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救灾与重建彰显了党在阿坝的坚强领导

  • 2011年08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阿坝州府
  • 【字体:
  •   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辉煌历程,是领导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程。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回望三年来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和恢复重建的历程,阿坝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创造了惊世奇迹。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个坚强的党、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和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一、救灾与重建充分展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灾情发生后,阿坝州委、州政府迅速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组建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了人员调配、统筹联动、督促协调和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现场”的工作要求,形成了“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指挥体系。强化分片负责、属地管理,注重综合分析、科学研判,广泛吸纳各方建议意见,确保了抢险救援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主要领导第一时间深入震中地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州、县、乡各级领导干部迅速奔赴灾区、坚守一线,组织指挥抢险救援,在地震灾区的领导就地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各级各部门顾全大局、服从指挥,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同心同德、相互支持;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顽强拼搏,汇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极大地鼓舞了斗志、增强了信心、振奋了精神、安抚了民心。打赢了抢险救人、抢通保通、安置攻坚、防治次生灾害、受灾群众安全过冬、救灾物资供应的硬仗。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被誉为世界救灾史上的奇迹。

      3年的灾后重建是一项涉及多项内容的庞大系统工程,重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做到科学规划、科学重建,为此,必须尊重规律、科学规划、全面考虑,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阿坝州及时出台规划方案,科学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置于自然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步骤去研究分析、准确论证灾后重建的若干重大问题。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选址、科学设立建筑物抗震标准,优先规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及时编制全州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涵盖了重建工作的各个方面。制定灾区每一个县、乡镇、村的重建规划,特别是首次编制了农村建设规划,做到了规划的全面全域全程覆盖,有力地推动了恢复重建在健康轨道上快速运行。切实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对地震灾区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规划范围、重建区域、建设内容、未来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布局、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等,重视人性化设计,让重建地宜居、宜行、宜业。坚持开门开放搞规划,聘请世界级、国家级规划专家参与规划设计,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增强规划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实现以科学规划指导科学重建,充分体现了党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二、救灾与重建充分展现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实际行动体现的。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是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发展进步的最关键因素。救灾和重建直接检验了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灾难发生时,一个党委就是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救灾和重建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救灾和重建中,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基层组织、就有党员干部,党员服务队、党员示范行动、党员责任区在灾区大量涌现。党的战斗力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人民群众夺取救灾和重建最后胜利的斗志与信心。一面面插在废墟上的党旗,一块块竖在帐篷前的党支部牌子,一支支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党员突击队”,一份份渗透着责任与爱心的“特殊党费”,在每一处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映秀镇渔子溪党支部书记从废墟中爬出来后的第二天,就把“中国共产党渔子溪村支部委员会”的牌子挂了出来,并且在自家的帐篷外撑起一面鲜艳的党旗,目的就是要告诉群众党和群众永远在一起。基层党员干部成为救灾和重建的“先锋队”、受灾群众的“贴心人”。因为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凝聚了人心和力量,创造了救灾和重建的奇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对人民充满感情、对事业高度负责,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群众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生动地展现了共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的先进本色。

      三、救灾与重建充分体现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与巨大灾难的殊死搏斗,展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执政地位才会牢不可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使党的执政能力在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得到锤炼。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生命权、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首要的是尊重和保障生命权。抗震救灾彰显了在共和国的土地上人的生命权至高无上。

      救灾就是救民。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党和政府始终把受灾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每一项举措、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人而展开,无不表现出对人的关爱。震后,阿坝州委、州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在“黄金72小时”内实现重灾县医疗救援全覆盖,从废墟中抢救被困群众3.91万人,紧急转移游客和受灾群众18万人,收治伤病员42万人次,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震后,奋战60天,解决了41.2万城乡受灾群众的过渡性住房问题。扎实开展因灾失地群众安置帮扶,1万余名因灾失地农民全部返乡、全部安置、无一人外迁。灾后第一个冬天,确保了受灾群众无一人挨冻受饿、安全温暖过冬。重建为了人民、重建依靠人民、重建成果由人民共享。每一个建设项目,都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灾后3年,进展最快的是民生项目,提升最大的是公共服务设施,受益最广的是灾区群众。阿坝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民生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安排、加快推进,确保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根据“遵循规律、科学设防、完善功能、体现特色”原则,提前全面完成灾区农房重建,58748户受灾群众喜迁新居;围绕功能齐全、设施好、环境好目标,大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基本完成了全州中小学校、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重建,新建了一大批敬老院、健身广场、文化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和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广覆盖。整个恢复重建过程中,灾区没有群众挨饿、挨冻和瘟疫的发生。“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员干部的关心和支持,就没有灾后的新家园,就过不上灾后幸福安定的新生活。”成为灾区群众最真实的表白。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救灾与重建彰显了党在阿坝的坚强领导

