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2011年成都市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发布

  • 2011年08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成都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1年)》 

      成都多种方式促进

      城乡办学资源均衡配置

      2011都江堰国际论坛上发布了《成都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1年)》,该报告认为,我市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城乡办学资源均衡配置,教育现代化实现了新的突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从2003年开始,我市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开启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之路。通过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从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师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六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稳步推进,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作用的经验和模式。

      我市始终坚持把政府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城乡办学资源均衡配置。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努力促进了城乡办学条件标准化,硬件配置趋于均衡。我市在分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关注弱势人群的子女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上学纳入城镇学校体系,将中小学生健康纳入医疗保障体系。我市还探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和教育集团化发展新体制,辐射优质教育资源,拉动城乡教育联动,并实施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积极引导教育均衡发展。

      我市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紧紧围绕“全域成都”的发展战略,统筹配置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推进“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教师配置城乡一体化”、“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大力推进“校区校点”村小管理体制、“城乡联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市域统筹”的教师管理和使用机制、“城乡覆盖”的教育资助机制、“区域合作”灾区教育水平提升机制、“全球视野”的教育合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增强了成都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性、衔接性和有效性。实现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满覆盖、优秀师资满覆盖、特色发展满覆盖的三个“满覆盖”。(记者 周波)

      《成都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报告(2011年)》

      成都义务教育均衡程度持续提高

      昨天开幕的2011都江堰国际论坛发布了《成都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报告(2011年)》。该报告显示,我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程度持续提高,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情况总体良好,义务教育城乡学校间差异不断缩小,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成绩显著。据悉,市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在今年2月-8月,对全市2010年度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状况进行了监测。

      据介绍,此次监测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838所公办学校为监测对象,其中小学471所、初中23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6所。监测指标包括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生均教育技术装备值、小学和初中毕业考试(或者质量监测)一次性全科及格率等14项主要指标,并增加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情况等反映特殊群体受教育机会公平的指标。

      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学校教育经费配置和教学仪器装备配置的均衡程度2010年有明显提高,各区(市)县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除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外,其余指标校际均衡状况良好--小学校际均衡程度很高,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际间师资配置均衡程度进展明显。据介绍,2010年我市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入公办小学一年级的总数占全市小学入学新生总数的近20%,比例最高的区达到49%-62%;进入公办初一的总数占全市初中入学新生总数的近15%,比例最高的区达到40%-65.7%。

      在小学的13项二级指标中,城乡学校基本相当的有4项,农村小学强于城市小学的有4项;在初中的14项二级指标中,城乡学校基本相当的有3项,农村初中强于城市初中的有4项;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19项二级指标中,城乡学校基本相当的有6项,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强于城市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有4项。据了解,农村学校强于城市学校的项目主要是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等。 

      专家点评:

      成都给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对昨天发布的《成都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报告(2011年)》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成都多年来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特别是通过城乡一体化推动教育公平,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他说:“成都市政府采取了大幅度的政策倾斜,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同时采取城乡互助的方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有效缩小了城乡学校间的差距--成都市在这方面给全国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经验。”

      陶西平认为,“教育公平”是一个世界级的教育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还专门进行过研讨,各国公认症结在于‘教师’,联合国在2009年还提出过‘教育复兴始于教师’的提法,认为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教师。”

      数据点击

      成都有1099所中小学47所普通高校

      根据《成都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1年)》统计,我市共有中小学1099所,幼儿园1691所,普通高校47所(其中市属高校4所)。全市在校中小学生共156万人,在园幼儿29.5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58.9万人,硕士研究生6.2万人。中小学教职工10.6万人。

      2010年,全市近100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近7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了“零费用”入学。

      学前教育:

      2010年,全市幼儿园办园数量增加33所,在园幼儿数量增加30886人,专任教师增加1847人。截至目前,市级财政已分期投入4000万元用于标准化中心幼儿园的建设。目前,全市77个农村镇(乡、街道)已建成农村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到2011年底,全市将完成232所农村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

      义务教育:

      2010年我市实施初中学校提升行动计划,提升83所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全市小学生均教育技术装备值由2006年的527元提高到898元,初中由650元提高到现在的1300元。我市还加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去年在全国首次对外发布《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蓝皮书》。

      普通高中:

      我市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目前全市普通高中校均规模增至1830人,公办普通高中校均规模首次突破2000人;三类示范校在校生所占比例由2009年的80.4%增加至85.68%;高考本科上线率达46.67%(含艺体),专科上线率达90.3%,高考万人上线率达到52.53%。

      据介绍,石室中学、七中、树德中学三个教育集团已经形成规模:石室教育集团覆盖8个区域,校点数达到10个,集团规模达到20000人左右(含初中5000人);七中教育集团覆盖6个区域,校点数达到12个,集团规模达到21000人左右(含初中7000人);树德教育集团覆盖10个区域,校点数达到15个,集团规模达到29000人左右(含初中5000人)。

      职业教育:

      2010年,全市区域内中职招生10.65万人,比2009年多了17418人,增幅为19.6%;在校生26.11万人,比2009年多了39968人,增幅为18.1%;毕业生就业率为98.96%,对口就业率为79.3%,毕业生双证率达到80%以上。我市通过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发放教育券等,大力改善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并不断提升了高职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

      2010年,辖区共有高等院校47所(市属高校4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7所,独立学院7所,高职学院23所。

      终身教育:

      2010年,全市共向20万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城镇失业人员发放就业培训券,培训农民工25万人。依托成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充分整合区域教育机构的优质资源,形成以社区大学和20所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以219所乡镇成人学校(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以1666所村社区教学点和1034所中小学资源开放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现代化、开放式的社区教育网络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11年成都市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发布

