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简体 | 繁體 | English  
 
 
 
 
 
App客户端 政务新媒体矩阵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助手 个人中心
 
 
 
 
首页 | 政府领导 | 机构职能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走进四川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

  • 2013年03月14日 12时00分
  • 来源: 教育厅
  • 【字体:
分享到:

川教〔2103〕22号

各市(州)教育局,高等学校:

  为推进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国家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厅组织编制了《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深入学习、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行动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发展任务、“3211”建设计划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强统筹协调,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严格督查考核,加大资金投入,有力、有序推进《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切实把《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以本《行动计划》为基础,制订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在落实《行动计划》过程中的重大举措、典型经验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时报告我厅。

四川省教育厅

2013年3月4日

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

(2011—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教兴川战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四川教育改革创新步伐,提升四川教育质量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前 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广泛渗透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省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明确要求“构建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破解制约我省教育发展难题,创新教育发展手段,确保我省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的重大战略抉择。

  经过数年努力,我省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基础还相当薄弱,尤其是在促进实现2020年我省“两基本、两建成”的教育改革发展宏伟目标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中将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还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差距;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应用能力较差、有效使用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还远远不够;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教育管理信息化还有较大差距;信息化队伍数量急需扩大、质量急需提高;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等。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重要性,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我省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和优先发展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用十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符合国家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推进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规划》精神,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融合创新为途径,以广泛深入应用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建成教育信息化体系为目标,在助推实现“两基本、两建成”的宏伟目标进程中充分发挥支撑、引领与创新作用。

  (二)工作方针

  面向未来需求,坚持育人为本。面向“两基本、两建成”目标要求,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深入渗透的信息技术,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着力深化运用,合作共建共享。解决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中适合运用信息技术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广泛提升深入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多渠道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统筹规划布局,分步推进实施。根据区域发展差异,根据各类教育特点,坚持突出重点,促进均衡发展。明确阶段性任务,突出特色优势,破解发展难题。以项目为抓手,示范引领,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提高。

  推动深度融合,鼓励开拓创新。加快从“初步应用整合”向“深度融合创新”迈进的步伐,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加强领导管理,确保持续发展。健全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关系,完善政策法规,建立规章制度。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强化目标考核,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满足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完成《四川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四川教育现代化、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三基本、两显著”,即: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面向全社会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建设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充分依托公共信息资源,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有机结合,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整合和集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信息体系,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显著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水平。

  (二)发展任务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整体部署我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的主要任务,着力解决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薄弱环节,突破“瓶颈”制约,以实现我省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着力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培养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缩小数字化差距为重点,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加快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力推进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着力提高中小学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以应用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全面提升应用能力。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学校的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为重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确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的思想,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和教研,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以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重点,全面助推素质教育。着力开展多种多样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创造绿色、安全、文明应用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习惯,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科学、健康、文明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提高素质教育效果和质量。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以农村职业学校为重点,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着力加强职业院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着力加强以仿真实训为代表的数字化实习实训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仿真实训省级示范基地,加强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提高职业院校现代管理水平。

  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实习实训、项目教学等的融合。尤其要利用信息化改革传统实习实训方法,与国际国内先进实习实训技术、内容和方式接轨,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切实提升实习实训效果和水平,让学生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

  以信息化关键技术应用为重点,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促进职业学校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以开发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重点,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着力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平台,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图书文献、教学试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整合使用效益。

  以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高校教师信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推进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大批创新拔尖人才。

  以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为重点,提高高校协同科研创新水平。着力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资料共享,推动高等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协同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以信息化推进产学研结合为重点,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依托信息技术,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成果转化速度,提升转化效率,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利用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先进文化资源,增强优秀文化传承传播能力。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信息化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撑。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开放大学建设,为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以推进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和共享为重点,为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着力探索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和运营机制,充分利用公共通信网络,积极推动教育资源进家庭。

  以加快信息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探索有四川特色的高水准开放教育模式。着力探索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模式,利用信息化完善成人函授教育、高教自学考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建立遍及城乡的一站式、多功能开放学习平台。

  以加强继续教育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支持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考试与评价和质量监管体系。着力探索继续教育相关系统与支撑平台建设与运行模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的有力手段。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

