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巴中现代农业跑步升级 前三季度贫困户人均增收663元

  • 2016年11月29日 10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11月27日一大早,平昌县大运村蜜柚产业园里,村民孙国良背着背篓,踮起脚,小心翼翼地仰头摘下柚子,“挂果100多亩,来买的人多,恐怕还不够卖。”

      “现代农业路子救了我们!”大运村村支书孙治寿感慨,4年前村里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4000元。穷山村尝试改变,引进业主发展水果产业园,改善村里基础设施,“4年苦干,村民收入跃到六七千元!”

      山多,产业规模小,靠着“瘦山”,巴中农民致富难。但巴中森林覆盖率达57.6%,“绿肥”是一张独特名片。

      如何将山区劣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巴中市以绿色农业为基础,在特色上做文章。

      芦笋核桃虽小增收前景广

      今年,恩阳区上八庙镇登文村村民李启忠不再外出务工,一门心思都放在8公顷的芦笋地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多少年来,我们守的是瘦山,过的是苦日子。”李启忠说,以前都是搞传统种植,规模小,效益不好,不如外出打工。自从种植芦笋后,销路不用愁,今年自家芦笋卖了10多万元。

      李启忠的故事是巴中市发展特色农业助农脱贫的一个缩影。山区农民种什么赚钱?

      通江县空山乡七星村杨仕鹏屋后,原来是一片贫瘠的山地,种了几年玉米,产量不好渐渐荒废了。几年前,村里发展起核桃产业。“核桃价格虽有波动,但我今年光靠种核桃,就收入了近万元。”不仅如此,杨仕鹏家里养的土猪、土鸡早已被城里的亲戚预定了。“巴中山好水好空气好,我们围绕市场突出特色,做大农业产业规模,农业产业促农增收大有可为。”巴中市农业局局长岳映兵介绍,通过分类指导,因村因户制宜,巴中着力实现产业脱贫有门道。

      数据显示,巴中市前三季度产业发展助贫困户人均增收663元。

      猪肉银耳价高品牌出效益

      一头青峪猪,一公斤猪排售价上两百元,比普通猪排高出近5倍;一公斤通江银耳,最低单价也在六七百元左右,比以前涨了10倍多;一颗猕猴桃,A级品质在上海卖到10元,订单已经排到2017年……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曾经大巴山里“不出门”的农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出一片天。

      零散不成规模的土地,靠天吃饭的乡民,一遇大额支出必东借西凑的无奈……这是南江县下两镇碓盘村几年前的真实写照。如今,这里茶园漫山遍野,村民笑容常在。“‘巴中云顶’茶品牌打响后,茶叶供不应求,日子越来越好。”村民雷才先说,村民们都成了茶厂工人,每个月仅工资收入就达两千多元,比以前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这一转变,离不开品牌带来的附加效益。近年来,巴中大力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创建了“巴食巴适”区域公用品牌;用“三品一标”农产品作为准入标准,塑造“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的农产品特色标签;传统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模式逐步转换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牌共建大格局。

      市场认可,品牌推动,巴中市现代农业品牌效应已经凸显。“以‘巴食巴适’为例,品牌市值达8.5亿元人民币,对企业及农产品的吸附能力大大增强。”巴中市农业局市场信息科副科长刘华涛介绍,巴中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近3年来新增3000余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163家,品牌效应把新型经营主体聚起来,新型经营主体把农民聚集到农业产业链上,巴中山区现代农业跑步升级。

      农旅产业融合绿肥山不瘦

      好山好水好空气,是否能为农民带来收益?

      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说,如果说促农增收是战略目标,那巴中的战术选择就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加速三产融合升级。“可以来基地踏青游玩、体验采摘、赏景漫步,还能感受锄草耕地的惬意。”恩阳区青木镇花包村位于巴山深处,但葡萄业主聂花海却说这是个好地方,今年秋天葡萄熟了的时候,他的葡萄基地每天带来收入上万元,“游客不仅看中了这里的葡萄,更看中了这里的绿水青山。”

      近年来,游山玩水的乡村休闲游越来越受巴中人的青睐,正成为一种新时尚。依托光雾山、镇龙山等森林资源,巴中各区县通过举办“荷花节”“抓鱼节”“红叶节”等活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驷马水乡、七彩长滩、玉湖半岛等核心景区游人如织,近郊游、乡村游等生态旅游、全域旅游格局日趋成熟。

      绿肥山不瘦,地美人增收。在“十三五”规划中,巴中着力培育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新兴增长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预计到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15亿元,种养业助农增收比“十二五”末翻一番。(记者 庞峰伟)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中现代农业跑步升级 前三季度贫困户人均增收663元

  • 2016年11月29日 10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1月27日一大早,平昌县大运村蜜柚产业园里,村民孙国良背着背篓,踮起脚,小心翼翼地仰头摘下柚子,“挂果100多亩,来买的人多,恐怕还不够卖。”

      “现代农业路子救了我们!”大运村村支书孙治寿感慨,4年前村里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4000元。穷山村尝试改变,引进业主发展水果产业园,改善村里基础设施,“4年苦干,村民收入跃到六七千元!”

