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

  • 2016年01月13日 11时41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十三五”时期,是成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昨日开幕的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备受各界关注的《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与会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展开热议。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根据《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

      “十三五”时期,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将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十三五”六大发展目标

      1

      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0年的三倍以上;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建设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服务业区域核心城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42.8∶54.5;在副省级城市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

      建设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3

      建设国家门户城市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支点城市作用充分发挥,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完善,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初步建成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4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加快形成,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加快成为独立成市的新城区,轨道交通加密成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发展体系和绿色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5

      建设现代治理先进城市

      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城市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市。

      6

      建设幸福城市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5%。

      “十三五”十一大任务

      成都方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核心提要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加快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步伐,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成都市将大力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规模最大、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群落,新设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100只以上,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400家,载体面积2000万平方米以上,科技创业者规模突破20万人。

      大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成都将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创新,激发和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潜力和能力。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达到80个以上,科技企业达到10万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以上。

      加快创新驱动重点区域建设,到2020年,将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将成都科学城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之城、创新之城、宜业之城、生态之城。

      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成都市将深化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成都方略:加快建设开放门户 初步建成国家门户城市、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核心提要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为重点,推进全面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初步建成国家门户城市、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构建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将打通出川大通道,着力构建以双机场为核心、“空、铁、公”三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枢纽,初步建成内畅外通、辐射区域、联通世界的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建设国际区域物流中心,畅通物流大通道,完善口岸功能,实施“蓉欧+”战略,促进口岸由单一门户功能向综合型经济开发功能演进,加快建设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国际区域物流中心。

      加快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紧抓国家“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成都将积极推进“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建设,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板块。

      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加大向西向南开放力度,建成国际交往中心。

      成都方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初步建成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核心提要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向“高端高效、集约集群、创新驱动、联动融合、绿色循环”转型发展,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成都市将以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为着力点,分类推进产业发展,增强工业在产业体系中的主支撑作用。到2020年,力争工业增加值达到6500亿元,新增2个千亿产业集群和1个万亿产业集群,初步建成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于生产活动的资源配置功能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服务功能,加快建设高端服务功能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化国际化服务业区域核心城市。到202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800亿元左右。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按照打造“创新高效、标准品牌、生态安全、开放合作、幸福共享”新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以现代科技为支持、现代经营为基础、现代农民为主体、三产联动为特征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力争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力争农业增加值超过480亿元。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成都市将构建大质量大标准体系,重点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由注重规模向量质并重转型,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成都方略:加快市域空间转型升级 形成“一轴双核六走廊”城镇空间格局

      核心提要

      以主体功能区为统领,拉大城市发展框架,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区域间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优化城市功能,推进城市形态由单中心城市向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转型。

      优化全域成都主体功能分区,成都市将优化主体功能分区,形成与大都市区形态相适应,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相协调的开发格局。我市将以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为依据,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优化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现代农业区、都市生态涵养区、都市生态管控区五大主体功能区。

      构建大都市区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成都将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转变,努力构建大都市区发展格局。我市将完善“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加快推进由1个特大中心城(双核)、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以及68个特色镇和2000多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建设。此外,以城市中轴线为主轴,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为双核,以成龙走廊、成青金走廊、成灌走廊、成温邛走廊、成新走廊和成华走廊为纽带,加快构建轴线支撑、走廊展开的“一轴双核六走廊”城镇空间格局。

      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围绕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格局,推动近远郊区(市)县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成都方略:加快提升城市功能 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650万人左右

      核心提要

      按照“四态合一”理念,提升中心城区和成都天府新区“双核”功能和引领能力,加快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成为独立成市新城区步伐,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和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城市功能向以经济、民生、生态等多元功能并重转型。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650万人左右,户籍人口规模控制在1400万人左右。

      高品质发展中心城区,成都市将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推进城市更新及历史文化保护,实施“小街区规制”,逐步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

      加快发展天府新区,按照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的目标定位,将天府新区打造成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兴增长极。

      推进新型卫星城“独立成市”,以“独立成市”为导向,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的新型卫星城。提升区域中心城辐射带动能力,将按照“独立成市”理念,提升完善区域中心城城市功能和产业支撑。此外,完善小城市和特色镇功能。

      成都方略:加快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进实施大数据战略全面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城市