  以大力推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要求以及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加快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和师生的、与国家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相衔接的四川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建立包括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方面的现代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管理与服务流程,大力提升教育服务与监管能力。

  以建立电子校务平台为重点,提升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和校务公开进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提高办学效益。

  ----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大力提升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专业及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提供人才支持。

  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实施培训、考核、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积极开展教师职前、职后相衔接的远程教育与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到2020年,各级各类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

  以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力培训为重点,实施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大力开展能力提升达标培训,不断提升信息化专业能力、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聘任管理办法。到2020年,实现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信息化能力全部达标,持证上岗;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信息技术能力相应标准。

  以建立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为重点,优化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加大对信息化相关学科支持力度,优化相关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培养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人才。

  ----体制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体制改革确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通过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多方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机制,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原则,形成社会多方、人人参与、不断推陈出新的共建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局面。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投入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通过政府引领性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广,购买基础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公益性服务。积极支持校际网络课程互选资源共建共享活动。

  加强研究,不断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和核心共性技术。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设立教育信息化科研专项,深入研究解决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和核心共性问题。建设一批省级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产品中试及推广基地,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及应用。

  加强交流,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加强国内及国际交流,学习引进国内国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先进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加深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国内国际合作。

  深化改革,健全管理与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职责,改革调整现行管理体制,完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与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高效实用的运行机制。

  三、“3211”建设计划

  为到2020年全面实现我省教育信息化规划目标,完成发展任务,结合四川实际,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要求和工作部署,围绕目标任务,分阶段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使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实质性重要进展,并不断提升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2012—2015年,突出“应用切入、完善基础、搭建平台、试点引路”的工作思路,实施“3211”建设计划,即“三通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个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批试点”(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域和试点学校),“一批基地”(一批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训培养基地)。2015—2020年,根据行动计划建设进展、教育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和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状况,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具体工作部署,突出“优化资源、深度融合、整体提升、形成体系”的工作思路,再确定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到2020年,建成我省教育信息化“三基本,两显著”体系和发展目标,完成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均衡化发展”的任务。

  (一)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

  统筹规划、超前部署、分步实施,建设或升级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宽带网络,包括省级主干网、市(州)、县(市、区)城域网和学校校园网建设,实现高速、稳定、安全的互联互通。到2015年之前,基本解决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宽带接入问题,初步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基本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建设。采取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主,大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新机制来推进校校通工程,即按我省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与实施“祥云计划”为代表的电信等运营公司合作,由企业出资建设,争取国家给予部分补助,地方适当补贴的途径解决宽带网络校校通经费问题。学校重点在“用”,充分用好网上资源。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学校使用公用经费购买服务。积极探索建立专业管理机构和市场服务机制解决学校硬件管理问题。到2015年,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接入宽带达到4Mbps以上,高校接入宽带达到2Gbps以上。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水平,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使各级各类学校每个班都有一套完整的满足课堂教学需要的教育信息化使用设施设备。2013年底以前,实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的目标任务。

  (二)优质资源班班通工程

  到2015年初步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并且将这些资源送到每一个班级,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得到普遍使用。重点做好“三个课堂”。一是针对某些特殊需要开设的“专递课堂”,比如边远地区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校开不出来的课堂,民族地区学校的双语教育、职业教育的新开设课程等等。专设课堂以政府组织为主。二是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的“名师课堂”,以名师示范带动提高广大教师教学水平。三是“名校网络课堂”,充分利用名校的课程资源,利用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机制加速普及输送到其他学校,使更多学校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加速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的挖掘、征集、整理、集聚,形成强大的资源库。采取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政府评估准入的机制。好的资源采取政府购买,或者择优补助奖励的办法推广使用。

  (三)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

  网络学习空间是教学的全新模式,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今后一个重要探索领域,它提供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基本的学习空间,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互动学习,是对以校园内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继续教育、学习型教育和终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教育信息化甚至整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教师、高校学生、职教学生和中小学学生人人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和环境,把技术和教育融合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2015年前,按照“三个优先”的基本原则分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一是教师优先,先解决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和中职教师使用问题。二是经济发达地区、条件比较成熟地区优先。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经济条件,率先在大学、初高中、职业学校等借鉴这种学习模式。三是职业教育优先,重点推动职业学校加大网络空间学习力度。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行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以企业为主建设平台,学校应用为主体,政府加强规范和引导,给予政策扶持。

