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成都年内再建20个

  • 2014年06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在生态方面,新农村建设则要注重农村特色、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底蕴,保护林盘、田地、沟渠、水体等现有生态资源体系,体现田园风光和生态本底,展现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现代农村田园风貌。”

      目前,成都已有8个村试点“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部分新村已经基本建设完成。而今年内,成都还将选择20个有条件的村推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从成都市区出发,顺着成灌高速行驶,在安德出口下高速,顺着指示牌方向沿着乡村公路,不到半个小时,郫县安德镇安龙村就出现在了眼前———在这里,一栋栋颇具川西民居风格的乡村别墅,掩映在桉树和竹林之间。2012年,蒙梓园社区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以展现农村生态田园形态和地方特色川西民居风貌,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示范村为目标,开展了以林盘资源保护利用、基础和公建服务配套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

      蒙梓园社区前有一个“安馨饭馆”,年近50岁的老板娘刘晓兰,正招呼着客人们喝茶。茶是盖碗茶,水是透着泥土气息的深井水,路边的斗渠内淙淙细流,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在茶桌上,星星点点,竹林在风吹下偶尔发出沙沙的声音,抬眼所及,除了点缀其间的川西民居,满眼皆是绿色。

      “都摆在这里了”,土生土长的刘晓兰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水、电、气、路、讯五通,“医院、超市配套一应俱全,生活和城里没区别,生态环境,那就没得说了”。“绿化率超过了40%”,安龙村村主任高修伦在一旁补充道。

      生态化

      点位:郫县安德镇安龙村

      新居为老树让路

      留下片片乡土记忆

      蒙梓园社区

      在一处川西林盘旧址上新建,在规划之初,对林盘中原有的大树、竹林进行了测绘,建设中统一保护,如今才有大树掩映、竹林丛生、沟渠纵横的乡村景象。

      留住老树见空修房

      绿化率超过40%

      安龙村分为10个农村新型社区,也就是10个组团。高修伦介绍说,蒙梓园社区作为其中一个组团,一共有55户居民,整个组团化布局以蒙梓园为中心,其他9个组团分布周围。

      蒙梓园社区是在一处川西林盘旧址上新建,在规划之初,对林盘中原有的大树、竹林进行了测绘,建设中统一保护,如今才有大树掩映、竹林丛生、沟渠纵横的乡村景象。

      “大家开讨论会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他回忆说,当时有的村民提出,为了方便新居加快建设,把组团里所有树木“铲”了,平整场地后,施工方便,速度肯定快些,而且也有人想出售部分大树,给村里增加收入。另一部分村民认为要保留这些大树,不光是为了景观,更是一种记忆。

      在“注重民俗保护传承”的理念下,最终大家都同意保留这些大树。村里请来测绘人员,先把80多棵老树在施工场地平面图上标注出来,再请规划设计人员“见空修房”。最终有89棵老树和35笼竹子保留下来。

      “当时确实有一些不便于施工的地方,比如小区入口那棵皂角树,为了保留它,房子退后了10多米。”高修伦说,可如今看到小区里到处是大树,很庆幸当初把它们保留了下来。

      高修伦说,如果当初把树“铲”了,可能建设快一些,还能卖一些钱,但新居绿化工程的成本肯定要高很多,留下这些老树、竹林,不仅后期的景观再造节约了建设资金,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村民们对乡土的那一份记忆。

      高修伦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根据测算,组团的人均土地是71平方米,实际建筑基地面积人均不到28平方米,再除去道路、沟渠,绿化率超过了40%。

      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厂

      农村里的现代生活

      留住了生态本底,生活同样现代化。这些新农村综合体,无一例外地具有传统农村的田园风貌、川西特色的新村风格、功能齐备的现代服务以及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

      从村里的公共服务中心出发,沿柏油路步行不到10分钟,可以到达任一聚居点。绿树红花掩映下,一栋栋川西特色的小楼散布在曲折的青石板路两侧,粉墙黛瓦,青石灰砖,镂空花窗。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刘晓兰的家紧挨着她的餐馆。这是一栋3层的小楼,18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让每个房间都显得宽敞明亮。刘晓兰对这个家十分满意,房子大、干净、舒适,水电气全通,有线电视、网络也有,村里卫生站、学校、警务室等一应俱全,村里还有专门打扫卫生的人———彻底脱离了“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的日子。

      高修伦介绍,村里按照“1+36”进行了配套,其中针对安龙村自己的特色配备了村史展览馆、民俗展览馆和游客接待中心等等。每个组团的建设中,均配备了分类垃圾筒,“村民们都学会了进行垃圾分类”。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和河流,村里还建设了两个污水处理站。

      生态湿地、生态蔬菜

      安龙村的生态产业

      “生态旅游是安龙村未来发展的方向”,高修伦带着成都商报记者参观了村里的生态湿地,紧邻走马河的一公里湿地上已经修起了栈道。一条绿道则弯弯曲曲地从旁边经过,他说这条绿道有10公里,将每个聚居点位连在了一起,“已经修建了一半”。

      步行不到10分钟,就是全家河坝,这里聚集了30多人,正在走马河里游泳。高修伦介绍,这里是郫县冬泳协会基地,每年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来这里游玩,河坝的旁边则是一大片的生态蔬菜地,茄子、黄瓜、辣椒,硕果累累。

      高修伦介绍说,安龙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四大块:到川菜产业园区务工、花卉苗木和生态蔬菜,而生态旅游则慢慢会成长为安龙村的重要收入来源。刘晓兰表示,目前,她每天的营业额已经在700元左右,并相信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会有更好的空间,“我们饭店的牌子都是旅游的客人吃了饭后,第二次特意给我们送的”。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成都年内再建20个