  • 2011年08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成都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1年)》 

      成都多种方式促进

      城乡办学资源均衡配置

      2011都江堰国际论坛上发布了《成都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1年)》,该报告认为,我市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城乡办学资源均衡配置,教育现代化实现了新的突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从2003年开始,我市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开启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之路。通过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从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师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六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稳步推进,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作用的经验和模式。

      我市始终坚持把政府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城乡办学资源均衡配置。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努力促进了城乡办学条件标准化,硬件配置趋于均衡。我市在分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关注弱势人群的子女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上学纳入城镇学校体系,将中小学生健康纳入医疗保障体系。我市还探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和教育集团化发展新体制,辐射优质教育资源,拉动城乡教育联动,并实施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积极引导教育均衡发展。

      我市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紧紧围绕“全域成都”的发展战略,统筹配置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推进“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教师配置城乡一体化”、“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大力推进“校区校点”村小管理体制、“城乡联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市域统筹”的教师管理和使用机制、“城乡覆盖”的教育资助机制、“区域合作”灾区教育水平提升机制、“全球视野”的教育合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增强了成都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性、衔接性和有效性。实现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满覆盖、优秀师资满覆盖、特色发展满覆盖的三个“满覆盖”。(记者 周波)

      《成都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报告(2011年)》

      成都义务教育均衡程度持续提高

      昨天开幕的2011都江堰国际论坛发布了《成都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报告(2011年)》。该报告显示,我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程度持续提高,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情况总体良好,义务教育城乡学校间差异不断缩小,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成绩显著。据悉,市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在今年2月-8月,对全市2010年度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状况进行了监测。

      据介绍,此次监测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838所公办学校为监测对象,其中小学471所、初中23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6所。监测指标包括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生均教育技术装备值、小学和初中毕业考试(或者质量监测)一次性全科及格率等14项主要指标,并增加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情况等反映特殊群体受教育机会公平的指标。

      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学校教育经费配置和教学仪器装备配置的均衡程度2010年有明显提高,各区(市)县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除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外,其余指标校际均衡状况良好--小学校际均衡程度很高,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际间师资配置均衡程度进展明显。据介绍,2010年我市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入公办小学一年级的总数占全市小学入学新生总数的近20%,比例最高的区达到49%-62%;进入公办初一的总数占全市初中入学新生总数的近15%,比例最高的区达到40%-65.7%。

      在小学的13项二级指标中,城乡学校基本相当的有4项,农村小学强于城市小学的有4项;在初中的14项二级指标中,城乡学校基本相当的有3项,农村初中强于城市初中的有4项;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19项二级指标中,城乡学校基本相当的有6项,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强于城市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有4项。据了解,农村学校强于城市学校的项目主要是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等。 

      专家点评:

      成都给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对昨天发布的《成都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报告(2011年)》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成都多年来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特别是通过城乡一体化推动教育公平,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他说:“成都市政府采取了大幅度的政策倾斜,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同时采取城乡互助的方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有效缩小了城乡学校间的差距--成都市在这方面给全国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经验。”

      陶西平认为,“教育公平”是一个世界级的教育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还专门进行过研讨,各国公认症结在于‘教师’,联合国在2009年还提出过‘教育复兴始于教师’的提法,认为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教师。”

      数据点击

      成都有1099所中小学47所普通高校

      根据《成都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1年)》统计,我市共有中小学1099所,幼儿园1691所,普通高校47所(其中市属高校4所)。全市在校中小学生共156万人,在园幼儿29.5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58.9万人,硕士研究生6.2万人。中小学教职工10.6万人。

      2010年,全市近100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近7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了“零费用”入学。

      学前教育:

      2010年,全市幼儿园办园数量增加33所,在园幼儿数量增加30886人,专任教师增加1847人。截至目前,市级财政已分期投入4000万元用于标准化中心幼儿园的建设。目前,全市77个农村镇(乡、街道)已建成农村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到2011年底,全市将完成232所农村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

      义务教育:

      2010年我市实施初中学校提升行动计划,提升83所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全市小学生均教育技术装备值由2006年的527元提高到898元,初中由650元提高到现在的1300元。我市还加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去年在全国首次对外发布《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蓝皮书》。

      普通高中:

      我市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目前全市普通高中校均规模增至1830人,公办普通高中校均规模首次突破2000人;三类示范校在校生所占比例由2009年的80.4%增加至85.68%;高考本科上线率达46.67%(含艺体),专科上线率达90.3%,高考万人上线率达到52.53%。

      据介绍,石室中学、七中、树德中学三个教育集团已经形成规模:石室教育集团覆盖8个区域,校点数达到10个,集团规模达到20000人左右(含初中5000人);七中教育集团覆盖6个区域,校点数达到12个,集团规模达到21000人左右(含初中7000人);树德教育集团覆盖10个区域,校点数达到15个,集团规模达到29000人左右(含初中5000人)。

      职业教育:

      2010年,全市区域内中职招生10.65万人,比2009年多了17418人,增幅为19.6%;在校生26.11万人,比2009年多了39968人,增幅为18.1%;毕业生就业率为98.96%,对口就业率为79.3%,毕业生双证率达到80%以上。我市通过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发放教育券等,大力改善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并不断提升了高职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

      2010年,辖区共有高等院校47所(市属高校4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7所,独立学院7所,高职学院23所。

      终身教育:

      2010年,全市共向20万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城镇失业人员发放就业培训券,培训农民工25万人。依托成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充分整合区域教育机构的优质资源,形成以社区大学和20所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以219所乡镇成人学校(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以1666所村社区教学点和1034所中小学资源开放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现代化、开放式的社区教育网络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