      山多,产业规模小,靠着“瘦山”,巴中农民致富难。但巴中森林覆盖率达57.6%,“绿肥”是一张独特名片。

      如何将山区劣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巴中市以绿色农业为基础,在特色上做文章。

      芦笋核桃虽小增收前景广

      今年,恩阳区上八庙镇登文村村民李启忠不再外出务工,一门心思都放在8公顷的芦笋地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多少年来,我们守的是瘦山,过的是苦日子。”李启忠说,以前都是搞传统种植,规模小,效益不好,不如外出打工。自从种植芦笋后,销路不用愁,今年自家芦笋卖了10多万元。

      李启忠的故事是巴中市发展特色农业助农脱贫的一个缩影。山区农民种什么赚钱?

      通江县空山乡七星村杨仕鹏屋后,原来是一片贫瘠的山地,种了几年玉米,产量不好渐渐荒废了。几年前,村里发展起核桃产业。“核桃价格虽有波动,但我今年光靠种核桃,就收入了近万元。”不仅如此,杨仕鹏家里养的土猪、土鸡早已被城里的亲戚预定了。“巴中山好水好空气好,我们围绕市场突出特色,做大农业产业规模,农业产业促农增收大有可为。”巴中市农业局局长岳映兵介绍,通过分类指导,因村因户制宜,巴中着力实现产业脱贫有门道。

      数据显示,巴中市前三季度产业发展助贫困户人均增收663元。

      猪肉银耳价高品牌出效益

      一头青峪猪,一公斤猪排售价上两百元,比普通猪排高出近5倍;一公斤通江银耳,最低单价也在六七百元左右,比以前涨了10倍多;一颗猕猴桃,A级品质在上海卖到10元,订单已经排到2017年……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曾经大巴山里“不出门”的农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出一片天。

      零散不成规模的土地,靠天吃饭的乡民,一遇大额支出必东借西凑的无奈……这是南江县下两镇碓盘村几年前的真实写照。如今,这里茶园漫山遍野,村民笑容常在。“‘巴中云顶’茶品牌打响后,茶叶供不应求,日子越来越好。”村民雷才先说,村民们都成了茶厂工人,每个月仅工资收入就达两千多元,比以前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这一转变,离不开品牌带来的附加效益。近年来,巴中大力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创建了“巴食巴适”区域公用品牌;用“三品一标”农产品作为准入标准,塑造“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的农产品特色标签;传统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模式逐步转换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牌共建大格局。

      市场认可,品牌推动,巴中市现代农业品牌效应已经凸显。“以‘巴食巴适’为例,品牌市值达8.5亿元人民币,对企业及农产品的吸附能力大大增强。”巴中市农业局市场信息科副科长刘华涛介绍,巴中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近3年来新增3000余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163家,品牌效应把新型经营主体聚起来,新型经营主体把农民聚集到农业产业链上,巴中山区现代农业跑步升级。

      农旅产业融合绿肥山不瘦

      好山好水好空气,是否能为农民带来收益?

      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说,如果说促农增收是战略目标,那巴中的战术选择就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加速三产融合升级。“可以来基地踏青游玩、体验采摘、赏景漫步,还能感受锄草耕地的惬意。”恩阳区青木镇花包村位于巴山深处,但葡萄业主聂花海却说这是个好地方,今年秋天葡萄熟了的时候,他的葡萄基地每天带来收入上万元,“游客不仅看中了这里的葡萄,更看中了这里的绿水青山。”

      近年来,游山玩水的乡村休闲游越来越受巴中人的青睐,正成为一种新时尚。依托光雾山、镇龙山等森林资源,巴中各区县通过举办“荷花节”“抓鱼节”“红叶节”等活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驷马水乡、七彩长滩、玉湖半岛等核心景区游人如织,近郊游、乡村游等生态旅游、全域旅游格局日趋成熟。

      绿肥山不瘦,地美人增收。在“十三五”规划中,巴中着力培育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新兴增长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预计到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15亿元,种养业助农增收比“十二五”末翻一番。(记者 庞峰伟)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