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 2014年12月16日 10时2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字体:
  •   连日来,绵阳市院团改革后的国有独资企业——绵阳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员们,正在紧张地排演《羊皮鼓舞》等一批节目。这些节目,除参加商业演出外,还将在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中亮相,让市民们大饱眼福。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政府职能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同时采取合并、重组、组建等多种方式,对市直文化单位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激发文化资源活力,让他们既在公益演出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又在商演市场如鱼得水,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整合职能

      管理体制日臻完善

      2011年,市委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西部文化强市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强市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2011年5月,我市以原市文化稽查队为基础,组建成立了绵阳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内设行政办公室和三个大队,分别负责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市场的执法监管工作。通过深化改革,我市文化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

      2012年9月,全新的绵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正式挂牌,通过有效整合行政资源,我市综合文化领域的行政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化作风、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打破“瓶颈”

      院团改革破冰起航

      为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我市把转企改制同兼并重组结合起来,打破区域限制、行业垄断,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2011年,我市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此次改革,在机构上,组建了国有独资的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人员分流上,制定了工作年限满25年可提前退休的优惠政策;为留住优秀人才,制定了从在职在编人员中考核择优选聘进入市文化馆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政策;在扶持政策上,安排了改制工作经费,制定了财税优惠政策,落实了政府购买制度,设立了年度财政补助资金,并将原市艺术剧院、市艺术中心经营性资产全部注入新成立的市艺术剧院公司,为其快速起步创造了良好条件。

      创新机制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

      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文化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市场建设,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推动绵阳文化市场形成了全新的经营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使文化创造活力得到极大释放,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这次改革中,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市场化模式打造的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演出109场、创收200多万元,获得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九项大奖以及四川文华奖“最佳剧目奖”、四川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以方言话剧《公仆兰辉》、《咱们的牛校长》,原生态歌舞剧《禹羌部落》,小品《大年三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目在国家、省获得多项大奖。

      2013年1月,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决定。此后,文化发展再次提速。到2013年底,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1594个,总资产逾81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500亿元。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 2014年12月16日 10时2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连日来,绵阳市院团改革后的国有独资企业——绵阳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员们,正在紧张地排演《羊皮鼓舞》等一批节目。这些节目,除参加商业演出外,还将在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中亮相,让市民们大饱眼福。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政府职能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同时采取合并、重组、组建等多种方式,对市直文化单位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激发文化资源活力,让他们既在公益演出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又在商演市场如鱼得水,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整合职能

      管理体制日臻完善

      2011年,市委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西部文化强市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强市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2011年5月,我市以原市文化稽查队为基础,组建成立了绵阳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内设行政办公室和三个大队,分别负责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市场的执法监管工作。通过深化改革,我市文化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

      2012年9月,全新的绵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正式挂牌,通过有效整合行政资源,我市综合文化领域的行政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化作风、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打破“瓶颈”

      院团改革破冰起航

      为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我市把转企改制同兼并重组结合起来,打破区域限制、行业垄断,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2011年,我市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此次改革,在机构上,组建了国有独资的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人员分流上,制定了工作年限满25年可提前退休的优惠政策;为留住优秀人才,制定了从在职在编人员中考核择优选聘进入市文化馆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政策;在扶持政策上,安排了改制工作经费,制定了财税优惠政策,落实了政府购买制度,设立了年度财政补助资金,并将原市艺术剧院、市艺术中心经营性资产全部注入新成立的市艺术剧院公司,为其快速起步创造了良好条件。

      创新机制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

      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文化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市场建设,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推动绵阳文化市场形成了全新的经营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使文化创造活力得到极大释放,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这次改革中,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市场化模式打造的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演出109场、创收200多万元,获得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九项大奖以及四川文华奖“最佳剧目奖”、四川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以方言话剧《公仆兰辉》、《咱们的牛校长》,原生态歌舞剧《禹羌部落》,小品《大年三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目在国家、省获得多项大奖。

      2013年1月,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决定。此后,文化发展再次提速。到2013年底,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1594个,总资产逾81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500亿元。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