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一户彝家的文明新生活

  • 2011年08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百姓点评:受益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牧民发展的造血功能增强

      现场

      明媚的阳光洒在普格县高二半山上。8月3日中午一点,米色子达的妻子正在收拾游客午饭后的碗筷。自从去年开办起“彝家乐”,家住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的米色子达中午总是比较忙,“越忙越快乐,因为有钱挣。”子达说。

      从终日蹲在茅草屋前与村民闲聊,到搬进新居中忙着挣钱——米色子达身上的变化,就是彝家新寨建设让受益群众观念行为发生转变的一个缩影。

      新生活 新房子办起彝家乐

      2009年,沙合莫村彝区“三房危房改造”项目启动。2010年1月,包括米色子达在内的全村327户搬进新房,米色子达在家里搞起了农家乐。8月,“子达彝家乐”一个彝家风格彩绘的招牌立在村道边,40多岁的子达站在招牌下憨厚地微笑着,“请到我家来坐坐。”子达将记者引进门。

      两座粉白的小青瓦房,中间是10米见方的院坝,院坝中种有两棵核桃树,树荫下摆着供游客休闲的桌椅。简单装修的客厅内,电视机、沙发、茶几一样不少。走进厨房,轻扭自来水龙头,清澈的水哗哗流出。新式柴灶边上,摆放着电磁炉和电饭煲。卫生间与牲畜圈也是分开的,“牲畜粪便流进屋后的化粪池里,屋内一点异味都闻不到。”子达说。

      “新旧对比,有种做梦的感觉。”子达回忆,“三房”改造前,他家5口人挤在一间土坯房内,昏暗、潮湿。“那个时候我们最怕下雨,外面下大雨,屋子下小雨,一家人坐起等天亮。”“三房”改造中,政府补助2.5万元,子达在信用社贷款2万多,再把存款用上,120多平方米的新房花了7万多元就建成了,“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修不起新房子。”

      新风尚 家家户户有了板凳

      “爷爷,老师说的,现在住进好房子了就要养成好习惯,要讲卫生,你不能再随地吐痰了哦。”在自家院墙边上,子达的父亲正坐着小板凳,与8岁孙女拉家常。

      沙合莫村彝区 “三房危房改造”项目,包括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农网改造、公路硬化、农业产业、生态建设、实用技术、活动室建设等11个项目。这些项目建设给村民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子达告诉记者,“三房”改造前,他和家人是裹毡睡地下,现在是睡在席梦思床上,“记得第一次睡在自己家的床上,硬是睡不着。但越往后感觉越舒服,睡得越踏实。”

      在“彝家乐”客人的影响下,子达一家改变了原来只吃上午饭、下午饭的习惯。“现在一天吃三顿。”米色子达竖起三根指头。

      更大的变化是沙合莫村家家户户都有了板凳。这是政府在实施板凳工程中,免费赠送给村民的,“我家就得到了5根板凳,村民们过去坐地下的习惯正在发生改变。”让子达最自豪的事情是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劳作一天下来冲个热水澡,舒服得很。”

      手记

      
    提高彝区自我发展

      造血功能

      就在记者采访米色子达的时候,省委、省政府在凉山召开了四川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现场会。会议提出,今年,我省将投入44.7亿元资金开展彝区扶贫。

      要拔除“穷根子”,让彝族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关键要找准和发展与彝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经济产业。而加快推进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提高彝区和彝族群众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是关键一环。

      沙合莫村作为彝家新寨建设的示范点,各级政府通过产业发展、技术培训等手段,引导当地群众增加致富奔小康的能力。目前在沙合莫村,马铃薯种植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规范化种植了3000亩,种植户还与州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联系,销售有了保障。

      结合沙合莫村的位置,当地在新房子里办起了四五家彝家乐,是凉山州首批乡村旅游“彝家乐”示范点。“火把节和彝族新年时,来的客人近千。”米色子达说,刚刚盖好新房,村里就动员开办彝家乐,他主动跟进。“村里专门组织到西昌附近的汉族农家乐去参观取经,回来后结合彝族饮食特点办起我们村的彝家乐。”

