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辉煌50年 魅力新红原》城建篇--城乡建设 扮靓草原

  • 2010年07月20日 11时00分
  • 来源: 阿坝州府
  • 【字体:
  •   站在阿坝州红原县城入口那宏大的奔牛雕塑之前,让人想起草原50年的城乡建设变迁正像那高原之舟的冲天牛气,奔腾不息,奋勇向前,把草原建设得秀美靓丽。

      红原县建县时仅有一些破旧低矮的砖瓦房和棚户区,城乡大规模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80年代初,县城街区布局呈十字型,十字路口各建一幢一楼一底的房屋,建设以此为基准延伸。街道修筑因陋就简,铲除草甸腐植土石层后回填沙石即成,尔后发动居民分段包干,义务投工,逐年加铺沙石,街道雨天泥泞湿脚,久晴则尘土纷飞。

      90年代的红原县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而今的红原县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95平方公里,其中县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1.2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25%。已建成银珠小区、金珠小区等规模集中居住小区2个;建有廉租住房小区1座,能容纳住户210户;辖区有宾馆15家,学校5所,医院3所,文化体育中心1个,成为靓丽秀美的绿色草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0年红原县开始实施县中心城区主街道路建设,到1982年,完成县中心城区渣油沥青道路铺设2000米;随后,加大了道路建设力度,进入90年代后,县城基本形成了“三街两路一巷”格局,即解放街、白河街、解放南路、北街、吉祥路、文化巷。目前,县城已建成城区道路累计约12.8公里,黑化、硬化率达95%以上,形成了“三横多纵”的城区道路交通骨架网络;新建桥梁2座;铺设人行道共5000余米,15000余平方米;并实施了道路亮化,共安装路灯320盏。

      城市建设从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建设入手,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000余万元,目前县城已有道路近8千米,黑色化、硬化率达95%以上。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类市政设施基本齐备。

      从建县初期开始,根据发展居民点定居放牧的要求,首先在龙壤乡进行了牧民定居点居住地建设试点,继后在全县乡政府所在地全面推开。试点建设经简易目测规划,预留人畜通道,利用集体公共积累示范地建造了一些牧民住宅。80年代,牲畜作价归户后,牧民群众在政府的号召及带领下,积极从事居民点建设,部分乡镇群众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截至1991年,全县大多牧区居民点仍为土墙,低矮屋舍。

      2000年开始,红原县启动了牧民新村建设,选择了地理位置、交通、通讯等条件较好的瓦切乡,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在草原上着手建设环境优美、文明卫生、配套设施及服务体系较为完备的牧民新村。新建高标准民宅118栋,配套实施了新村油路、文化中心、体育设施、学校、供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牧民增收,实现了牧民思想的解放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瓦切牧民新村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2002年红原县实施了安曲牧民新村建设,新建民宅241栋,同时配套实施了新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以来,红原县启动了牧民新村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先后在瓦切、安曲、阿木、麦洼、色地及邛溪等乡镇集中开展了牧民定居示范点建设,同时政府配套实施水、电、路和“一心七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已实施牧民定居点建设32个,新建定居住房4605户;今年正在开工建设2864户,与之配套的市政设施建设也正有序推进中。

      90年代末2000年初,红原县城乡建设进入到全面发展阶段,组织编制了首轮《红原县城总体规划》,经过了两次修编,2005年10月,《红原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报经州政府批准通过。随后,相继组织编制完成了《红原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7个特色魅力乡镇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16个村庄规划,红原县城乡建设步入了规范化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辉煌50年 魅力新红原》城建篇--城乡建设 扮靓草原

  • 2010年07月20日 11时00分
  • 来源: 阿坝州府
  •   站在阿坝州红原县城入口那宏大的奔牛雕塑之前,让人想起草原50年的城乡建设变迁正像那高原之舟的冲天牛气,奔腾不息,奋勇向前,把草原建设得秀美靓丽。

      红原县建县时仅有一些破旧低矮的砖瓦房和棚户区,城乡大规模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80年代初,县城街区布局呈十字型,十字路口各建一幢一楼一底的房屋,建设以此为基准延伸。街道修筑因陋就简,铲除草甸腐植土石层后回填沙石即成,尔后发动居民分段包干,义务投工,逐年加铺沙石,街道雨天泥泞湿脚,久晴则尘土纷飞。

      90年代的红原县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而今的红原县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95平方公里,其中县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1.2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25%。已建成银珠小区、金珠小区等规模集中居住小区2个;建有廉租住房小区1座,能容纳住户210户;辖区有宾馆15家,学校5所,医院3所,文化体育中心1个,成为靓丽秀美的绿色草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0年红原县开始实施县中心城区主街道路建设,到1982年,完成县中心城区渣油沥青道路铺设2000米;随后,加大了道路建设力度,进入90年代后,县城基本形成了“三街两路一巷”格局,即解放街、白河街、解放南路、北街、吉祥路、文化巷。目前,县城已建成城区道路累计约12.8公里,黑化、硬化率达95%以上,形成了“三横多纵”的城区道路交通骨架网络;新建桥梁2座;铺设人行道共5000余米,15000余平方米;并实施了道路亮化,共安装路灯320盏。

      城市建设从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建设入手,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000余万元,目前县城已有道路近8千米,黑色化、硬化率达95%以上。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类市政设施基本齐备。

      从建县初期开始,根据发展居民点定居放牧的要求,首先在龙壤乡进行了牧民定居点居住地建设试点,继后在全县乡政府所在地全面推开。试点建设经简易目测规划,预留人畜通道,利用集体公共积累示范地建造了一些牧民住宅。80年代,牲畜作价归户后,牧民群众在政府的号召及带领下,积极从事居民点建设,部分乡镇群众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截至1991年,全县大多牧区居民点仍为土墙,低矮屋舍。

      2000年开始,红原县启动了牧民新村建设,选择了地理位置、交通、通讯等条件较好的瓦切乡,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在草原上着手建设环境优美、文明卫生、配套设施及服务体系较为完备的牧民新村。新建高标准民宅118栋,配套实施了新村油路、文化中心、体育设施、学校、供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牧民增收,实现了牧民思想的解放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瓦切牧民新村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2002年红原县实施了安曲牧民新村建设,新建民宅241栋,同时配套实施了新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以来,红原县启动了牧民新村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先后在瓦切、安曲、阿木、麦洼、色地及邛溪等乡镇集中开展了牧民定居示范点建设,同时政府配套实施水、电、路和“一心七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已实施牧民定居点建设32个,新建定居住房4605户;今年正在开工建设2864户,与之配套的市政设施建设也正有序推进中。

      90年代末2000年初,红原县城乡建设进入到全面发展阶段,组织编制了首轮《红原县城总体规划》,经过了两次修编,2005年10月,《红原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报经州政府批准通过。随后,相继组织编制完成了《红原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7个特色魅力乡镇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16个村庄规划,红原县城乡建设步入了规范化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