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遂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纪实:逆流而上千帆竞

  • 2016年12月08日 16时50分
  • 来源: 遂宁市府
  • 【字体:
  •   11月30日,在成都召开的加快推进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我市四川绿然科技集团、四川天齐锂业股份公司、四川高金食品股份公司等3家民营企业受到表彰,射洪县被评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先进单位。在这份榜单中,传统民营企业高金食品继2013年荣获“四川省优秀民营企业”后蝉联这一殊荣,折射出遂宁民企的含金量,而以绿然科技为代表的新兴民营企业跻身“省优俱乐部”,则展示着遂宁民企的新风貌。

      “老大哥”稳健前行,“新生代”强势崛起。新老同行,齐头并进,正勾勒出遂宁民营经济逆流而上的强劲势头。有据为证——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为448.25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3%。与质的提升并肩的是量的扩张——截至11月底,全市新注册企业4156户,同比去年增长59.23%。其中:新注册公司3220户,同比去年增长61.4%;公司新增注册资本1852258万元,同比去年增长34.4%。

      在这个冬天,还有什么比逆流而上更振奋人心呢?

      政策动力

      民营经济挺起区域经济脊梁

      在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保证民营经济在进行结构调优的同时稳健前行,离不开党委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强力的政策之手。

      打好政策“组合拳”,我市既有全局设计,又有专项精准施策。

      今年4月,省政府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条政策措施后,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结合实际制定了降成本、去库存、财金互动、金融支持货币化安置等4个方面83条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另一方面,为切实解决不同方面的具体问题,更精准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我市制定了32条降本增效政策措施,主要从降低制度性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生产要素成本三个方面发力,这一措施预计将为全市企业减负11亿元。

      在“减负”的同时,同步为企业“加油”,我市设立了17亿元产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民营企业资产重组、集约发展、创新能力、品牌建设等方面。为更大激活民营活力,形成经济增长内生动力,PPP模式在全市迅速推开。截至9月底,我市共签约PPP项目8个、总投资50.78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50.78亿元,推介项目13个、总投资70.97亿元,发布项目45个、总投资236.05亿元。

      发展民营经济既需要“大块头”顶天立地,更需要“小块头”遍地开花。我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在全省率先出台“双创”23条、就业创业27条,启动遂商回遂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等工程。特别是对小微企业,我市出台了特别优惠政策,凡是小微企业租用政府资金建设的标准厂房,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减半收取;租用社会资金建设的标准厂房,政府给予50%租金补贴。而面向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已经占到我市政府采购总额的18%以上。

      强有力的政策动力,让民营经济的“腰杆”更硬,发展力量更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为448.25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3%。

      环境引力

      打造民企奔跑的快车道

      今年5月,我市正式印发了《关于印发遂宁市开展发展软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发展软环境专项整治。“软环境是加快发展的硬条件,是招商引资的硬招牌。”市委市政府的态度鲜明且坚定。以“政务提速、为企减负、依法行政、典型查处”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环境专项治理随即遍及全市,也同时惠及全民,特别是对企业发展来说,随着软环境的改善,带来的是企业发展效率的提升。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环境就是“眼睛”,就是“窗户”,也是经济实体生长的土壤、奔跑的车道。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软环境专项治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制度性改革已然提前实施。

      2014年9月1日,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试点“先照后证”,将139项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随后,“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登记制度改革迅速拉开。推动行政审批提速提效,我市采取“一窗受理、受办分离”行政审批模式,开展并联审批,同时严格中省相关改革精神,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行政审批权,即办项目达到65%,遂宁成为全省审批事项较少的市州之一。

      同时,我市不断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基础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另一方面,我市主动作为,积极打造民间商会合作品牌,在全省率先举办泛成渝经济区商会合作峰会,已经连续举办八届,该会议已经成为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商业合作交流的优越环境,也打开了遂宁与更多外地企业的合作之门。好的环境必须一以贯之。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市坚持民间投资与其他企业投资同等享受财政补助、土地供应,贷款贴息等政策。今年以来,我市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6.47亿元、中省预算内投资5.59亿元;每年兑现工业转型升级奖励资金超过1700万元。