  (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

  到2015年初步建设较为完善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四川教育云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省、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全面完成国家教育资源云平台全省落地覆盖,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

  研究制定促进优质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政策、措施,建立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大的设施由企业提供,采用引导性投入,吸引各地教育部门、专家以及教师个人提供或合作开发教育资源,鼓励中小企业提供资源,探讨不同的资源服务模式;制定政府购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的相关政策,支持使用者按需购买资源与服务。

  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不同需求,到2015年建设 3000门优质网络课程及其资源,遴选和开发200个学科工具、应用平台以及30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数字教学资源对学校的覆盖率达60%,数字教学资源对学科的覆盖率达60%,其中优质资源占75%,资源库的使用率达70%以上。

  (五)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

  按照两级建设(中央、省)五级应用(中央、省、地市、县、学校)的原则,重点建设好省级数据库。到2015年,基本建成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十个等级的系统,完成98%以上学校的基本信息,初步建成四川教育基础数据库,形成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并支持数据交换、报送、共享与服务,实现在上下级平台之间自动汇聚各类数据,互联互通、信息互动、资源共享,最终汇聚成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云中心。

  支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电子政务和学校电子校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教育电子政务(校务)一体化管理, 实现省、市、县、校之间的数据互通和系统互联,提升教育监管能力与服务水平,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六)示范区域和试点学校建设计划

  通过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工作示范区和试点校,着力探索和创造实现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关键思路及途径方法,起到试点探路、总结经验,示范引路、加快推进的作用。在不同类型地区,选择30个左右市(州)、县(市、区)作为区域综合试点,200-300所中小学校、学前教育机构,40-80所中等职业学校,25-30所高等学校作为试点单位,重点支持,在2015年前率先形成一批示范区域和示范学校,以形成整体快速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的格局。试点突出“五个重点”:一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结合;二是探索以应用驱动为核心的建设模式;三是探索引进新的机制;四是结合本地(校)实际,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特色之路;五是突出国家的工作重点安排,紧随国家的重点工作步伐。

  (七)教育信息化师资人才培训培养基地建设计划

  培养培训教育信息化应用人才和后备人才,是实现“以应用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为核心理念的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举措。重点支持一批学校和教育机构建设成我省教育信息化专业师资人才培训培养基地。到201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培训基地1—2个,省级培训基地3—5个,市(州)级培训基地8-10个;形成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全省范围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全省中小学教师和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初级培训,3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50%的管理人员完成初级培训。

  增强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培养能力,开发能有效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公共课。建设4—5个学科优势明显、课程体系完善、与实践领域对接的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省级培养基地,力争建成2—3个国家级培养基地。遴选和培养一批能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工作责任。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以省政府为主统筹推进,省教育厅在教育部指导下,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省级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相关部门协同配合。

  建立组织机构。四川省教育厅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负责组织推进实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相应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成立专家委员会,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制,明确管理职能部门和工作职责,配备信息化专职人员,完善技术支持服务机构,统筹协调,理顺关系,推进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

  (二)完善制度措施

  制定省、市(州)、县(区、市)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统筹兼顾,分步推进全省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和督导评估机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促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保障落实经费

  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主体,要充分利用现有经费渠道,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维护、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经费支持力度,并对农村、偏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予以倾斜,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

  积极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统筹安排公用经费,要在公用经费中确定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信息化日常维护与应用。

  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各地要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根据当地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特征,及时调整经费支出重点,合理分配在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行维护、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的经费使用比例。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操作程序,规范项目建设。加大经费监管,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使用绩效评估,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做好技术服务

  建立教育信息化运行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安全技术防范,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全省教育系统统一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信息内容管理和网络安全监控,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网络健康、安全运行。

  本《行动计划》是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专项计划,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以本《行动计划》为基础,制订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我省实现“两基本、两建成”的宏伟战略目标做出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 雷晓琦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