      讲述

      
    贡秋扎西 红原县色地乡二村牧民

      2009年10月,作为红原县第一批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受益者,我们一家搬进了省道301线旁7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屋内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一应俱全。那年冬天,一场大雪压塌了我家原来过冬居住的木板棚,而当时我们全家正在新房子里烤着温暖的炉火,躲过了这一场劫难。

      现在,牧民定居以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高了。瞅准这点,我用这几年辛苦挣来的牧业收入,从城里开回来一辆二手面包车,跑起了乡村客运。今年6月,家里又开始建一幢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的两层藏式小洋楼,这样可以利用靠近省道线的便利,开个小小的家庭旅馆。明年,我还准备去银行贷一笔款,在自家的牧场上办一个 “藏家乐”,这样,家里自产的牛肉、奶子,也都可以变成更多的钱了。

      数字

     
     彝家新寨住房建设

      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继续扎实推进,上半年解决1.7万户、8.5万民族地区牧民群众的定居问题。帐篷新生活行动向纵深推进,免费发放具有保暖、隔热、防雨、阻燃及防紫外线等功能的新型帐篷给牧民,上半年已让9.99万户牧民在远牧过程中也过上了现代文明生活。今年全面规划启动彝家新寨住房建设,上半年已完成大小凉山彝家新寨住房建设16538户,占年度目标任务的53.69%。

      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

      启动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如今已完成民族地区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秋季开学前的准备工作,预计到秋季开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达到41.29万人,同时,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和彝区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也正有序推进。

      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启动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对阿坝州、甘孜州71932名群众进行了包虫病病情调查,免费药物治疗11950名包虫病患者,免费手术治疗44名包虫病患者,分别占目标任务的47.95%、149.38%和33.85%。

      
    责任编辑: 秦晓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户彝家的文明新生活

  • 2011年08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百姓点评:受益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牧民发展的造血功能增强

      现场

      明媚的阳光洒在普格县高二半山上。8月3日中午一点,米色子达的妻子正在收拾游客午饭后的碗筷。自从去年开办起“彝家乐”,家住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的米色子达中午总是比较忙,“越忙越快乐,因为有钱挣。”子达说。

      从终日蹲在茅草屋前与村民闲聊,到搬进新居中忙着挣钱——米色子达身上的变化,就是彝家新寨建设让受益群众观念行为发生转变的一个缩影。

      新生活 新房子办起彝家乐

      2009年,沙合莫村彝区“三房危房改造”项目启动。2010年1月,包括米色子达在内的全村327户搬进新房,米色子达在家里搞起了农家乐。8月,“子达彝家乐”一个彝家风格彩绘的招牌立在村道边,40多岁的子达站在招牌下憨厚地微笑着,“请到我家来坐坐。”子达将记者引进门。

      两座粉白的小青瓦房,中间是10米见方的院坝,院坝中种有两棵核桃树,树荫下摆着供游客休闲的桌椅。简单装修的客厅内,电视机、沙发、茶几一样不少。走进厨房,轻扭自来水龙头,清澈的水哗哗流出。新式柴灶边上,摆放着电磁炉和电饭煲。卫生间与牲畜圈也是分开的,“牲畜粪便流进屋后的化粪池里,屋内一点异味都闻不到。”子达说。

      “新旧对比,有种做梦的感觉。”子达回忆,“三房”改造前,他家5口人挤在一间土坯房内,昏暗、潮湿。“那个时候我们最怕下雨,外面下大雨,屋子下小雨,一家人坐起等天亮。”“三房”改造中,政府补助2.5万元,子达在信用社贷款2万多,再把存款用上,120多平方米的新房花了7万多元就建成了,“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修不起新房子。”

