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达州市有序推进县乡村垃圾处理机制建设

  • 2011年08月03日 00时00分
  • 来源: 达州市府
  • 【字体:
  •   从达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获悉: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立“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建设会议后,达州市高度重视,及时贯彻落实罗江会议精神,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作为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并纳入民生工程全力推进。按照“片区集中、区域共享、操作性强”的原则,科学规划,力争在3年内完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布点终审方案所列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大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效树立起达州农村新形象。 

      突出组织保障。一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我市强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工作机制建设,调整充实了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同时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二是根据《四川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指导意见》,我市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三年建成”的工作目标和“垃圾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的原则,制发了《达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总体方案》和《达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三个月大见成效”工作意见》,市治理办、市供销社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依据《达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总体方案》和“三个月大见成效”的工作要求,明确了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城乡垃圾处理机制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以政府投入、社会捐助、群众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垃圾管理体制。增加了乡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编制和人员,完善内部工作制度,确保工作推进有力。 

      突出宣传引导。我市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宣传方案,并组织市级相关媒体对开展工作的情况及时跟踪报道。各地按照宣传工作总体要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万源市着力提升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形式,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治理”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七进”、 “科技下乡”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1万份,对全市5万余村民开展文明素质、科学素质、法律素质、健康素质培训,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大竹县采取有线电视、悬挂标语、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设置统一规范的《农村垃圾处理宣传栏》,编写了“垃圾少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进农家,农村不比城市差”、“垃圾分类处理好,废物利用变成宝”等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广泛宣传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目标、意义、效果、职责分工、农村垃圾处理办法等,营造了户户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渠县通过召开院坝会议、文艺汇演下乡等形式,对12万人次村民开展文明素质、科学素质、法律素质、健康素质培训,着力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卫生习惯,将垃圾分类处理作为重要内容向群众普及推广。 

      突出设施建设。按照《达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总体方案》,全市主要交通沿线垃圾处理设施全面启动,所有乡镇、村全面启动收集设施基本建成,新增有村收集点的村837个,新增有村堆肥处理点的村768个。今年1至6月以来,建设区域共享垃圾填埋场12个,建可利用垃圾回收站点乡镇收集点157个,村回收点651个,农村配备垃圾箱桶5125个,新增转运车辆356台,其中机动车146台,非机动车210台。大竹县作为我市试点县,他们按照“七统一、一规范”的要求,新建再生资源回收站50个、再生资源回收点383个,并完成集储存、交易、分拣、集散、初加工功能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选址、立项工作。 

      突出队伍建设。在全市313个乡镇先后建立了专业保洁队伍,除部分边远山区农村外,在2008个村建立专业保洁队伍,全市新增农村保洁人员3609人,乡、村保洁人员达7984人,并分期分批进行垃圾分类专业知识培训。大竹县在2011年5月初开展了全县农村再生资源回收暨农村保洁员(收购员)培训,聘请专业人员,开展垃圾收运处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突出多元投入。建立“多元投入、分级承担”的多元投入机制,采取“财政补、群众筹、社会捐、市场运作”的办法,增强发展后劲,实现持续推进。其中,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主要采取“县级财政支持、市级财政补助、争取省上扶持”的办法,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地方投资和乡镇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加快场镇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场镇功能。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采取“县级财政补助为主、乡镇自筹为辅”的办法解决;农村环卫体系建设主要采取“县财政补一点、乡村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捐资支持城镇场镇建设,带动环境配套设施建设。 

      按照抓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完善全市所有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体系建设。2011年3月底前,完成市和县(市、区)城区、城乡结合部、中心城镇、主要交通干道和旅游线路沿线以及景区的垃圾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运行机制建设任务;其余各乡镇6月底前完成运行体系建设任务。一是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体系。全市计划年内建成垃圾分类收集池5500个、生态处理池2799个、垃圾中转站20座,新增清运车30辆。同时,启动50个离县(市)城区较远乡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二是完善农村保洁队伍体系。全市形成一支1.4万人的农村保洁队伍,其中乡镇保洁员3500人,村组保洁员1.05万人。三是完善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体系。开展可利用回收站建设,把大竹县、达县作为全市开展建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示范县。在每个乡镇设置1至2个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站,各村设2至5个回收点。四是完善宣传教育体系。通过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七进”活动、治理“五乱”等形式,对全市400万以上人次农村居民开展文明素质、科学素质、法律素质、健康素质培训,着力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卫生习惯,将垃圾分类处理作为重要内容向群众普及。 