      和谐、效率、持续,构筑起民营企业在遂宁快速奔跑的完美跑道。

      开放活力

      民营经济生机迸发

      走出去,就是一片天;打开门,迎来无数机遇。坚持开放之于民营经济来说,不仅是一场机遇的遇见,更是保持区域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我市坚持把开放提升作为促进民间投资有力抓手。

      11月28日,在“川货全国行·南昌站”活动中,“遂宁鲜”现场销售65万元,签订合同金额480万元,达成意向协议2200万元,为2016川货全国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2016年,我市参与“川货全国行”企业74家,累计实现销售金额1.6亿元,活动已经成为我市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载体。本土企业走出去,既能扩大市场份额,又能提升本土影响,我市长期以来积极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通过开展各类展销、开设分部、企业协作等方式,积极做大做强企业,同时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一个方面,“引进来”也成为做大本土经济增量的强力引擎。2015年11月2日,我省酒类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宗成功案例,四川沱牌舍得集团有限公司38.78%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正式签约,引进天洋控股进一步巩固了我市传统的白酒产业优势。

      近年来,同样的“引进来”大手笔不断上演、引进江淮汽车重组海特东乘车辆,带动2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30亿元产值规模;引入创维数字重组华润锦华,投资6亿元建设创维西部产业园;引进投资80亿元的远成物流,带动威斯腾铁路物流园等98家物流企业入驻,累计吸收投资643亿元;依托志超科技等重大项目,吸引200余家上下游电子企业,形成集芯片制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为一体的电子产业集群……

      开放意味着资源的流动,更意味着资源的整合和提升。开放造就了遂宁从内陆盆地到开放前沿的蜕变,更实现了遂宁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如今,走在创新转型之路上的民营经济,既有“阵痛”又有机遇,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拉长、增粗产业链条,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开辟广阔发展空间,已经成为我市民营企业的共识。逆流而上的民营经济正成为我市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绿色经济强市的强劲之旅!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遂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纪实:逆流而上千帆竞

  • 2016年12月08日 16时50分
  • 来源: 遂宁市府
  •   11月30日,在成都召开的加快推进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我市四川绿然科技集团、四川天齐锂业股份公司、四川高金食品股份公司等3家民营企业受到表彰,射洪县被评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先进单位。在这份榜单中,传统民营企业高金食品继2013年荣获“四川省优秀民营企业”后蝉联这一殊荣,折射出遂宁民企的含金量,而以绿然科技为代表的新兴民营企业跻身“省优俱乐部”,则展示着遂宁民企的新风貌。

      “老大哥”稳健前行,“新生代”强势崛起。新老同行,齐头并进,正勾勒出遂宁民营经济逆流而上的强劲势头。有据为证——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为448.25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3%。与质的提升并肩的是量的扩张——截至11月底,全市新注册企业4156户,同比去年增长59.23%。其中:新注册公司3220户,同比去年增长61.4%;公司新增注册资本1852258万元,同比去年增长34.4%。

      在这个冬天,还有什么比逆流而上更振奋人心呢?

      政策动力

      民营经济挺起区域经济脊梁

      在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保证民营经济在进行结构调优的同时稳健前行,离不开党委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强力的政策之手。

      打好政策“组合拳”,我市既有全局设计,又有专项精准施策。

      今年4月,省政府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条政策措施后,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结合实际制定了降成本、去库存、财金互动、金融支持货币化安置等4个方面83条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另一方面,为切实解决不同方面的具体问题,更精准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我市制定了32条降本增效政策措施,主要从降低制度性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生产要素成本三个方面发力,这一措施预计将为全市企业减负11亿元。

      在“减负”的同时,同步为企业“加油”,我市设立了17亿元产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民营企业资产重组、集约发展、创新能力、品牌建设等方面。为更大激活民营活力,形成经济增长内生动力,PPP模式在全市迅速推开。截至9月底,我市共签约PPP项目8个、总投资50.78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50.78亿元,推介项目13个、总投资70.97亿元,发布项目45个、总投资236.05亿元。

