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彝家新寨的“前世今生”

  • 2012年04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
  • 【字体:
  •   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 

      “山坳坳里搭‘三房’,三个石头支锅庄,无床无被席地睡,房破脊寒围火塘。”这句当地民间俗语曾一度成为大凉山极度贫困的真实写照。

      作为全国最大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大凉山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三房”的历史并不久远,但你已无法感知贫苦凉山的曾经沧桑,而你能够感知的是--正在演进的全州彝家新寨建设恢宏史。

      作为综合扶贫开发的先导工程,自“三房”改造而来的彝家新寨于2010年试点后,2011年全面实施建设。凉山为此现已投入各类建设资金20多亿元,在彝区10个县建设334个彝家新寨。到2015年大凉山将建设彝家新寨1190个、惠泽近50万人。

      如今,彝家新寨已似雨后春笋般在大凉山拔地而起遍地开花:一个个崭新彝寨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辉;新寨宽敞的村道交错相连;干净整洁的民居让村民们喜笑颜开;村民们告别过去的陈规陋习,开始了全新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

      改造“三房”惠及63万余人

      “如果不建彝家新寨,我一家老小肯定还住在高山上的石板房里哟。咔沙沙(彝语:谢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关怀!”4月6日,住进新寨新家的盐源县木邦营村村民王阿力感激地说。

      这种场景如今在大凉山随处可见,因为,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原因,凉山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彝区贫困类型多元、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仍未得到改变。一时间,破旧、低矮、潮湿的“三房”一度成为凉山极度贫困的集中体现。

      2002年,凉山对“三房”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全州有14万多户、63万多人还居住在“三房”中,如按凉山的总人口计算,几乎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居住在“三房”里。

      2003年,凉山州委、州政府将“三房”改造作为重点扶贫工程之一,由州本级财政筹措资金500万元和其它资金配套,按每户3000元的标准补助建材,改造5000户“三房”。

      2003年到2009年,凉山在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一直在按每户3000元的补助标准,将“三房”改造作为全州重点扶贫项目工程予以推进。而这3000元补助,主要用于三房改造的水泥、石灰、砂子等房屋建筑材料。

      2009年,凉山结合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和补助资金,以每户不低于2.5万元的补助标准,在“三房”改造基础上又在全州17个县(市)对34个村进行大规模、高标准的房屋试点改造。

      而此时,凉山已对14万余户 “三房”进行了改造,惠及63万余人。

      彝家新寨跃升成为国家重点工程

      省委、省政府对凉山的“三房”改造工作高度重视,并提出“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的要求。

      很快,省政府相关部门为凉山量身定做的“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出台。凉山又在2010年试点建设47个从 “三房”改造而来的彝家新寨建设。

      2011年,作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彝家新寨建设在大小凉山全面启动。

      从全州重点项目到全省重点扶贫项目,现在,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已被成功列入《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成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彝家新寨建设项目重要性的逐步提高,体现着全州的关心、全省的关爱和全国的关怀。

      “彝家新寨建设,直接涉及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彝区脱贫致富、跨越发展,这项工作如果完不成、干不好,我们将愧对人民群众!”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的话,代表着凉山所有党员领导干部的心声。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彝家新寨的“前世今生”

  • 2012年04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
  •   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 

      “山坳坳里搭‘三房’,三个石头支锅庄,无床无被席地睡,房破脊寒围火塘。”这句当地民间俗语曾一度成为大凉山极度贫困的真实写照。

      作为全国最大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大凉山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三房”的历史并不久远,但你已无法感知贫苦凉山的曾经沧桑,而你能够感知的是--正在演进的全州彝家新寨建设恢宏史。

      作为综合扶贫开发的先导工程,自“三房”改造而来的彝家新寨于2010年试点后,2011年全面实施建设。凉山为此现已投入各类建设资金20多亿元,在彝区10个县建设334个彝家新寨。到2015年大凉山将建设彝家新寨1190个、惠泽近50万人。

      如今,彝家新寨已似雨后春笋般在大凉山拔地而起遍地开花:一个个崭新彝寨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辉;新寨宽敞的村道交错相连;干净整洁的民居让村民们喜笑颜开;村民们告别过去的陈规陋习,开始了全新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

      改造“三房”惠及63万余人

      “如果不建彝家新寨,我一家老小肯定还住在高山上的石板房里哟。咔沙沙(彝语:谢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关怀!”4月6日,住进新寨新家的盐源县木邦营村村民王阿力感激地说。

      这种场景如今在大凉山随处可见,因为,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原因,凉山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彝区贫困类型多元、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仍未得到改变。一时间,破旧、低矮、潮湿的“三房”一度成为凉山极度贫困的集中体现。

      2002年,凉山对“三房”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全州有14万多户、63万多人还居住在“三房”中,如按凉山的总人口计算,几乎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居住在“三房”里。

      2003年,凉山州委、州政府将“三房”改造作为重点扶贫工程之一,由州本级财政筹措资金500万元和其它资金配套,按每户3000元的标准补助建材,改造5000户“三房”。

      2003年到2009年,凉山在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一直在按每户3000元的补助标准,将“三房”改造作为全州重点扶贫项目工程予以推进。而这3000元补助,主要用于三房改造的水泥、石灰、砂子等房屋建筑材料。

      2009年,凉山结合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和补助资金,以每户不低于2.5万元的补助标准,在“三房”改造基础上又在全州17个县(市)对34个村进行大规模、高标准的房屋试点改造。

      而此时,凉山已对14万余户 “三房”进行了改造,惠及63万余人。

      彝家新寨跃升成为国家重点工程

      省委、省政府对凉山的“三房”改造工作高度重视,并提出“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的要求。

      很快,省政府相关部门为凉山量身定做的“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出台。凉山又在2010年试点建设47个从 “三房”改造而来的彝家新寨建设。

      2011年,作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彝家新寨建设在大小凉山全面启动。

      从全州重点项目到全省重点扶贫项目,现在,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已被成功列入《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成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彝家新寨建设项目重要性的逐步提高,体现着全州的关心、全省的关爱和全国的关怀。

      “彝家新寨建设,直接涉及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彝区脱贫致富、跨越发展,这项工作如果完不成、干不好,我们将愧对人民群众!”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的话,代表着凉山所有党员领导干部的心声。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