      核心提要

      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机遇,推进实施大数据战略,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为重点,全面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城市。

      建设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成都市将加快改造现有基础网络,提升应用性基础网络,有序推进“三网融合”。到2020年,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左右。

      以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向“成都智造”转型,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人机智能交互等技术和装备应用,加快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同时,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互联网在商贸流通领域的普及应用和创新发展等。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我市将通过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政府服务管理高效化以及便民服务普惠化,力争智慧城市建设走在中西部城市前列。在这方面,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依托“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等平台,建设智能交通管控系统、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等系统。同时,形成面向大数据相关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等。

      成都方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

      核心提要

      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生态市、县建设,构建城乡生态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优化城乡生态体系,提升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严守市域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屏障建设,全面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同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和水、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将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重点领域减排力度,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立统筹城乡的环境保护机制以及环境治理体系。另外,“十三五”期间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成都方略: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到2020年率先建成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和教育强市

      核心提要

      持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深入推进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到2020年,率先建成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和教育强市,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达到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

      同时,到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9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全覆盖。“十三五”期间要积极发展福利和老年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群体权益,全面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成都将实施“健康成都”战略,到2020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标”达到中西部领先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到2020年,基本实现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和对象的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成都方略:全力提升城市人文魅力 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

      核心提要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全面推进人文城市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将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群众思想道德教育,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素质。

      成都市将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形成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都市文化。

      同时,成都市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产业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格局,与三次产业跨界融合转型提升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8%,成为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另外,我市还将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为重点,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成都方略:深入推进法治成都建设 让法治成为成都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核心提要

      协同推进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不断加强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使法治成为成都最鲜明的城市特质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以宪法为依据,以提高立法质量、司法公信力为关键,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地方法规规章,切实保障司法公正,充分发挥民主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推进法治成都建设。

      同时,成都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全面优化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用法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服务质效。另外,不断健全社会普法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入推进平安成都建设,建设完备的普惠型法律服务体系。

      成都方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新体制

      核心提要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重点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和城乡统筹等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新体制。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逐步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方向,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完善政府职责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务环境。

      在创新社会治理和服务机制上,成都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另外,成都将进一步深化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温江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推进人口城镇化的新机制。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

  • 2016年01月13日 11时41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十三五”时期,是成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昨日开幕的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备受各界关注的《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与会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展开热议。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根据《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

      “十三五”时期,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将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十三五”六大发展目标

      1

      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0年的三倍以上;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建设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服务业区域核心城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42.8∶54.5;在副省级城市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

      建设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3

      建设国家门户城市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支点城市作用充分发挥,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完善,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初步建成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4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加快形成,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加快成为独立成市的新城区,轨道交通加密成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发展体系和绿色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5

      建设现代治理先进城市

      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城市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市。

      6

      建设幸福城市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5%。

      “十三五”十一大任务

      成都方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核心提要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加快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步伐,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成都市将大力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规模最大、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群落,新设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100只以上,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400家,载体面积2000万平方米以上,科技创业者规模突破20万人。

      大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成都将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创新,激发和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潜力和能力。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达到80个以上,科技企业达到10万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以上。

      加快创新驱动重点区域建设,到2020年,将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将成都科学城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之城、创新之城、宜业之城、生态之城。

      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成都市将深化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成都方略:加快建设开放门户 初步建成国家门户城市、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核心提要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为重点,推进全面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初步建成国家门户城市、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构建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将打通出川大通道,着力构建以双机场为核心、“空、铁、公”三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枢纽,初步建成内畅外通、辐射区域、联通世界的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建设国际区域物流中心,畅通物流大通道,完善口岸功能,实施“蓉欧+”战略,促进口岸由单一门户功能向综合型经济开发功能演进,加快建设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国际区域物流中心。

      加快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紧抓国家“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成都将积极推进“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建设,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板块。

      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加大向西向南开放力度,建成国际交往中心。

      成都方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初步建成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核心提要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向“高端高效、集约集群、创新驱动、联动融合、绿色循环”转型发展,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成都市将以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为着力点,分类推进产业发展,增强工业在产业体系中的主支撑作用。到2020年,力争工业增加值达到6500亿元,新增2个千亿产业集群和1个万亿产业集群,初步建成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于生产活动的资源配置功能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服务功能,加快建设高端服务功能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化国际化服务业区域核心城市。到202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800亿元左右。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按照打造“创新高效、标准品牌、生态安全、开放合作、幸福共享”新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以现代科技为支持、现代经营为基础、现代农民为主体、三产联动为特征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力争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力争农业增加值超过480亿元。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成都市将构建大质量大标准体系,重点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由注重规模向量质并重转型,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成都方略:加快市域空间转型升级 形成“一轴双核六走廊”城镇空间格局

