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凉山:实施“钢铁堡垒共建”工程 统筹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 2011年06月0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
  • 【字体:
  •   近年来,凉山州坚持实施“钢铁堡垒共建”工程,构建了上下联通、左右联动、条块结合的开放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更好地实现了党的组织、工作和凝聚力的全覆盖,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开展“城乡共建”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扎实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和推进“千村党建富民、共建美好家园”行动,深入推进“百千万”帮扶工程和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采取“四问、五帮、六送”措施深入搞好帮扶,即:问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情况,问发展经济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问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所想所盼,问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本部门的意见建议;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帮助开辟致富门路,帮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搞好教育培训,帮助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开展送政策、送法律、送信息、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等活动。在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中,我州开展的“板凳工程”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视察凉山期间亲自为彝区群众赠送板凳及生活用品,鼓励广大群众改善生活条件,改变生产方式,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书记赞誉“板凳虽小,意义很大”,认为“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是彝区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全州314名州县领导、1502个州县级部门确定了联系对象,1500多个州县市机关党组织与1490个村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53648名州县乡干部帮扶53656户贫困户,18万多名党员积极创先争优,每年落实帮扶项目4000余个,协调、提供帮扶资金300余万元,为帮扶村、农户解决具体问题近万个。社会各界累计捐赠板凳128.2万根、折合资金1602.8万元,省直机关工委组织省直机关116个部门向彝区群众捐赠板凳15万根,省级部门和兄弟市州捐赠款物达5000万元。

      开展“党群共建”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

      早在2007年全省工青妇工作会议召开前,州委常委、组织部长滕中平同志就率先提出了“一建带三建”(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工作思路。全省大会后,我州又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四项制度(组织领导、合力推进、工作保障、考核评估),突出抓好“五带”工作(带思想建设,保持工青妇组织先进性;带组织建设,夯实工青妇组织基础;带班子建设,增强工青妇组织执行力;带队伍建设,提高工青妇干部队伍素质;带作风建设,增强工青妇组织战斗力),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桥梁纽带、组织动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服务协调、教育引导、监督管理等“六个作用”。 每年,各县市委书记均为工青妇上党课或作形势报告两次以上,并参加工青妇组织的各项活动。目前,98.6%的乡镇(街道)建立了工青妇组织,85.9%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单独建立了工会和共青团组织,65.3%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立了工会和共青团组织。17县市科级副科级女干部1486人,占同级干部的16.6%;35岁及以下科级副科级干部数1947人,占同级干部的21.8%。三年来,17县市工青妇组织下派、转岗、交流、提拔干部251人。通过“五带”,加强和改进了党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以党的建设带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开展“县市共建”

      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协调凉山州内条件较好的安宁河流域的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等四县市,对口帮扶昭觉县、金阳县、布拖县、美姑县等四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对口帮扶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典型示范、全面推进,长期合作、稳步推进”的原则,落实组织领导、协商对接、考核评估三项制度,重点开展新村扶贫、农业产业化、教育、卫生和干部人才帮扶。2010年,安宁河流域四县市共落实帮扶资金2407万元,互派挂职干部34人,为帮扶县办实事、办好事。会理县出资61万元,每年在会理县为布拖县培养50名品学兼优的农村初中学生,从2011年9月起,还将逐步开设“布拖高中班、中专班。”会东县落实资金60余万元,帮助美姑县峨曲古乡俄干村建设1400余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中心。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口帮扶,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开展“村企共建”

      构建和谐村企关系

      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支持鼓励100个企业特别是涉农和驻村企业,结对帮扶100个行政村。要求帮村企业做到“五参与”、“五进村”,即:参与结对村的远景规划制定和实施,参与主导产业发展,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参与村民素质培训和开展信息、服务、人才、资金、设施进村。要求共建村做到“五配合”,即:组织、制度、劳力、资金、资源等方面配合,为企业生产经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实现“企业求发展、农民得实惠”的双赢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州200余个企业帮扶近400个村,每年落实帮扶项目300余个,协调、提供帮扶资金4000余万元,为帮扶村、农户解决具体问题500余个。

      开展“共驻共建”

      打造和谐平安社区

      大力开展“三项活动”,切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一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动员机关、部队、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与社区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党员干部与社区生活困难群众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实现对社区老弱病残和生活困难、下岗失业群众帮扶的全覆盖。每年建立社区“一对一”帮扶对子1300余对,落实帮扶资金150余万元,帮扶困难群众3000余人。二是开展“党员服务队进社区”活动。窗口服务行业,特别是涉及群众生活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和供电、供水、环卫、环保等行业,结合自身服务项目,组建“党员服务队”476个,进社入户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推行在职党员向居住地报到制度,全州3400余名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向社区公开承诺并接受评议。三是开展“特色社区建设”活动。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精心打造一批“文化社区”、“生态社区”、“再就业社区”等特色社区。通过开展“共驻共建”,整合了社区内组织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了组织共建、党员联管、活动互助、信息同享,构建了共驻共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扩大了“三覆盖”面。

