 

      317个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机构 

      记者了解到,成都创新基层环保管理模式,在全市317个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机构,并延伸到村(社区),建立健全了全市一体、标准一致的基层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统一标准、全域推进、全面覆盖的城市。同时,还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制定并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设立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资金,在龙泉山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计划,逐渐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成都还相继出台、修订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立体化发展。 

      着力保护生态资源 

      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成都初步构建起“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的生态保护格局。同时,成都还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区建设,构建“六湖八湿地”生态体系,建成开放锦城湖、白鹭湾、花田湿地等7处湿地景观。目前,基本形成85公里长的绕城高速两侧200米生态景观带。 

      成都还实施中心城区“6通道3环带”生态绿化工程等重大民生绿化工程,中心城区新增了18个市政公园和10个郊区公园,建成健康绿道1931公里,二环路绿化工程建植草坪50余万平方米,三环路两侧建成50米绿化生态带。同时,成都地形三分天下,多样的地貌铸就了生物多样性,成都为了着力构筑长江生态屏障,近年来也大力保护森林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提升人居生态环境质量 

      PM2.5下降幅度居于全国前列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成都全面提升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记者了解到,成都大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了浣花溪公园、东湖市政公园、南湖公园等一批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同时,还全面完成413条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流域水质保持稳定,部分指标明显改善。 

      在积极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上,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深入开展了燃煤锅炉、扬尘、机动车排气、饮食油烟等专项污染治理,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建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建成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站并投入运行,大气监测布网密度全国领先。据统计,成都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2015年PM10、PM2.5年均浓度相比较于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基准年的2013年下降了28%、34%,下降幅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于前列,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 

      关键词 

      美丽新村 

      今年我市100个相对贫困村 启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成都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在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帮扶机制,我市亮出组合拳。而今年,成都市新一批的精准扶贫已经全面实施,力争到2017年,100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市同期水平70% 以上,9374 户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本区(市)县同期水平70%以上,实现兴业、家富、人和、村美。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让贫困村破蛹化蝶 

      在实施扶贫工作中,我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昨日,记者走进成都崇州市稻香旅游环线上的白头镇五星村8组B区的居民新村安置点,一排排白墙黑瓦水墨风的建筑错落有致,墙边草木点缀着青瓦,疏密有致,让人瞬时心生幽静安闲之感。 

      而这样的体验,如果放在三年前,很多村民想都不敢想。那时的五星村,因交通极度不便、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无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2013年,五星村被纳入扶贫对象,开始了一场“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模式下的新村建设。如今,一个“五星级”的幸福美丽新村赫然建成。 

      据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成都市100个相对贫困村均启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这些贫困村即将破蛹化蝶,一幅幅美丽的新村画卷正在开启。 

      牵手特色主导产业 走出脱贫致富好路径 

      同时,白头镇五星村在新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成功引进了“盘古”和“柏萃”两个农业项目,流转了当地上千亩土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开始了产业的转型。 

      据介绍,成都市充分发挥每个村的资源优势,结合全市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带)建设,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 除了走产业发展这条脱贫致富路径,成都市还推出基础设施改善行动、公共服务提升行动、社会保障兜底行动、生态环境治理行动、脱贫主体培育行动等五大行动,把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据了解,今年,成都市还将对100个相对贫困村的班子成员、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劳动力进行全覆盖的政策、技能培训。 

      四大支撑作保障 实现兴业、家富、人和、村美 

      在脱贫攻坚中,成都市通过强化组织支撑、资金支撑、帮扶支撑和作风支撑等“四大支撑”,全面保障脱贫攻坚战顺利进行。 

      不断创新并深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大扶贫理念,“高水平” 精准帮扶。 

      同时,强化资金支撑,“高投入”推进扶贫,增加市级财政年度专项资金投入,并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相对贫困村倾斜投入,确保到户帮扶资金每户不低于3000元。 

      “按照脱贫与致富、扶贫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将因地制宜制定全市100个相对贫困村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因户施策制定精准扶贫户帮扶措施,力争到2017年,100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市同期水平70% 以上,9374 户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本区(市)县同期水平70%以上,实现‘兴业、家富、人和、村美’。”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典范 神龙汽车成都工厂10月投产 

      高端的技术汇集、完善的配套建设、多样化的项目领域,中法两国在成都合力推进的成都中法生态园建设正在全速进行中。记者昨日从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获悉,预计今年10月17日,成都中法生态园的核心项目——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工厂将正式投产,今年的生产目标为1万辆,有望年底进入市场。 

      记者昨日走进神龙汽车成都工厂,车间内工人和技术人员已全部到岗,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设备的调试和生产。 

      在这座被誉为“PSA全球标杆工厂”,科技和绿色是其重要的特点。在焊装车间,不但利用435台机器人实现100%自动化焊接,还安装有世界最大的超大型六面体转台。神龙成都工厂主要生产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和东风三个品牌车型,均为新研发的高端SUV、MPV,与武汉工厂生产的车型不同。 

      去年11月底,“成都造”首台东风标致SUV整车样车在这里下线。春节前,数十辆新车下线,并被送往欧洲等地进行路测和检验。三个月后工厂将实现线上预批量生产,由此揭开与欧洲同步开发的高端车型的神秘面纱。“这个项目创造了‘成都速度’。”神龙成都工厂党委筹备组负责人吴政说,项目于2014年10月16日开工建设,类似规模的工厂建设通常需要两年半时间。 

      一个神龙项目落地,引来30多家配套项目跟进。未来,成都中法生态园将瞄准汽车产业链高端,重点发展包括名车展销中心、汽车博览中心、二手车市场等贸易博览后市场产业,推动“隆基马中”汽车博览城等项目签约落户建设;举办汽车各类赛事和汽车论坛,推动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落户,办好国际智能汽车论坛;开展汽车工业观光旅游、休闲购物等观光旅游项目,打造全国一流的汽车贸易博览娱乐基地。 

      “我们正积极与德国韦伯管理顾问咨询公司深度合作,筹建成都中法生态园创新中心项目。”成都中法生态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以德国工业4.0学习工厂、中欧国际创新中心、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中心为核心,通过与博世、拜耳、通快、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施耐德等合作,建成集欧盟科技创新研发、工业4.0运用、国际人才交流、职业教育培训、技术展示应用及推广的创新平台。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