      核心提要

      以主体功能区为统领,拉大城市发展框架,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区域间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优化城市功能,推进城市形态由单中心城市向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转型。

      优化全域成都主体功能分区,成都市将优化主体功能分区,形成与大都市区形态相适应,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相协调的开发格局。我市将以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为依据,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优化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现代农业区、都市生态涵养区、都市生态管控区五大主体功能区。

      构建大都市区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成都将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转变,努力构建大都市区发展格局。我市将完善“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加快推进由1个特大中心城(双核)、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以及68个特色镇和2000多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建设。此外,以城市中轴线为主轴,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为双核,以成龙走廊、成青金走廊、成灌走廊、成温邛走廊、成新走廊和成华走廊为纽带,加快构建轴线支撑、走廊展开的“一轴双核六走廊”城镇空间格局。

      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围绕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格局,推动近远郊区(市)县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成都方略:加快提升城市功能 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650万人左右

      核心提要

      按照“四态合一”理念,提升中心城区和成都天府新区“双核”功能和引领能力,加快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成为独立成市新城区步伐,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和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城市功能向以经济、民生、生态等多元功能并重转型。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650万人左右,户籍人口规模控制在1400万人左右。

      高品质发展中心城区,成都市将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推进城市更新及历史文化保护,实施“小街区规制”,逐步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

      加快发展天府新区,按照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的目标定位,将天府新区打造成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兴增长极。

      推进新型卫星城“独立成市”,以“独立成市”为导向,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的新型卫星城。提升区域中心城辐射带动能力,将按照“独立成市”理念,提升完善区域中心城城市功能和产业支撑。此外,完善小城市和特色镇功能。

      成都方略:加快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进实施大数据战略全面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城市

      核心提要

      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机遇,推进实施大数据战略,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为重点,全面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城市。

      建设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成都市将加快改造现有基础网络,提升应用性基础网络,有序推进“三网融合”。到2020年,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左右。

      以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向“成都智造”转型,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人机智能交互等技术和装备应用,加快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同时,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互联网在商贸流通领域的普及应用和创新发展等。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我市将通过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政府服务管理高效化以及便民服务普惠化,力争智慧城市建设走在中西部城市前列。在这方面,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依托“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等平台,建设智能交通管控系统、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等系统。同时,形成面向大数据相关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等。

      成都方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

      核心提要

      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生态市、县建设,构建城乡生态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优化城乡生态体系,提升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严守市域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屏障建设,全面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同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和水、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将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重点领域减排力度,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立统筹城乡的环境保护机制以及环境治理体系。另外,“十三五”期间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成都方略: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到2020年率先建成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和教育强市

      核心提要

      持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深入推进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到2020年,率先建成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和教育强市,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达到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

      同时,到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9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全覆盖。“十三五”期间要积极发展福利和老年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群体权益,全面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成都将实施“健康成都”战略,到2020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标”达到中西部领先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到2020年,基本实现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和对象的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成都方略:全力提升城市人文魅力 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

      核心提要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全面推进人文城市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将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群众思想道德教育,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素质。

      成都市将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形成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都市文化。

      同时,成都市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产业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格局,与三次产业跨界融合转型提升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8%,成为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另外,我市还将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为重点,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成都方略:深入推进法治成都建设 让法治成为成都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核心提要

      协同推进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不断加强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使法治成为成都最鲜明的城市特质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以宪法为依据,以提高立法质量、司法公信力为关键,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地方法规规章,切实保障司法公正,充分发挥民主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推进法治成都建设。

      同时,成都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全面优化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用法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服务质效。另外,不断健全社会普法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入推进平安成都建设,建设完备的普惠型法律服务体系。

      成都方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新体制

      核心提要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重点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和城乡统筹等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新体制。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逐步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方向,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完善政府职责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务环境。

      在创新社会治理和服务机制上,成都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另外,成都将进一步深化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温江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推进人口城镇化的新机制。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