  • 2011年08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阿坝州府
  •   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辉煌历程,是领导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程。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回望三年来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和恢复重建的历程,阿坝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创造了惊世奇迹。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个坚强的党、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和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一、救灾与重建充分展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灾情发生后,阿坝州委、州政府迅速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组建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了人员调配、统筹联动、督促协调和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现场”的工作要求,形成了“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指挥体系。强化分片负责、属地管理,注重综合分析、科学研判,广泛吸纳各方建议意见,确保了抢险救援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主要领导第一时间深入震中地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州、县、乡各级领导干部迅速奔赴灾区、坚守一线,组织指挥抢险救援,在地震灾区的领导就地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各级各部门顾全大局、服从指挥,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同心同德、相互支持;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顽强拼搏,汇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极大地鼓舞了斗志、增强了信心、振奋了精神、安抚了民心。打赢了抢险救人、抢通保通、安置攻坚、防治次生灾害、受灾群众安全过冬、救灾物资供应的硬仗。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被誉为世界救灾史上的奇迹。

      3年的灾后重建是一项涉及多项内容的庞大系统工程,重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做到科学规划、科学重建,为此,必须尊重规律、科学规划、全面考虑,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阿坝州及时出台规划方案,科学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置于自然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步骤去研究分析、准确论证灾后重建的若干重大问题。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选址、科学设立建筑物抗震标准,优先规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及时编制全州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涵盖了重建工作的各个方面。制定灾区每一个县、乡镇、村的重建规划,特别是首次编制了农村建设规划,做到了规划的全面全域全程覆盖,有力地推动了恢复重建在健康轨道上快速运行。切实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对地震灾区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规划范围、重建区域、建设内容、未来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布局、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等,重视人性化设计,让重建地宜居、宜行、宜业。坚持开门开放搞规划,聘请世界级、国家级规划专家参与规划设计,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增强规划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实现以科学规划指导科学重建,充分体现了党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二、救灾与重建充分展现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实际行动体现的。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是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发展进步的最关键因素。救灾和重建直接检验了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灾难发生时,一个党委就是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救灾和重建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救灾和重建中,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基层组织、就有党员干部,党员服务队、党员示范行动、党员责任区在灾区大量涌现。党的战斗力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人民群众夺取救灾和重建最后胜利的斗志与信心。一面面插在废墟上的党旗,一块块竖在帐篷前的党支部牌子,一支支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党员突击队”,一份份渗透着责任与爱心的“特殊党费”,在每一处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映秀镇渔子溪党支部书记从废墟中爬出来后的第二天,就把“中国共产党渔子溪村支部委员会”的牌子挂了出来,并且在自家的帐篷外撑起一面鲜艳的党旗,目的就是要告诉群众党和群众永远在一起。基层党员干部成为救灾和重建的“先锋队”、受灾群众的“贴心人”。因为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凝聚了人心和力量,创造了救灾和重建的奇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对人民充满感情、对事业高度负责,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群众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生动地展现了共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的先进本色。

      三、救灾与重建充分体现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与巨大灾难的殊死搏斗,展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执政地位才会牢不可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使党的执政能力在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得到锤炼。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生命权、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首要的是尊重和保障生命权。抗震救灾彰显了在共和国的土地上人的生命权至高无上。

      救灾就是救民。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党和政府始终把受灾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每一项举措、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人而展开,无不表现出对人的关爱。震后,阿坝州委、州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在“黄金72小时”内实现重灾县医疗救援全覆盖,从废墟中抢救被困群众3.91万人,紧急转移游客和受灾群众18万人,收治伤病员42万人次,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震后,奋战60天,解决了41.2万城乡受灾群众的过渡性住房问题。扎实开展因灾失地群众安置帮扶,1万余名因灾失地农民全部返乡、全部安置、无一人外迁。灾后第一个冬天,确保了受灾群众无一人挨冻受饿、安全温暖过冬。重建为了人民、重建依靠人民、重建成果由人民共享。每一个建设项目,都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灾后3年,进展最快的是民生项目,提升最大的是公共服务设施,受益最广的是灾区群众。阿坝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民生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安排、加快推进,确保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根据“遵循规律、科学设防、完善功能、体现特色”原则,提前全面完成灾区农房重建,58748户受灾群众喜迁新居;围绕功能齐全、设施好、环境好目标,大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基本完成了全州中小学校、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重建,新建了一大批敬老院、健身广场、文化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和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广覆盖。整个恢复重建过程中,灾区没有群众挨饿、挨冻和瘟疫的发生。“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员干部的关心和支持,就没有灾后的新家园,就过不上灾后幸福安定的新生活。”成为灾区群众最真实的表白。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