      发展民营经济既需要“大块头”顶天立地,更需要“小块头”遍地开花。我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在全省率先出台“双创”23条、就业创业27条,启动遂商回遂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等工程。特别是对小微企业,我市出台了特别优惠政策,凡是小微企业租用政府资金建设的标准厂房,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减半收取;租用社会资金建设的标准厂房,政府给予50%租金补贴。而面向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已经占到我市政府采购总额的18%以上。

      强有力的政策动力,让民营经济的“腰杆”更硬,发展力量更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为448.25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3%。

      环境引力

      打造民企奔跑的快车道

      今年5月,我市正式印发了《关于印发遂宁市开展发展软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发展软环境专项整治。“软环境是加快发展的硬条件,是招商引资的硬招牌。”市委市政府的态度鲜明且坚定。以“政务提速、为企减负、依法行政、典型查处”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环境专项治理随即遍及全市,也同时惠及全民,特别是对企业发展来说,随着软环境的改善,带来的是企业发展效率的提升。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环境就是“眼睛”,就是“窗户”,也是经济实体生长的土壤、奔跑的车道。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软环境专项治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制度性改革已然提前实施。

      2014年9月1日,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试点“先照后证”,将139项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随后,“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登记制度改革迅速拉开。推动行政审批提速提效,我市采取“一窗受理、受办分离”行政审批模式,开展并联审批,同时严格中省相关改革精神,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行政审批权,即办项目达到65%,遂宁成为全省审批事项较少的市州之一。

      同时,我市不断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基础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另一方面,我市主动作为,积极打造民间商会合作品牌,在全省率先举办泛成渝经济区商会合作峰会,已经连续举办八届,该会议已经成为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商业合作交流的优越环境,也打开了遂宁与更多外地企业的合作之门。好的环境必须一以贯之。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市坚持民间投资与其他企业投资同等享受财政补助、土地供应,贷款贴息等政策。今年以来,我市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6.47亿元、中省预算内投资5.59亿元;每年兑现工业转型升级奖励资金超过1700万元。

      和谐、效率、持续,构筑起民营企业在遂宁快速奔跑的完美跑道。

      开放活力

      民营经济生机迸发

      走出去,就是一片天;打开门,迎来无数机遇。坚持开放之于民营经济来说,不仅是一场机遇的遇见,更是保持区域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我市坚持把开放提升作为促进民间投资有力抓手。

      11月28日,在“川货全国行·南昌站”活动中,“遂宁鲜”现场销售65万元,签订合同金额480万元,达成意向协议2200万元,为2016川货全国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2016年,我市参与“川货全国行”企业74家,累计实现销售金额1.6亿元,活动已经成为我市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载体。本土企业走出去,既能扩大市场份额,又能提升本土影响,我市长期以来积极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通过开展各类展销、开设分部、企业协作等方式,积极做大做强企业,同时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一个方面,“引进来”也成为做大本土经济增量的强力引擎。2015年11月2日,我省酒类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宗成功案例,四川沱牌舍得集团有限公司38.78%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正式签约,引进天洋控股进一步巩固了我市传统的白酒产业优势。

      近年来,同样的“引进来”大手笔不断上演、引进江淮汽车重组海特东乘车辆,带动2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30亿元产值规模;引入创维数字重组华润锦华,投资6亿元建设创维西部产业园;引进投资80亿元的远成物流,带动威斯腾铁路物流园等98家物流企业入驻,累计吸收投资643亿元;依托志超科技等重大项目,吸引200余家上下游电子企业,形成集芯片制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为一体的电子产业集群……

      开放意味着资源的流动,更意味着资源的整合和提升。开放造就了遂宁从内陆盆地到开放前沿的蜕变,更实现了遂宁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如今,走在创新转型之路上的民营经济,既有“阵痛”又有机遇,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拉长、增粗产业链条,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开辟广阔发展空间,已经成为我市民营企业的共识。逆流而上的民营经济正成为我市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绿色经济强市的强劲之旅!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