  • 2014年06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在生态方面,新农村建设则要注重农村特色、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底蕴,保护林盘、田地、沟渠、水体等现有生态资源体系,体现田园风光和生态本底,展现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现代农村田园风貌。”

      目前,成都已有8个村试点“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部分新村已经基本建设完成。而今年内,成都还将选择20个有条件的村推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从成都市区出发,顺着成灌高速行驶,在安德出口下高速,顺着指示牌方向沿着乡村公路,不到半个小时,郫县安德镇安龙村就出现在了眼前———在这里,一栋栋颇具川西民居风格的乡村别墅,掩映在桉树和竹林之间。2012年,蒙梓园社区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以展现农村生态田园形态和地方特色川西民居风貌,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示范村为目标,开展了以林盘资源保护利用、基础和公建服务配套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

      蒙梓园社区前有一个“安馨饭馆”,年近50岁的老板娘刘晓兰,正招呼着客人们喝茶。茶是盖碗茶,水是透着泥土气息的深井水,路边的斗渠内淙淙细流,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在茶桌上,星星点点,竹林在风吹下偶尔发出沙沙的声音,抬眼所及,除了点缀其间的川西民居,满眼皆是绿色。

      “都摆在这里了”,土生土长的刘晓兰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水、电、气、路、讯五通,“医院、超市配套一应俱全,生活和城里没区别,生态环境,那就没得说了”。“绿化率超过了40%”,安龙村村主任高修伦在一旁补充道。

      生态化

      点位:郫县安德镇安龙村

      新居为老树让路

      留下片片乡土记忆

      蒙梓园社区

      在一处川西林盘旧址上新建,在规划之初,对林盘中原有的大树、竹林进行了测绘,建设中统一保护,如今才有大树掩映、竹林丛生、沟渠纵横的乡村景象。

      留住老树见空修房

      绿化率超过40%

      安龙村分为10个农村新型社区,也就是10个组团。高修伦介绍说,蒙梓园社区作为其中一个组团,一共有55户居民,整个组团化布局以蒙梓园为中心,其他9个组团分布周围。

      蒙梓园社区是在一处川西林盘旧址上新建,在规划之初,对林盘中原有的大树、竹林进行了测绘,建设中统一保护,如今才有大树掩映、竹林丛生、沟渠纵横的乡村景象。

      “大家开讨论会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他回忆说,当时有的村民提出,为了方便新居加快建设,把组团里所有树木“铲”了,平整场地后,施工方便,速度肯定快些,而且也有人想出售部分大树,给村里增加收入。另一部分村民认为要保留这些大树,不光是为了景观,更是一种记忆。

      在“注重民俗保护传承”的理念下,最终大家都同意保留这些大树。村里请来测绘人员,先把80多棵老树在施工场地平面图上标注出来,再请规划设计人员“见空修房”。最终有89棵老树和35笼竹子保留下来。

      “当时确实有一些不便于施工的地方,比如小区入口那棵皂角树,为了保留它,房子退后了10多米。”高修伦说,可如今看到小区里到处是大树,很庆幸当初把它们保留了下来。

      高修伦说,如果当初把树“铲”了,可能建设快一些,还能卖一些钱,但新居绿化工程的成本肯定要高很多,留下这些老树、竹林,不仅后期的景观再造节约了建设资金,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村民们对乡土的那一份记忆。

      高修伦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根据测算,组团的人均土地是71平方米,实际建筑基地面积人均不到28平方米,再除去道路、沟渠,绿化率超过了40%。

      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厂

      农村里的现代生活

      留住了生态本底,生活同样现代化。这些新农村综合体,无一例外地具有传统农村的田园风貌、川西特色的新村风格、功能齐备的现代服务以及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

      从村里的公共服务中心出发,沿柏油路步行不到10分钟,可以到达任一聚居点。绿树红花掩映下,一栋栋川西特色的小楼散布在曲折的青石板路两侧,粉墙黛瓦,青石灰砖,镂空花窗。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刘晓兰的家紧挨着她的餐馆。这是一栋3层的小楼,18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让每个房间都显得宽敞明亮。刘晓兰对这个家十分满意,房子大、干净、舒适,水电气全通,有线电视、网络也有,村里卫生站、学校、警务室等一应俱全,村里还有专门打扫卫生的人———彻底脱离了“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的日子。

      高修伦介绍,村里按照“1+36”进行了配套,其中针对安龙村自己的特色配备了村史展览馆、民俗展览馆和游客接待中心等等。每个组团的建设中,均配备了分类垃圾筒,“村民们都学会了进行垃圾分类”。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和河流,村里还建设了两个污水处理站。

      生态湿地、生态蔬菜

      安龙村的生态产业

      “生态旅游是安龙村未来发展的方向”,高修伦带着成都商报记者参观了村里的生态湿地,紧邻走马河的一公里湿地上已经修起了栈道。一条绿道则弯弯曲曲地从旁边经过,他说这条绿道有10公里,将每个聚居点位连在了一起,“已经修建了一半”。

      步行不到10分钟,就是全家河坝,这里聚集了30多人,正在走马河里游泳。高修伦介绍,这里是郫县冬泳协会基地,每年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来这里游玩,河坝的旁边则是一大片的生态蔬菜地,茄子、黄瓜、辣椒,硕果累累。

      高修伦介绍说,安龙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四大块:到川菜产业园区务工、花卉苗木和生态蔬菜,而生态旅游则慢慢会成长为安龙村的重要收入来源。刘晓兰表示,目前,她每天的营业额已经在700元左右,并相信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会有更好的空间,“我们饭店的牌子都是旅游的客人吃了饭后,第二次特意给我们送的”。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