      新风尚 家家户户有了板凳

      “爷爷,老师说的,现在住进好房子了就要养成好习惯,要讲卫生,你不能再随地吐痰了哦。”在自家院墙边上,子达的父亲正坐着小板凳,与8岁孙女拉家常。

      沙合莫村彝区 “三房危房改造”项目,包括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农网改造、公路硬化、农业产业、生态建设、实用技术、活动室建设等11个项目。这些项目建设给村民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子达告诉记者,“三房”改造前,他和家人是裹毡睡地下,现在是睡在席梦思床上,“记得第一次睡在自己家的床上,硬是睡不着。但越往后感觉越舒服,睡得越踏实。”

      在“彝家乐”客人的影响下,子达一家改变了原来只吃上午饭、下午饭的习惯。“现在一天吃三顿。”米色子达竖起三根指头。

      更大的变化是沙合莫村家家户户都有了板凳。这是政府在实施板凳工程中,免费赠送给村民的,“我家就得到了5根板凳,村民们过去坐地下的习惯正在发生改变。”让子达最自豪的事情是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劳作一天下来冲个热水澡,舒服得很。”

      手记

      
    提高彝区自我发展

      造血功能

      就在记者采访米色子达的时候,省委、省政府在凉山召开了四川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现场会。会议提出,今年,我省将投入44.7亿元资金开展彝区扶贫。

      要拔除“穷根子”,让彝族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关键要找准和发展与彝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经济产业。而加快推进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提高彝区和彝族群众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是关键一环。

      沙合莫村作为彝家新寨建设的示范点,各级政府通过产业发展、技术培训等手段,引导当地群众增加致富奔小康的能力。目前在沙合莫村,马铃薯种植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规范化种植了3000亩,种植户还与州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联系,销售有了保障。

      结合沙合莫村的位置,当地在新房子里办起了四五家彝家乐,是凉山州首批乡村旅游“彝家乐”示范点。“火把节和彝族新年时,来的客人近千。”米色子达说,刚刚盖好新房,村里就动员开办彝家乐,他主动跟进。“村里专门组织到西昌附近的汉族农家乐去参观取经,回来后结合彝族饮食特点办起我们村的彝家乐。”

      讲述

      
    贡秋扎西 红原县色地乡二村牧民

      2009年10月,作为红原县第一批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受益者,我们一家搬进了省道301线旁7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屋内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一应俱全。那年冬天,一场大雪压塌了我家原来过冬居住的木板棚,而当时我们全家正在新房子里烤着温暖的炉火,躲过了这一场劫难。

      现在,牧民定居以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高了。瞅准这点,我用这几年辛苦挣来的牧业收入,从城里开回来一辆二手面包车,跑起了乡村客运。今年6月,家里又开始建一幢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的两层藏式小洋楼,这样可以利用靠近省道线的便利,开个小小的家庭旅馆。明年,我还准备去银行贷一笔款,在自家的牧场上办一个 “藏家乐”,这样,家里自产的牛肉、奶子,也都可以变成更多的钱了。

      数字

     
     彝家新寨住房建设

      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继续扎实推进,上半年解决1.7万户、8.5万民族地区牧民群众的定居问题。帐篷新生活行动向纵深推进,免费发放具有保暖、隔热、防雨、阻燃及防紫外线等功能的新型帐篷给牧民,上半年已让9.99万户牧民在远牧过程中也过上了现代文明生活。今年全面规划启动彝家新寨住房建设,上半年已完成大小凉山彝家新寨住房建设16538户,占年度目标任务的53.69%。

      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

      启动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如今已完成民族地区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秋季开学前的准备工作,预计到秋季开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达到41.29万人,同时,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和彝区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也正有序推进。

      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启动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对阿坝州、甘孜州71932名群众进行了包虫病病情调查,免费药物治疗11950名包虫病患者,免费手术治疗44名包虫病患者,分别占目标任务的47.95%、149.38%和33.85%。

      
    责任编辑: 秦晓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