      
    责任编辑: 秦晓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达州市有序推进县乡村垃圾处理机制建设

  • 2011年08月03日 00时00分
  • 来源: 达州市府
  •   从达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获悉: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立“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建设会议后,达州市高度重视,及时贯彻落实罗江会议精神,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作为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并纳入民生工程全力推进。按照“片区集中、区域共享、操作性强”的原则,科学规划,力争在3年内完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布点终审方案所列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大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效树立起达州农村新形象。 

      突出组织保障。一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我市强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工作机制建设,调整充实了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同时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二是根据《四川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指导意见》,我市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三年建成”的工作目标和“垃圾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的原则,制发了《达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总体方案》和《达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三个月大见成效”工作意见》,市治理办、市供销社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依据《达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总体方案》和“三个月大见成效”的工作要求,明确了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城乡垃圾处理机制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以政府投入、社会捐助、群众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垃圾管理体制。增加了乡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编制和人员,完善内部工作制度,确保工作推进有力。 

      突出宣传引导。我市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宣传方案,并组织市级相关媒体对开展工作的情况及时跟踪报道。各地按照宣传工作总体要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万源市着力提升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形式,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治理”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七进”、 “科技下乡”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1万份,对全市5万余村民开展文明素质、科学素质、法律素质、健康素质培训,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大竹县采取有线电视、悬挂标语、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设置统一规范的《农村垃圾处理宣传栏》,编写了“垃圾少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进农家,农村不比城市差”、“垃圾分类处理好,废物利用变成宝”等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广泛宣传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目标、意义、效果、职责分工、农村垃圾处理办法等,营造了户户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渠县通过召开院坝会议、文艺汇演下乡等形式,对12万人次村民开展文明素质、科学素质、法律素质、健康素质培训,着力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卫生习惯,将垃圾分类处理作为重要内容向群众普及推广。 

      突出设施建设。按照《达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总体方案》,全市主要交通沿线垃圾处理设施全面启动,所有乡镇、村全面启动收集设施基本建成,新增有村收集点的村837个,新增有村堆肥处理点的村768个。今年1至6月以来,建设区域共享垃圾填埋场12个,建可利用垃圾回收站点乡镇收集点157个,村回收点651个,农村配备垃圾箱桶5125个,新增转运车辆356台,其中机动车146台,非机动车210台。大竹县作为我市试点县,他们按照“七统一、一规范”的要求,新建再生资源回收站50个、再生资源回收点383个,并完成集储存、交易、分拣、集散、初加工功能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选址、立项工作。 

      突出队伍建设。在全市313个乡镇先后建立了专业保洁队伍,除部分边远山区农村外,在2008个村建立专业保洁队伍,全市新增农村保洁人员3609人,乡、村保洁人员达7984人,并分期分批进行垃圾分类专业知识培训。大竹县在2011年5月初开展了全县农村再生资源回收暨农村保洁员(收购员)培训,聘请专业人员,开展垃圾收运处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突出多元投入。建立“多元投入、分级承担”的多元投入机制,采取“财政补、群众筹、社会捐、市场运作”的办法,增强发展后劲,实现持续推进。其中,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主要采取“县级财政支持、市级财政补助、争取省上扶持”的办法,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地方投资和乡镇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加快场镇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场镇功能。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采取“县级财政补助为主、乡镇自筹为辅”的办法解决;农村环卫体系建设主要采取“县财政补一点、乡村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捐资支持城镇场镇建设,带动环境配套设施建设。 

      按照抓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完善全市所有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体系建设。2011年3月底前,完成市和县(市、区)城区、城乡结合部、中心城镇、主要交通干道和旅游线路沿线以及景区的垃圾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运行机制建设任务;其余各乡镇6月底前完成运行体系建设任务。一是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体系。全市计划年内建成垃圾分类收集池5500个、生态处理池2799个、垃圾中转站20座,新增清运车30辆。同时,启动50个离县(市)城区较远乡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二是完善农村保洁队伍体系。全市形成一支1.4万人的农村保洁队伍,其中乡镇保洁员3500人,村组保洁员1.05万人。三是完善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体系。开展可利用回收站建设,把大竹县、达县作为全市开展建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示范县。在每个乡镇设置1至2个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站,各村设2至5个回收点。四是完善宣传教育体系。通过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七进”活动、治理“五乱”等形式,对全市400万以上人次农村居民开展文明素质、科学素质、法律素质、健康素质培训,着力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卫生习惯,将垃圾分类处理作为重要内容向群众普及。 

      
    责任编辑: 秦晓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