      围绕凉山州跨越发展大局,实施“钢铁堡垒共建”工程,全面整合了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村企、党群、共驻单位和不同类区县市之间的党建资源,充分发挥了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为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加快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凉山:实施“钢铁堡垒共建”工程 统筹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 2011年06月0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
  •   近年来,凉山州坚持实施“钢铁堡垒共建”工程,构建了上下联通、左右联动、条块结合的开放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更好地实现了党的组织、工作和凝聚力的全覆盖,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开展“城乡共建”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扎实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和推进“千村党建富民、共建美好家园”行动,深入推进“百千万”帮扶工程和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采取“四问、五帮、六送”措施深入搞好帮扶,即:问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情况,问发展经济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问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所想所盼,问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本部门的意见建议;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帮助开辟致富门路,帮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搞好教育培训,帮助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开展送政策、送法律、送信息、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等活动。在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中,我州开展的“板凳工程”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视察凉山期间亲自为彝区群众赠送板凳及生活用品,鼓励广大群众改善生活条件,改变生产方式,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书记赞誉“板凳虽小,意义很大”,认为“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是彝区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全州314名州县领导、1502个州县级部门确定了联系对象,1500多个州县市机关党组织与1490个村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53648名州县乡干部帮扶53656户贫困户,18万多名党员积极创先争优,每年落实帮扶项目4000余个,协调、提供帮扶资金300余万元,为帮扶村、农户解决具体问题近万个。社会各界累计捐赠板凳128.2万根、折合资金1602.8万元,省直机关工委组织省直机关116个部门向彝区群众捐赠板凳15万根,省级部门和兄弟市州捐赠款物达5000万元。

      开展“党群共建”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

      早在2007年全省工青妇工作会议召开前,州委常委、组织部长滕中平同志就率先提出了“一建带三建”(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工作思路。全省大会后,我州又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四项制度(组织领导、合力推进、工作保障、考核评估),突出抓好“五带”工作(带思想建设,保持工青妇组织先进性;带组织建设,夯实工青妇组织基础;带班子建设,增强工青妇组织执行力;带队伍建设,提高工青妇干部队伍素质;带作风建设,增强工青妇组织战斗力),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桥梁纽带、组织动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服务协调、教育引导、监督管理等“六个作用”。 每年,各县市委书记均为工青妇上党课或作形势报告两次以上,并参加工青妇组织的各项活动。目前,98.6%的乡镇(街道)建立了工青妇组织,85.9%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单独建立了工会和共青团组织,65.3%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立了工会和共青团组织。17县市科级副科级女干部1486人,占同级干部的16.6%;35岁及以下科级副科级干部数1947人,占同级干部的21.8%。三年来,17县市工青妇组织下派、转岗、交流、提拔干部251人。通过“五带”,加强和改进了党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以党的建设带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开展“县市共建”

      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协调凉山州内条件较好的安宁河流域的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等四县市,对口帮扶昭觉县、金阳县、布拖县、美姑县等四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对口帮扶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典型示范、全面推进,长期合作、稳步推进”的原则,落实组织领导、协商对接、考核评估三项制度,重点开展新村扶贫、农业产业化、教育、卫生和干部人才帮扶。2010年,安宁河流域四县市共落实帮扶资金2407万元,互派挂职干部34人,为帮扶县办实事、办好事。会理县出资61万元,每年在会理县为布拖县培养50名品学兼优的农村初中学生,从2011年9月起,还将逐步开设“布拖高中班、中专班。”会东县落实资金60余万元,帮助美姑县峨曲古乡俄干村建设1400余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中心。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口帮扶,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开展“村企共建”

      构建和谐村企关系

      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支持鼓励100个企业特别是涉农和驻村企业,结对帮扶100个行政村。要求帮村企业做到“五参与”、“五进村”,即:参与结对村的远景规划制定和实施,参与主导产业发展,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参与村民素质培训和开展信息、服务、人才、资金、设施进村。要求共建村做到“五配合”,即:组织、制度、劳力、资金、资源等方面配合,为企业生产经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实现“企业求发展、农民得实惠”的双赢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州200余个企业帮扶近400个村,每年落实帮扶项目300余个,协调、提供帮扶资金4000余万元,为帮扶村、农户解决具体问题500余个。

      开展“共驻共建”

      打造和谐平安社区

      大力开展“三项活动”,切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一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动员机关、部队、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与社区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党员干部与社区生活困难群众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实现对社区老弱病残和生活困难、下岗失业群众帮扶的全覆盖。每年建立社区“一对一”帮扶对子1300余对,落实帮扶资金150余万元,帮扶困难群众3000余人。二是开展“党员服务队进社区”活动。窗口服务行业,特别是涉及群众生活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和供电、供水、环卫、环保等行业,结合自身服务项目,组建“党员服务队”476个,进社入户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推行在职党员向居住地报到制度,全州3400余名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向社区公开承诺并接受评议。三是开展“特色社区建设”活动。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精心打造一批“文化社区”、“生态社区”、“再就业社区”等特色社区。通过开展“共驻共建”,整合了社区内组织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了组织共建、党员联管、活动互助、信息同享,构建了共驻共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扩大了“三覆盖”面。

      围绕凉山州跨越发展大局,实施“钢铁堡垒共建”工程,全面整合了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村企、党群、共驻单位和不同类区县市之间的党建资源,充分发挥了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为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加快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